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78
1
作者 姜振学 宋岩 +8 位作者 唐相路 李卓 王幸蒙 王国臻 薛子鑫 李鑫 张昆 常佳琦 仇恒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7-628,共12页
基于涪陵、威远、长宁、泸州、渝东南等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结合实验测试分析,总结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差异富集的6个特征:①有机质丰度越高、演化程度越适宜,吸附气量和总含气量越高;②干酪根热解和液态烃裂解联合供气是海相页... 基于涪陵、威远、长宁、泸州、渝东南等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结合实验测试分析,总结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差异富集的6个特征:①有机质丰度越高、演化程度越适宜,吸附气量和总含气量越高;②干酪根热解和液态烃裂解联合供气是海相页岩气的主要来源;③富有机质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演化程度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特征,当有机碳含量为2.23%~3.33%时,储集层以油润湿为主,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④顶、底板厚度越大,页岩气含量越高,末次构造抬升时间越长、抬升幅度越大,页岩气散失量越大;⑤地层埋深与倾角对不同构造部位的控气耦合作用不同,存在两种页岩气差异富集演化模式;⑥生-储-保有效综合匹配决定了成藏品质,有效生气量和时段、适度孔隙演化、良好保存条件在时空的良好匹配是页岩气富集的一种重要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页岩气 差异富集 主控因素 要素匹配 成藏效应
下载PDF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差异化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高之业 范毓鹏 +4 位作者 胡钦红 姜振学 黄志龙 王乾右 成雨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1期1-16,共16页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和运移,特别是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贮存空间,而不同组分有机质内部的孔隙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川南地区长宁、泸州和渝西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地化和矿...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和运移,特别是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贮存空间,而不同组分有机质内部的孔隙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川南地区长宁、泸州和渝西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地化和矿物组成分析并划分页岩岩相,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并结合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对页岩储层有机质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利用N2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各区块不同岩相页岩样品孔隙结构进行联合定量表征。结果显示,根据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和特征,川南地区页岩的有机质类型可分为A、B、C、D、E类型,有机质显微组分、矿物组成、异常压力的不同导致有机质的孔隙形态、孔径、面孔率等孔隙结构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有机质孔隙差异化发育是导致页岩储集空间不同的重要原因,以B、D类型有机质为主的长宁区块页岩样品孔隙最为发育,以A、B、D类型有机质为主的泸州区块次之,以B、C有机质为主的渝西区块孔隙发育程度最差。本研究成果对完善页岩储层评价,优选有利页岩岩相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页岩 孔隙结构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孔隙
下载PDF
沁水煤层气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30
3
作者 宋岩 马行陟 +3 位作者 柳少波 姜林 洪峰 秦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1-634,共14页
沁水盆地历经了油气普查和煤层气勘探开发2个阶段(共60余年)的探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层气产业化基地,也是世界上高煤阶含煤盆地煤层气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典范。尽管高煤阶煤层气田具有低压力、低渗透率、低饱和度、非均质性强的"... 沁水盆地历经了油气普查和煤层气勘探开发2个阶段(共60余年)的探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煤层气产业化基地,也是世界上高煤阶含煤盆地煤层气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典范。尽管高煤阶煤层气田具有低压力、低渗透率、低饱和度、非均质性强的"三低一强"特征,但勘探实践和研究表明,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条件优越,主力产层太原组15#煤层和山西组3#煤层为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及陆表海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厚度大、多由腐殖煤类构成,主要含镜质组。受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影响,煤层煤阶高、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煤层气成藏经历了两次生烃、气体相态转化和水动力控制顶、底板封闭的3个阶段。针对沁水盆地地形及高煤阶特征,形成了山地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丛式井钻完井技术,"复合V型"为主的多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解堵性二次压裂增产技术,高煤阶煤层气排采控制工艺,煤层气集输技术等一系列关键勘探开发技术,有效支撑了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的规模开发和工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高煤阶 成藏条件 勘探开发技术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型页岩油勘探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宋永 杨智峰 +6 位作者 何文军 甘仁忠 张融 黄立良 徐佩 赵辛楣 陈志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72,共13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与巨大资源潜力,是盆地下一步油气增产上储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应用地质、岩心分析、钻井、测井、录井与三维地震资料,...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与巨大资源潜力,是盆地下一步油气增产上储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通过回顾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页岩油的勘探历程,应用地质、岩心分析、钻井、测井、录井与三维地震资料,剖析玛湖凹陷碱湖型页岩油的典型地质特征,系统总结页岩“甜点”的地球物理评价方法与储层改造技术,指出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的未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玛湖凹陷风城组发育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广覆式碱湖型优质烃源岩,具有多源混积、孔隙—裂缝—缝合线三重储集介质、优势岩相控油与“甜点”分散的地质特征,其中风二段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2)创新形成了页岩油“甜点区”高分辨率地震预测、“甜点段”三品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工程“甜点”配套储层改造3项关键核心技术,厘定玛湖凹陷风城组1200km^(2)的“甜点区”,纵向识别17层“甜点段”。(3)针对目前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仍需强化风二段页岩油“甜点”的精细刻画,深入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攻关,以实现风城组页岩油的全面突破与规模效益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页岩油 地质特征 “甜点”评价 储层改造技术
下载PDF
海相与陆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5
作者 宋岩 高凤琳 +2 位作者 唐相路 陈磊 王幸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01-1512,共12页
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的孔隙结构差异明显。基于海相和陆相页岩在岩石组分、成熟度以及有机显微组分的差异开展的成因机理分析表明,页岩中不同岩石组分孔隙的孔径分布差异大,有机质孔隙在小孔径范围内占比多,黏土矿物孔隙与有机质孔隙的... 海相页岩和陆相页岩的孔隙结构差异明显。基于海相和陆相页岩在岩石组分、成熟度以及有机显微组分的差异开展的成因机理分析表明,页岩中不同岩石组分孔隙的孔径分布差异大,有机质孔隙在小孔径范围内占比多,黏土矿物孔隙与有机质孔隙的孔径分布特征相似,但亦发育中孔和宏孔。海相页岩的小孔径孔隙多由有机质提供,而陆相页岩的小孔径孔隙多来自黏土矿物。无论是海相页岩还是陆相页岩,其孔隙均以无机矿物孔隙为主,其次为有机质孔隙,所不同的是海相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贡献率高于陆相页岩,而陆相页岩中黏土矿物孔隙的贡献率高于海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孔隙构成不同,未成熟阶段以发育镜质体和惰质体的原始胞腔孔隙为主,成熟阶段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最差,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发育次生固体沥青孔隙为主。高成熟—过成熟海相页岩的有机质以腐泥组和固体沥青为主,其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高。在以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为代表的高成熟陆相页岩中,其有机质以镜质体和惰质体为主,原始胞腔孔隙损失大,含有少量固体沥青孔隙;在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代表的低成熟陆相页岩中,由于腐泥组和固体沥青充填孔隙,使得页岩整体的孔隙发育程度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陆相页岩 孔隙结构差异 岩石组分 成熟度 有机显微组分
原文传递
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原理与实际应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庞雄奇 贾承造 +10 位作者 宋岩 陈君青 施砍园 庞礴 姜林 姜福杰 陈冬霞 庞宏 胡涛 张思玉 孙耀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7-759,共33页
人类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超过150年,油气勘探进展大致划分为油气苗找油气、圈闭找油气、油气系统理论找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4个阶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是对常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经典油气地质理论认为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的禁区... 人类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已超过150年,油气勘探进展大致划分为油气苗找油气、圈闭找油气、油气系统理论找油气和非常规油气藏勘探4个阶段。非常规油气勘探是对常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经典油气地质理论认为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的禁区发现了大量连续分布的非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虽然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获得有效产能,但具有广泛连续的分布特征且资源潜力巨大,与常规油气藏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运聚成藏不受浮力主导和圈闭控制。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在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包括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藏的差异性表征困难、无统一分类方案、分布边界不清、无量化判别标准、关联性不明、尚未建立起联合成因模式等。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新的理论指导,其研究内容涉及油气成藏全要素、形成演化全过程、资源分布全系列、预测评价全方位。基于全油气系统的学术思想,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课题的资助下,以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中国6个代表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12 237口探井中80 762个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钻探结果,并与北美地区已发现的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进行对比,结合全球1 186个盆地已探明的52 926个油气藏的差异性统计分析,在全油气系统定量评价研究中取得了4方面成果:(1)发现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存在3类10种油气门限,揭示其成因机制和控油气特征,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判别标准;(2)建立了油气运聚门限联合控油气资源形成分布模式,提出了有效资源量预测评价新方法;(3)建立了动力场控油气藏分布模式,提出了有利成藏领域和成藏区带预测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全油气系统 油气门限 油气成藏 油气勘探 油气资源 含油气盆地
原文传递
中美页岩气勘探开发历程、地质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对比及启示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君峰 周志 +7 位作者 宋腾 李飞 陈榕 卢妍欣 陈相霖 徐秋晨 王超 王昱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87-1701,共15页
分析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经验对促进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比研究中美两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历程、成藏地质条件、开发利用条件以及资源开发现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均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但中国的页岩气勘... 分析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经验对促进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比研究中美两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历程、成藏地质条件、开发利用条件以及资源开发现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均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但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起步晚,资源探明率低,开发程度低,产量远低于美国,尚处于早期快速发展阶段。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的开发地质条件,完备的开发基础设施;美国在页岩气勘探开发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工艺技术全球领先,加上产业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了其页岩气产量的飞跃。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地质构造演化期次多,沉积盆地类型多,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种类型页岩,不同类型页岩的品质差异大;加之受晚期构造改造强烈,不同构造单元的页岩气保存条件差异大。中国页岩气主要分布区的地形地貌、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开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目前在立体高效开发等关键技术和工艺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页岩气是中美天然气未来产量增长的主体,也是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力量。建议:①进一步加快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实现增储上产;②进一步发挥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的引领作用,加强新区、新层系页岩气的地质调查和评价工作,开辟新的页岩气产能基地;③加强自主创新,强化成藏理论研究,攻关适合中国地表地质特点的关键技术工艺,促进深层、常压、陆相和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低成本有效开发;④继续从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促进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资源特征 页岩气革命 产业政策 开发历程 成藏条件 开发条件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基于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的致密储层裂缝识别方法——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冬冬 杨东旭 +4 位作者 张子亚 张晨 罗群 潘占昆 黄治鑫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5,共10页
测井技术在常规储层裂缝识别和分析中应用广泛,但在致密储层裂缝识别方面应用较少。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方法对致密储层裂缝进行了识别和定量表征,系统总结了常规测井和成像测... 测井技术在常规储层裂缝识别和分析中应用广泛,但在致密储层裂缝识别方面应用较少。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方法对致密储层裂缝进行了识别和定量表征,系统总结了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裂缝的识别特征,并将上下"甜点"体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孔隙度测井对裂缝响应较好,电阻率测井对裂缝响应一般,岩性测井对裂缝响应最不明显;在裂缝发育较多的层段,自然伽马值多高于70 API,浅探测电阻率一般小于80Ω·m,岩层体积密度小于2.43 g/cm^3,中子孔隙度大于28%,声波时差大于246μs/m。成像测井对不同的填充物响应特征不同,根据不同地质结构的成像测井特征,划分出块状、条带状、线状等多种成像测井模式。芦草沟组致密储层上下"甜点"体裂缝倾向分布一致、力学成因相似、相对线密度相差不大,但下"甜点"体裂缝宽度较大,部分层段裂缝集中程度相对较高,该认识对于致密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和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测井 成像测井 裂缝识别 致密储层 芦草沟组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油田深部调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9
作者 王翔 郭继香 陈金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8-744,共7页
深部调剖技术是油田克服储层现状,实现深层次、精准化、协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充分分析油藏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凝胶型、冻胶型、颗粒型、泡沫型、微生物和其他低成本废弃物深部调剖技术的作用原理及作用方法,指出了各体系... 深部调剖技术是油田克服储层现状,实现深层次、精准化、协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充分分析油藏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综述了凝胶型、冻胶型、颗粒型、泡沫型、微生物和其他低成本废弃物深部调剖技术的作用原理及作用方法,指出了各体系的优势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各体系在国内外的矿场应用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参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剖 现状 研究进展 矿场应用 发展趋势 综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凝灰质页岩油层的润湿性及自发渗吸特征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耀华 宋岩 +3 位作者 徐兴友 白静 陈珊 刘卫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9-1237,共9页
页岩油源-储体系内通常发育大量凝灰质泥岩层,由于大量火山凝灰质的沉积导致页岩层系内页岩油储层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凝灰质泥岩层内烃类物质的流动性引起广泛关注。为研究页岩体系内凝灰质泥岩成分对烃类流体流动行为的影响,利用储层... 页岩油源-储体系内通常发育大量凝灰质泥岩层,由于大量火山凝灰质的沉积导致页岩层系内页岩油储层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凝灰质泥岩层内烃类物质的流动性引起广泛关注。为研究页岩体系内凝灰质泥岩成分对烃类流体流动行为的影响,利用储层润湿性接触角实验表征凝灰质泥岩样品的亲油性,利用轻质油自发渗吸实验的渗吸率表征储层流体流动性。结合生烃热解实验和放射性Th、U元素测试,探讨火山凝灰质成分和残留有机质对页岩油自发渗吸作用的影响,并将这两项关键因素引入凝灰质泥岩层流体自发渗吸刻度模型,半定量刻画了火山凝灰质成分对页岩油流动能力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页岩油源-储体系,几乎所有凝灰质泥岩层段都是亲油性的。岩层内流体自发渗吸率随着凝灰质主控孔和残留烃覆盖孔的增加而增加,大量凝灰质沉积物自生的多孔沸石有利于提高页岩油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泥岩 页岩油 流动性 凝灰质主控孔 残留烃覆盖孔 自发渗吸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典型页岩孔隙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2
11
作者 姜振学 李鑫 +4 位作者 王幸蒙 王国臻 仇恒远 朱德宇 姜鸿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53,共13页
深入分析不同沉积背景页岩储层物质基础、探究不同层系页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是预测页岩气藏地质甜点的核心工作。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开发,而海-陆过渡相和陆相页岩气勘探鲜有突破。选取川西南海相页岩、湘中海-陆过渡... 深入分析不同沉积背景页岩储层物质基础、探究不同层系页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是预测页岩气藏地质甜点的核心工作。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已实现大规模商业开发,而海-陆过渡相和陆相页岩气勘探鲜有突破。选取川西南海相页岩、湘中海-陆过渡相页岩和川东北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沉积背景、地化特征、岩石学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多层系页岩储层特征,明确了不同层系页岩储集能力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海相页岩发育Ⅰ型有机质具迁移和产孔能力,以有机质孔隙为主,优势岩相为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具有高孔体积(平均值0.026 cm^3/g)和高比表面积(平均值28.99 m^2/g)特征,有机质丰度是储集能力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海-陆过渡相发育Ⅲ型有机质呈惰性,以粘土矿物孔隙为主,优势岩相为富含有机质泥质页岩,具有高孔体积(平均值0.023 cm^3/g)和低比表面积(平均值6.33 m^2/g)特征,合理的矿物组构匹配(硅泥比2/3)是储集能力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陆相有机质显微组分混杂,以粘土矿物孔隙和有机质孔隙为主,优势岩相为富有机质泥质页岩和富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孔体积(平均值0.017 cm^3/g)和比表面积(平均值11.90 m^2/g)适中,高腐泥质含量(大于60%)和合理的矿物组构匹配是储集能力优越的有利条件。不同沉积背景页岩物质基础在差异成岩改造作用下呈现出迥异的储集性能,勘探目标应依据特定页岩层系差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有机质孔隙 储集能力 海相 页岩储层 中国南方
下载PDF
暂堵转向压裂关键技术与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周福建 袁立山 +3 位作者 刘雄飞 王博 李明辉 李奔 《石油科学通报》 2022年第3期365-381,共17页
暂堵转向压裂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增产改造手段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文献的整理,从暂堵转向压裂机理、材料和工艺3个方面对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首先,暂堵转向压裂过程包括3个关键步骤:暂堵... 暂堵转向压裂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增产改造手段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文献的整理,从暂堵转向压裂机理、材料和工艺3个方面对暂堵转向压裂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首先,暂堵转向压裂过程包括3个关键步骤:暂堵剂运移、封堵、裂缝转向。不同暂堵剂颗粒的运移分异行为影响了其后续的封堵过程,进而影响新缝的开启,三者紧密相连。其次,在现场应用的暂堵剂种类繁多,包括固体颗粒、纤维、凝胶、泡沫等类型,需要根据储层特征优选适合的暂堵剂,特别是考虑其耐温性、降解性以及承压能力。目前,可降解颗粒和纤维暂堵剂是主流的发展趋势。最后,暂堵转向压裂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其效果得到多种监测手段的证实。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根据暂堵剂类型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加注方式,暂堵剂用量和加入时机可根据管外光纤、高频压力监测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随着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暂堵转向压裂作业终将实现实时调控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可降解暂堵剂 运移封堵 裂缝扩展 压裂工艺
下载PDF
深层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川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郝绵柱 姜振学 +5 位作者 聂舟 薛子鑫 钟光海 贺世杰 苏展飞 吴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61-768,共8页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展现了极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对此类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发育特征仍然缺乏详细深入的认识。文中选取泸州和长宁西地区6口深层井龙马溪组的6块样品为研究对象,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样品孔隙形态,运用低温气体吸附和...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展现了极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对此类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发育特征仍然缺乏详细深入的认识。文中选取泸州和长宁西地区6口深层井龙马溪组的6块样品为研究对象,用扫描电镜直接观察样品孔隙形态,运用低温气体吸附和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研究孔隙结构特征,采用去离子水/正癸烷自吸斜率评估亲水/亲油孔隙网络的连通性特征。基于实验结果,讨论了页岩优势矿物组成、镜质组反射率R_(o)、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和孔隙结构参数对孔隙连通性的影响。有机质孔、有机质-黏土矿物复合孔、有机质-黄铁矿复合孔为连通性较好的孔隙类型,粒间孔及溶蚀孔的连通性相对较差;亲油孔隙网络较亲水孔隙网络更为发育,也更有利于页岩气的运聚;高含量的石英、适量的黏土矿物、适宜的热演化程度、高TOC以及高孔隙体积易于形成优势连通通道,进而提高储层孔隙连通性。整体上,泸州地区储层孔隙连通性要优于长宁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连通性 自吸斜率 亲水性 亲油性 深层页岩储层 龙马溪组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发育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曹香妮 姜振学 +5 位作者 朱德宇 仇恒远 陈磊 罗东东 双子俊 李维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82-1793,共12页
中国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川东北部分地区下侏罗统获得了工业性页岩气流。开展页岩岩相划分与储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勘探开发陆相页岩气。通过XRD、普通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2吸附及CO2吸附等实验方法对川东北地区... 中国陆相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川东北部分地区下侏罗统获得了工业性页岩气流。开展页岩岩相划分与储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勘探开发陆相页岩气。通过XRD、普通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N2吸附及CO2吸附等实验方法对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陆相页岩进行精细研究。以有机质丰度及矿物组成为分类参数将页岩分为12种不同岩相,查明了自流井组页岩主要发育4种岩相,即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3)、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Ⅳ2)、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2)与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Ⅱ1)。不同岩相的页岩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有机质含量大于2%,生烃潜力最好,有机质孔及黏土矿物晶间孔之间连通性较好且比表面积较大,发育的纹层状构造有利于工业压裂,为最优陆相页岩岩相,是最有利的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目标;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Ⅳ2)有机质含量大于1%,孔体积较高,储气能力较好,且发育有利于压裂的层状构造,为良好陆相页岩岩相,是较有利的勘探开发目标;而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3)与含有机质硅质页岩(Ⅰ2)则具块状特征,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均较低,为较差陆相页岩岩相,是最不利的勘探开发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陆相页岩气 自流井组 页岩岩相 储层特征
原文传递
低渗透/致密油藏驱替-渗吸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付勇 曾繁超 赵久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96-1405,共10页
在亲水性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驱替和渗吸双重作用开发机理。为定量表征驱替和渗吸作用在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中的贡献,明确影响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过程关键因素,基于毛细管束模型,开展驱替和渗吸双重作用下驱油... 在亲水性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驱替和渗吸双重作用开发机理。为定量表征驱替和渗吸作用在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中的贡献,明确影响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过程关键因素,基于毛细管束模型,开展驱替和渗吸双重作用下驱油过程力学机制分析,明确驱替压力梯度、孔喉大小、润湿性、油水黏度、界面张力等因素对驱油速度的影响;基于孔喉分形分布特征,考虑束缚水和残余油赋存特征,构建岩心尺度驱替-渗吸数学模型,给出不同驱替压力梯度下岩心尺度驱油流量和采收程度随时间变化关系;构建驱替压力梯度-渗透率双对数图版,将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分为驱替为主、渗吸为主和驱替-渗吸共同作用3类不同注水开发机理。驱替压力梯度-渗透率双对数图版可以判定低渗透/致密油藏任一点处注水开发机理类型,定量表征驱替与渗吸对注水开发驱油速率的贡献,为低渗透/致密油藏注水开发方案设计与调整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致密油藏 驱替 渗吸 注水开发 开发机理
原文传递
中国中西部沉积盆地致密油富集机理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0
16
作者 宋岩 罗群 +2 位作者 姜振学 杨威 刘冬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1-433,共13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凹陷、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酒泉盆地青西凹陷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观测、致密油解剖、样品分析测试、模拟实验与综合分析,揭示了致密油"启动压力启动、压差推进、弥漫式快慢交替、阶梯状大面积充注与...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南凹陷、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酒泉盆地青西凹陷致密油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观测、致密油解剖、样品分析测试、模拟实验与综合分析,揭示了致密油"启动压力启动、压差推进、弥漫式快慢交替、阶梯状大面积充注与裂缝优势通道快速运移并存、优势缝-孔耦合空间富集"的机理。指出孔隙结构的多尺度层次性是致密油阶梯式充注的根本原因。总结出"广覆式高生烃强度的源岩是致密油富集的物质基础,优势源储组合是致密油富集的基本单元,裂缝和层理有利于致密油的局部快速运移,缝-孔耦合控制致密油的富集"是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大型淡水湖碎屑岩"源储共生,四优富集,环心展布,规模连片"和小型咸化湖混积岩"源储一体,四优富集,中心分布,虽小而肥"的两种典型致密油运聚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富集机理 主控因素 富集模式 中西部地区
下载PDF
沾化凹陷低熟页岩储层特征及其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姜振学 李廷微 +5 位作者 宫厚健 姜涛 常佳琦 宁传祥 苏思远 陈委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87-1600,共14页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 利用扫描电镜、索氏抽提、气体吸附、核磁共振(含离心)等实验手段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展开研究,以明确泥页岩储层特征对页岩油可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构造缝和层理缝等储集空间。以50 nm和2μm为界,不同岩相页岩的核磁共振孔径分布曲线均具明显的三段式特征。孔径小于50 nm的孔体积主要由方解石溶蚀孔提供,孔径介于50 nm^2μm的孔体积由粒间孔提供,孔径>2μm孔缝的孔体积由层理缝和构造缝提供。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和矿物组成共同控制了页岩油的可动性。页岩油可动性差,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仅为21.50%,可动油主要赋存在大孔隙(孔径>50 nm)中,小孔隙(孔径<50 nm)中以束缚油为主,页岩油的临界流动孔径约为50 nm。大孔隙不仅可以提供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小孔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差的连通性,不利于页岩油流动。矿物组构宏观上影响了页岩油的可动性,方解石含量增加可以提高页岩的脆性,利于裂缝的形成,对页岩油渗流具有积极意义;黏土矿物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堵塞孔喉,不利于页岩油的流动。层理构造不仅利于层理缝等储集空间的发育,也改善了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页岩储层 孔隙结构 矿物组构 页岩油富集 可动性
原文传递
2-D智能纳米黑卡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性能评价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杨景斌 侯吉瑞 +5 位作者 屈鸣 闻宇晨 梁拓 吴伟鹏 赵梦丹 杨二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渗透性差、孔喉狭小和岩层致密等特点,研制了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驱油体系。研究了2-D智能纳米黑卡的微观结构、润湿性、界面性质、稳定性、乳化降黏性,通过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以及原油黏度... 针对低渗透油藏渗透性差、孔喉狭小和岩层致密等特点,研制了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驱油体系。研究了2-D智能纳米黑卡的微观结构、润湿性、界面性质、稳定性、乳化降黏性,通过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以及原油黏度对2-D智能纳米黑卡溶液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黑卡尺寸约为60 nm×80 nm×1.2 nm,其与油水界面形成"面-面"接触,界面作用极强。纳米黑卡比表面积大,能在水相中均匀分散,可发挥润湿反转、乳化降黏、降低界面张力、降压增注等多重功效。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和原油黏度对驱油效果均有影响。在岩心渗透率为25×10^(-3)μm^2、纳米黑卡加量为0.005%和原油黏度为25 mPa·s时,2-D智能纳米黑卡溶液的驱油效果较好,原油采收率增幅为18.10%。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可充分发挥"智能找油"功能,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提高驱油效率。图10表2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智能纳米黑卡 低渗透油藏 智能找油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SiO2纳米颗粒强化的CO2泡沫压裂液体系 被引量:19
19
作者 吕其超 张星 +4 位作者 周同科 郑嵘 左博文 李宾飞 李兆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随着CO2泡沫压裂技术的发展,传统聚合物增稠型泡沫强化剂暴露出难破胶、高残渣、伤害地层等问题。将SiO 2纳米颗粒作为CO2泡沫压裂液的新型强化剂,系统研究强化泡沫的界面流变性、生成及稳定性、黏度、滤失及伤害性。结果表明:SiO 2纳... 随着CO2泡沫压裂技术的发展,传统聚合物增稠型泡沫强化剂暴露出难破胶、高残渣、伤害地层等问题。将SiO 2纳米颗粒作为CO2泡沫压裂液的新型强化剂,系统研究强化泡沫的界面流变性、生成及稳定性、黏度、滤失及伤害性。结果表明:SiO 2纳米颗粒吸附在泡沫气液界面上增大了界面粗糙度,并提升了高温高压下界面黏弹模量,增强了泡沫液膜抵抗及恢复形变能力;虽然强化泡沫的生成能力减弱,但泡沫在高温高压下的稳定性获得显著提升,且其生成能力随压力增大而增强;泡沫质量分数为50%~93%时,0.5%的SiO 2纳米颗粒将泡沫有效黏度提高了2.2~4.8倍,同时泡沫滤失控制能力增强,气、液相滤失系数对渗透率的敏感性减弱;强化泡沫具备低伤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泡沫 纳米颗粒 压裂液 稳定性 动态滤失
下载PDF
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张怿赫 盛家平 +3 位作者 李情霞 宋平 陈玉琨 覃建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CO_(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_(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 CO_(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_(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同类型的油藏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内外矿场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CO_(2)复合吞吐、CO_(2)协同吞吐、超临界CO_(2)吞吐、纳米颗粒辅助CO_(2)吞吐技术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超临界CO_(2)吞吐和纳米颗粒辅助CO_(2)吞吐技术目前仍然局限于实验室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并通过矿场应用证实其实用性。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CO_(2)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该研究也将对CO_(2)吞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复合吞吐 协同吞吐 提高采收率 CC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