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0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014
1
作者 折晓叶 陈婴婴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6-148,223,共23页
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 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视角,对当下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进入村庄的社会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特别关注项目过程中的分级"制度机制"运作模式,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方政府的"打包"机制和村庄的"抓包"机制等,分析它们所形成的不同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和结果。"项目制"作为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对既得利益补偿的一个重要机制,为分级治理逻辑的汇合搭建了一个制度平台;强调只有通过公共品的供给,增加村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实现村庄公共治理,项目制才能真正增进公益进而达成整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制 分级治理 制度机制 项目输入 村庄回应
原文传递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1920
2
作者 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23,共19页
本文重点关注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研究通过超边际与一般均衡分析,建立了互联网发展影响制造业效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发展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并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从... 本文重点关注互联网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研究通过超边际与一般均衡分析,建立了互联网发展影响制造业效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互联网发展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并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从城市、行业和企业三个维度全面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强度和内在机制。研究显示,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了城市整体和制造业整体生产率,且对制造业整体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其对城市整体生产率的影响;互联网发展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城市互联网发展指数每提高1%,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会提高0.3%。内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技术发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错配以及促进创新提升了制造业生产率。以上研究结论为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制造业生产率 交易成本 资源错配
原文传递
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1093
3
作者 赵宸宇 王文春 李雪松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4-129,共16页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并构建微观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在此基础上从实证角度检验了数字...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并构建微观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在此基础上从实证角度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考虑内生性等问题后,本文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强劲驱动力,这一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及降低成本的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异质性的研究发现,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要素密集度等企业微观特征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等外部宏观环境会对数字化转型的效率提升作用产生差异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准确评估数字化转型的生产率效应,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语法化”研究综观 被引量:1148
4
作者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7-24,80,共9页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即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其着眼点是从语言的历时演变解释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本文对国外“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已提出的语法化的各条规律、语法化程度深浅的判定、语法化的...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即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其着眼点是从语言的历时演变解释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本文对国外“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已提出的语法化的各条规律、语法化程度深浅的判定、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等问题作了概括和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历时 共时 结创 评述
原文传递
“有界”与“无界” 被引量:970
5
作者 沈家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67-380,共14页
本文从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起制约作用的原因着手,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 本文从探究数量词对语法结构起制约作用的原因着手,论述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具体反映。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这些并行的对立关系不仅统一解释了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语法现象,而且对词类理论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词 有界性 无界 动作 动词重叠式 制约作用 终止点 持续动词 句法组合 句法结构
原文传递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被引量:1722
6
作者 金碚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8,共14页
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看,所谓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性。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体现经济发展的本真性质,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面即供给侧的关注,将变得尤为重要,受到更大关切。经济发展的本真... 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看,所谓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性。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体现经济发展的本真性质,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面即供给侧的关注,将变得尤为重要,受到更大关切。经济发展的本真性实质上就是以追求一定经济质态条件下的更高质量目标为动机。发展质量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多维性和丰富性,要求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的高度创新性。系统性地创造发展优势,走符合实际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种有效和可持续方式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性特征。各地区可以基于自身实际追求丰富多彩的优越。发展质量的高低,最终是以经济发展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判断准则,而美好生活需要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性要求,而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与高速增长阶段主要以工具理性为动力的机制不同,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有更具本真价值理性的新动力机制,即更自觉地主攻能够更直接体现人民向往目标和经济发展本真目的的发展战略目标。这种新动力机制的供给侧是创新引领,需求侧则是人民向往。这种新动力机制的内在要求就是市场经济工具理性与经济发展本真理性的有效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工具理性 本真价值理性 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被引量:950
7
作者 樊纲 王小鲁 +1 位作者 张立文 朱恒鹏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8,共10页
本文是对一项开拓性研究课题“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简称“市场化指数”)的分析报告。市场化指数由五个方面、2 3个分指标为基础 ,用“主因素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为基本计量方法构造而成 ,其各分指标在指... 本文是对一项开拓性研究课题“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简称“市场化指数”)的分析报告。市场化指数由五个方面、2 3个分指标为基础 ,用“主因素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为基本计量方法构造而成 ,其各分指标在指数中的权重 ,不依赖于“专家评分”等主观因素而定 ;是用来分析各地区体制改革进程相对关系的一个有用的经济分析工具。文章论证了只有这样一种“相对指数”才是可以验证的 ,从而是具有科学性的。而这一指数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制度变量” ,在许多理论研究中作为解释体制变革在中国经济效绩的改进中的作用的有效工具 ,也可以在改革政策的分析中 ,被用来分析各地区差距、使各地区相互借鉴、加速改革进程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市场化 地区差距 制度变量
原文传递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475
8
作者 渠敬东 周飞舟 应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127,共24页
借由政治经济学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学视角,中国30年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最初的十年形成的是以双轨制为核心机制的二元社会结构;1990年代开始的全面市场化及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市场与权力、中央与地方以及社会分配的新格局;进入新... 借由政治经济学所生发出来的社会学视角,中国30年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最初的十年形成的是以双轨制为核心机制的二元社会结构;1990年代开始的全面市场化及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市场与权力、中央与地方以及社会分配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后,行政科层化的治理改革得以实行,并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根本机制。由此,改革前的总体性支配权力为一种技术化的治理权力所替代,从中可以理解"中国经验"的独特意味,并洞悉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支配 双轨制 分税制 科层制 技术治理
原文传递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被引量:1553
9
作者 王春光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3-76,共14页
The author tries to divide the rural migration into two categories—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second one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age,education level an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Then h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 The author tries to divide the rural migration into two categories—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second one in terms of their different age,education level an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Then h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se variabl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identiti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tion from the first one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differences on their future social positions and behaviors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The conclusion of the essay is that the social identities of the second rural migration tend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indefinite than the on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tion.So it is also more difficult to come back to live in the rural areas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tion than the first one in future.This is a big challenge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流动人口 社会认同 城乡融合 社会群体 组织参与
原文传递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935
10
作者 王春光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7-122,共16页
本文尝试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由于系统、社... 本文尝试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由于系统、社会生活和行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相互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出现长期化的变迁趋向,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是相当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市化 社会整合 嵌入 社会认同 系统
原文传递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 被引量:949
11
作者 李海舰 田跃新 李文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146,共12页
人类社会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它对商业企业、工业企业、金融企业乃至医疗企业、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 人类社会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它对商业企业、工业企业、金融企业乃至医疗企业、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九九归一,即为"互联网思维"。本文认为,互联网思维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共享。二是互联网理念,虚拟实体打通、时空约束打破,一切都极致化、一切都模块化,个人帝国主义、利用大众力量,通过免费赚钱、用户本位主义。三是互联网经济,交易技术层面:长尾理论;交易结构层面:市场均衡理论;交易绩效层面:消费者主权论。根据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必须进行再造,其方向是打造智慧型组织:网络化生态、全球化整合、平台化运作、员工化用户、无边界发展、自组织管理。正如海尔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有企业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才能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思维 智慧型组织
原文传递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617
12
作者 魏后凯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6,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本文利用 1 985— 1 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 ,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外商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本文利用 1 985— 1 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 ,对外商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这期间 ,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 ,大约有 90 %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二元结构 区域经济 中国 经济增长 GDP
原文传递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被引量:737
13
作者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8,80,共8页
象似性(iconicity)是当今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外研究这个问题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也作了一点评论。共分五个部分:(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家似性;(2)句法的象似性;(3... 象似性(iconicity)是当今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外研究这个问题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也作了一点评论。共分五个部分:(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家似性;(2)句法的象似性;(3)象似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4)象似性的认知原因;(5)汉语句法的象似性。文章认为,句法象似性的深入研究,应注重从认知角度探索句法规则约定俗成或“语法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象似性 认知
原文传递
转指和转喻 被引量:725
14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9年第1期3-15,61,共14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喻的规律基本一致。文中提出一个转喻/转指的认知模型,“认知框架”和“显著度”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概...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对待转喻的观点出发,论证汉语“的”字结构转指中心语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语法转喻”。转指的规律跟认知上转喻的规律基本一致。文中提出一个转喻/转指的认知模型,“认知框架”和“显著度”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种认知理论比以往关于“的”字结构转指的论述有史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转指 认知 显著度
原文传递
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 被引量:842
15
作者 张成 陆旸 +1 位作者 郭路 于同申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波特假说认为,合适的环境规制能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从而不仅能弥补企业的"遵循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由于其本身的现实意义,引发了大量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 波特假说认为,合适的环境规制能激发"创新补偿"效应,从而不仅能弥补企业的"遵循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由于其本身的现实意义,引发了大量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却鲜有文献提及。为此,本文在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构建了数理模型,并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对1998—2007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部门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初始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确实削弱了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率,然而,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率逐步提高,即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之间呈现"U"型关系;(2)在西部地区,受到环境规制形式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的生产技术进步之间尚未形成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U"型关系。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使企业不仅能实现治污技术的提升,而且能实现生产技术的进步,进而为中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强度 生产技术进步 “U”型
原文传递
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 被引量:724
16
作者 江小涓 李辉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5,共12页
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律 ,但是我国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期以来 ,服务业比重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稳定 ,有悖规律。这种现象的产生 ,有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认识和政策、统计... 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律 ,但是我国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期以来 ,服务业比重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稳定 ,有悖规律。这种现象的产生 ,有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认识和政策、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内部结构的变化 ,并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多个角度 ,用不同的数据样本 ,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并建立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市化等因素变化对服务业今后发展的影响。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服务业比重会在我国人均GDP上了一个新台阶后明显提高。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中国 经济发展 产业分工 经济增长 消费结构 经济结构
原文传递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被引量:676
17
作者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社会关系 村落单位制 村落公司制 社会结构 产权 资金 村落 城市化 制度变迁 城市 广州市 户籍制度
原文传递
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 被引量:734
18
作者 李稻葵 刘霖林 王红领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82,共13页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当前导致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不断下降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发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呈现U型规律,即劳动份额先下降后上...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当前导致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不断下降的结构性因素。本文发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趋势呈现U型规律,即劳动份额先下降后上升,转折点约为人均GDP6000美元(2000年购买力平价)。本文提出了一个解释该U型规律的理论模型。这一发现为库兹涅茨"倒U曲线假说"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本文还发现,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是基本符合这一规律的。此外,影响我国劳动份额的因素还包括产业结构以及劳动者相对谈判能力的变化。这些发现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两年左右在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可能进入上升通道,中央政府为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而采取一些政策性、结构性调整则有助于加快这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份额 GDP
原文传递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被引量:525
19
作者 李实 赵人伟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7,共15页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中外学者的密切合作下,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协同下,在国内外几个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多年努力,近来完成了二期研究成果①。该课题仍然保持着以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Empiricalanalysi...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在中外学者的密切合作下,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协同下,在国内外几个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多年努力,近来完成了二期研究成果①。该课题仍然保持着以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Empiricalanalysis)为主的特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收入分配 居民收入 研究 收入差距
原文传递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被引量:547
20
作者 刘坚 曹广顺 吴福祥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1-169,共9页
零引论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很早就有虚实之分,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则是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而仅有语法意义、并在语句中起一定的语法作用的词。考察汉语的发展历史... 零引论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很早就有虚实之分,所谓实词是指那些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则是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而仅有语法意义、并在语句中起一定的语法作用的词。考察汉语的发展历史,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句法位置 汉语词汇 谓语动词 词汇语法 连动式 词汇意义 词义演变 动态助词 词义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