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复合油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元昊 张铭记 +1 位作者 王秀娟 独育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2期32-36,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是近年来石油重点勘探层系之一。长7段油页岩为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是长7段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原油通过流体压裂缝、断层和叠置砂...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是近年来石油重点勘探层系之一。长7段油页岩为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是长7段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原油通过流体压裂缝、断层和叠置砂体进行运移,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长7段烃源岩具有连续式生烃、幕式排烃、多点式充注成藏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成岩特征等表明,烃源岩先向下再向上排烃,二次运移具有垂向运移为主、短距离侧向运移特征。利用声波时差测井曲线计算了长7段向下排烃厚度平均约10m,向上排烃厚度平均约30m,向下与向上排烃量之比约为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异常高压 幕式成藏 排烃厚度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规模富集可开发主控因素 被引量:124
2
作者 付金华 喻建 +5 位作者 徐黎明 牛小兵 冯胜斌 王秀娟 尤源 李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中与烃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砂岩储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赋存于该致密砂岩储层中的石油资源是典型的致密油。截至2014年,探明了中国第一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新安边油田,建成了3个致密油藏水平井...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中与烃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砂岩储层地面空气渗透率小于0.3mD,赋存于该致密砂岩储层中的石油资源是典型的致密油。截至2014年,探明了中国第一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新安边油田,建成了3个致密油藏水平井技术示范区和3个规模开发试验区。研究认为,优质烃源岩广覆式分布、细粒级砂体大面积展布、储层2~8μm的小孔隙极发育、充注成藏动力强等有利的成藏条件及四者间的有效组合是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规模富集的关键;长7致密砂岩储层工程品质好、原油油质好且溶解气含量高、油层中性—弱亲水润湿性,有利于致密油的采出;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初步评价长7致密油资源量达20×108t,是油田可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致密油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规模富集 可开发 主控因素
下载PDF
超低渗—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注采参数优化实践——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56
3
作者 赵继勇 樊建明 +3 位作者 何永宏 杨子清 高伟 高武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5,共8页
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过程存在拟溶解气驱和水驱两种驱替机理,3个不同的渗流阶段。基于此认识,结合水平井开发试验跟踪评价结果,确定了注水井、采油井合理工作制度和注采参数确定原则:1采用注水井与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相结合的超前... 注水补充能量水平井开发过程存在拟溶解气驱和水驱两种驱替机理,3个不同的渗流阶段。基于此认识,结合水平井开发试验跟踪评价结果,确定了注水井、采油井合理工作制度和注采参数确定原则:1采用注水井与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相结合的超前注水能量补充模式;2建立了不同储集层定向井超前注水和注水强度计算理论图版;3超前注水时机应在水平井完井之后;4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与排距、超前注水量、水线推进速度等参数确定;5注水未见效前合理生产流压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合理生产流压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同时结合动态及时调整。基于研究成果,2013年HQ油田投产80口水平井,见水井比例由8.8%降到3.0%,水平井平均单井产量年递减控制在15%之内,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致密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存地液量 注采参数优化 长庆油田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与油源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51
4
作者 牛小兵 冯胜斌 +4 位作者 刘飞 王成玉 郑庆华 杨孝 尤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8-293,共6页
明确低渗透储层孔隙分布及不同尺度孔隙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是认识致密油特征的关键。应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研究,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纳米孔隙,具大孔、中孔... 明确低渗透储层孔隙分布及不同尺度孔隙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是认识致密油特征的关键。应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研究,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纳米孔隙,具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多尺度孔隙发育特征。通过对近源与远源油藏储层多尺度孔隙中石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分析,明确了近源油藏储层具从大孔到纳米孔隙连续性赋存石油特征,且微孔至纳米孔隙含油饱满;远源油藏储层石油有选择性地赋存在大至中孔隙中,纳米孔隙不含油。延长组7段(长7)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压力,控制石油在具多尺度孔隙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差异性赋存,这为认识盆地致密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指出长7烃源岩分布区的长8油层组上部、长7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下部致密砂岩是今后致密油研究和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多尺度孔隙 微观赋存状态 致密油 低渗透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2储层沉积成岩作用 被引量:37
5
作者 陈朝兵 朱玉双 +4 位作者 陈新晶 牛小兵 周树勋 王秀娟 赵爱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85-693,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2沉积期,构造相对稳定,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湖岸线在东南部小规模迁移,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该区沉积骨架。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等实验手段,对长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2沉积期,构造相对稳定,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湖岸线在东南部小规模迁移,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该区沉积骨架。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等实验手段,对长82储层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早期绿泥石膜的发育对抵抗压实作用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早期方解石易与有机酸发生溶解反应,形成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溶蚀作用极大程度地改造了储层物性,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途径;压实作用破坏了成岩早期原生孔隙,晚期铁方解石堵塞孔隙,形成局部强钙质胶结区。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的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高值区决定了储层发育的形态及规模,在此基础上,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的绿泥石胶结剩余粒间孔相和长石溶蚀+剩余粒间孔相是该区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沉积成岩作用 浅水三角洲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孔隙衬里绿泥石的成因及对储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田建锋 喻建 张庆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1-748,共8页
孔隙衬里绿泥石发育的砂岩大多属于优质储层,前人将其归功于绿泥石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按照孔隙衬里绿泥石形成的铁质来源,可划分为同沉积黏土膜转化型、富铁镁物质溶蚀再结晶型和转化与直接结晶混合型3种类型。通过国内外富孔隙衬里绿... 孔隙衬里绿泥石发育的砂岩大多属于优质储层,前人将其归功于绿泥石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按照孔隙衬里绿泥石形成的铁质来源,可划分为同沉积黏土膜转化型、富铁镁物质溶蚀再结晶型和转化与直接结晶混合型3种类型。通过国内外富孔隙衬里绿泥石砂岩实例的对比研究表明,孔隙衬里绿泥石可以通过抑制自生石英生长、提高抗压实能力、指示早期碱性溶蚀发育程度和堵塞孔喉等4种方式影响储层性能,且不同成因的孔隙衬里绿泥石对储层性能影响方式不同,同一成因绿泥石在不同成岩阶段的影响方式也不同。中成岩A期以前,转化型孔隙衬里绿泥石通过占据孔喉和提高抗压能力影响储层,而溶蚀结晶型孔隙衬里绿泥石主要指示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的程度;只有砂岩成岩阶段达到中成岩B期以后,孔隙衬里绿泥石对石英生长的抑制作用才得到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储层 溶蚀作用 砂岩 成岩作用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计算方法——以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为例 被引量:22
7
作者 喻建 杨孝 +2 位作者 李斌 刘小静 田建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7-772,779,共7页
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是评价致密油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得准确的可动流体饱和度,但因其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应用的普遍性受到限制。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和高压压汞的实验原理表明,T2谱、恒速压汞曲线和高压压汞... 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是评价致密油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得准确的可动流体饱和度,但因其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应用的普遍性受到限制。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和高压压汞的实验原理表明,T2谱、恒速压汞曲线和高压压汞曲线均是岩石孔隙结构的反映,他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同样品的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测试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与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相关性极强,可通过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参数计算致密油储层的可动流体饱和度,而高压压汞7.0 MPa时的进汞饱和度与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相同,从而提出了利用高压压汞资料计算致密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合水地区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以Ⅲ类和Ⅳ类储层为主,其次为Ⅱ类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流体饱和度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恒速压汞 高压压汞 致密油 合水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孝 冯胜斌 +4 位作者 王炯 牛小兵 尤源 梁晓伟 王维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71,共8页
致密油采用准自然能量开发方式下,对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应力敏感性实验,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应力敏感性属弱到中等强度。利... 致密油采用准自然能量开发方式下,对储层的应力敏感性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应力敏感性实验,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应力敏感性属弱到中等强度。利用铸体薄片、恒压和恒速压汞、场发射扫描电镜、微米CT成像等测试手段,对长7段不同应力敏感性类型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塑性组分含量、填隙物类型及其含量、孔喉尺度是长7段致密油储层应力敏感性不同的主要控制因素。基于长7段致密油开发先导试验区生产实践和储层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在长7段致密油水平井压裂裂缝改造区域,地层压力的快速下降致使应力敏感性对水平井的石油产量和递减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在长7段致密油开发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物源体系、不同成因类型、不同物性的储层制定不同的开发技术方案,以降低应力敏感性对致密油产能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致密油 应力敏感性 岩石学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准东地区阜康凹陷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丹丹 吉鸿杰 +6 位作者 陶辉飞 云正文 王琪 郑建京 马晓峰 韩元红 马东旭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93-2106,共14页
准东地区侏罗系既是重要的储集层也是主要的烃源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位于阜康凹陷南部的甘河子剖面出露连续完整的中—下侏罗统,通过对甘河子剖面精细地分层观察描述,并以岩石的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颜色和粒度概率累计曲线等... 准东地区侏罗系既是重要的储集层也是主要的烃源层,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位于阜康凹陷南部的甘河子剖面出露连续完整的中—下侏罗统,通过对甘河子剖面精细地分层观察描述,并以岩石的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颜色和粒度概率累计曲线等实测资料为依据,对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相进行了划分,认为八道湾组下部为曲流河相,中部发育滨浅湖亚相,上部以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浅湖亚相为主;三工河组下部发育辫状河相,上部主要为滨浅湖沉积;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沉积相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区为曲流河—湖泊—三角洲—湖泊—辫状河—湖泊—辫状河—曲流河相结合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区古水流资料显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沉积期的古流向多在SSW向—SW向之间,结合沉积相的相序变化规律,表明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属于克拉美丽山前沉积体系,该时期博格达山地区为水下沉积;西山窑组古流向的优势方位为NW向、NWW向,推测该时期研究区东部和东南部的物源已经存在,北三台地区及博格达山东部地区可能发生初步抬升,阜康凹陷南部地区沉积构造格局较早侏罗世发生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甘河子地区 中—下侏罗统 沉积相 古流向 演化模式
原文传递
CT技术在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尤源 牛小兵 +2 位作者 李廷艳 杨孝 淡卫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7-230,共4页
为揭示致密砂岩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应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定量研究。利用CT阈值差异识别样品中的孔隙和喉道,从而获得致密砂岩高精度二维及三维孔喉图像;应用数字岩心方法建立致密砂岩孔隙... 为揭示致密砂岩复杂的孔隙结构特征,应用高分辨率CT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砂岩样品开展了定量研究。利用CT阈值差异识别样品中的孔隙和喉道,从而获得致密砂岩高精度二维及三维孔喉图像;应用数字岩心方法建立致密砂岩孔隙网络模型,并根据模型中的定量参数分析,获得孔隙及喉道的半径分布及其对储集空间的贡献率、孔喉连通性等特征,实现了长7段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定量表征:长7段致密砂岩微米级孔喉连续分布;半径大于2μm的孔隙是长7段致密砂岩的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喉道间具有一定的连通性,配位数主要为1~3.应用高分辨率CT技术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致密砂岩 孔隙 喉道 CT技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低渗透储层流体识别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永宏 杨孝 +2 位作者 王秀娟 钟张起 侯读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115,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分异差,流体识别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和声波时差3种孔隙度曲线的重合程度,通过构建孔隙度曲线指数来指示岩性的纯度;结合反映流体性质...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分异差,流体识别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和声波时差3种孔隙度曲线的重合程度,通过构建孔隙度曲线指数来指示岩性的纯度;结合反映流体性质的深感应电阻率和刻画储层物性的声波时差曲线,构建流体识别指数识别储层的含油性;在此基础上,依据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进一步识别油水同层和水层。综合流体识别指数和产水率,建立油水层识别图版。通过对研究区的58口井测井综合解释,并与试油数据进行对比,该方法识别油水层的准确率为91.4%,提高了储层流体识别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低渗透储层 储层评价 流体识别 测井曲线特征
下载PDF
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伊利石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圣方 喻建 高永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6,33,共7页
应用薄片、电子显微镜、能谱、X-衍射、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伊利石成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伊利石主要为原生沉积杂基中的伊利石及杂基伊利石化形成的伊利石。
关键词 长7致密油储层 伊利石 成因 鄂尔多斯盆地 合水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孝 李廷艳 +3 位作者 尤源 郝炳英 冯胜斌 毛振华 《世界地质》 CAS 2016年第3期789-800,共12页
通过岩芯及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沉积类型的识别、依据沉积组合对砂体结构进行分类、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刻画了砂体结构平面分布,综合分析了砂体结构平面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合水地区长6段主要为深水重力流... 通过岩芯及露头观察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6段砂体沉积类型的识别、依据沉积组合对砂体结构进行分类、并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刻画了砂体结构平面分布,综合分析了砂体结构平面差异的成因。结果显示,合水地区长6段主要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和浊流两种不同的重力流沉积类型。两种重力流沉积砂体在纵向上复合叠置形成广泛分布的厚砂体,因组合关系及含油性不同,可分为3种砂体结构类型:多期砂质碎屑流叠加型、砂质碎屑流与浊流复合叠加型及多期浊流叠加型。砂体结构平面分布差异受湖盆底形、物源及供屑量和流体重复改造等因素影响,不同结构砂体平面上具有垂直物源轴线呈带状展布特征,在合水地区东北部和中部形成较为有利的砂体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合水地区 延长组 长6段 砂体结构 重力流沉积
下载PDF
镇北地区长8储层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芳 牛小兵 +1 位作者 甄静 赵爱斌 《低渗透油气田》 2009年第3期42-47,共6页
长8油藏是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近年来,随着勘探评价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开发先期介入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局部出现产能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从储层研究入手,按照两个砂带重点开展岩矿特征、孔喉结构、物性特... 长8油藏是镇北地区勘探、评价以及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近年来,随着勘探评价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开发先期介入实施效果的分析,发现局部出现产能差异相对较大的问题。从储层研究入手,按照两个砂带重点开展岩矿特征、孔喉结构、物性特征等几方面的差异对比研究,找出影响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下一步油藏评价部署及开展适用的储层改造工艺技术攻关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北地区:储层特征 差异性 成岩作用 长8油藏
下载PDF
陆相湖盆沉积中心迁移特征及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元昊 王秀娟 +3 位作者 梁艳 白嫦娥 王亚玲 邵晓洲 《低渗透油气田》 2016年第2期12-17,共6页
陆相湖盆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构造和沉积物源的控制,前人对构造沉积中心的迁移研究较多,而物源对沉积中心的迁移作用研究相对薄弱,在构造稳定时期物源方向和供屑能力是决定沉积中心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入湖河流的多少,沉积物源... 陆相湖盆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构造和沉积物源的控制,前人对构造沉积中心的迁移研究较多,而物源对沉积中心的迁移作用研究相对薄弱,在构造稳定时期物源方向和供屑能力是决定沉积中心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入湖河流的多少,沉积物源可分为单源型和双源型,沉积中心主要受供屑能力强、进积快的物源控制,迁移方向与沉积物进积方向一致一同时。河流入湖方向和湖盆长轴方向不同沉积中心迁移特征也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早期(长10-长7)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构造影响,具有逆时针迁移特征,中晚期(长6-长1)沉积中心迁移主要受物源控制,具有拉锯式迁移特征。沉积中心的迁移控制了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空间分布和成藏组合方式,进而控制了油藏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中心迁移 物源
下载PDF
春光油田热采井双空心杆蒸汽循环降黏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雅黎 姚振 +1 位作者 李洲 杨孝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3期134-136,共3页
在春光油田1 000 m左右深度的特、超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增大,油井无法维持生产,同时对地面输油造成困难。为此研究应用了热采井双空心杆蒸汽循环降黏工艺,利用蒸汽吞吐区管网内的高热焓蒸汽作为双空心杆内循... 在春光油田1 000 m左右深度的特、超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随着井筒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增大,油井无法维持生产,同时对地面输油造成困难。为此研究应用了热采井双空心杆蒸汽循环降黏工艺,利用蒸汽吞吐区管网内的高热焓蒸汽作为双空心杆内循环介质,实现井筒和地面降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循环蒸汽量、压力和温度等参数。该工艺和电加热工艺比较,日运行费用节约60%以上,为实现中深特、超稠油经济有效开采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光油田 特、超稠油 井筒降黏 双空心杆蒸汽循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回弹及其对成藏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秀娟 李元昊 《低渗透油气田》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在早白垩世末期发生了区域性大规模构造抬升剥蚀作用,抬升剥蚀东强西弱,剥蚀量一般为600—1400m,最大超过1600m。通过对志丹地区长10油藏的解剖分析,该区早白垩世未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构造背景为砂岩回弹创造了条件,同... 鄂尔多斯盆地在早白垩世末期发生了区域性大规模构造抬升剥蚀作用,抬升剥蚀东强西弱,剥蚀量一般为600—1400m,最大超过1600m。通过对志丹地区长10油藏的解剖分析,该区早白垩世未大规模的抬升剥蚀构造背景为砂岩回弹创造了条件,同时,长10砂岩厚度大,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具备明显的回弹能力,在薄片岩心等资料上发现了砂岩回弹的直接证据——回弹微裂缝。砂岩回弹作用不仅改善了局部储层物性,同时形成的负压促进了石油向下运移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10油层组 砂岩回弹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6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艳丽 辛红刚 +1 位作者 杨孝 崔小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5-8,12,共5页
长6油层组为姬塬地区的主力含油层系,其含油圈闭主要受岩性变化和储层物性变化控制,是典型的岩性油藏。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特征,圈闭及盖层保存条件和油气成藏时空配置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控制油气成藏的因素主要有2个。烃源岩、成... 长6油层组为姬塬地区的主力含油层系,其含油圈闭主要受岩性变化和储层物性变化控制,是典型的岩性油藏。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特征,圈闭及盖层保存条件和油气成藏时空配置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控制油气成藏的因素主要有2个。烃源岩、成藏动力的平面分布范围及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决定油气是否成藏的直接因素;储层的储集性能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 成藏条件 富集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环江—刘峁塬地区长8_1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陈文龙 张庆洲 +3 位作者 云正文 严婷 张彬 杨军侠 《地下水》 2013年第5期164-167,共4页
环江—刘峁塬区长8储层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层发育粒间孔隙、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其中以剩余粒间孔隙最为发育,孔隙结构总体上属于细小孔隙微细喉道。储层物性相... 环江—刘峁塬区长8储层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层发育粒间孔隙、粒内溶孔、晶间孔及微裂缝等多种孔隙类型,其中以剩余粒间孔隙最为发育,孔隙结构总体上属于细小孔隙微细喉道。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总体属于属典型的超低渗(致密)油藏,但在大面积低渗背景下存在相对高渗区域。研究表明,沉积环境、骨架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成岩演化作用是影响区内长8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江-刘峁塬地区 长81储层 物性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10_1储层成岩作用及岩相研究
20
作者 李涛 赵爱彬 +1 位作者 王军 杨孝 《复杂油气藏》 2013年第4期5-10,共6页
安塞油田G52井区长101储层属低孔、中低渗—低渗储层,孔喉以中、细喉为主,具有粒度较粗,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高的特点。运用铸体薄片、X衍射、电镜扫描、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及物性分析等资料,研究了其成岩作用特征,确定成岩阶段主... 安塞油田G52井区长101储层属低孔、中低渗—低渗储层,孔喉以中、细喉为主,具有粒度较粗,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高的特点。运用铸体薄片、X衍射、电镜扫描、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及物性分析等资料,研究了其成岩作用特征,确定成岩阶段主要处于中成岩的A期中亚期-B期。依据成岩作用类型及储层物性特征,划分出7种成岩相,其中强溶蚀成岩相和溶蚀成岩相孔隙度高、渗透率好、含油性好,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长石溶蚀—绿泥石膜胶结成岩相物性次之,含油性较差;压实固结成岩相、粘土矿物胶结成岩相、致密胶结成岩相和胶结成岩相物性最差,不利于油气储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岩相划分长10_1储层安塞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