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邓绍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版本
原文传递
孔安国及其孔臧的生卒与学术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95,共7页
《史记》、《汉书》记载孔安国与孔臧的生平事迹及学术不详。综合前人成说,孔安国生卒年大致在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左右至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之间。孔安国学术内容广泛,其学术思想与稷下学派有关。孔臧生卒年大致在汉文帝前元二年(... 《史记》、《汉书》记载孔安国与孔臧的生平事迹及学术不详。综合前人成说,孔安国生卒年大致在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左右至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之间。孔安国学术内容广泛,其学术思想与稷下学派有关。孔臧生卒年大致在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至元鼎三年(114)左右。《汉书.艺文志》所录《太常蓼侯孔臧赋》20篇及唐复出的《孔臧集》早佚,今所见孔臧四赋、二书存于《孔丛子.连丛子》,尤其是四赋多为四言诗体形式,是所见较早的西汉四言诗体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安国 孔臧生卒 学术 《连丛子》
原文传递
宋明文人异调组词刍议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若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7-53,共7页
作为组词的一个类别,文人异调组词产生于南北宋之交而发展于明代:结构形式从最初的松散组合到相对完整明确,题材有所扩展,戏剧性因素相对增加。文人异调组词的产生与发展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诗词曲三体文学并行发展和交互作用的结果,表征... 作为组词的一个类别,文人异调组词产生于南北宋之交而发展于明代:结构形式从最初的松散组合到相对完整明确,题材有所扩展,戏剧性因素相对增加。文人异调组词的产生与发展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诗词曲三体文学并行发展和交互作用的结果,表征了出位之思在词的风格之外尚作用于其形制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金元 明代 文人 异调组词
下载PDF
伊藤漱平《红楼梦》译介的红学启示——兼论《红楼梦》成功译介的前提与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尹秋鸽 《理论界》 201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日本学者伊藤漱平为《红楼梦》的译介与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对中国红学新成果的关注,以及对日本红学动态的把握,都为译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归化法,在译文中体现出易于日本读者接受的亲切风貌,大... 日本学者伊藤漱平为《红楼梦》的译介与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红楼梦》的考证研究、对中国红学新成果的关注,以及对日本红学动态的把握,都为译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归化法,在译文中体现出易于日本读者接受的亲切风貌,大力推动了《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伊藤漱平的译介经历与成果对于《红楼梦》的译介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藤漱平 《红楼梦》 译介 日本红学
原文传递
略述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 被引量:2
5
作者 谭家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2年第3期59-64,72,共7页
这是一篇学术资料。作者在文中系统而概括地介绍了从先秦至今的历代行政区划的变革情况,可供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行政区划 官称 中国历代 略述 总督 三州 国共 军事区 郡县 布政使司
原文传递
阐释学的蜕变与本体—目的论的建构——《文学阐释学》导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首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90年第1期53-62,80,共11页
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阐释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把本体—目的论作为文学阐释学的理论基础的主张,并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证.
关键词 阐释学 前理解 存在状态 文学阐释 基础本体 目的论的 本体论 阐释者 “成见” 加达默尔
原文传递
精神流亡者的突围——《西夏旅馆》的时空书写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孟舜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0年第3期31-35,共5页
以迁徙流浪的离散经验书写家族历史一直是骆以军的所长,暌违三年的新作《西夏旅馆》选择将中国历史上神秘异族王朝西夏的灭绝与外省族群的迁徙记忆串联在一起,在一座盛放记忆流沙的旅馆中处理伤害、遗弃、追寻和爱的故事。本文力图从个... 以迁徙流浪的离散经验书写家族历史一直是骆以军的所长,暌违三年的新作《西夏旅馆》选择将中国历史上神秘异族王朝西夏的灭绝与外省族群的迁徙记忆串联在一起,在一座盛放记忆流沙的旅馆中处理伤害、遗弃、追寻和爱的故事。本文力图从个体经验、国族论述、文化认同等角度考察《西夏旅馆》,选择"时间的倾斜"和"空间的并置"两视角切入,前者挖掘文本中破碎的历史经验和"集体记忆";后者考察小说中多重故事"并置"的空间结构,并分析个体经验所具有的"空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旅馆》 个体经验 倾斜的时间 并置性空间
下载PDF
丹托艺术观的哲学立场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冰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18-21,共4页
丹托提出的"艺术的终结"的命题国内已有探讨,但对他提出这一问题背后的哲学立场鲜有人提及,文章认为,他的哲学立场是与他的基本艺术哲学设问"两个感觉上一模一样的物品,为什么一个是艺术品,一个不是?"有关,他对艺... 丹托提出的"艺术的终结"的命题国内已有探讨,但对他提出这一问题背后的哲学立场鲜有人提及,文章认为,他的哲学立场是与他的基本艺术哲学设问"两个感觉上一模一样的物品,为什么一个是艺术品,一个不是?"有关,他对艺术与生活二元划分以及艺术的历史性与艺术本质关系的探讨都与他的基本设问相辅相成,并最终推衍出"艺术的终结"命题。因此,"艺术的终结"的提出是其艺术哲学逻辑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上的不可区分原理 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划分 艺术的历史性 艺术的终结
下载PDF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学研究
9
作者 张欢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15-16,共2页
在现代文化格局下,文学理论日益面临新的现代性转化问题。种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时尚潮流的冲击愈加凸显出拓展原有批评模式的迫切性。文章通过对当前诸种文艺现象及多元理论话语的观察,试图进一步讨论文学批评如何在一种新的整体文化... 在现代文化格局下,文学理论日益面临新的现代性转化问题。种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时尚潮流的冲击愈加凸显出拓展原有批评模式的迫切性。文章通过对当前诸种文艺现象及多元理论话语的观察,试图进一步讨论文学批评如何在一种新的整体文化研究系统中展开以适应和实践这种文化转向与理论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批评 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 文化语境 文学潮流
下载PDF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是衔接“世界眼光”和“中国学问”的桥梁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玉蓉 《邯郸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8,共4页
2010年底"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获得立项,成为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标志。目前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有"神话历史"丛书,已出版《儒家神话》、《宝岛诸... 2010年底"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获得立项,成为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标志。目前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有"神话历史"丛书,已出版《儒家神话》、《宝岛诸神——台湾神话历史古层》、《韩国神话历史》等成果。2010年出版的《文学人类学教程》被视为该新学科奠基作,书中对"文学何为"问题作出启发性的新阐释。叶舒宪认为,文学人类学是重新打通文史哲界限,衔接"世界眼光"和"中国学问"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舒宪 文学人类学 世界眼光 中国学问
下载PDF
情感与对象——初评鲍山葵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宗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2年第4期48-53,共6页
本文介绍了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关于情感与对象关系的论述,并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分析了鲍山葵对情感与感觉、主体与客体、艺术的物质媒介作用和认识在艺术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指出了鲍山葵“使情成体”... 本文介绍了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美学家鲍山葵在《美学三讲》中关于情感与对象关系的论述,并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分析了鲍山葵对情感与感觉、主体与客体、艺术的物质媒介作用和认识在艺术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指出了鲍山葵“使情成体”这一美学思想的唯心主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葵 美学思想 审美态度 审美对象 审美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 克罗齐 形式与内容 估价为 现情
原文传递
走不出“心狱”困惑的当代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红旗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1-55,共5页
Women writers take it upon themselves to probe deeply, drawing on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into the mental world of women as well asthe complexity of their human nature and thefundamental perplexity in their innermo... Women writers take it upon themselves to probe deeply, drawing on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 into the mental world of women as well asthe complexity of their human nature and thefundamental perplexity in their innermost hearts.“Somatic writing” is a form of women’s “somatic"emancipation, but then it gets bogged down in“somatic” melancholy. It is this perplexity frombeing kept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heart” thataffects the progress of contemporary women’smental emancip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性小说 女性形象 精神解放 女性解放
下载PDF
全新学术境界上的全新追求
13
作者 孙伊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7,共4页
《中国新文学图志》在出版十余年后此番再版,不仅是市场和出版的需要,更是本书作者积此十余年的学力,在全新的学术境界上的一次全新的追求。即使在今天来看,十余年前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图志》以报刊为经络组织全书的文学史构架、图... 《中国新文学图志》在出版十余年后此番再版,不仅是市场和出版的需要,更是本书作者积此十余年的学力,在全新的学术境界上的一次全新的追求。即使在今天来看,十余年前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图志》以报刊为经络组织全书的文学史构架、图史互证组成的互文性系统、对刊物和图片选择眼光的独到依然不后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境界 《中国新文学图志》 图片选择 出版 文学史 互文性
原文传递
试论理学家的家庭教育对宋代文学理论的贡献——以孙奕《履斋示儿编》为例
14
作者 董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履斋示儿编》是南宋孙奕为训示后世儿孙为学之道所撰写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学术笔记。其中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料是宋代理学家移治学方法于治文理念的典型样本。他重视经典范本,强调词句的提炼、解读,偏好儒家思想醇厚的杜诗等等,几乎就是... 《履斋示儿编》是南宋孙奕为训示后世儿孙为学之道所撰写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学术笔记。其中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料是宋代理学家移治学方法于治文理念的典型样本。他重视经典范本,强调词句的提炼、解读,偏好儒家思想醇厚的杜诗等等,几乎就是把治经的方法用在了治文之上,把文学文本当做经学文本来处理。这对于宋代文学理论中重思辨、偏议论、强调经世致用等特色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理学 宋代文学理论 《履斋示儿编》 孙奕
下载PDF
从明清公案小说看小说模式的发展演变
15
作者 孙丽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1,共6页
古代小说经常会表现出情节上的雷同。给人一种“拼凑”、“嫁接”之感。一些具有典型意味的小说情节几乎成为创作模式,被长时间地、跨界限地“借用”,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在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起着相当... 古代小说经常会表现出情节上的雷同。给人一种“拼凑”、“嫁接”之感。一些具有典型意味的小说情节几乎成为创作模式,被长时间地、跨界限地“借用”,对此,我们可以概括为“小说的情节模式”。这种情节模式在小说的发展演变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确保小说传统的稳定延续,而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小说创作缺乏新意、平庸雷同的佐证。以“清官折狱”类型的小说为分析对象,探讨常规性模式和非常规性模式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颇有新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公案小说 小说模式 常规性模式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意境”与“诗性认识”互释
16
作者 李永胜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 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全面论及了"诗性认识"的对象、"诗性认识"在灵魂里的深度、"诗性认识"的活动机制及其表达方式。以此分析中国的"意境"学说,可以发现:"意境"表现了人和自然在精神本体上的统一状态;从艺术风貌来看,"意境"呈现出了"韵味无穷"和"情景交融"的特征;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意境"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诗性认识"理论,中国"意境"学说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可以得到更为完整和清晰的阐释,而中国的"意境"学说也为马利坦的"诗性认识"理论提供了艺术上的根据,两者通过彼此获得了另一个阐释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诗性认识 马利坦 内在交流 精神契合
下载PDF
对两代启蒙者的反思
17
作者 何德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89年第4期7-12,共6页
本文在回顾我国思想启蒙运动之历史轨迹的背景下,对“五四”和当今的两代启蒙者进行了一些反思。作者认为,“五四”先驱者无疑是时代的伟人,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始终未能摆脱知与行、破与立以及救亡与启蒙的矛盾,以致造成了当时和以... 本文在回顾我国思想启蒙运动之历史轨迹的背景下,对“五四”和当今的两代启蒙者进行了一些反思。作者认为,“五四”先驱者无疑是时代的伟人,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始终未能摆脱知与行、破与立以及救亡与启蒙的矛盾,以致造成了当时和以后的许多悲剧,当代启蒙者不仅仍面临着不少先驱者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多了一些浮躁、利欲、消极悲观等心理障碍,因而至今未能迈出大步。文章最后以韧、诚、勇的精神寄望于当代启蒙者去成就新的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者 “五四”先驱 新一代知识分子 传统文化 新启蒙主义者 启蒙思想家 破与立 西方文化 人的解放 “破”
原文传递
转型:王朔小说的文化语境研究
18
作者 孙艳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4-97,共4页
王朔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社会关系变革、新阶层涌现以及思想文化变迁的"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才能清晰地展示作品的时代风貌和特殊意义。意识形态的松动、文化选择的多样为另类的王朔小说打造了生存的空间;... 王朔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放在社会关系变革、新阶层涌现以及思想文化变迁的"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才能清晰地展示作品的时代风貌和特殊意义。意识形态的松动、文化选择的多样为另类的王朔小说打造了生存的空间;而世俗力量的显现和膨胀则使迎合大众的王朔小说声名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朔小说 转型 多元文化 市民
下载PDF
当前文艺理论的危机与生机——“文艺理论学科建设与文艺理论发展”高峰学术论坛综述
19
作者 徐晓飞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4期79-89,共11页
当前文学理论学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有排斥理论的.认为理论只会生搬硬套.伤害真确的美感.鼓吹不带理论的阅读:有轻视文艺理论没有具体研究对象的.认为文艺理论缺乏学科根基。飘忽不定:有以批评代替理论的,认为批评就是理论,没... 当前文学理论学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有排斥理论的.认为理论只会生搬硬套.伤害真确的美感.鼓吹不带理论的阅读:有轻视文艺理论没有具体研究对象的.认为文艺理论缺乏学科根基。飘忽不定:有以批评代替理论的,认为批评就是理论,没有脱离批评的理论:有工具化文艺理论的.认为一种文艺理论的好坏主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将文艺理论限制在现代性“文艺”范畴之内.割断了其与社会现实的直接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学科建设 学术论坛 文学批评 综述 危机 理论学科 社会现实
下载PDF
曹雪芹诗学创作观探微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秋鸽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8-226,共19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构筑了一个诗意世界,塑造了一批锦心绣口的"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见解。曹雪芹的诗学创作观融会了中国诗歌批评史上最精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诗学成就。
关键词 曹雪芹 诗学 创作观《红楼梦》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