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型井开发煤层气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洪 何爱国 +1 位作者 杨风斌 张树东 《中外能源》 CAS 2011年第12期33-36,共4页
国内外煤层气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证明,需要不同类型的钻井开发煤阶、含气量、含水量等关键参数相异的煤层,以实现煤层气产能最大化。作为一个新的钻井类型,研究"U"型井适合钻探的煤层类型对于提高其产能,实现中国煤层气产业... 国内外煤层气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证明,需要不同类型的钻井开发煤阶、含气量、含水量等关键参数相异的煤层,以实现煤层气产能最大化。作为一个新的钻井类型,研究"U"型井适合钻探的煤层类型对于提高其产能,实现中国煤层气产业化至关重要。为此,选取沁水、鄂尔多斯盆地等中、高煤阶盆地,根据其地质资料及煤层气生产资料,从煤阶、煤层厚度、煤割理与钻进方向关系、含水量、煤层倾角等方面阐述了"U"型井钻井适应性,认为低煤阶煤层因硬度、密度低,采用"U"型井钻探容易引起坍塌;"U"型井采用两井连通、地质导向、远距离穿针等新技术,而厚煤层在有效使用这些技术的同时,更容易实现在煤层中钻进;"U"型井具有水平井和直井两个井口,可以更有效排出高含水煤层中的承压水,同时也可利用煤层坡度,将直井设置在煤层下倾方向,利用重力排水采气;"U"型井中的水平井具有方向性,垂直于面割理方向钻进可以获得较大产能。以上研究成果表明:"U"型井可以有效开发割理发育、具一定倾角、高含水的中高煤阶厚储层。该研究成果为"U"型井高效开采煤层气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井 适应性 煤储层 割理发育 煤阶
下载PDF
低渗低阻产水气藏气水层识别:以广安气田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兰朝利 张君峰 +3 位作者 何顺利 张红玲 杨明慧 王金秀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3-1059,共7页
广安气田上三叠统须四段和须六段气藏发育了构造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和岩性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阻和高束缚水饱和度特征.空间上,储层孔渗相关关系变化大,气水分布复杂,气水层识别困难.根据岩心对测井的标定,研究了须四段和须六... 广安气田上三叠统须四段和须六段气藏发育了构造气藏、构造-岩性气藏和岩性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阻和高束缚水饱和度特征.空间上,储层孔渗相关关系变化大,气水分布复杂,气水层识别困难.根据岩心对测井的标定,研究了须四段和须六段四性关系,认识到储层为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具有低自然伽马、低补偿密度、低电阻率和高声波时差特征,而物性与含气性无明显相关性.采取了分层、分区块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提高了物性解释精度.不同气藏类型具有不同的气水分布,应用阵列感应、核磁共振和综合判识3种方法进行了气水层识别,提高了广安气田气水层识别精度.这些方法在广安气田的应用表明可以准确识别构造气藏和构造-岩性气藏的气、水层,但对构造幅度低的岩性气藏识别精度不高,因为在这些岩性气藏中气水分异不彻底,气层与气水同层、水层含水饱和度是渐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气水层识别 产水气藏 石油地质 广安气田
原文传递
组分影响稠油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婷 宁正福 +2 位作者 刘慧卿 张世栋 肖丽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6851-6854,6865,共5页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复配出不同组分(主要为重质组分,即胶质和沥青质)的原油,分别在相同渗透率情况下进行稠油的流动实验。研究稠油中重质组分的含量对稠油在地层中的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重质组分的含量决定启动压力梯度的...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复配出不同组分(主要为重质组分,即胶质和沥青质)的原油,分别在相同渗透率情况下进行稠油的流动实验。研究稠油中重质组分的含量对稠油在地层中的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重质组分的含量决定启动压力梯度的有无,在黏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重质组分的增加,稠油表现出来的启动压力梯度也随着增加。根据本实验的情况,当稠油的沥青质含量在大于2.25%,胶质含量大于24.33%时,在1 357×10-3μm2的渗透率条件下,稠油才会出现启动压力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不同组分 启动压力梯度 物理模拟实验 影响
下载PDF
考虑动半径和粘度变化的稠油非牛顿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罗艳艳 程林松 黄世军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9-874,共6页
针对稠油非牛顿特征,在Bingham流体渗流方程基础上,通过对动半径和粘度进行表征,建立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动半径变化和粘度变化的非牛顿稠油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完善Bingham型稠油渗流数学模型.通过空间、时间离散差分及Matlab数值计... 针对稠油非牛顿特征,在Bingham流体渗流方程基础上,通过对动半径和粘度进行表征,建立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动半径变化和粘度变化的非牛顿稠油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完善Bingham型稠油渗流数学模型.通过空间、时间离散差分及Matlab数值计算,得到非牛顿稠油非稳态渗流地层压力分布.结果表明,相同产量下,随启动压力梯度增大,动半径向井方向移动;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压降曲线越陡,相应近井压降越大;相同启动压力梯度下,产量越大,不同吞吐周期压力差距越大.将半径和粘度动态变化相结合,弥补了现行非牛顿稠油渗流数学模型的一个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边界 非牛顿稠油 不稳定渗流 压力分布 启动压力梯度
下载PDF
长6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缝组合模式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洪 张新春 +2 位作者 杨兴利 张建成 李相方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8-476,共9页
为了研究致密油孔隙结构特征及与石油渗流关系,利用F200场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甘谷驿油田致密油样品进行微观分析,建立该样品储层的微观孔隙裂缝体系,进一步通过压汞实验了解孔喉分布及不同孔径孔、缝对渗透率的贡献率,结合样品电镜扫描... 为了研究致密油孔隙结构特征及与石油渗流关系,利用F200场扫描电镜对鄂尔多斯甘谷驿油田致密油样品进行微观分析,建立该样品储层的微观孔隙裂缝体系,进一步通过压汞实验了解孔喉分布及不同孔径孔、缝对渗透率的贡献率,结合样品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推断孔隙、裂缝储集渗流油气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致密油储层主要孔隙有原生孔、粒内溶孔、粒间(基质)溶蚀孔及晶间孔4种类型,油气主要储存在粒内、粒间溶孔中,原生粒间孔仅为次要储油空间,大量纳米级孔隙成为储油主体。而裂隙主要为微裂缝,由方解石解理缝、溶蚀缝及成岩收缩缝构成,其中方解石解理缝和溶蚀缝构成渗流运移主要通道,微裂缝与人工裂缝结合形成裂缝网络。微孔(小于2 nm)对油气储存有效,对油气渗流则不起作用。因此该区致密油储油渗流孔隙结构总结为"纳米溶孔储油,微裂缝人工压裂缝渗流"。据此将不同孔缝组合划分为3种模式:溶蚀孔缝组合模式、方解石解理缝+溶蚀孔组合模式、裂缝或孔隙单独存在模式。其中溶蚀孔缝组合模式和方解石解理缝+溶蚀孔组合模式流体渗流阻力小,在甜点区选择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储层 致密砂岩 微观孔隙结构 孔缝组合模式 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