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2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014
1
作者 折晓叶 陈婴婴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48,223,共23页
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 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方政府的"打包"机制和村庄的"抓包"机制等,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和结果。"项目制"作为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对既得利益补偿的一个重要机制,为分级治理逻辑的汇合搭建了一个制度平台;强调只有通过公共品的供给,增加村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实现村庄公共治理,项目制才能真正增进公益进而达成整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制 分级治理 制度机制 项目输入 村庄回应
原文传递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被引量:1553
2
作者 王春光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3-76,共14页
The author tries to divide the rural migration into two categories—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second one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age,education level an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Then h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 The author tries to divide the rural migration into two categories—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second one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age,education level an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Then h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variabl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identiti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tion from the first one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differences on their future social positions and behavior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The conclusion of the essay is that the social identities of the second rural migration tend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indefinite than the on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tion.So it is also more difficult to come back to live in the rural areas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tion than the first one in future.This is a big challenge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流动人口 社会认同 城乡融合 社会群体 组织参与
原文传递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被引量:676
3
作者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社会关系 村落单位制 村落公司制 社会结构 产权 资金 村落 城市化 制度变迁 城市 广州市 户籍制度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被引量:520
4
作者 李春玲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102,244,共30页
本文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依据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考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状况。研究发现 ,在当前中国社会 ,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 ,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 ;主导声望地位... 本文基于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依据职业声望和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 ,考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状况。研究发现 ,在当前中国社会 ,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 ,以及是否从事受歧视职业 ;主导声望地位评价的标准是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 ;但同时 ,相互冲突的多元评价标准仍有可能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位 中国社会 职业声望 测量 指数 分层 当代 抽样调查数据 工业化社会 单位性质 普遍主义 地位评价 评价标准 收入 就业
原文传递
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 被引量:486
5
作者 李春玲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6-98,共13页
自 1 940年以来的 60年里 ,中国社会教育机会分配形态的变化趋势经历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发展阶段。 1 978年以前 ,教育机会分配从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向着平等化的方向演变 ;而 1 978年之后 ,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 ,家庭背... 自 1 940年以来的 60年里 ,中国社会教育机会分配形态的变化趋势经历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发展阶段。 1 978年以前 ,教育机会分配从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向着平等化的方向演变 ;而 1 978年之后 ,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 ,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本文基于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对这两个阶段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系统描述和分析 ,并得出结论 :意识形态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导致了教育不平等的弱化或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政治变迁 教育机会 家庭背景 社会流动 教育选拔机制 分配形态 教育获得 教育改革 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 经济资本 政治资本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 被引量:452
6
作者 李春玲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2-113,共32页
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它能否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关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 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它能否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关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未取得确定的结论。本文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一个次级数据集,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大学扩招对不同阶层、不同户口身份、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同时检验MMI假设、EMI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有效性。本文的结论是: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扩招 教育机会不平等 教育分层 城乡差距
原文传递
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 被引量:400
7
作者 杨宜音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131,共15页
本文通过对社会心态的研究框架的讨论,对社会心态进行了概念界定。本文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 本文通过对社会心态的研究框架的讨论,对社会心态进行了概念界定。本文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社会心态透过整个社会的流行、时尚、舆论和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感受、对未来的信心、社会动机、社会情绪等而得以表现;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作用,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机制,对社会行为者形成模糊的、潜在的和情绪性的影响。它来自社会个体心态的同质性,却不等同于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最为宏观的心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社会情绪 社会共识 社会价值观
原文传递
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被引量:326
8
作者 张翼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6,111,共13页
文章通过对2010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转变为非农户口;如果要求其交回承包地,则只有10%左右愿意转为非农户口。(2)"为了孩子的教育与升学"是少数农民工愿意转户的主要原因。(3)"想保... 文章通过对2010年全国性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转变为非农户口;如果要求其交回承包地,则只有10%左右愿意转为非农户口。(2)"为了孩子的教育与升学"是少数农民工愿意转户的主要原因。(3)"想保留承包地"是大多数农民工不愿转户的主要原因。(4)在转为非农户口这一问题上,80前与80后农民工不存在显著区别。由此作者认为,推进城镇化的优选之路是"常住化城镇化"而非"户籍化城镇化";要在不强迫改变农民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应给予进城的"80前"与"80后"同等重要的政策关注。深层城镇化的政策配置重点,应是"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配置的均等化",而不是强化户籍的制度区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城镇化 深度城镇化 进城落户意愿
原文传递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97
9
作者 王春光 《青年探索》 2010年第3期5-15,共11页
农民工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第一代"到"新生代"和"第二代",以及从"暂住"到"常住"或"居住"的实质性转变,国家的相... 农民工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第一代"到"新生代"和"第二代",以及从"暂住"到"常住"或"居住"的实质性转变,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但是,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时代,他们在城市融入上面临着三大难以化解的张力:政策的"碎步化"调整与新生代农民工越来越强烈的城市化渴望和要求之间的张力;他们对城市化的向往与他们实现城市化的能力之间的张力;中央城市化政策与地方落实城市化措施之间的张力。新生代农民工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张力之中,那么他们会在城市社会中建构出另一个不同于城市主流社会的社会圈子,会产生更大结构张力的"半城市化"问题。因此,现在应该全面改革城乡体制,建构出一个基于公平机会之上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融入 半城市化 张力
下载PDF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被引量:298
10
作者 谭深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近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或80后、90后农民工)的讨论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而作为农民工子女的进城流动儿童和在乡留守儿童,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巨大后备军。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对于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社会、政治、... 近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或80后、90后农民工)的讨论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的目光,而作为农民工子女的进城流动儿童和在乡留守儿童,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巨大后备军。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对于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从儿童权利角度看,则这个群体无论是进城的还是在乡的,都处于多种不利的结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 儿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 述评 社会关注 农民工子女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被引量:287
11
作者 崔岩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1-160,244,共20页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是否认同其属于本地居民身份,藉以研究外来人口在居住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建立多层次广义线性模型(GHLM)基础上,本文对制度排斥、社会歧视、相对剥夺感和社区融合等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融入 制度排斥 社会歧视 相对剥夺感 社区融合 多层次模型
原文传递
“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26
12
作者 杨宜音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0-54,共15页
本文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得的经验研究资料描述和分析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探讨中国人人与人之间建构信任的逻辑。研究发现,自己人概念表达了中国人是将他人包容进自己的自我(家)边界之内而形成一个信... 本文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得的经验研究资料描述和分析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探讨中国人人与人之间建构信任的逻辑。研究发现,自己人概念表达了中国人是将他人包容进自己的自我(家)边界之内而形成一个信任边界的;这一边界既有区别内外的功能,也有自己人与外人相互转化的互通功能;内外互化的结果不是形成内外心理群体而是形成心理身份。“自己人”这种信任建构是从传统的“自家人”信任建构发展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关系 研究者 建构过程 工具性 情感性 自我概念 自我结构 内群体 人际信任 社会心理
原文传递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被引量:280
13
作者 李培林 田丰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共24页
本文依据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描述了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心理和身份四个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生... 本文依据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描述了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心理和身份四个层面的社会融入状况,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并没有根本差异;影响社会融入的人力资本因素更显著地体现在农民工的工作技能上;政策制度对农民工社会融入具有重要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经济—社会—心理—身份四个层次不存在递进关系,经济层次的融入并不必然带来其他层次的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融入 城市化
下载PDF
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 被引量:208
14
作者 石秀印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87-196,208,共11页
一、研究假设: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特质观企业家是成功地领导企业并带来优异经营效果的人。芸芸众生中,什么样的人得以成为企业家?目前有两种回答,一是心理特质论的观点,认为企业家是具有某类特殊心理素质的人物,如具有特殊性格与特... 一、研究假设: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特质观企业家是成功地领导企业并带来优异经营效果的人。芸芸众生中,什么样的人得以成为企业家?目前有两种回答,一是心理特质论的观点,认为企业家是具有某类特殊心理素质的人物,如具有特殊性格与特殊精神力量,正是这些素质保证了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企业家 社会网络基础
原文传递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被引量:246
15
作者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17,共15页
本文对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有必要把数量分析引入对结构性变动的考察。作者指出,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是:结构转换与体制转型同步进行,... 本文对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有必要把数量分析引入对结构性变动的考察。作者指出,中国目前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是:结构转换与体制转型同步进行,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启动,城市化过程的双向运动,转型过程中发展的非平衡。作者认为,除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外,社会结构转型是影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它使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结构性发展不可逆转。认真研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和规律性,对于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转型 经济增长 社会转型时期 数量分析 结构性 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 发展中国家 结构转换 结构变动
原文传递
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 被引量:267
16
作者 李春玲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5-89,243,共25页
本文基于2006、2008和201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Mare升学模型,系统考察1940-2010年各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通过5个出生年龄组比较分析,发现小学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在下降,初中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没有变化,而... 本文基于2006、2008和201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Mare升学模型,系统考察1940-2010年各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通过5个出生年龄组比较分析,发现小学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在下降,初中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没有变化,而高中及其他高级中等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持续上升,大学阶段的城乡机会不平等略有上升。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等教育的城乡不平等是教育分层的关键所在,初中升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持续扩大,而这是导致农村子弟上大学相对机会下降的源头。与此同时,本文还对工业化理论假设、再生产理论假设和文凭主义假设进行了验证,数据分析结果支持再生产理论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 城乡差距 教育扩张
原文传递
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 被引量:232
17
作者 李培林 李炜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7,共17页
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工,通过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而特有的作用。本文基于对2006年在中国28个省市区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农民工的收入地位... 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工,通过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而特有的作用。本文基于对2006年在中国28个省市区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农民工的收入地位更多地是由教育、工作技能等获得性因素决定的,而不是身份歧视因素所决定的;同时还发现收入和经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却意外地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影响农民工态度和行为的因素,更重要的可能不是社会横向利益比较,而是自身的纵向利益比较,因而更显著地遵循历史决定逻辑,而不是经济决定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经济地位 社会态度
原文传递
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被引量:241
18
作者 李培林 张翼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共19页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3月-5月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GSS2006)的数据,以收入、职业和教育作为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中产阶级规模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比较了"客观中...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3月-5月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GSS2006)的数据,以收入、职业和教育作为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中产阶级规模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并比较了"客观中产"和"认同中产"在社会态度一致性上的差异。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国目前的中产阶级在全国占12.1%,在城市社会中占25.4%,但这个所谓中产阶级,目前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阶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社会认同 社会态度
下载PDF
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 被引量:177
19
作者 郭于华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9-58,共10页
传统亲缘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变及其角色是研究社会结构性变迁的重要视角。早期的基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研究时常把获致性的次级关系和先赋性的初级关系视为相互对立、排斥和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注意到社会变迁多样性与特殊性的研究,... 传统亲缘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变及其角色是研究社会结构性变迁的重要视角。早期的基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研究时常把获致性的次级关系和先赋性的初级关系视为相互对立、排斥和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注意到社会变迁多样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则试图寻找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及传统持续存在的理由。从权利关系与象征体系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观点出发,着眼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亲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正式纽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交融是一种现实的必然存在;而且亲缘关系作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和象征体系,其形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放大;这预示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的方式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缘关系 现代化过程 社会变迁 文化变迁 宗族 现代社会 普遍主义 象征体系 传统社会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 被引量:229
20
作者 肖林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5-208,246,共24页
本文区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前者将"社区"本身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具体的客观对象来研究,后者则将"社区"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 本文区分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社区研究"。前者将"社区"本身视为一个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具体的客观对象来研究,后者则将"社区"看作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的特殊社会场域和理解其他理论问题的"透镜"。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国家—社会与行动者、社区参与、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日常生活与阶层、社区的分化与分化的社区五个主题梳理了国内社区研究的新进展。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理解中国城市社区和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 共同体 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