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9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 被引量:222
1
作者 潘家华 庄贵阳 +2 位作者 郑艳 朱守先 谢倩漪 《国际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101,共14页
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但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却不统一。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低碳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多种驱动因... 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但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却不统一。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低碳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多种驱动因素。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低碳实践必须消除对低碳经济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消费排放 碳生产力 人文发展
原文传递
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 被引量:226
2
作者 丛晓男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耦合度模型在区域经济、城市科学、环境政策、科技政策等地理学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对该模型表达形式和性质的讨论却鲜有涉及,且模型应用存在较多错误。文章从耦合度的物理意义出发,给出其两种一般化表达式C_1和C_2,并详细分解其计... 耦合度模型在区域经济、城市科学、环境政策、科技政策等地理学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对该模型表达形式和性质的讨论却鲜有涉及,且模型应用存在较多错误。文章从耦合度的物理意义出发,给出其两种一般化表达式C_1和C_2,并详细分解其计算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耦合度具有零阶齐次性,且满足C_1,C_2∈[0,1]。当系统个数为2时,C_1和C_2具有相同的表达式,当系统个数大于2个时,C_1≤C_2。鉴于耦合度模型被大量误用且目前这一状况仍无改观,作者结合近年有关文献,对一般化表达错误、不同耦合度模型混淆、耦合度取值范围错误及耦合阶段划分错误等问题给予阐释与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协调 数学性质 零阶齐次 系统 地理学
原文传递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78
3
作者 庄贵阳 潘家华 朱守先 《经济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2-136,共5页
低碳经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际解决方案。虽然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日益成为共识,但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如火如荼的低碳经济实践也呼唤着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总结了学... 低碳经济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际解决方案。虽然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日益成为共识,但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如火如荼的低碳经济实践也呼唤着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总结了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在对低碳经济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为维度的衡量指标体系,并结合现实需求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核心特征 核心要素 评价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 被引量:176
4
作者 魏后凯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30,共13页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特大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萎缩的两极化倾向。论文采用系统数据深刻揭示了这种大城市偏向的两极化倾向,并从传统发展理念、资源配置偏向、市场极化效应、农民迁移意愿和政府调控失效等...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特大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萎缩的两极化倾向。论文采用系统数据深刻揭示了这种大城市偏向的两极化倾向,并从传统发展理念、资源配置偏向、市场极化效应、农民迁移意愿和政府调控失效等综合视角考察了其形成机理,探讨了重构城镇化规模格局的科学基础和战略选择。本文认为,当今中国社会正由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由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城市内部三重二元结构相互叠加的多元结构:考虑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公共设施容量、农民迁移意愿和设市工作的恢复,未来中国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36:8:9:47转变为30:18:18:34比较合适:提高城市规模等级的人口标准弊多利少,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应侧重增加层级,以巨型城市(1000万以上)、超大城市(400万-1000万)、特大城市(100万-400万)、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和小城市(20万以下)6级为宜;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积极培育壮大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城市群,推动形成全国三级城市群结构体系,使之成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和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实行差别化的人口规模调控政策,严格控制4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着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等级有序的城镇化规模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格局 两极化倾向 城镇规模结构 大城市偏向
原文传递
政府干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兼论中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 被引量:176
5
作者 赵勇 魏后凯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29,187,共16页
为什么在区域分工抑制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地区发展仍然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缩小地区差距之间保持有效的平衡?本文运用2003~2011年中国16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就政府干预... 为什么在区域分工抑制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地区发展仍然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缩小地区差距之间保持有效的平衡?本文运用2003~2011年中国16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就政府干预对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地区差距效应的影响进行了验证。本文研究发现,在城市群层面,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之间存在钟状曲线式的倒“U”型关系,即随着空间功能分工的深化,地区差距会扩大,但随着空间功能分工超过转折点后,地区差距则会缩小。地方政府干预对空间功能分工的地区差距效应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在空间功能分工拐点的左侧阶段,政府干预会抑制空间功能分工对地区差距的扩大效应;在空间功能分工拐点的右侧阶段,政府干预则会抑制空间功能分工对地区差距的缩小效应。从本文的样本来看,2011年以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处于拐点的左半段。因此,按照本文的结论,在空间功能分工受到抑制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反而会抑制地区差距的加剧,会实现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的平衡。但是,2011年之后较短的时期内,70%左右的观察样本将迈入空间功能分工的右半段,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干预会抑制空间功能分工演进带来的地区差距自发收敛过程。由此,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加强区域合作与分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本文直接的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功能分工 政府干预政策 地区差距
原文传递
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 被引量:175
6
作者 魏后凯 苏红键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1-29,126,共9页
文章在明确界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与标准的基础上,对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增长状况和市民化进程进行了科学评估,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业人口转移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从政治参与... 文章在明确界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与标准的基础上,对当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增长状况和市民化进程进行了科学评估,并进一步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业人口转移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从政治参与、公共服务、经济生活、综合素质方面判定的2011年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综合程度仅为39.56%,据此推算的2012年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为42.2%。考虑到中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大、市民化程度低、面临的障碍多,文章建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分层次、分类型、多途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转移人口 农民工 市民化
原文传递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72
7
作者 潘家华 张丽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7,共11页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 本文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减排对策。主要结论是:多数省份碳生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呈现递减格局,但增长速度并未与之一致,中部增长最快,西部最慢;总的碳生产率泰尔指数表明碳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三大区域泰尔指数表明:东部内部差异在不断缩小,中部内部差异先大后小,而西部内部差异却呈现扩大趋势;碳生产率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区内差异,地区内差异又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内差异,但地区间差异贡献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脱钩指数呈现不同的状态,碳生产率也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即使在相同脱钩状态下,东、中、西部碳生产率存在差异,东部碳生产率高于中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脱钩指数
原文传递
巴黎协定——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起点 被引量:121
8
作者 巢清尘 张永香 +1 位作者 高翔 王谋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7,共7页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完成了历时4年的德班平台谈判进程,达成了以《巴黎协定》(简称《协定》)为核心的一系列决定。《协定》确立了一种全缔约方参与,以"自主贡献+审评"为中心,全面涉及减缓、适应及其支持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模...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完成了历时4年的德班平台谈判进程,达成了以《巴黎协定》(简称《协定》)为核心的一系列决定。《协定》确立了一种全缔约方参与,以"自主贡献+审评"为中心,全面涉及减缓、适应及其支持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模式。这一模式在继承《公约》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责任,通过国家自主贡献的方式充分动员所有缔约方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定》还鼓励除缔约方外的其他主体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鼓励市场和非市场机制的加入,动员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在制度安排上,《协定》体现了激励、透明、非对抗、非惩罚性的特点。《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递出全球推动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信号。然而由于《协定》全面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在未来的遵约细节和实施落实方面将会有更多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可能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大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协定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 被引量:110
9
作者 魏后凯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4年第1期4-17,共14页
中国的城市具有鲜明的行政等级特征。按照行政级别和政府驻地,中国城市大体可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一般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县级市、县城和一般建制镇七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大小及增长与其行政等级的高低密切相关,随着行政... 中国的城市具有鲜明的行政等级特征。按照行政级别和政府驻地,中国城市大体可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市、一般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县级市、县城和一般建制镇七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大小及增长与其行政等级的高低密切相关,随着行政等级的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均呈现指数递增的趋势。从人口和用地规模增长看,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增幅一般高于行政等级较低的城市。这种城市规模及增长的分异,受到政府资源配置行政中心偏向的重要影响,不同行政等级城市在权限设置、资源配置、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城际分异的重要原因。在现有城镇体系下,行政中心偏向也是一种大城市偏向,二者起到了相互强化的作用,这种相互强化效应导致近年来行政等级较高的大城市过度膨胀和城市规模控制政策的失效。为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今后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源配置的行政中心偏向,弱化行政等级的影响,以综合承载力作为城市规模控制的依据,以扩权为重点促进经济强镇发展,推动城际发展机会平等和权益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等级 行政中心偏向 城市规模增长 城际平等
原文传递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设计逻辑 被引量:107
10
作者 庄贵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8,共10页
政策试点是中国国家治理策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遵循“由点到面”逻辑以试验手段制定政策的一种常规性工作方法。低碳城市试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开... 政策试点是中国国家治理策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遵循“由点到面”逻辑以试验手段制定政策的一种常规性工作方法。低碳城市试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禀赋的地区开展试点,探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模式。现有文献侧重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建设模式与路径、温室气体的核算方法、政策手段、峰值研究与达峰路径、效果评估等,有力地支持了低碳城市建设决策,但对于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设计鲜有涉及。本文从政策过程理论、央地关系两个视角,结合府际学习与竞争关系,建构了中国低碳城市政策“试点–扩散”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具有探索型开拓性、综合型专业性、授权型自主性的特点,结合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文件要求和实践进展,从政策试点的选点、设计、执行、监督和评估五个方面对于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相较于经济领域的其他政策试点,低碳城市政策试点具有弱激励弱约束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基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领导力,在政策创新方面表现出争先、自主、效仿和守成四种行为特征,并以杭州、深圳、镇江、成都四个表率城市做了实证。政策“试点-扩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中国政策创新与扩散的过程,可能在现实中需要往复多次进行,中国已陆续开展的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就遵循这样的政策逻辑。试点的意义是试出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前三批试点城市评估结果来看,试点城市在低碳发展目标设定、转型路径探索和低碳发展动力转换等方面与社会的预期仍有差距,为此本文提出了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一是激发城市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完善低碳城市试点的科学论证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城市试点 试点-扩散 府际关系 政策设计 地方政府行为
下载PDF
基础设施投资是否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1994~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05
11
作者 廖茂林 许召元 +1 位作者 胡翠 喻崇武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73,共11页
本文利用199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增长阶段中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多种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具体表现为,1994~199... 本文利用199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增长阶段中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多种检验结果表明,总体上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特征。具体表现为,1994~1999年间,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但较弱的促进作用;2000~2011年间,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2012年以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已经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分地区和分类别的基础设施投资也都体现出这一阶段性特征。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效应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实际基础设施的能力降低,而且基础设施的直接产出近年来开始下降;二是投资形成固定资本形成的比率显著降低,大量投资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三是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直接投入或大量补助,对民间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较大增加了全社会的资本错配程度。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投资 经济增长 挤出效应 投资效率
原文传递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 被引量:104
12
作者 刘治彦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92-97,共6页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客观要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均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但目前我国文旅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地域文化...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客观要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看,文旅融合均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但目前我国文旅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地域文化消失、人才大量流失、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等一些突出问题。当前,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以县域为重点,创造文旅产业融合的区域发展推动力;培育文旅专业人才,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县域经济 文化产业 旅游资源
下载PDF
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 被引量:98
13
作者 廖茂林 苏杨 李菲菲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2,共6页
"韧性"是当前最新的城市治理理念,韧性不是单一的概念,是一种系统框架的概括。在这种系统框架下的社区建设,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对危机的积极响应能力、适应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相对成熟的韧性社区建设理论主要是Norri... "韧性"是当前最新的城市治理理念,韧性不是单一的概念,是一种系统框架的概括。在这种系统框架下的社区建设,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对危机的积极响应能力、适应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相对成熟的韧性社区建设理论主要是Norris的韧性社区模型和WISC模型。国际韧性社区建设的经验丰富,主要是要设计合理的空间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构建有力的政府中心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灵活的创新系统、活跃的社会网络系统和完善的恢复系统。而中国的韧性城市建设刚刚开始,韧性社区建设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建立韧性社区议程、社区公共空间、社区治理等许多方面有改进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韧性社区 国际经验
原文传递
中国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研究 被引量:90
14
作者 邓明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30,共13页
中国当前的地区市场分割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虽然大量研究讨论了影响中国地区市场分割的各种因素,但均忽略了当前地区市场分割陷入"囚徒困境"这一特征事实。本文以"价格法"计算的市场分割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使用1992—... 中国当前的地区市场分割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虽然大量研究讨论了影响中国地区市场分割的各种因素,但均忽略了当前地区市场分割陷入"囚徒困境"这一特征事实。本文以"价格法"计算的市场分割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使用1992—201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地方政府在市场分割方面的策略互动行为,并探讨了影响地区间市场分割策略互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市场分割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从而证实了地区间市场分割策略互动行为的存在;即使改变度量市场分割的指标,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此外,财政分权强化了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而中央转移支付则有效弱化了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由于地区市场分割陷入了"囚徒困境",因此要破解当前的局面必须从导致"囚徒困境"的背后根源入手,改革"中国式分权"下的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分割 囚徒困境 空间计量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研究 被引量:89
15
作者 高春亮 魏后凯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90,127,共6页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越过50%的转折点。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50%-70%的区间是城镇化减速时期,因此未来中国城镇化将由加速向减速转变,这种转变将对中国城镇化趋势、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城镇化速度相关研...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越过50%的转折点。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50%-70%的区间是城镇化减速时期,因此未来中国城镇化将由加速向减速转变,这种转变将对中国城镇化趋势、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城镇化速度相关研究成果,简要描述了中国城镇化历史,运用多种方法预测城镇化率。研究结果表明,2011-2050年中国城镇化增速趋缓,按三种预测方法平均计算,年均提高0.793个百分点,2020、2030、2040和2050年城镇化率分别为60.34%、68.38%、75.37%和8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S”型曲线 城乡人口增长比
下载PDF
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 被引量:87
16
作者 张丽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共7页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减少温室...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2020年减排目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能源生产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能源生产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 碳排放
原文传递
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 被引量:76
17
作者 王业强 郭叶波 +1 位作者 赵勇 胡浩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6-100,共15页
本文首先梳理了科技创新与地区差距的关系,进而对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路径、动力机制和政策工具进行了论述。基于对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评价,本文提出了关于新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应坚持... 本文首先梳理了科技创新与地区差距的关系,进而对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模式路径、动力机制和政策工具进行了论述。基于对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评价,本文提出了关于新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应坚持"分区分级分类"的基本思路,即分区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分级构建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分类打造全国性科技创新网络平台;合理培育区域创新增长极点,加强科技创新点线互动,构建"弓箭型"科技创新空间网络体系;在国家宏观层面实行差别化的引导政策,支持和鼓励跨区域科技创新联动合作、完善科技策源地龙头创新的发展机制、加大对欠发达落后地区的科技专项扶持力度、以修复生态和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推动中西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动态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基础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密度效应、最优城市人口密度与集约型城镇化 被引量:75
18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17,共13页
本文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粗放扩张的现实问题出发,针对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密度效应研究的不足,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密度效应及最优城市人口密度,藉此分析了未来中国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问题... 本文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粗放扩张的现实问题出发,针对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密度效应研究的不足,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密度效应及最优城市人口密度,藉此分析了未来中国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范围内,密度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控制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后,密度效应的倒U型特征依然显著;以城区总人口比建成区面积核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基于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的观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当在最优城市人口密度标准下协调推进,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节地潜力,明确了集约型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指出可以从加强土地挖潜、提高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建设紧凑型城镇三个方面出发推进集约型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效应 最优城市人口密度 劳动生产率 集约型城镇化
原文传递
基于适应性周期的韧性城市分类评价——以我国海绵城市与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为例 被引量:73
19
作者 郑艳 翟建青 +2 位作者 武占云 李莹 史巍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38,共8页
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规划与风险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韧性城市注重城市系统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我国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是建设韧性城市的具体途径。其中,海绵城市旨在减小暴雨和水资源相关风险,气... 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规划与风险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韧性城市注重城市系统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我国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是建设韧性城市的具体途径。其中,海绵城市旨在减小暴雨和水资源相关风险,气候适应型城市注重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多种灾害风险。目前国内外对于韧性城市的理论基础及其评价方法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针对我国城市地域分布广泛、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发展阶段差异大等特点,亟需在试点工作中加强理论指导和分类评价研究。本文选择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暴雨作为致灾危险性因子,构建了包括城市发展能力、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能力的城市韧性指数,依据韧性理论中的适应性周期假说,将样本城市区分为韧性城市、低风险城市、脆弱型城市和高风险城市四类,应对暴雨的系统韧性分别为高、中、低水平。结果表明,四类城市在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样本中所占比重并不均衡。其中,海绵城市试点中的韧性城市和低风险城市类别共占33%,这些"锦上添花"型的试点城市应总结经验并深入发掘潜在问题;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中的脆弱型城市、高风险城市两类占到其试点总数的92%,需要借助试点政策"雪中送炭"以减小风险、提升韧性。针对试点中存在的韧性城市数量少、高风险城市甄别不足、低风险城市入选比例过高、脆弱性城市数量众多且分化性大等问题,本文建议在试点工作中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协同建设,加强试点城市的分类评价及指标考核,对不同类型的试点城市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加强韧性城市的公众参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适应性周期 海绵城市 气候适应型城市 系统韧性 分类评价
下载PDF
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 被引量:69
20
作者 魏后凯 张燕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9,共5页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非绿色的粗放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城镇化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粗放发展模式。当前,在全球发展面临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污染减排...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非绿色的粗放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城镇化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粗放发展模式。当前,在全球发展面临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污染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任务艰巨。为此,急需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的绿色转型,切实走一条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绿色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发展模式 绿色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