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三轴大物模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及扩展模拟实验 被引量:7
1
作者 孔祥伟 严仁田 +3 位作者 张思琦 袁庆鸿 陈青 许洪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02,共6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致密、非均质性强,孔喉分选性及连通性较差。前期常规压裂工艺改造手段单一,裂缝欠发育的致密储层改造效果不佳。方法根据量纲分析法(π定理)优化了物理模拟实验相似准则设计思路,设计了等比例缩小...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致密、非均质性强,孔喉分选性及连通性较差。前期常规压裂工艺改造手段单一,裂缝欠发育的致密储层改造效果不佳。方法根据量纲分析法(π定理)优化了物理模拟实验相似准则设计思路,设计了等比例缩小的压裂裂缝起裂及延伸模拟系统。利用大尺寸真三轴模拟实验系统,系统开展了30 cm×30 cm×30 cm致密砂岩露头岩样水力压裂模拟实验。利用三维扫描仪量化评价压裂裂缝改造面积,结合岩体破裂时的实验泵压峰值,揭示裂缝起裂及延伸规律。结果量化了天然裂缝及弱面、应力差、压裂液体类型和施工排量条件下压裂裂缝起裂压力及其改造面积,揭示了地质工程因素对压裂裂缝延伸行为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地质工程参数对压裂裂缝延伸及复杂缝网形成的影响程度。结论天然裂缝及弱面发育、低应力差、低黏滑溜水和高排量是获得复杂裂缝形态的有利因素,为研究区块体积压裂工艺试验进行了实验佐证和理论依据。建议采用“大液量、大排量、扩大波及体积”为主的体积压裂思路及工艺技术,以获得复杂缝网的改造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真三轴 大物模 体积压裂 裂缝扩展
下载PDF
辽河油田茨120区块储集层岩石热解与热解气相色谱综合解释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国田 张德武 +1 位作者 王力勇 陈东 《录井工程》 2014年第4期51-53,80,共4页
岩石热解录井侧重利用所分析的各特征参数及其组合规律或关系图板来解释评价储集层的流体性质,而热解气相色谱录井则侧重通过不同谱图形态特征来反映,两者各有优势。从突出两者优势的角度出发,以辽河油田茨120区块沙河街组沙三段地层为... 岩石热解录井侧重利用所分析的各特征参数及其组合规律或关系图板来解释评价储集层的流体性质,而热解气相色谱录井则侧重通过不同谱图形态特征来反映,两者各有优势。从突出两者优势的角度出发,以辽河油田茨120区块沙河街组沙三段地层为例,分别探讨岩石热解录井的S1和S1/S2解释评价标准与不同储集层的热解气相色谱录井谱图特征识别方法,进而将两种解释评价方法结合,可实现不同储集层的有效识别,提高储集层解释评价符合率。该区块两口井4个不同储集层的解释评价实例分析表明效果较好,对于该区块的进一步开发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热解 热解气相色谱 储集层 流体性质 解释评价
下载PDF
录井企业开展非油矿产资源勘探的可行性与思路
3
作者 方锡贤 安新朝 +1 位作者 张超 段如军 《录井工程》 2017年第3期11-14,共4页
钻井、测井、物探等相关专业快速发展削弱了录井的生存空间,使传统录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逐渐被边缘化,单一录井服务模式难以分散市场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多种因素迭合导致录井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录井企业进行... 钻井、测井、物探等相关专业快速发展削弱了录井的生存空间,使传统录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逐渐被边缘化,单一录井服务模式难以分散市场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多种因素迭合导致录井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录井企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寻求通过转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由于录井企业具有识别矿藏技术、资料信息、经验技术、研究能力等开展非油矿产资源勘探特有优势,为录井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之路。为了开拓非油矿产资源勘探领域的市场,录井企业应突破传统录井"边界"意识,选择化学矿藏、铀矿、不整合面风化壳矿藏等与石油相关的矿藏作为主要勘探目标,建立健全非油矿产资源信息网络,利用录井掌握的非油矿产资源信息优势,跨越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传统矿藏勘探环节,降低非油矿产资源勘探风险,从而缩短非油矿产资源勘探周期,提高非油矿产资源勘探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井 发展空间 非油矿产资源 勘探 可行性 优势 方法思路
下载PDF
畅通人才通道推进国企去行政化
4
作者 李德君 左翠兰 高敏 《中国石油企业》 2020年第4期80-83,共4页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国企干部去行政化举措,淡化行业、职业的行政色彩,突出其主导地位,实现政企职责分离。而对大部分国企而言,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内部行政级别的职数已经达到上限,干部指标已经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一系列弊端逐步显现...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国企干部去行政化举措,淡化行业、职业的行政色彩,突出其主导地位,实现政企职责分离。而对大部分国企而言,随着几十年的发展,企业内部行政级别的职数已经达到上限,干部指标已经限制了人才的发展,一系列弊端逐步显现、放大;如何发掘人才、解决行政指标限制选拔任用人才,同时打造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国企人事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国企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提出四条人才通道及其互联互通举措,推动国企干部去行政化的真正实现,解决国企人才发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行政化 人才发展 四条人才通道 互联互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