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1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117
1
作者 钱中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19,共15页
现代性是促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影响着我国物质、精神文明的建设。当今体现现代性的思维不应是非此即彼的思维,而应是走向宽容、对话、综合、创新同时也包含非此... 现代性是促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进步的一种理性精神、启蒙精神,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影响着我国物质、精神文明的建设。当今体现现代性的思维不应是非此即彼的思维,而应是走向宽容、对话、综合、创新同时也包含非此即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新时期文学思想、理论的进展是在现代性的策动下,不断区分政策与理论、初步确立自身学理、获得自主性意识的过程,是在文艺中初步摆脱政治群体意识之后,审美意识发生激变、现代审美意识包括大众审美群体意识不断生成的过程;文艺中出现的反现代性现象以及对其所作的批判,正是现代性自身的悻论及其潜力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文学理论 现代审美意识 现代主义 大众文化 大众文学 现实主义 群体意识 反现代性 现代意识
原文传递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 被引量:69
2
作者 杨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2,共18页
本文原为在剑桥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的讲演,2 0 0 4年12月整理修订成这篇“论纲”。主要谈三个问题:为什么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中国文学的民族学问题、地理学问题。与“重绘”相关的其他问题拟放在其他文章... 本文原为在剑桥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的讲演,2 0 0 4年12月整理修订成这篇“论纲”。主要谈三个问题:为什么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和中国文学的民族学问题、地理学问题。与“重绘”相关的其他问题拟放在其他文章中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学问 地图 地理 民族学 2004年12月 剑桥大学 北京大学 苏州大学 河南大学 南开大学
原文传递
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从90年代文学思潮中“躯体写作”谈起 被引量:51
3
作者 董之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53,共13页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提出“躯体写作”的本意在于强调“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 ,“嵌入世界和历史” ,以摆脱男性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本质主义界定。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的关系体现为解构历史和建构历史的双重含义 :既对时尚写作保...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提出“躯体写作”的本意在于强调“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 ,“嵌入世界和历史” ,以摆脱男性中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种种本质主义界定。女性写作与历史场景的关系体现为解构历史和建构历史的双重含义 :既对时尚写作保持一定疏离倾向 ,又拓宽文学想象和历史叙事的维度。丁玲、茹志鹃、张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躯体写作 文学思潮 男性中心 茹志鹃 文学想象 王安忆 西方女性主义 本质主义 解构
原文传递
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以猫头鹰象征的跨文化解读为例 被引量:61
4
作者 叶舒宪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2-179,共8页
比较图像学或图像人类学提供的跨文化资料,如何成为继王国维“二重证据”说及“三重证据”说之后的第四重证据,在文学研究和文化文本解读中发挥特殊的视觉说服作用?本文以中外文化中普遍出现的猫头鹰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为实例,展示第四... 比较图像学或图像人类学提供的跨文化资料,如何成为继王国维“二重证据”说及“三重证据”说之后的第四重证据,在文学研究和文化文本解读中发挥特殊的视觉说服作用?本文以中外文化中普遍出现的猫头鹰形象的神话原型解读为实例,展示第四重证据特有的跨文化阐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解读 图像学 猫头鹰 说服力 象征意义 文化资料
原文传递
“历史终结”之后:九十年代文学虚构的危机 被引量:47
5
作者 陈晓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47,共12页
进入 90年代以来 ,传统的历史观念处于弱化的状态 ,与之相关一整套的历史表象体系和叙事策略也发生根本的变动。年轻一代作家以个人记忆为基础 ,质疑经典的历史叙事或者创建新的非历史化的符号体系 ,在现代性 /反现代性的双重矛盾中 ,... 进入 90年代以来 ,传统的历史观念处于弱化的状态 ,与之相关一整套的历史表象体系和叙事策略也发生根本的变动。年轻一代作家以个人记忆为基础 ,质疑经典的历史叙事或者创建新的非历史化的符号体系 ,在现代性 /反现代性的双重矛盾中 ,表现出新的第三世界文学叙事的特征。尽管这其中还存在很多混乱和似是而非的东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历史叙事 刘震云 历史终结 小说叙事 文学虚构 乡土中国 现代性 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叙事
原文传递
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 被引量:49
6
作者 陈晓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2-79,共8页
正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全球化与城市化愈演愈烈的时期 ,中国一部分年轻作家热衷于书写苦难主题。这些作品或冷峻犀利 ,或生动尖锐 ,显示当代小说少有的力度。但这些作品在叙事上却隐含着内在矛盾。在对苦难主题进行描写时 ,大量的欲望... 正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全球化与城市化愈演愈烈的时期 ,中国一部分年轻作家热衷于书写苦难主题。这些作品或冷峻犀利 ,或生动尖锐 ,显示当代小说少有的力度。但这些作品在叙事上却隐含着内在矛盾。在对苦难主题进行描写时 ,大量的欲望化场景浮现于小说叙事的各个环节。在小说叙事的展开过程中 ,苦难主题逐渐迷失 ,苦难的本质难以被确认。那些由情爱变形而呈现的欲望化场景 ,更多的体现为当今消费社会的审美趣味。在某种意义上 ,它也表明当代小说在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结构中建立新的美学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难 当代小说 小说叙事 欲望 主题 情爱 迷失 内在矛盾 美学 超越
原文传递
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 被引量:45
7
作者 胡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29,共14页
关键词 词学研究 《白雨斋词话》 诠释 《樵风乐府》 《蕙风词话》 《复堂词话》 《梦窗词》 复兴运动
原文传递
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 被引量:49
8
作者 叶舒宪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50,共12页
21世纪以来,“新神话主义”创作在世界文坛和影视界形成席卷之势,神话成为全球范围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动力和资源—资本。本文着重探讨新神话主义潮流给比较神话学这门学科带来的新拓展机遇,力求说明:对于当代再造神话而言,学术... 21世纪以来,“新神话主义”创作在世界文坛和影视界形成席卷之势,神话成为全球范围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动力和资源—资本。本文着重探讨新神话主义潮流给比较神话学这门学科带来的新拓展机遇,力求说明:对于当代再造神话而言,学术底蕴为什么比想象力更加重要。跨文化比较的大视野和多民族神话遗产的知识,理应成为今天的作家、批评家、比较文学研究者,尤其是重述神话作者们的必备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神话主义 比较神话学 重述神话 学术缺失
原文传递
虚拟化的亲密关系——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与偶像粉丝文化 被引量:48
9
作者 高寒凝 《文化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108-122,共15页
为了参与大数据时代偶像工业的生产机制之中,粉丝必然要借助社交网络和网络社区的账号,在成为粉丝的同时成为一个虚拟化身。而“偶像”这个职业的发明,本就基于对粉丝“准社会关系”想象的去病理化,即借助“粉丝福利”回应粉丝有关亲密... 为了参与大数据时代偶像工业的生产机制之中,粉丝必然要借助社交网络和网络社区的账号,在成为粉丝的同时成为一个虚拟化身。而“偶像”这个职业的发明,本就基于对粉丝“准社会关系”想象的去病理化,即借助“粉丝福利”回应粉丝有关亲密关系的想象。与此同时,偶像艺人的形象本身作为一个提供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库,其实质是一种虚拟实在,而非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个体。因此,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事实上就是一个虚拟化身(粉丝)与虚拟实在(偶像)之间不断实践着某种想象性的“虚拟化亲密关系”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工业 粉丝文化 亲密关系
下载PDF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34
10
作者 叶舒宪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4期19-25,共7页
“非物质”的概念其实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措词之专利,它首先作为后现代的新术语而用在与“文化遗产”无关的另外场合。如何纠正由现代性所塑造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与劫取的不正常关系,是利奥塔提出“非物质”这个术语的... “非物质”的概念其实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措词之专利,它首先作为后现代的新术语而用在与“文化遗产”无关的另外场合。如何纠正由现代性所塑造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与劫取的不正常关系,是利奥塔提出“非物质”这个术语的潜台词。本文从当今世界非物质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中,还原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一系列官方话语所由产生的后现代语境,从而对这些与时俱进的新观念的理解,提供历史背景的和理论系谱学的关照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 后现代 符号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资本
下载PDF
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 被引量:36
11
作者 高建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6-135,共10页
本文以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以及中国古代的“图”与“词”关系的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联系图像转向这一流行的话题,对现代与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视觉与听觉之争等问题逐一作了分析,说明了科学技... 本文以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以及中国古代的“图”与“词”关系的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联系图像转向这一流行的话题,对现代与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视觉与听觉之争等问题逐一作了分析,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及其局限,最后,文章归结到社会生活的话题上来,提出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处于共生关系的文学与图像背后的动力源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社会生活实践 共生关系 图像 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古典诗歌中的“吏隐” 被引量:36
12
作者 蒋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1-58,共8页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概念,向来未被学术界所注意。笔者在《大历诗风》中加以讨论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它在唐诗中的反映及表现得到了研究。然而"吏隐"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 "吏隐"是反映和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概念,向来未被学术界所注意。笔者在《大历诗风》中加以讨论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它在唐诗中的反映及表现得到了研究。然而"吏隐"是个历史的概念,它的形成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追溯其起源及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阐明其历史发展、实现方式,尤其是与诗歌的关系,是理解和诠释"吏隐"概念的关键。本文通过考察"吏隐"一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与流传,对"吏隐"的动机、"吏隐"实现的前提及其心态史意义进行了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隐 诗歌
下载PDF
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 被引量:39
13
作者 蒋寅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关键词 “失语症” 反思 2003年 古代文论 理论危机 曹顺庆 学术界 文学
原文传递
本土文化自觉与“文学”、“文学史”观反思——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 被引量:39
14
作者 叶舒宪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2,共8页
本文基于人类学的本土文化自觉立场,提出对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的"中国文学"学科,做批判性的反思,质疑其西化的现代性范式的普世合法性,揭示其遮蔽、割裂本土文学特性和丰富性的负面作用... 本文基于人类学的本土文化自觉立场,提出对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的"中国文学"学科,做批判性的反思,质疑其西化的现代性范式的普世合法性,揭示其遮蔽、割裂本土文学特性和丰富性的负面作用,并针对性地提出"活态文学"等三组具有还原性的认识策略,打破随着西学东渐而在现代大学制度中建构出的学科本位主义,倡导一种着眼于"地方性知识论"的本土观点,论说重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学和文学史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中国文学 文化自觉 本土 知识范式 西方 现代大学制度 西学东渐
原文传递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被引量:28
15
作者 陶文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8-105,共8页
本文论述李贺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锐。他在诗中刻意营构繁多密集、浓重富艳、神秘诡异的色彩意象,有别于盛唐诗人设色的清新自然、和谐浑融。他善于“先色夺人”和“借色点睛”,擅长表现灵视中梦幻里的广阔无际虚玄缈远之色,表现光色... 本文论述李贺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锐。他在诗中刻意营构繁多密集、浓重富艳、神秘诡异的色彩意象,有别于盛唐诗人设色的清新自然、和谐浑融。他善于“先色夺人”和“借色点睛”,擅长表现灵视中梦幻里的广阔无际虚玄缈远之色,表现光色的微妙变化,赋予色彩以象征性、情感性和个性,把色彩作为创造冷艳瑰奇意境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歌 色彩表现 色彩意象 河南府试 《昌谷诗》 《谈艺录》 钱钟书 《李凭箜篌引》 《政治经济学批判》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文传递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 被引量:31
16
作者 吴承学 曹虹 蒋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6,共16页
关键词 明清诗文研究 学术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 期待 《文学遗产》 信息时代 清代诗学 文学所
原文传递
论钱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贡献──纪念钱钟书先生 被引量:32
17
作者 敏泽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3-59,共17页
钱钟书先生生前雅不喜“钱学”之称,一再对此深致不满。一次在给笔者的信中说:“钱学之名,牵累弟不少,年来清静,破坏殆尽。”而且先生生前对“名人”生前死后,周围总会聚集一些“佞臣”,或者以之为“开山符”、“敲门砖”;或者... 钱钟书先生生前雅不喜“钱学”之称,一再对此深致不满。一次在给笔者的信中说:“钱学之名,牵累弟不少,年来清静,破坏殆尽。”而且先生生前对“名人”生前死后,周围总会聚集一些“佞臣”,或者以之为“开山符”、“敲门砖”;或者得其粗而遗其精,终至“累师”等等,深恶痛绝,因此笔者以往从未冒犯,谈论钱学。但钱学确属一学,且在人文科学中是一种少有的奇特现象;况学术非一人之私,乃天下公器,因袭其名。本文旨在探究钱学的基本精神、学术格调、核心旨趣、风范境界以及巨大且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锥编》 钱钟书 《谈艺录》 历史贡献 黑格尔 学术研究 学术思想 基本精神 人文科学 构造体系
原文传递
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评“新的美学原则” 被引量:26
18
作者 毛崇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22,共9页
在知识论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的美学原则”有诸多错位之处,由此带来的是价值论的颠倒。“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建立在相当经济实力上的文化,是一个紧身衣式的命题;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离真正的新美学文化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 在知识论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的美学原则”有诸多错位之处,由此带来的是价值论的颠倒。“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建立在相当经济实力上的文化,是一个紧身衣式的命题;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离真正的新美学文化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原则 价值论 知识论 经济实力 文化
原文传递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 被引量:26
19
作者 扬之水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5年第3期34-41,45,共9页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是南北朝时代一份重要画迹。本文就已经发表的屏风画面揭明它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并认为,屏风画之图绘列女以及列女故事之取材,乃至屏风之背赵襄子论赏的赏其不骄侮之寓与临深履薄之拟,均与司马金...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是南北朝时代一份重要画迹。本文就已经发表的屏风画面揭明它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并认为,屏风画之图绘列女以及列女故事之取材,乃至屏风之背赵襄子论赏的赏其不骄侮之寓与临深履薄之拟,均与司马金龙一家同皇室、特别是文明太后间的错综关系有着某种呼应,至少折射出处在政争旋涡之中的墓主人的一种心态,而略可为史臣赞语作一补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 出土 北魏 南北朝时代 故事内容 屏风画 皇室 政争
原文传递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岐途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稀方 《文艺争鸣》 CSSCI 2000年第5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后殖民批评 “五四” 张颐武 当代文学 后殖民理论 “现代性” 先驱 中国文化 中心 视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