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粘土复合体与油气生成 被引量:14
1
作者 余和中 谢锦龙 +1 位作者 王行信 韩守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4-281,共8页
有机质丰度是传统评价烃源岩方法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有机粘土复合体是烃源岩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有机质生烃反应是一种有机粘土化学反应,有机质脱羧基反应是有机粘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质的热解反应是一个加氢裂解过程,含有剩余C... 有机质丰度是传统评价烃源岩方法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有机粘土复合体是烃源岩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有机质生烃反应是一种有机粘土化学反应,有机质脱羧基反应是有机粘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质的热解反应是一个加氢裂解过程,含有剩余C0是烃源岩的基本特征,它说明在烃源岩生烃反应中C0始终是有剩余的,不会因为C0的不足而影响烃源岩的生烃能力。笔者认为制约烃源岩生烃能力大小的不是烃源岩C0的丰度,而是氢的来源和丰度,烃源岩粘土通过吸附水分子为生烃反应提供H+能力(Br nsted酸性)的大小和时间是决定生烃潜力大小的关键。烃源岩粘土的不同催化特性是影响油气组成的重要因素,蒙皂石对甾烷的异构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粘土复合体 比催化活度 生烃潜力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夏40井区风城组储集空间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韩守华 斯春松 +3 位作者 沈光政 余和中 朱国华 于笠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6,20,共4页
准噶尔盆地夏40井区储层致密。根据大量岩心、镜下薄片观察认为,风城组储集空间类型以裂缝型为主、孔隙不发育为特征。发育的裂缝类型有泄水缝、构造缝、层间缝和颗粒内微裂缝等类型,其中泄水缝和构造缝较为发育,颗粒内微裂缝次之。裂... 准噶尔盆地夏40井区储层致密。根据大量岩心、镜下薄片观察认为,风城组储集空间类型以裂缝型为主、孔隙不发育为特征。发育的裂缝类型有泄水缝、构造缝、层间缝和颗粒内微裂缝等类型,其中泄水缝和构造缝较为发育,颗粒内微裂缝次之。裂缝发育与构造、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夏40井区风城组勘探的关键是寻找裂缝发育带。由于基质孔隙不发育,酸化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储层性质,建议对地层采取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泄水缝 构造缝与成岩缝 粒内缝和粒缘缝 夏40井区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构造格局及构造样式 被引量:67
3
作者 徐汉林 赵宗举 +1 位作者 杨以宁 汤祖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3,共7页
南华北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受控于其南部的秦岭 大别造山带。南华北盆地内部的断裂主要由NWW至近EW向、NE—NNE向、NS向断裂等 3组断裂系组成。NWW至近EW向、NE—NNE向控制了南华北盆地内部次一级坳陷的形成 ,而NS向断裂起走滑调节作用。... 南华北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受控于其南部的秦岭 大别造山带。南华北盆地内部的断裂主要由NWW至近EW向、NE—NNE向、NS向断裂等 3组断裂系组成。NWW至近EW向、NE—NNE向控制了南华北盆地内部次一级坳陷的形成 ,而NS向断裂起走滑调节作用。盆地内部的构造样式主要为 :冲断、盆岭、走滑 花状以及反转等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断裂系统 构造样式 形成机制 冲断构造 伸展构造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33
4
作者 余和中 李玉文 +1 位作者 韩守华 易万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9-396,共8页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争议较多,本文通过松辽盆地周边地区构造、沉积和古地理特征,结合盆地内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认为松辽盆地经过早华力西旋回之后,东北地区的古亚洲域...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争议较多,本文通过松辽盆地周边地区构造、沉积和古地理特征,结合盆地内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认为松辽盆地经过早华力西旋回之后,东北地区的古亚洲域洋壳几乎全部消失,由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早泥盆世完成拼接,额尔古纳地块与松嫩地块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完成拼接,二叠纪时用该区的构造演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演化阶段,石炭纪中期大洋已基本退出该地区,由于后期的伸展和沉降引发大规模的海侵形成一些浅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组合,印支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裂陷槽(及洋盆)关闭隆升,并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至此,东北地区结束了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滨太平洋大陆边级构造作用逐渐强化.通过该项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生代 拼接带 古陆 古亚洲洋 构造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