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4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345
1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3 位作者 胡昌蓬 王波 彭凯 刘慧卿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1-311,共11页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页岩表面纳米级孔隙微观形态,并通过低温氮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同时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储层...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应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页岩表面纳米级孔隙微观形态,并通过低温氮吸附法测定了页岩的氮气吸附等温线,同时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储层孔隙处于纳米量级,孔隙类型可分为有机质纳米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岩石骨架矿物孔、古生物化石孔和微裂缝5种类型,其中有机质纳米孔和黏土矿物粒间孔发育最为广泛;页岩孔径分布复杂,既含有大量的中孔(2~50nm),又含有一定量的微孔(<2nm)和大孔(>50nm);孔径小于50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大部分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是气体吸附和存储的主要场所;页岩阈压非常高,孔喉分选性好,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孔对气体渗流起明显贡献作用,微孔则主要起储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纳米级孔隙 扫描电镜 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
下载PDF
深水石油钻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46
2
作者 杨进 曹式敬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3,共4页
随着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不断发现,近几年来深水钻探工作量越来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和复杂的海况环境条件,对钻井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钻井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目前国内外深水钻井实践出发,对深水的钻井设备、定位系统、井身结构设计... 随着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不断发现,近几年来深水钻探工作量越来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和复杂的海况环境条件,对钻井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钻井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目前国内外深水钻井实践出发,对深水的钻井设备、定位系统、井身结构设计、双梯度钻井技术、喷射下导管技术、动态压井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监测、钻井液和固井工艺技术和钻井隔水管及防喷器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对深水的钻井设计和施工进一步向深水钻井领域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钻井设备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水力喷射压裂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7
3
作者 田守嶒 李根生 +1 位作者 黄中伟 沈忠厚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2,共5页
水力喷射压裂是集射孔、压裂、隔离一体化的新型增产改造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的增产改造,是低渗透油藏压裂增产的一种有效方法。介绍了水力喷射射孔和水力射孔裂缝起裂控制机理,分析了影响水力喷砂射孔效果的因素。综述... 水力喷射压裂是集射孔、压裂、隔离一体化的新型增产改造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的增产改造,是低渗透油藏压裂增产的一种有效方法。介绍了水力喷射射孔和水力射孔裂缝起裂控制机理,分析了影响水力喷砂射孔效果的因素。综述了水力喷射压裂原理,依据Bernou lli原理,射流增压与环空压力叠加超过破裂压力产生裂缝并维持裂缝延伸。介绍了水力喷射辅助压裂、水力喷射环空压裂及水力喷射酸压等多种工艺形式。水力喷射压裂工具是现场应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连续油管与水力喷射压裂技术联作在油田增产作业中有一定优势。水力喷射压裂工艺在国外现场应用已经取得较好效果,在国内尚属现场试验起步阶段。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分析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 地层压裂 低渗透 增产改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28
4
作者 周健 陈勉 +1 位作者 金衍 张广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9-113,共5页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探讨了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干扰后水力裂缝走向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分析了压力曲线,提出了天然裂缝破坏准则,分析了不同地应力状态下裂缝的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应力状态下,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水平...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探讨了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干扰后水力裂缝走向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分析了压力曲线,提出了天然裂缝破坏准则,分析了不同地应力状态下裂缝的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应力状态下,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水平裂缝走向的宏观影响因素;天然裂缝界面摩擦系数和缝内净压力无因次量是微观影响因素。给出了确定天然裂缝破坏边界线的回归公式,揭示了裂缝性油气藏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干扰机理。局部构造应力状态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大于对天然裂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水力裂缝 天然裂缝 裂缝干扰机理 裂缝扩展机理 试验研究
下载PDF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被引量:109
5
作者 李相方 蒲云超 +10 位作者 孙长宇 任维娜 李莹莹 张亚琦 李靖 臧加利 胡爱梅 温声明 赵培华 陈东 翟雨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3-1129,共17页
为了解决一些煤层气与页岩气气田开发效果与预测的差异很大、产能低、递减快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吸附/解吸基本理论直接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研究煤层气的煤化过程及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重新界定了孔隙中原始气-水分布状态... 为了解决一些煤层气与页岩气气田开发效果与预测的差异很大、产能低、递减快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吸附/解吸基本理论直接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研究煤层气的煤化过程及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重新界定了孔隙中原始气-水分布状态。发现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吸附气属于固-液界面吸附的研究领域,其吸附规律应满足适合固-液界面的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即气体的吸附量与溶液的浓度有关,而对环境压力不敏感。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固-液界面吸附气排水降压后解吸困难,吸附气多而游离气少的储层产气量很难提高,其显著不同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固-气界面吸附理论。同时研究了多孔介质中微小孔隙的气-水界面压降,发现对于微/纳米孔隙气相的压力可以远高于液相压力,而目前的测井及试井尚不能传感这种气相压力,因此会导致低估游离气的储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页岩气 固-气界面 固-液界面 吸附 甲烷解吸
下载PDF
连续油管技术在井下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85
6
作者 王海涛 李相方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0-124,共5页
连续油管技术在各种井下作业中的应用日趋成熟,而国内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一些相对简单的井下作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在综合分析及研究连续油管技术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国外连续油管井下作业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 连续油管技术在各种井下作业中的应用日趋成熟,而国内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一些相对简单的井下作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在综合分析及研究连续油管技术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国外连续油管井下作业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比了国内目前连续油管设备使用情况和技术服务水平,提出了影响国内连续油管技术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现有发展条件及如何确保连续油管作业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国内连续油管井下作业的应用技术水平和促进其相关工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井下作业 发展趋势 现状思考 发展对策
下载PDF
随机裂缝性储层压裂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85
7
作者 陈勉 周健 +1 位作者 金衍 张广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1-434,共4页
模拟了裂缝性储层的天然裂缝系统,利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分析了天然裂缝影响下的水力裂缝形态、压力曲线特征和滤失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天然裂缝系统中,裂缝扩展模式分为主缝多分支缝和径向网状扩展两种形式。在同一个天然裂缝系... 模拟了裂缝性储层的天然裂缝系统,利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分析了天然裂缝影响下的水力裂缝形态、压力曲线特征和滤失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天然裂缝系统中,裂缝扩展模式分为主缝多分支缝和径向网状扩展两种形式。在同一个天然裂缝系统中,主缝多分支缝扩展模式在水平主应力压差高的条件下占优势,压力曲线波动频繁,基本符合一维滤失特征;径向网状扩展模式在水平主应力压差低的条件下占优势,压力曲线平缓,属于二维滤失。进行了小型压裂估算最小地应力模拟,定义了天然裂缝主导的误差系数,在模拟出的上述天然裂缝条件下,平均误差系数为0.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天然裂缝系统 裂缝性储层 裂缝扩展 小型压裂 最小地应力 模拟实验
下载PDF
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压裂技术 被引量:77
8
作者 田守嶒 李根生 +2 位作者 黄中伟 牛继磊 夏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1-63,共3页
川渝地区多数油气藏纵向上存在多个产层,且部分产层跨距较大。为解决逐层压裂的技术难题,在研究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压裂技术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伯努利原理,连续多层段完成水力射孔和压裂,实现水力封隔无需机械封隔。设计研制了连续油... 川渝地区多数油气藏纵向上存在多个产层,且部分产层跨距较大。为解决逐层压裂的技术难题,在研究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压裂技术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伯努利原理,连续多层段完成水力射孔和压裂,实现水力封隔无需机械封隔。设计研制了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分层压裂井下工具,经射穿套管和喷嘴耐磨性室内实验证明,所研制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射穿套管和岩石,喷嘴耐磨蚀和本体抗返溅能力强。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多层压裂工艺技术在四川试验成功,研制的工具能满足现场工艺要求,试验井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井 水力喷射 压裂 连续油管 井下工具
下载PDF
考虑地层温度和压力的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新模型 被引量:71
9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1 位作者 徐晶 董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1-796,共6页
页岩气在页岩储层中的赋存方式主要以吸附和游离为主,页岩吸附气含量是页岩气资源评价和目标区优选的关键性参数,也是评价页岩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室内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实验,获得页岩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及Langmuir... 页岩气在页岩储层中的赋存方式主要以吸附和游离为主,页岩吸附气含量是页岩气资源评价和目标区优选的关键性参数,也是评价页岩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室内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实验,获得页岩等温吸附特征曲线及Langmuir体积和Langmuir压力值,分析温度对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影响程度,利用Langmuir模型计算地层压力条件下的吸附气含量。根据温度、压力、TOC值、RO值与吸附气含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考虑地层温度、压力、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4个因素的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新模型。新模型可计算任意埋藏深度下的页岩吸附气含量,埋藏深度越大,页岩吸附气含量越小。最后应用某一页岩气藏基础资料进行实例分析,建立得到的温度、压力、TOC值、RO值与页岩吸附气含量的复相关系数可达0.9以上。通过新模型计算未知页岩吸附气含量的页岩,计算结果准确可靠,能正确评价页岩气资源量,可以作为一种计算页岩吸附气含量的新方法。同时采用新的页岩吸附气含量计算模型,弥补了目前普遍采用没有考虑地层温度的等温吸附实验方法所获取吸附气含量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温度 吸附气含量 新模型 LANGMUIR模型
原文传递
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对井筒完整性的影响 被引量:69
10
作者 刘奎 王宴滨 +2 位作者 高德利 李星君 张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6-414,共9页
以弹塑性力学为基础,借助复变函数与应力场分解,对页岩气压裂过程中水平段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接触面上位移连续条件得到了系统各接触表面的受力表达式;以Drucker-Prager岩土屈服条件为破坏准则,得到了水... 以弹塑性力学为基础,借助复变函数与应力场分解,对页岩气压裂过程中水平段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接触面上位移连续条件得到了系统各接触表面的受力表达式;以Drucker-Prager岩土屈服条件为破坏准则,得到了水泥环达到屈服时的最大套管内压力,并讨论了套管及水泥环参数变化对系统受力行为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水泥环内表面比套管更容易达到屈服极限,水泥环厚度对水泥环内壁受力影响较小;增加套管壁厚,有利于保护井筒的完整性;套管内径和水泥环弹性模量对水泥环内壁受力影响较大,套管内径和水泥弹性模量越小,则水泥环越安全。研究结果对于页岩气压裂过程中井筒完整性设计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压裂 套管水泥环 Drucker-Prager屈服条件 井筒完整性
下载PDF
连续油管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66
11
作者 苏新亮 李根生 +1 位作者 沈忠厚 岳春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5-57,66,共4页
连续油管钻井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低成本高效率的钻井技术,在井深1 000 m以内的井,过油管重入钻井和欠平衡钻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被认为将是替代常规钻井方法的钻井新技术。在回顾连续油管钻井技术背景和发展现状... 连续油管钻井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低成本高效率的钻井技术,在井深1 000 m以内的井,过油管重入钻井和欠平衡钻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被认为将是替代常规钻井方法的钻井新技术。在回顾连续油管钻井技术背景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连续油管的可靠性、连续油管钻井流体摩擦压力损失和连续油管钻井携岩技术、连续油管钻井关键技术理论研究进展。介绍了连续油管钻井装备和工具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阐述了连续油管钻井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微小井眼连续油管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对连续油管钻井技术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钻井 设备 工具 应用
下载PDF
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实验 被引量:67
12
作者 焦春艳 何顺利 +4 位作者 谢全 顾岱鸿 朱华银 孙磊 刘华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9-494,共6页
采用全自动岩心驱替系统,应用双重有效应力理论对鄂尔多斯盆三叠系超低渗露头全直径岩心进行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变内压定围压方法进行实验时,由于压力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在较大压力变化范围内存在零点漂移问题,会导致... 采用全自动岩心驱替系统,应用双重有效应力理论对鄂尔多斯盆三叠系超低渗露头全直径岩心进行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变内压定围压方法进行实验时,由于压力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在较大压力变化范围内存在零点漂移问题,会导致完全错误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通过变围压定内压的方法对超低渗渗透储层进行了应力敏感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岩石被压缩的过程可分为微裂缝闭合阶段与岩石受压缩阶段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于微裂缝闭合,渗透率快速下降,降幅达20%左右;微裂缝闭合之后,岩心继续被压缩,渗透率下降变缓,降幅为5%左右,即在地层有效应力条件下,超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很弱,应力敏感性对低渗储层的产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敏感 双重有效应力 超低渗透 微裂缝 弹性变形
下载PDF
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模型 被引量:57
13
作者 吴克柳 李相方 陈掌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37-848 889,889,共13页
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模型是准确进行页岩气数值模拟的基础,对页岩气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机理包括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和吸附气表面扩散,而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机理包括连续流动、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基于滑脱... 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模型是准确进行页岩气数值模拟的基础,对页岩气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机理包括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和吸附气表面扩散,而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机理包括连续流动、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基于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两种传输机理,分别以分子之间碰撞频率和分子与孔隙壁面碰撞频率占总碰撞频率的比值作为滑脱流动和努森扩散的权重因子,将这两种传输机理叠加,建立了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模型。基于Hwang模型,考虑高压条件下吸附气覆盖度的影响,建立了纳米孔吸附气表面扩散模型。结合纳米孔体相气体传输和吸附气表面扩散模型,建立了页岩气纳米孔气体传输模型,并采用分子模拟和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滑脱流动、努森扩散和表面扩散对气体传输的贡献是此消彼长的,其主要受孔隙尺度和压力的支配。2滑脱流动在介、宏孔(半径>2nm)和高压条件下,对气体传输贡献大;在微孔(半径≤2 nm)和低压条件下,其贡献小,可忽略。3努森扩散在宏孔(半径>50nm)和低压条件下,对气体传输贡献不可忽略,在其他条件下均可忽略。4表面扩散在微孔(半径≤2nm)和全压力范围内,总是主宰了气体传输;当孔隙半径>25nm和压力高于1 MPa时,表面扩散贡献可忽略;当孔隙半径在2~25nm和压力低于5 MPa时,表面扩散贡献较高,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纳米孔 滑脱流动 努森扩散 表面扩散
下载PDF
低速非线性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4
14
作者 徐绍良 岳湘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3,共4页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5μm和2μm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并回归得到了边界层水膜厚度随剪切力的变化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典型牛顿流体去离子水在5μm和2μm微圆管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流动特性,管径越小,其非线性流动特性越强;... 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在内径为5μm和2μm微圆管中的流动特性,并回归得到了边界层水膜厚度随剪切力的变化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典型牛顿流体去离子水在5μm和2μm微圆管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非线性流动特性,管径越小,其非线性流动特性越强;微圆管的视渗透率不是常数,而是随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并最终趋于理论值;有效流动横截面积随压力梯度增大而增大;边界层是导致低速非线性流动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流动特性 边界层 启动压力梯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油田用非离子型及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9
15
作者 唐红娇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刘必心 徐海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简述了国内外油田用非离子、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非离子、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中应用进展,并探讨了两种表面活性剂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复配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非混合型表面活性剂 复配 应用 综述
下载PDF
CO_2对原油的抽提及其对原油黏度的影响 被引量:48
16
作者 杨胜来 杭达震 +3 位作者 孙蓉 吕文峰 武明 邓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88,共4页
采用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试验装置,模拟3种不同性质的原油油样非混相驱时CO2-原油的接触过程,重点考察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CO2抽提后剩余原油的物性,测定抽提过程中进入气相的轻质组分的体积(抽提油量)、残余油黏度及组... 采用高压PVT(压力-体积-温度)试验装置,模拟3种不同性质的原油油样非混相驱时CO2-原油的接触过程,重点考察CO2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CO2抽提后剩余原油的物性,测定抽提过程中进入气相的轻质组分的体积(抽提油量)、残余油黏度及组成。试验结果表明:CO2优先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原油越轻,CO2的抽提油量越大;抽提后残余油黏度普遍提高,残余油样黏度是原油黏度的1.1—2.0倍,且温度越低,黏度比越大;提高注入压力或降低CO2注入量可防止油气性质差异变大。研究认为,抽提作用对重质原油的黏度影响较大,导致CO2抽提后残余油的采出难度加大,建议CO2驱油技术应优先应用在轻质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抽提特性 原油黏度 相态
下载PDF
变流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作用规律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43
17
作者 朱焱 高文彬 +5 位作者 李瑞升 李宜强 袁靖舒 孔德彬 刘吉雨 岳增存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9-200,246,共13页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相比一类油层具有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砂体发育较差的特点,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聚合物驱油技术在二类油层上的开发效果,基于聚合物驱油墙聚并理论和流度控制理论,提出了变流度聚合物体系的梯次降黏、恒压提速的注入方...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相比一类油层具有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砂体发育较差的特点,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聚合物驱油技术在二类油层上的开发效果,基于聚合物驱油墙聚并理论和流度控制理论,提出了变流度聚合物体系的梯次降黏、恒压提速的注入方式,即采用先高黏低速调堵高渗层、后降黏提速启动中低渗层的段塞式注入方式。该方式与交替注入对比实验结果和矿场应用效果表明:变流度聚合物梯次降黏注入的驱替前缘压力梯度大,可聚并形成高饱和度油墙,大幅度降低含水率,明显增加高渗透层流动阻力,后续低黏段塞以提速注入的方式依次匹配进入中低渗透层,明显扩大了中低渗透层的波及体积,改善了高、中、低渗层流度差异,在降低注聚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驱在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在梯次注入基础上提出的变流度聚合物驱新设计思路,指出了变流度聚合物驱设计参数关键在驱替段塞的数量和聚合物体系同油层的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变流度 注入方式 提高采收率 作用规律
原文传递
温度对页岩吸附解吸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43
18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3 位作者 陈峰 董谦 娄毅 王海洋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20,共6页
页岩气的赋存方式主要是吸附,使吸附在页岩储层内表面的天然气解吸出来是提高页岩气井产量的最终目标。为了使吸附在页岩储层内的天然气完全地被采出来,提出了升温加速解吸的方法来提高页岩气采收率。通过室内吸附与解吸实验,对4块页岩... 页岩气的赋存方式主要是吸附,使吸附在页岩储层内表面的天然气解吸出来是提高页岩气井产量的最终目标。为了使吸附在页岩储层内的天然气完全地被采出来,提出了升温加速解吸的方法来提高页岩气采收率。通过室内吸附与解吸实验,对4块页岩岩心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量与解吸量测定,分析影响页岩储层吸附量与解吸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提高储层温度来加速解吸页岩储层CH4吸附量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的吸附能力与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和有机成熟度密切相关,随着页岩有机碳含量以及有机成熟度的提高,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加。不同温度的吸附与解吸实验表明,温度越高,页岩的吸附能力越低,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气的解吸量增大。升温可以提高页岩气的解吸时间、解吸速度以及提高页岩气最终采收率。提高页岩储层温度进行加速解吸是一种提高页岩气产量的好方法,可以对页岩气藏开采和开发理论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有机碳含量 有机成熟度 解吸时间 解吸速度
原文传递
压裂水平井电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19
作者 吴晓东 隋先富 +2 位作者 安永生 张凤喜 陈勇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0-743,748,共5页
根据水电相似原理,设计了压裂水平井的电模拟实验,研究了单井状态下和井网条件下裂缝参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状况及其等压线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压裂水平井存在极限产能;压裂井最优裂缝条数受水平井段长度、裂缝长度、层位是否射开... 根据水电相似原理,设计了压裂水平井的电模拟实验,研究了单井状态下和井网条件下裂缝参数对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状况及其等压线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压裂水平井存在极限产能;压裂井最优裂缝条数受水平井段长度、裂缝长度、层位是否射开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井网中,最优裂缝条数也会相应变化。对不同井型的等压线对比发现,压裂水平井扩大泄油面积的能力优于普通水平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水平井 产能 电模拟实验 等压线分布 裂缝参数 水平井网
下载PDF
多裂缝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试验 被引量:42
20
作者 周健 陈勉 +1 位作者 金衍 张广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54,59,共5页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试验系统,对多裂缝储层水力裂缝与多裂缝干扰后影响水力裂缝走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压力曲线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决定水力裂缝走向的主要因素,高水平应力差和高逼近角有利于水力裂缝...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试验系统,对多裂缝储层水力裂缝与多裂缝干扰后影响水力裂缝走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压力曲线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决定水力裂缝走向的主要因素,高水平应力差和高逼近角有利于水力裂缝穿过多裂缝,水平主应力差越大,水力裂缝形态越平直;天然裂缝带发育程度和天然裂缝面摩擦系数也是影响裂缝走向的主要因素,天然多裂缝越发育,越易造成压裂液大量滤失进而产生多水力裂缝,摩擦系数越小,水力裂缝越易沿天然裂缝转向;天然多裂缝带的存在,会造成水力裂缝形态的非对称性;水力裂缝的扩展具有非稳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缝储层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裂缝扩展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