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原断陷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1
作者 马金龙 张宝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0-224,共5页
汤原断陷是发育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受依兰—舒兰地堑东、西2条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且被北西向断裂所切割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盆地格架。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了白垩系和下第三系2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和... 汤原断陷是发育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受依兰—舒兰地堑东、西2条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且被北西向断裂所切割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盆地格架。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了白垩系和下第三系2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和成藏单元。研究表明:汤原断陷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断陷期、新生代断陷发育期和断陷后期3个发展阶段,最大沉积厚度达6 000 m,下第三系和白垩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受白垩纪末期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后期运动的影响,原形盆地遭受了强烈改造,原来的构造格局和地层沉积格架发生了显著变化,油气藏遭受了很大破坏,圈闭变得复杂。断裂和岩性对该区油气藏的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在凹陷或斜坡区寻找非构造圈闭有利区带,同时,加强对白垩系地层油气勘探,寻找保存完好的古构造是近期该断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盆地构造 沉积特征 烃源岩 油气成藏 汤原断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马金龙 李凤君 陈淑兰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共3页
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地质条件及构造格局 ,总结了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结果表明 :侏罗系生烃中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 ,油气聚集在北西走向的鄂博梁、冷湖—南八仙、赛南—绿南 3个构造带上 ;指出了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最有利... 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地质条件及构造格局 ,总结了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结果表明 :侏罗系生烃中心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 ,油气聚集在北西走向的鄂博梁、冷湖—南八仙、赛南—绿南 3个构造带上 ;指出了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是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赛南—绿南山前逆冲推覆带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断裂 成藏模式 油气藏 油气聚集
下载PDF
绥滨坳陷早白垩世末逆冲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马金龙 高春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3,共5页
绥滨地区的主期构造形成于穆棱组沉积后的逆冲—褶皱作用,主要受那丹哈达岭地体向大陆拼贴挤压的变形作用控制。通过研究早白垩纪末逆冲—褶皱构造的主要形迹可知,主期构造特征表现为受盲冲断裂控制的背、向斜构造,形成了断弯褶皱、断... 绥滨地区的主期构造形成于穆棱组沉积后的逆冲—褶皱作用,主要受那丹哈达岭地体向大陆拼贴挤压的变形作用控制。通过研究早白垩纪末逆冲—褶皱构造的主要形迹可知,主期构造特征表现为受盲冲断裂控制的背、向斜构造,形成了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3种构造样式。在松花江以北,构成一个自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的逆冲—褶皱系统,控制了地层起伏的格架。在松花江以南,马架屯—东林屯、四方林子断裂,控制了轴向近南北的大型箱状褶皱,褶皱顶部削蚀强烈。松1、松2断裂不仅在新生代大规模活动,而且在穆棱组期末的构造运动中也起到了对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松1—松2断裂南北逆冲—褶皱系统的逆冲方向相反。该成果将对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原形盆地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滨坳陷 晚中生代 逆冲断裂 褶皱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