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降黏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正强 欧猛 +3 位作者 白海龙 敬玉娟 黄平 邵平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3年第3期33-37,共5页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劣质固相含量的增加。劣质固相在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中分散,增强体系网架结构,导致钻井液黏度和切力上涨。基于竞争吸附降黏原理,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马来酸酐、N,N-二甲基丙...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劣质固相含量的增加。劣质固相在高密度水基钻井液中分散,增强体系网架结构,导致钻井液黏度和切力上涨。基于竞争吸附降黏原理,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马来酸酐、N,N-二甲基丙烯酰胺四种单体按摩尔比1∶2∶1∶1合成了低分子量聚合物降黏剂WNTHIN。降黏剂评价实验表明,WNTHIN能够有效降低密度为2.40 g/cm3的高密度钾聚磺水基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塑性黏度降低率达42.85%,静切力降低率达51.35%,WNTHIN推荐加量为1.5%。在蓬莱气区某井现场应用中,WNTHIN的使用改善了高密度钾聚磺水基钻井液流变性,塑性黏度由58 mPa·s下降至30 mPa·s,动切力由29 Pa下降至14 Pa,10 min静切力由28 Pa下降至16 Pa,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满足了深井钻井安全钻进的技术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高密度水基钻井液 流变性 竞争吸附 固相含量 深井超深井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海林 邓南涛 +4 位作者 李强 张枝焕 柳益群 赵双丰 梁卫卫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6,43,共7页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尤其是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系统采集了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其开展各项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相关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厚度及有机质丰度分布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较...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烃源岩尤其是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系统采集了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其开展各项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相关测井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烃源岩厚度及有机质丰度分布受沉积环境的影响较大,靠近盆地中央的深湖—半深湖相的泥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盆地的边缘相带泥页岩发育程度低、有机质丰度低.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Ⅱ_1型为主,生油潜力大,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长8,长9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了主,生油潜力中等,为次要烃源岩;长4+5和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2-Ⅲ型为主,生油潜力相对较小,为较差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潜力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7
3
作者 骆垠山 张哨楠 +2 位作者 罗小明 邓南涛 王力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它们的饱和烃馏分进行GC-MS分析,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根据Pr/Ph,8β(H)-补身烷和C30重排藿烷相对含量,...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它们的饱和烃馏分进行GC-MS分析,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探讨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根据Pr/Ph,8β(H)-补身烷和C30重排藿烷相对含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可划分为A1、A2、A3、A4、B类,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可划分为Ⅰ、Ⅱ、Ⅲ类,目前发现的原油主要是第Ⅰ类;第Ⅰ类原油来自A1类烃源岩(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7油页岩),第Ⅱ类原油来自A2类烃源岩(深湖—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暗色泥岩),第Ⅲ类原油来自A3类烃源岩(半深湖沉积相带的长7暗色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富县地区 生物标志物特征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原文传递
空气泡沫驱化学性能评价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超 由超 +4 位作者 张俊明 罗鑫 陆翔宇 王璐 高月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2320-2324,共5页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传统的驱油技术往往难以满足提高采收率的需求,而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因其能有效改善油藏流动剖面,成为一种受到关注的替代方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和表面张力测试等方法,系统地评价了空气泡沫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传统的驱油技术往往难以满足提高采收率的需求,而空气泡沫驱油技术因其能有效改善油藏流动剖面,成为一种受到关注的替代方案。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和表面张力测试等方法,系统地评价了空气泡沫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从0.1%增加到0.5%时,泡沫的半衰期从15.2 min增加到29.3 min,说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提高有利于泡沫稳定性的增强。在驱油效果方面,空气泡沫驱油的效率在注入体积倍数为1.0时达到了45.8%,相比于水驱油的效率33.7%,有显著提高。通过优化注入压力至2 MPa、注入速率至5 mL·min^(-1)和泡沫体积分数至0.7%,空气泡沫驱油效率可进一步提高至60.1%。该研究为深入理解空气泡沫驱油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为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驱油 采收率 泡沫稳定性 注入参数
下载PDF
高效疏水性纳米颗粒合成及其在低渗透油田驱油特性
5
作者 冶维青 赵健霖 +3 位作者 丁旭辉 陈惠秀 黄姝雯 张明科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555-1559,共5页
为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驱油效率,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了高效疏水性银纳米颗粒(SHAg),并系统评估了其在油田模拟水中的稳定性、分散性以及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性能。研究发现,通过控制三甲基氯硅烷(TMCS)的质量分数,可以有效调节SHAg的疏水... 为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驱油效率,通过化学还原法合成了高效疏水性银纳米颗粒(SHAg),并系统评估了其在油田模拟水中的稳定性、分散性以及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性能。研究发现,通过控制三甲基氯硅烷(TMCS)的质量分数,可以有效调节SHAg的疏水性,当TMCS质量分数为0.5%时,SHAg的接触角达到112.4°,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此外,SHAg在模拟油田水中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特别是在5%的NaCl质量分数下,其平均粒径仅为83.6 nm。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含有400 mg·L^(-1)SHAg的驱替液的驱油效率高达59.7%,显著高于纯水驱的基础驱油效率。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疏水性纳米颗粒在提高低渗透油田驱油效率中的潜力,而且为实际油田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疏水性银纳米颗粒 驱油效率 稳定性 分散性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方法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虎 李强 +2 位作者 唐启银 童金环 孟述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1年第3期76-77,共2页
致密储层是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等均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开展致密储层测井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系统调研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指出了在储层物性建模、四性关系、流体识别... 致密储层是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等均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开展致密储层测井评价可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系统调研储层测井评价的方法技术,指出了在储层物性建模、四性关系、流体识别等方面的进展,为储层测井评价的发展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测井评价 物性 流体识别 解释方法
下载PDF
疏松砂岩气藏水淹层识别技术与应用
7
作者 唐启银 孟述 +2 位作者 童金环 张虎 李强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1年第3期58-59,共2页
水淹层识别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测井资料具有连续、经济等优点,利用测井资料判断水淹层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了水淹层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的常规测井曲线对应的水淹层特征,并利用交会图版法开展... 水淹层识别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测井资料具有连续、经济等优点,利用测井资料判断水淹层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了水淹层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的常规测井曲线对应的水淹层特征,并利用交会图版法开展了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淹层 油田开发 交会图 常规测井
下载PDF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分析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8
作者 童金环 张虎 +2 位作者 孟述 李强 唐启银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1年第5期84-85,共2页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是储层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系统调研了储层孔隙结构主要的表征方法如实验分析法、三维重构技术、全孔径联合表征技术、测井方法及数字岩心技术等,总结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储层孔径分...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是储层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系统调研了储层孔隙结构主要的表征方法如实验分析法、三维重构技术、全孔径联合表征技术、测井方法及数字岩心技术等,总结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储层孔径分布的表征方法,最终提出了目前孔隙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展望,指出储层孔隙结构综合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 实验分析 新技术
下载PDF
国内外采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9
作者 孟述 童金环 +2 位作者 李强 唐启银 张虎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1年第5期72-73,共2页
采油技术是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经过多年发展主要形成了常规和新型采油技术两类,常规采油技术主要包括完井工程技术、人工举升技术、分层注水技术、热超导技术、电动潜油泵技术等,新型采油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微波及分层采油技术三类... 采油技术是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经过多年发展主要形成了常规和新型采油技术两类,常规采油技术主要包括完井工程技术、人工举升技术、分层注水技术、热超导技术、电动潜油泵技术等,新型采油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微波及分层采油技术三类。本文系统调研了国内外常规采油技术、新型采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技术 研究现状 提高采收率 展望
下载PDF
致密储层天然裂缝识别及预测研究综述
10
作者 李强 唐启银 +2 位作者 张虎 孟述 童金环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1年第3期104-105,共2页
致密储层天然裂缝研究是制约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取得了较多的认识及进展。系统调研了致密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和预测方法,为天然裂缝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天然裂缝 裂缝识别 裂缝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