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脆性的室内评价方法及改进 被引量:190
1
作者 李庆辉 陈勉 +3 位作者 金衍 侯冰 张保卫 WANGFP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80-1685,共6页
页岩气储层脆性对页岩的脆性进行测试、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通过文献调研和室内测试,总结脆性测试的20种基本方法,包括基于强度、硬度和坚固性的评价方法,并重点讨论基于全应力-应变特征的页岩脆性测试原理和试验方法。针对页... 页岩气储层脆性对页岩的脆性进行测试、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通过文献调研和室内测试,总结脆性测试的20种基本方法,包括基于强度、硬度和坚固性的评价方法,并重点讨论基于全应力-应变特征的页岩脆性测试原理和试验方法。针对页岩脆性破裂机制结合断裂特征定义脆性,认为页岩的脆性是材料的综合特性,受自身非均质性和外在测试环境共同影响;峰后与峰前应力-应变特征均是表征脆性的关键,模拟地下环境的全应力-应变测试能够提高脆性评价的准确度;试样破坏前抵抗非弹性变形的能力和破坏后承载力丧失速度的快慢是脆性强弱的主要力学表现。为提高脆性评价的准确性,对已有的力学测试方法提出改进方案。开展室内真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对我国南方黑色页岩的脆性特征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页岩气 脆性 强度 应力-应变曲线 评价 方法改进
下载PDF
高压压汞法和氮气吸附法分析页岩孔隙结构 被引量:184
2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1 位作者 孔德涛 刘慧卿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0-455,共6页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采用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并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图片分析... 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页岩孔隙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采用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并结合微观孔隙结构图片分析了页岩孔隙结构对气体吸附和渗流的意义。研究表明,页岩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微孔和过渡孔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有机质中的微孔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构成了页岩气体的主要吸附空间。页岩的孔隙类型复杂,孔隙形态多样,存在一端封闭的不透气性孔、开放性的透气性孔和墨水瓶孔等多种孔隙,且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差。较高的微孔和过渡孔保证了页岩储层具有很高的吸附聚气能力,但中孔和大孔发育较差,不利于气体渗流和页岩气藏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高压压汞 氮气吸附 孔体积 比表面积
原文传递
深水石油钻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46
3
作者 杨进 曹式敬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3,共4页
随着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不断发现,近几年来深水钻探工作量越来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和复杂的海况环境条件,对钻井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钻井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目前国内外深水钻井实践出发,对深水的钻井设备、定位系统、井身结构设计... 随着世界深水油气资源不断发现,近几年来深水钻探工作量越来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和复杂的海况环境条件,对钻井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钻井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从目前国内外深水钻井实践出发,对深水的钻井设备、定位系统、井身结构设计、双梯度钻井技术、喷射下导管技术、动态压井钻井技术、随钻环空压力监测、钻井液和固井工艺技术和钻井隔水管及防喷器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对深水的钻井设计和施工进一步向深水钻井领域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钻井设备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水力喷射压裂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8
4
作者 田守嶒 李根生 +1 位作者 黄中伟 沈忠厚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2,共5页
水力喷射压裂是集射孔、压裂、隔离一体化的新型增产改造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的增产改造,是低渗透油藏压裂增产的一种有效方法。介绍了水力喷射射孔和水力射孔裂缝起裂控制机理,分析了影响水力喷砂射孔效果的因素。综述... 水力喷射压裂是集射孔、压裂、隔离一体化的新型增产改造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的增产改造,是低渗透油藏压裂增产的一种有效方法。介绍了水力喷射射孔和水力射孔裂缝起裂控制机理,分析了影响水力喷砂射孔效果的因素。综述了水力喷射压裂原理,依据Bernou lli原理,射流增压与环空压力叠加超过破裂压力产生裂缝并维持裂缝延伸。介绍了水力喷射辅助压裂、水力喷射环空压裂及水力喷射酸压等多种工艺形式。水力喷射压裂工具是现场应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连续油管与水力喷射压裂技术联作在油田增产作业中有一定优势。水力喷射压裂工艺在国外现场应用已经取得较好效果,在国内尚属现场试验起步阶段。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分析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 地层压裂 低渗透 增产改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裂缝性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29
5
作者 周健 陈勉 +1 位作者 金衍 张广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9-113,共5页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探讨了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干扰后水力裂缝走向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分析了压力曲线,提出了天然裂缝破坏准则,分析了不同地应力状态下裂缝的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应力状态下,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水平... 采用大尺寸真三轴实验系统,探讨了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干扰后水力裂缝走向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分析了压力曲线,提出了天然裂缝破坏准则,分析了不同地应力状态下裂缝的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应力状态下,水平主应力差和逼近角是水平裂缝走向的宏观影响因素;天然裂缝界面摩擦系数和缝内净压力无因次量是微观影响因素。给出了确定天然裂缝破坏边界线的回归公式,揭示了裂缝性油气藏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干扰机理。局部构造应力状态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大于对天然裂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水力裂缝 天然裂缝 裂缝干扰机理 裂缝扩展机理 试验研究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被引量:116
6
作者 郝斐 程林松 +2 位作者 李春兰 周体尧 姚运杰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9-32,共4页
针对单相和油水两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的产生机理和对渗流规律的影响问题,通过稳态“压差—流量”测定启动压力梯度法,分别用模拟油、地层水、注入水和蒸馏水对我国某油田119块典型特低渗岩芯进行驱替实验,得到了单相和油水两相渗流的启... 针对单相和油水两相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的产生机理和对渗流规律的影响问题,通过稳态“压差—流量”测定启动压力梯度法,分别用模拟油、地层水、注入水和蒸馏水对我国某油田119块典型特低渗岩芯进行驱替实验,得到了单相和油水两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值,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物理模拟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不同渗流介质测得的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均成幂函数关系,并且幂指数近似为-1。同时,由于毛管力和贾敏效应作用,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远远大于单相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结合油田实际,说明了启动压力梯度在特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渗流 产量递减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实验的页岩孔隙结构表征 被引量:129
7
作者 杨峰 宁正福 +3 位作者 张世栋 胡昌蓬 杜立红 刘慧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5-140,共6页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对宁夏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乃家河组页岩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计算了页岩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和平均孔径等孔隙结构参数,并探讨...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对页岩含气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对宁夏六盘山盆地下白垩统乃家河组页岩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计算了页岩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体积和平均孔径等孔隙结构参数,并探讨了页岩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孔隙结构对页岩气存储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①页岩平均孔径为3.6~4.3nm,主体孔隙为中孔,也含有一定量的微孔和大孔,孔隙形状以平行板状和墨水瓶孔为主,同时具有无定形孔特征;②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远大于常规储层岩石,孔径小于50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主要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构成了页岩中气体吸附存储的主要空间;③页岩微孔、中孔的发育与有机质有关,有机碳含量与微孔、中孔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呈正相关性,页岩大孔的发育与黏土矿物含量有关,黏土矿物含量增加,大孔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氮气吸附 实验 孔隙结构 页岩气存储 控制因素 黏土矿物 比表面积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0
8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脆性评价 被引量:121
9
作者 李庆辉 陈勉 +2 位作者 金衍 侯冰 张家振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2,共6页
页岩气储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对开发影响极大,进行页岩破坏机理、力学特性和脆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页岩气钻井和压裂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室内试验和测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黑色页岩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脆性破坏特征... 页岩气储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对开发影响极大,进行页岩破坏机理、力学特性和脆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页岩气钻井和压裂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室内试验和测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黑色页岩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脆性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利用岩石弹性参数和矿物组成综合评价页岩脆性的方法,并介绍了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单井脆性剖面的流程。研究表明,页岩普遍具有脆性破坏的特征,破坏类型与页岩种类、取心深度、取心方位和加载条件相关,低围压下标准试样以劈裂式破坏为主,全应力应变曲线经历极短的塑性屈服阶段即发生破坏,高围压时多出现双剪式和单剪式破坏,页岩的脆性与试样的弹性参数和矿物组成关系密切。实例分析表明,脆性特征影响压裂效果,与压裂造缝能力和产气情况吻合良好。综合脆性评价既是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压裂选层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岩石力学 破坏模式 脆性评价 测井数据 选择性压裂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储层的新型辫状河沉积模式 被引量:114
10
作者 何顺利 兰朝利 门成全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5-29,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二叠纪下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表现出明显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古气候特征:①碎屑颗粒粒度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②反映强水动力条件的交错层理和块状构造发育,垂向粒序变化大;③砂体侧向叠置普遍;④...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二叠纪下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表现出明显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古气候特征:①碎屑颗粒粒度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②反映强水动力条件的交错层理和块状构造发育,垂向粒序变化大;③砂体侧向叠置普遍;④存在暴露标志;⑤在沉积期,古气候为季节性干旱气候。这些特征表明苏里格气田储层属辫状河沉积。根据这些特征以及目的层与其他相似的古代和现代沉积的沉积学类比结果,建立了新的苏里格气田储层的沉积模式。与传统的辫状河沉积模式相比,新建立的沉积模式强调:气田盒8、山1沉积时期发育了废弃河道、决口扇以及泛滥平原沉积,使得储层砂体的隔层、夹层发育。不稳定试井数据揭示的有效砂体规模以及有效砂体的岩石相构成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储层骨架砂体连片性好,但有效砂体仅呈透镜状分布在骨架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辫状河 沉积模式 沉积相 储层结构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110
11
作者 王道富 李忠兴 +2 位作者 赵继勇 何永宏 郝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1,86,共5页
低渗透油藏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现象,这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渗流阻力增大、单井产量降低,递减速度加快,稳产难度加大,并降低最终采收率。对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定量描述了两者的... 低渗透油藏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现象,这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渗流阻力增大、单井产量降低,递减速度加快,稳产难度加大,并降低最终采收率。对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定量描述了两者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分析了介质变形对储层物性参数的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渗流理论、数值模拟以及矿场试验研究,建立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提出了在超前注水期运用保持合理地层压力水平、注水压力、注水强度和注水时机的开发技术,在长庆等低渗透油田现场应用后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提高单井产量1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介质变形 非线性渗流 超前注水 注水参数 数学模型
下载PDF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被引量:109
12
作者 李相方 蒲云超 +10 位作者 孙长宇 任维娜 李莹莹 张亚琦 李靖 臧加利 胡爱梅 温声明 赵培华 陈东 翟雨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3-1129,共17页
为了解决一些煤层气与页岩气气田开发效果与预测的差异很大、产能低、递减快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吸附/解吸基本理论直接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研究煤层气的煤化过程及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重新界定了孔隙中原始气-水分布状态... 为了解决一些煤层气与页岩气气田开发效果与预测的差异很大、产能低、递减快及开发成本高等问题,由于吸附/解吸基本理论直接影响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通过研究煤层气的煤化过程及页岩气的成藏过程,重新界定了孔隙中原始气-水分布状态。发现煤层气与页岩气的吸附气属于固-液界面吸附的研究领域,其吸附规律应满足适合固-液界面的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即气体的吸附量与溶液的浓度有关,而对环境压力不敏感。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固-液界面吸附气排水降压后解吸困难,吸附气多而游离气少的储层产气量很难提高,其显著不同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固-气界面吸附理论。同时研究了多孔介质中微小孔隙的气-水界面压降,发现对于微/纳米孔隙气相的压力可以远高于液相压力,而目前的测井及试井尚不能传感这种气相压力,因此会导致低估游离气的储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页岩气 固-气界面 固-液界面 吸附 甲烷解吸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05
13
作者 陈书平 漆家福 +1 位作者 于福生 杨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 本文通过地面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特点及变形主控因素。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变形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和上下分层的变形特点,构造样式为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冲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断弯褶皱和断束褶皱。构造形成时间主要是在第四纪,其中喜马拉雅运动Ⅲ幕主要影响到变形后缘山前推举带的变形,早更新世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准噶尔盆地南缘全面变形,形成现今构造格局。研究证明,在构造变形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侏罗系煤层,其分布范围决定了变形范围,其厚度决定了变形强度和应力向前传递的远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构造 构造样式 构造形成时间 变形主控因素
下载PDF
大孔道模糊识别与定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96
14
作者 刘月田 孙保利 于永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59,共6页
疏松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后期 ,由于注入水的冲刷和井下出砂 ,在油水井之间形成不利于油田生产的储层大孔道 ,导致注入水窜流突进 ,油井水淹 ,产量急剧下降。为改善注水效果达到控水稳油目的 ,必须采取大孔道封堵措施 ,而有效识别大孔道和... 疏松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后期 ,由于注入水的冲刷和井下出砂 ,在油水井之间形成不利于油田生产的储层大孔道 ,导致注入水窜流突进 ,油井水淹 ,产量急剧下降。为改善注水效果达到控水稳油目的 ,必须采取大孔道封堵措施 ,而有效识别大孔道和准确计算封堵技术参数是问题的关键。全面考虑储层异常渗流通道特点 ,将其分为无异常储层、高渗透带、裂缝、大裂缝、未完全发展大孔道和完全发展大孔道 6种情况 ,利用专家系统模糊判别理论建立了大孔道定性识别模型 ,通过研究各种不同介质的流动规律和特点 ,综合运用渗流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 ,建立了从孔隙线性渗流到粗糙管湍流的统一的大孔道流态定量分析和参数计算方法 ,可直接计算出大孔道纯体积和大孔道直径 ,从而为油田确定大孔道堵剂用量和封堵颗粒大小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油藏 注水开发后期 大孔道 模糊识别 定量计算方法 专家系统 统一流动模型 参数计算
下载PDF
世界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被引量:96
15
作者 白国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41-250,共10页
到2002年底,全球共发现877个大油气田,其中碳酸盐岩大油田188个,碳酸盐岩大气田95个,这些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油气可采储量达1330×108t油当量,占大油气田可采总储量的47.09%。研究表明大油气田集中分布于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盆地... 到2002年底,全球共发现877个大油气田,其中碳酸盐岩大油田188个,碳酸盐岩大气田95个,这些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油气可采储量达1330×108t油当量,占大油气田可采总储量的47.09%。研究表明大油气田集中分布于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盆地、南墨西哥湾盆地、二叠盆地和苏尔特盆地等。碳酸盐岩大油田和大气田的主要储集层层位不一致,石油大部分储于侏罗系和白垩系,而天然气大部分储于三叠系和二叠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展布受控于多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地层时代、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有利的储盖组合、运移通道和圈闭等。中国的碳酸盐岩油气田勘探既要借鉴国外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勘探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碳酸盐岩层系自身的特征,建立适合我国碳酸盐岩的油气地质理论并研发相关勘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 统计研究 全球分布 勘探启示
下载PDF
水平井与直井联合开采问题——五点法面积井网 被引量:72
16
作者 郎兆新 张丽华 +1 位作者 程林松 李春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6期50-55,共6页
介绍了一种水平井面积井网(五点法注采井网)的渗流力学求解方法.在稳定流情况下.用一种形式简单的茹可夫斯基函数作变换.获得了压力分布、产量计算、见水时间及面积扫油系数的公式.根据公式和实例运算可得到水平井穿透比对渗流速度和波... 介绍了一种水平井面积井网(五点法注采井网)的渗流力学求解方法.在稳定流情况下.用一种形式简单的茹可夫斯基函数作变换.获得了压力分布、产量计算、见水时间及面积扫油系数的公式.根据公式和实例运算可得到水平井穿透比对渗流速度和波及系数等的影响,对于油藏工程研究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井 石油开采 面积井网 水平井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结垢特点和机采方式适应性 被引量:93
17
作者 王玉普 程杰成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22,共3页
分析了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结垢机理 ,研究了油井结垢的特点和影响结垢的因素及结垢对机采方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元复合驱过程中井距越大、注入速度越低 ,结垢越严重 ;油井结垢大致可分为以钙垢为主、钙垢和硅铝垢并存、以硅铝垢为主... 分析了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的结垢机理 ,研究了油井结垢的特点和影响结垢的因素及结垢对机采方式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元复合驱过程中井距越大、注入速度越低 ,结垢越严重 ;油井结垢大致可分为以钙垢为主、钙垢和硅铝垢并存、以硅铝垢为主的 3个阶段 ;油井出现结垢后 ,螺杆泵与抽油机泵、电泵相比具有检泵周期长和泵效高的优点 ,其中 ,螺杆泵对三元复合驱的适应性最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结垢 螺杆泵 抽油机 电泵 检泵周期
下载PDF
世界钻井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95
18
作者 沈忠厚 黄洪春 高德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70,共7页
从钻机、随钻测量、复杂结构井、特殊工艺、深井超深井、自动化钻井、井下管材和完井等8个方面阐述世界钻井技术最新进展,分析钻井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指出未来钻井技术发展方向及所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结合中国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建议:... 从钻机、随钻测量、复杂结构井、特殊工艺、深井超深井、自动化钻井、井下管材和完井等8个方面阐述世界钻井技术最新进展,分析钻井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指出未来钻井技术发展方向及所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结合中国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建议:加强瓶颈技术的攻关试验和现场应用;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基础理论和前沿储备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钻井技术 新进展 发展趋势 趋势分析
下载PDF
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分形系数的意义 被引量:79
19
作者 李留仁 赵艳艳 +2 位作者 李忠兴 焦李成 薛中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5-107,114,共4页
依据孔隙结构的球体模型和毛管束模型 ,推导出两种模型的孔隙体积表达式和两种模型分形维数间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毛管束模型的分形维数总比基于球体模型计算的分形维数小 1,分形系数的物理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孔隙的发育程度。... 依据孔隙结构的球体模型和毛管束模型 ,推导出两种模型的孔隙体积表达式和两种模型分形维数间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毛管束模型的分形维数总比基于球体模型计算的分形维数小 1,分形系数的物理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孔隙的发育程度。基于毛管束模型 ,利用压汞数据计算了西峰油田长 8储层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的分形维数 ,同时给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层参数的关系曲线。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 ,分形维数为 1~ 2。分形维数越大 ,多孔介质微观孔隙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 ;分形系数越大 ,孔隙越发育 ,储层物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分形系数 毛管束模型 球体模型 油气层 分子吸附法 油气地质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非达西渗流机理探讨 被引量:82
20
作者 李中锋 何顺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2期35-38,共4页
从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孔隙介质与渗流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流流体性质等方面阐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的不同观点,探讨了孔隙大小、孔隙喉道的几何结构、比表面积与渗透率的关系及其对启动压力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地层水、界面... 从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孔隙介质与渗流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流流体性质等方面阐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产生机理的不同观点,探讨了孔隙大小、孔隙喉道的几何结构、比表面积与渗透率的关系及其对启动压力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地层水、界面张力、边界层、渗流流体性质等对非达西渗流形成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非达西渗流 机理 孔隙结构 界面作用 边界层 流体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