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分类与评价 被引量:292
1
作者 张金川 林腊梅 +6 位作者 李玉喜 唐玄 朱亮亮 邢雅文 姜生玲 荆铁亚 杨升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2-331,共10页
页岩油是以游离(含凝析态)、吸附及溶解(可溶解于天然气、干酪根和残余水等)态等多种方式赋存于有效生烃泥页岩地层层系中且具有勘探开发意义的非气态烃类。根据泥页岩地层中所含烃类相态、成因机理及勘探开发等特点,将页岩类油气划分... 页岩油是以游离(含凝析态)、吸附及溶解(可溶解于天然气、干酪根和残余水等)态等多种方式赋存于有效生烃泥页岩地层层系中且具有勘探开发意义的非气态烃类。根据泥页岩地层中所含烃类相态、成因机理及勘探开发等特点,将页岩类油气划分为页岩气和页岩油等两类八种。结合页岩油特点,指出了我国页岩油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即规模分布的有效生烃泥页岩、形成于深水-半深水相的富有机质泥页岩、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适当的热演化程度以及较好的基质物性条件等是页岩油形成的主要条件。建立了中国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发育模式,指出概率体积法可以作为页岩油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提出了页岩油远景区、有利区及目标区优选的参数体系和标准。作为非常规油气能源的主要类型之一,页岩油将会对我国能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形成条件 分布特点 资源评价 选区标准
下载PDF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被引量:248
2
作者 张善文 王永诗 +1 位作者 石砥石 徐怀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 ,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 3层结构 :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 ,中部为仓储层 ,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 ,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 ,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 ,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 ,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 ;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 ,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 ,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 ;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 ,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 ,剖面呈透镜状 ,油气通过砂体 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 ,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 ,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 ,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 3类 9种油 (气 )藏类型 ,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构造型油气藏组合 ,储量丰度大 ;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 ,分布范围广 ,横向变化大 ,油水关系复杂 ;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毯式 油气成藏体系 济阳坳陷 新近系 河流相层序 油源断裂 浅层断裂网 垂向运移 侧向运移 浅层次生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
下载PDF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70
3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时国 陶维祥 何仕斌 吕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共7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构造演化 生烃凹陷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运移 勘探领域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00
4
作者 王树文 闫成新 +1 位作者 张天序 赵广州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2期89-92,共4页
介绍了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及数学形态学在图像处理中的主要应用,并讨论了结构元素的选取方法。
关键词 数学形态学 图像处理 边缘检测 骨架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地区分析 被引量:231
5
作者 蒲泊伶 蒋有录 +2 位作者 王毅 包书景 刘鑫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富含有机质页岩。作为页岩气的源岩,该套页岩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生气潜力大;作为储层,页岩中孔隙和裂缝发育,为页岩气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并且等温吸附实...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富含有机质页岩。作为页岩气的源岩,该套页岩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生气潜力大;作为储层,页岩中孔隙和裂缝发育,为页岩气提供了充足的储集空间,并且等温吸附实验也表明,页岩具有较强的气体吸附能力;由于页岩的致密性及抗构造破坏性,本地区构造条件满足页岩气成藏要求。多口井下志留统页岩的气测显示也为页岩气的存在提供了有利证据。根据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和生烃强度等信息,预测宜宾—自贡—泸州一带及达州—万县一带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 页岩气 热演化程度 气体吸附能力 成藏条件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距离加权反比插值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的比较 被引量:206
6
作者 靳国栋 刘衍聪 牛文杰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53-57,共5页
首先给出了距离加权反比插值法和克里金插值法的原理,然后对这两种方法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进 行了比较,其结论是克里金插值法的效果优于距离加权反比插值法的效果。
关键词 数据场可视化 距离加权反比插值法 克里金插值法 变异函数
下载PDF
致密油与页岩油内涵、特征、潜力及挑战 被引量:217
7
作者 邹才能 朱如凯 +12 位作者 白斌 杨智 侯连华 查明 付金华 邵雨 刘可禹 曹宏 袁选俊 陶士振 唐晓明 王岚 李婷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7,1-2,共15页
致密油是当前全球非常规石油发展的亮点领域,页岩油是未来非常规石油发展的潜在资源。基于国内外页岩层系液态烃地质特征系统研究,提出致密油与页岩油的"甜点区"分布,应着眼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 致密油是当前全球非常规石油发展的亮点领域,页岩油是未来非常规石油发展的潜在资源。基于国内外页岩层系液态烃地质特征系统研究,提出致密油与页岩油的"甜点区"分布,应着眼烃源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匹配评价;并指出中国有利页岩层系的特点是液态烃TOC〉2%(S1〉2mg/g),纹层状页岩或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孔隙度较高(致密油储集层孔隙度大于10%,页岩油储集层孔隙度大于3%),脆性矿物含量大于40%,含油饱和度60%~90%,较低原油黏度或较高地层压力,天然裂缝发育;对比北美有利页岩层系地质特征表明,北美有利页岩层系液态烃TOC大于4%,呈纹层状页岩或泥灰岩,孔隙度大于7%,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0%,含油饱和度50%~80%,API〉40°及压力系数大于1.30,天然裂缝发育。围绕中国陆相致密油与页岩油沉积储集层,初步提出陆相细粒沉积分布模式、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岩混合成因的储集层岩石分类方案,初步预测技术可采资源量致密油约(20~25)×108t,页岩油约(30~60)×108t。陆相湖盆细粒沉积成因与分布、致密储集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结构、页岩层系液态烃充注及流动机制、页岩层系液态烃地球物理响应模型、资源潜力及"甜点区"评价预测等,将成为新时期非常规油气地质面临主要挑战与创新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页岩气 细粒沉积学 “甜点区”评价 岩石物理 混积岩 原位加热改质技术 非常规油气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203
8
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董春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微相研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大港油田滩海关家堡地区油藏评价中,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基于地震属性分析和井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为油田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地震沉积学方法还可用于构造的精细解释。利用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技术对秘鲁S油田进行了构造解释,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发现了新的低幅度构造圈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沉积微相 构造解释 90°相位转换技术 地层切片 分频技术
下载PDF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被引量:200
9
作者 孔德亮 栾述文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6,共10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大学英语教学是丰富跨语言知识、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平台,必须体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基于对10年间(2001-2010)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的主要文献分析,本文构建了大学英语跨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大学英语教学是丰富跨语言知识、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平台,必须体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基于对10年间(2001-2010)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研究的主要文献分析,本文构建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构模式和实践模式,旨在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扩大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影响力,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教学 模式构建
原文传递
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 被引量:185
10
作者 郎兆新 张丽华 程林松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4年第2期43-46,共4页
应用位势理论和叠加原理,研究了水平井压裂后造成多条裂缝情况下的产量确定方法。得出了产量和生产压降与裂缝长度和裂缝条数的关系。由于该方法建立在严格的解析方法的基础上,所得的解析公式与目前的通用方法相比更具普遍应用价值。
关键词 水平井 水压驱动 低渗透油层
下载PDF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理 被引量:181
11
作者 查明 曲江秀 张卫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与正常压力环境相比 ,在相同条件下 ,异常高压烃源层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和产气率明显偏低 ,而产油率较高。有证据表明 ,高压产生的微裂缝不仅是烃类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 ,而且明显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高压泥岩对断层和不同相态烃类的... 与正常压力环境相比 ,在相同条件下 ,异常高压烃源层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和产气率明显偏低 ,而产油率较高。有证据表明 ,高压产生的微裂缝不仅是烃类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 ,而且明显改善了储集层的储集性能。高压泥岩对断层和不同相态烃类的封盖作用是天然气聚集和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异常高压系统中温度与压力的关系 ,结合实例阐述了异常高压对油气形成、运移、聚集、封盖、成藏和分布的作用与影响 ,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异常高压对成藏作用的机理和控制条件。图 3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泥岩 生烃特征 微裂缝 油气运移通道 封盖作用 油气藏形成 油气分布 油气成藏机理
下载PDF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被引量:152
12
作者 吴胜和 王仲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52-257,共6页
针对目前流动单元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陆相储层的地质特征,以吐哈盆地温吉桑-米登油田(简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流动单元研究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通... 针对目前流动单元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陆相储层的地质特征,以吐哈盆地温吉桑-米登油田(简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流动单元研究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结构分析、成岩非均质分析、断层封闭性分析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屏障的分布,第二层次通过储层质量评价确定连通体内部的渗流差异。据此思路,对工区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进行了深入的流动单元研究。研究成果对提高温米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储层 流动单元 渗流屏障 渗流差异 油藏
下载PDF
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 被引量:184
13
作者 张辉 展伟伟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3,共8页
本文首先讨论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和认知运作,然后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广告中的动态构建过程以及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广告中的图文关系。我们认为,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和操作机制,对语言隐喻和... 本文首先讨论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和认知运作,然后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广告中的动态构建过程以及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广告中的图文关系。我们认为,对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和操作机制,对语言隐喻和转喻研究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转喻 广告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异质性检验 被引量:181
14
作者 李治国 车帅 王杰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40,共14页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驱动作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三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行分解,以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表征城市创新创业水平,采用2011—2018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产业转型速度、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基于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结果趋同。(2)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应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后发性优势,且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其中中部地区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心。(3)从城市规模看,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从城市等级来看,二三线城市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创新创业水平是数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效应的重要传导路径,数字经济通过激发区域创新创业活力可加快产业转型速度、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以上结论对探索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其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区域创新 创新创业水平
下载PDF
连续油管技术与装备发展综述 被引量:176
15
作者 贺会群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83,共6页
自世界上第一台连续油管作业机问世至今,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与装备已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其占地面积小、作业成本低、搬迁安装方便、保护油层、增加油井产量和使用范围广等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钻井、完井... 自世界上第一台连续油管作业机问世至今,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与装备已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其占地面积小、作业成本低、搬迁安装方便、保护油层、增加油井产量和使用范围广等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钻井、完井、试油、采油、修井和集输等各个作业领域。实践表明,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与装备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和生命力的实用性技术。目前,该项技术的应用日趋活跃,备受关注。在总结连续油管作业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现状和展示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国内连续油管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连续油管作业机 发展对策 装备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 被引量:116
16
作者 杨少春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53-56,共4页
对定量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常规方法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方法。该方法利用把表征非均质特征的 9个参数作为因素建立起模糊数学模型 ,主要包括因素集合、结语集合、单因素矩阵等模型。该方法可以克服多种非均质参数... 对定量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常规方法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方法。该方法利用把表征非均质特征的 9个参数作为因素建立起模糊数学模型 ,主要包括因素集合、结语集合、单因素矩阵等模型。该方法可以克服多种非均质参数表征不一致的缺陷 ,能实现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刻划。该方法在胜坨油田二区进行了实际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非均质性 模糊数字 定量研究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配置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 被引量:175
17
作者 李治国 王杰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1-50,共10页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深刻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配置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从企业和城市层面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和优...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深刻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配置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从企业和城市层面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提升制造业生产率和优化数据要素配置的双重效应,对企业和城市整体的制造业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城市规模以及区域位置等方面具有异质特征,且动态边际效应渐趋强化;数据要素优化配置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其中,数据开发应用和数据传播共享的渠道效应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要素配置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再认识 被引量:168
18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2 位作者 王绪龙 曲江秀 陈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7-222,共6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为5个演化阶段:①碰撞成盆阶段;②压陷挠曲阶段;③挠曲坳陷阶段;④坳陷沉降阶段;⑤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石炭纪至二叠纪,准噶尔地块周围海槽先后关闭,发生陆陆碰撞。首先是西北缘:早石炭世末期形成西北缘界山的雏形;其次是东北缘:晚石炭世中晚期,形成了克拉美丽造山带;最晚是南缘:于早二叠世晚期风城组沉积期,形成南缘界山。随着周缘界山的隆升,准噶尔盆地形成三大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古近纪,板块挤压作用减弱,准噶尔盆地由强烈压陷期逐渐进入坳陷沉降阶段。新近纪至第四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准噶尔盆地南缘再次挠曲下沉,形成近EW向的再生前陆盆地。多期演化造就了盆地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和多期次成藏,为油气的富集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演化 动力学背景 前陆盆地系统 再生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地球物理资料 早二叠世晚期 喜马拉雅运动 含油气盆地 中国西部 演化历史 结构特征 地质结构 演化阶段 早石炭世 晚石炭世 盆地形成 挤压作用 挠曲
下载PDF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等值电路及暂态分析 被引量:168
19
作者 薛永端 李娟 徐丙垠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5703-5714,共12页
对于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小电流接地故障,传统暂态等值电路存在忽略线模信息、消弧线圈位置不准确、缺乏具体参数计算方法等缺陷,无法用于故障暂态的定量分析和计算。建立包含故障点上下游网络的小电流接地故障分布参数模型,利用模型... 对于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小电流接地故障,传统暂态等值电路存在忽略线模信息、消弧线圈位置不准确、缺乏具体参数计算方法等缺陷,无法用于故障暂态的定量分析和计算。建立包含故障点上下游网络的小电流接地故障分布参数模型,利用模型简化原则建立由等效电阻、等效电感、系统对地分布电容及消弧线圈等效电感构成的Γ型精确暂态等值电路。基于简化原则推导出表达形式简单、满足工程应用需求的简化参数计算方法。与传统暂态等值电路相比,所建等值电路包含线模和零模信息,等效电感近似等于故障点到母线间线路的零模电感与2倍线模电感之和,且消弧线圈接于母线处更符合实际情况。针对低阻接地、高阻接地,分别给出暂态电流的解析表达式,分析暂态主谐振频率、幅值、衰减因子等要素随故障条件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全面把握故障暂态特征。最后利用仿真及现场故障数据验证了所建暂态等值电路模拟精度更高、适用性更强、暂态分析结果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小电流接地故障 暂态等值电路 模型简化 暂态分析
下载PDF
地震资料去噪方法技术综合评述 被引量:153
20
作者 张军华 吕宁 +2 位作者 田连玉 陆文志 钟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6-553,共8页
地震资料去噪,无论是叠前还是叠后,都是处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地球物理界积累和开发的去噪软件已越来越多.对各种去噪方法进行分门别类,阐述其基本原理、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发展前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指导意义... 地震资料去噪,无论是叠前还是叠后,都是处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地球物理界积累和开发的去噪软件已越来越多.对各种去噪方法进行分门别类,阐述其基本原理、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发展前景,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从噪声的特征出发,首先对地震资料噪声进行了分类;然后综合评述了目前实际生产中常用的几种去噪方法,包括频率域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频率空间域滤波、Radon变换、聚束滤波、基于小波分解和重建的去噪方法等;最后还简述了去噪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空间域 RADON变换 聚束滤波 小波变换 去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