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评价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64
1
作者 李阳 赵清民 +3 位作者 吕琦 薛兆杰 曹小朋 刘祖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55-964,共10页
总结分析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开发特征差异,梳理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评价方法与技术进展,指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中国页岩油开发评价技术在有利岩相识别、储集性表征、可动性评价、... 总结分析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开发特征差异,梳理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评价方法与技术进展,指出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中国页岩油开发评价技术在有利岩相识别、储集性表征、可动性评价、可压性评价、产能评价及地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甜点”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国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和有效开发面临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勘探开发技术体系不完善、工程技术与国外差距大、开发成本高等多方面的难题。提出陆相页岩油开发发展方向: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综合研究,形成陆相页岩油差异化开发技术;加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提高开发评价的精准性;攻关页岩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探索有效开发方式,提高开发效果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开发评价 地质特征 开发特征 岩相 含油性 可动性 可压性
下载PDF
特高含水阶段新型水驱特征曲线 被引量:52
2
作者 崔传智 徐建鹏 +3 位作者 王端平 杨勇 刘志宏 黄迎松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67-1271,共5页
水驱油藏开发进入特高含水阶段之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会偏离直线,常规水驱特征曲线也会偏离直线,此时再应用常规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开发指标会产生较大误差。针对此现象提出了新型渗流表征关系即油、水相对渗透... 水驱油藏开发进入特高含水阶段之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会偏离直线,常规水驱特征曲线也会偏离直线,此时再应用常规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开发指标会产生较大误差。针对此现象提出了新型渗流表征关系即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表达式,该表达式能够对中后期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进行高精度拟合。在此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方法推导了一种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数据对新型水驱特征曲线与常规水驱特征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对高含水期及特高含水期的数据拟合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很好地解决了特高含水阶段曲线上弯和预测误差偏大的问题,有较好的现场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相对渗透率曲线 含水饱和度 水驱特征曲线 曲线拟合
下载PDF
陆相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微相特征及对页岩油富集的指示意义——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50
3
作者 刘惠民 于炳松 +3 位作者 谢忠怀 韩舒筠 沈臻欢 白辰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28-1343,共16页
页岩油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的页岩油资源大量赋存于陆相湖盆中,由于其储集、封盖、圈闭和运移等与常规油气不同,岩相对于页岩油的控制尤为显著。岩石学、全岩X衍射(XRD)、总有机碳(TOC)... 页岩油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的页岩油资源大量赋存于陆相湖盆中,由于其储集、封盖、圈闭和运移等与常规油气不同,岩相对于页岩油的控制尤为显著。岩石学、全岩X衍射(XRD)、总有机碳(TOC)含量和油气显示等资料的分析表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微相构成主要为薄透镜状晶粒灰岩微相(LF1)、纹层状泥晶灰岩微相(LF2)、厚层块状灰质泥岩微相(LF3)、块状泥岩微相(LF4)和黑色页岩微相(LF5)。其中,页岩油发育的有利微相和微相组合为黑色页岩微相(LF5)、块状泥岩微相(LF4)以及薄透镜状晶粒灰岩与黑色页岩的微相组合(LF1+LF5)。济阳坳陷有2种页岩油富集模式:(1)以块状泥岩微相(LF4)和黑色页岩微相(LF5)为主的“自生自储”模式;(2)以薄透镜状晶粒灰岩与黑色页岩微相组合(LF1+LF5)为主的“晶粒灰岩储层”模式。晶粒灰岩更有利于页岩油富集和开发生产,薄透镜状晶粒灰岩与黑色页岩的微相组合(LF1+LF5)是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甜点”岩相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相 页岩油 沙河街组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集空间成因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1
4
作者 张顺 刘惠民 +3 位作者 宋国奇 王永诗 陈世悦 张守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95-1507,1527,共14页
断陷湖盆泥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成因及受控因素均较为复杂。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泥页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岩石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技术,结合主、微... 断陷湖盆泥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成因及受控因素均较为复杂。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泥页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岩石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技术,结合主、微量元素测试及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明确泥页岩储层基本特征;从储集空间类型识别及基本特征刻画入手,建立东营凹陷泥页岩储集空间成因分类方案;深入分析影响储集空间发育的关键地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东营凹陷泥页岩架构矿物及岩石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有机质丰度高(TOC普遍介于1.2%~6.7%)、成熟度较低(Ro值为0.51%~0.89%),孔隙度为2.9%~9.8%,垂直渗透率为0.0034~0.578 mD,孔隙结构复杂;2从成因及发育丰度的角度来看,黏土矿物絮凝成因孔、黏土矿物收缩缝、方解石重结晶晶间孔、白云石化晶间孔、有机质边缘收缩缝、碳酸盐岩溶蚀孔、生烃超压缝、层间微缝等是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3沉积微相控制了孔隙架构矿物的组成、组构及平面分布,气候控制下的湖泊咸化程度影响了细粒物质的垂向叠置混合方式,进而控制了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组合;4不同咸化阶段的成岩流体性质、碳酸盐及黏土等自生矿物变化、有机质生烃演化控制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与演化,方解石重结晶作用、黏土矿物的反应与转化、溶蚀作用及有机质生烃作用是控制储集空间发育的重要成岩作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储层 储集空间成因 方解石重结晶 咸化湖盆 成岩作用 古近系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气储层孔隙结构--以临清坳陷东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38
5
作者 房涛 张立宽 +5 位作者 刘乃贵 张立强 王为民 于岚 李超 雷裕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2-915,共14页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实现岩石微米—纳米级孔隙高精度、快速、无损测量,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提供新的手段。基于压汞数据刻度核磁共振T_2谱的方法,针对致密砂岩压汞进汞饱和度不足100%而造成的测不准问题,提出采取压汞曲线和T_2谱... 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实现岩石微米—纳米级孔隙高精度、快速、无损测量,为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提供新的手段。基于压汞数据刻度核磁共振T_2谱的方法,针对致密砂岩压汞进汞饱和度不足100%而造成的测不准问题,提出采取压汞曲线和T_2谱从右边界的最大孔隙向左侧小孔隙累加,选定右累加曲线中压汞测量的孔喉半径范围作为核磁共振孔喉半径的可对比区间,利用纵向插值法和最小二乘法构建T_2谱转换的孔喉半径分布曲线。选择临清坳陷东部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方法获得核磁共振T_2谱和孔喉半径转换系数及孔喉半径分布,定量研究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探讨了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差异成因及储层有效性。结果表明,利用改进方法得到的核磁共振孔喉半径曲线与压汞曲线吻合度高,显著提高了致密砂岩核磁共振测试的准确度。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孔喉半径主要分布于0.002~2μm,总体为亚微米—纳米级孔隙,但不同类型砂岩孔喉半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岩屑石英砂岩富硅质、贫塑性岩屑和杂基,总体以亚微米级孔喉为主,含微米级孔喉;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富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塑性岩屑和杂基含量较低,为亚微米—纳米级孔喉(纳米级占优);而长石岩屑(富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贫石英、富塑性岩屑和杂基,主要是小于0.05μm的纳米级孔喉。微观岩石学组分是控制孔隙结构差异和储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储层质量宏观上可能受控于沉积微相,粗粒和细粒的点砂坝/河床滞留微相岩屑石英砂岩是最有利储层,细粒的点砂坝微相岩屑长石砂岩、分流河道和障壁砂坝长石岩屑(富石英)砂岩是较有利储层,而潮坪相长石岩屑(富岩屑)砂岩、岩屑砂岩均是孔、渗性极差的无效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T2谱 孔隙结构 转换系数 致密砂岩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孔隙演化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顺 刘惠民 +5 位作者 王敏 傅爱兵 包友书 王伟庆 滕建彬 方正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54-766,共13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一套较低成熟度陆相页岩层系,通过岩石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了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孔隙度等信息,分析了矿物成分和有...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一套较低成熟度陆相页岩层系,通过岩石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获取了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孔隙度等信息,分析了矿物成分和有机质含量对孔隙度及孔径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成岩热模拟实验,探讨了主要孔隙类型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微米—纳米级储集空间具有保存液态烃类的储集能力,游离相原油主要分布在孔径较大的方解石晶间溶蚀孔隙、重结晶晶间孔、黏土矿物晶间收缩缝等孔隙中。(2)页岩储层孔隙度及孔径主要受控于架构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孔隙度与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3)埋深2 500~3 500 m是孔隙演化的关键深度段,在此深度区间,有机质生烃排出的有机酸浓度以及压力系数增大区间与孔隙度高值段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几乎都与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有关;抗压实能力强的方解石等碳酸盐晶粒形成的架构空间,以及伴随生、排烃过程的溶蚀作用形成碳酸盐晶间和晶内溶蚀孔隙,均增加了储层孔隙度;生烃超压和溶蚀的匹配作用造成3 500~3 800 m出现孔隙度局部增大的现象,孔隙大小、分布及连通性明显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孔径 孔隙度 成岩阶段 孔隙演化 古近系 东营凹陷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不同岩相页岩油赋存机理 被引量:35
7
作者 宁方兴 王学军 +6 位作者 郝雪峰 杨万芹 银燕 丁桔红 朱德燕 朱德顺 朱家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通过大量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将济阳坳陷古近系泥页岩划分为10余种岩相并分析了主力岩相的特征和形成环境。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氩离子抛光和环境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和... 通过大量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将济阳坳陷古近系泥页岩划分为10余种岩相并分析了主力岩相的特征和形成环境。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氩离子抛光和环境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和页岩油赋存状态。济阳坳陷泥页岩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各类基质的孔隙和裂缝。富有机质纹层状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储集空间是方解石晶间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层间缝,孔隙最大,裂缝最发育;富有机质层状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储集空间是方解石晶间孔、黏土矿物晶间孔、(微)裂缝;含有机质块状灰质泥岩储集空间是黏土矿物晶间孔,孔隙最小,裂缝不发育。不同岩相有不同的赋存状态,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泥岩相/泥质灰岩相和层状灰质泥岩相/泥质灰岩相以游离态为主,含有机质块状灰质泥岩相以吸附态为主。建立了富有机质纹层状-层状岩相和含有机质块状岩相2种页岩油赋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岩相 页岩油 储集空间 赋存状态 赋存模式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混积岩分类与混积相带沉积相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与吐哈盆地西北缘塔尔朗组为例 被引量:32
8
作者 王越 陈世悦 +5 位作者 张关龙 张奎华 林会喜 梁绘媛 汪誉新 李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1-1035,1065,共16页
通过露头精细观察、薄片鉴定与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具有咸水沉积背景的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与吐哈盆地西北缘塔尔朗组的混积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混积相带"的概念来表征"湖盆中发育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相带",并厘定... 通过露头精细观察、薄片鉴定与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具有咸水沉积背景的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与吐哈盆地西北缘塔尔朗组的混积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混积相带"的概念来表征"湖盆中发育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相带",并厘定了研究区"混积岩"的定义,建立一种新的混积岩分类命名方案,进而系统研究了混积相带的岩相、沉积相特征,并预测了有利相区。"混积岩"为"陆源碎屑与内源非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碳酸盐组分在同一岩层内混合形成的沉积岩",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含量不存在一个具体的下限标准。研究区混积相带内大部分粉砂岩、碳酸盐岩与泥页岩和少部分砂岩主要由陆源碎屑颗粒、碳酸盐组分和黏土矿物构成,属于混积岩,以三组分的相对含量50%为界将混积岩划分为(粉)砂岩、碳酸盐岩和正混积岩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9小类。在此基础上,根据露头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在混积相带内共识别出21种岩相类型和9种岩相组合,依此将混积相带划分为近岸水下扇外扇、扇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深湖。综合露头观察、有机碳测试、物性测试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认为半深湖—深湖与浊积扇为混积相带内的有利相区,二者内部的烃源岩、储集岩条件相对较好,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岩相 混积相带 塔尔朗组 芦草沟组 准噶尔盆地 吐哈盆地 咸化湖盆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致密储集层孔喉结构特征与分类评价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永诗 高阳 方正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6-278,共13页
综合利用铸体薄片、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微纳米级CT扫描等资料,研究了济阳坳陷古近系致密砂岩和砂砾岩孔喉结构特征并进行类型划分。首先利用铸体薄片资料分析致密储集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然后利用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和微米级CT扫描... 综合利用铸体薄片、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微纳米级CT扫描等资料,研究了济阳坳陷古近系致密砂岩和砂砾岩孔喉结构特征并进行类型划分。首先利用铸体薄片资料分析致密储集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然后利用常规压汞、恒速压汞和微米级CT扫描等测试手段研究致密储集层的孔喉结构特征,并对10个孔喉结构参数开展系统聚类分析,结合分类结果与试油成果,建立古近系致密储集层的分类方案。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古近系致密储集层具有大孔微喉的特征,孔隙为微米级,喉道为次微米级—纳米级,孔喉半径比变化较大。致密储集层的渗透性受喉道半径控制,孔隙与喉道半径差别越小、孔喉分布均值性越好,渗透性越好。不经过压裂改造措施就能够产出工业油流的致密砂岩和致密砂砾岩的孔喉半径均值的下限分别为0.6μm和0.8μm,需要经过压裂改造措施后才能够产出工业油流的储集层孔喉半径均值为0.2~0.6μm,孔喉半径均值小于0.2μm的储集层为现有压裂改造措施条件下的无效储集层。由此对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和砂砾岩储集层进行分类评价,在勘探评价中得到良好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致密储集层 储集层评价 古近系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湖相泥页岩中碳酸盐成因及页岩油气地质意义——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勇 刘惠民 +6 位作者 宋国奇 郝雪峰 朱德顺 朱德燕 丁桔红 杨万芹 银燕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90-1400,共11页
利用岩心、薄片、全岩矿物组分、元素、同位素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深湖相烃源岩中碳酸盐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深湖主要发育透镜状粗晶、纹层状微细晶、纹层状隐晶和块状隐晶4种类型碳酸盐。其中... 利用岩心、薄片、全岩矿物组分、元素、同位素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深湖相烃源岩中碳酸盐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深湖主要发育透镜状粗晶、纹层状微细晶、纹层状隐晶和块状隐晶4种类型碳酸盐。其中,透镜状粗晶碳酸盐为成岩重结晶的产物;纹层状微细晶碳酸盐和纹层状隐晶碳酸盐为藻类光合作用不断从水中萃取CO_2,导致水体CO_3^(2-)浓度升高,与湖水表层携带的Ca^(2+)相互作用的产物,咸水环境有利于碳酸盐晶粒保存,碳酸盐多呈微细晶纹层状分布,微咸水环境水体较深,碳酸盐晶粒在碳酸盐补偿深度面以下通常会发生溶蚀,大多呈隐晶纹层状保存下来;块状隐晶碳酸盐是浅水地带沉积碳酸盐由重力流搬运至深水地带的产物。碳酸盐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泥页岩的储集性和可压性,也将为古湖泊沉积环境恢复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成因机理 重结晶 光合作用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富集条件与勘探战略方向 被引量:25
11
作者 刘惠民 李军亮 +5 位作者 刘鹏 王鑫 王勇 邱贻博 李政 王伟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17-1729,共13页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的重大突破展示出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的广阔前景,使得页岩油地质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济阳坳陷主力富有机质页岩为新生代古近纪陆相咸化湖盆沉积,总体上具有热演化程度低、埋藏深、地层厚、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地层...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的重大突破展示出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的广阔前景,使得页岩油地质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济阳坳陷主力富有机质页岩为新生代古近纪陆相咸化湖盆沉积,总体上具有热演化程度低、埋藏深、地层厚、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地层压力高、地层温度高以及岩相多样、构造复杂、流体性质多样的特征。济阳坳陷古近纪多期次断陷活动与咸化沉积水体形成了页岩规模发育与演化的沉积背景。济阳坳陷主力烃源岩多发育于咸化湖盆,具有早生早富、中等演化程度即可大量生烃的特色,富有机质纹层状岩相无机孔缝并存、大孔发育的储集条件,加之中—低成熟的富有机质富碳酸盐页岩层系游离烃多状态赋存是济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富集的重要基础;富有机质页岩体系中生烃层、储集层的"双层结构"与成烃、成储的"二元耦合"使页岩中大孔径、高孔渗的优势岩相与游离油富集区组成无机-有机的有效匹配。结合页岩油资源量评价实验方法的优化,加之巨厚层页岩油勘探实践的不断突破,济阳坳陷古近系新一轮的页岩油资源评价将会重新认识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规模,预计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总量将在目前41×108t游离油量认识基础上得到显著提高。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将坚持:持续探索不同岩相类型、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压力体系页岩油的富集理论与商业产能,进一步拓展济阳坳陷页岩油资源规模,引领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富集条件 战略方向 古近系 济阳坳陷
原文传递
页岩油微观赋存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长组7段3亚段陆相页岩为例 被引量:24
12
作者 党伟 张金川 +8 位作者 聂海宽 王凤琴 唐玄 蒋恕 魏晓亮 刘秋波 李沛 李菲 孙江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7-523,共1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长组7段3亚段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轻烃(C_(6)H_(14)和C_(7)H_(16))吸附、N;和CO;吸附、岩石热解、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手段以及Dent吸附热力学模型与Horvarth-Kawazoe(HK)、Barrett-Joy...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延长组7段3亚段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轻烃(C_(6)H_(14)和C_(7)H_(16))吸附、N;和CO;吸附、岩石热解、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手段以及Dent吸附热力学模型与Horvarth-Kawazoe(HK)、Barrett-Joyner-Halenda(BJH)孔隙结构理论解释模型,系统开展了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建立了页岩油吸附能力预测的数学模型和赋存状态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液态烃蒸气等温吸附实验和孔隙结构理论解释模型,可揭示一定范围孔隙中(孔径小于125 nm)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特征。页岩中的吸附油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吸附油膜,其平均厚度随孔径增加呈Langmuir型吸附曲线增长。页岩油主要赋存于孔径小于25 nm的介孔中。当孔径小于3 nm时,孔隙内以赋存吸附油为主;当孔径大于3 nm时,孔隙内主要为游离油。页岩中的游离油量与孔缝空间、含油饱和度呈正相关关系。吸附油量与脆性矿物含量、宏孔结构参数无相关性,与总有机碳(TOC)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微孔和介孔的比表面积与孔体积、轻烃类型以及压力呈正相关关系,与埋深和成熟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关系,且有机质是页岩中吸附油的主控因素。镜质体反射率为0.75%是页岩油赋存状态和可动性转变的成熟度界限,而镜质体反射率为0.85%~0.90%则是页岩“含油性高、可动性好”的最佳成熟度窗口下限。在延安地区,1000~1200 m以深是延长组7段3亚段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特征 主控因素 轻烃吸附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预测在S区潜山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丁燕 杜启振 +2 位作者 Qamar Yasin 张强 刘力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7-275,共9页
准确描述并预测裂缝空间分布是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开发的前提条件,裂缝型潜山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震反射多表现为空白或杂乱反射,传统的依赖模型的反演方法难以表征复杂的潜山断裂系统。为此,提出了以测井裂缝敏感参数FIC c为训... 准确描述并预测裂缝空间分布是裂缝型潜山油藏储层开发的前提条件,裂缝型潜山油藏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震反射多表现为空白或杂乱反射,传统的依赖模型的反演方法难以表征复杂的潜山断裂系统。为此,提出了以测井裂缝敏感参数FIC c为训练目标的深度信念网络反演方法。首先基于碳酸盐岩裂缝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综合伽马、井径等曲线,构建敏感性裂缝识别参数FIC c;然后以基于优选井计算的FIC c曲线作为训练目标、以井旁地震数据作为训练特征构成训练样本,通过训练深度信念网络,建立井旁地震数据与FIC c曲线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最后将训练成熟的网络模型应用到整个地震数据体,反演得到裂缝识别参数FIC c,进而预测裂缝空间分布。S区潜山裂缝预测的应用结果表明,测井裂缝识别参数FIC c识别结果与成像测井裂缝识别结果基本吻合,FIC c作为训练目标在S区裂缝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应用深度信念网络反演的解释结果表明S区潜山主要发育北东向裂缝,呈带状沿断层大面积发育,与熵属性刻画的裂缝发育带一致性较好,钻井吻合率达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预测 潜山 碳酸盐岩 测井 裂缝识别参数 深度学习 非线性反演 熵属性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油藏平面分区调控方法 被引量:24
14
作者 崔传智 李松 +4 位作者 杨勇 王步娥 王建 黄迎松 吴忠维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55-1161,共7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平面剩余油分布复杂,不同区域开发对策不同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油藏分区调控方法。首先通过极限含水率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值作为水淹区与潜力区的划分依据;其次以建立的考虑经济因素的剩余可采储量丰... 针对特高含水期平面剩余油分布复杂,不同区域开发对策不同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油藏分区调控方法。首先通过极限含水率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值作为水淹区与潜力区的划分依据;其次以建立的考虑经济因素的剩余可采储量丰度界限和渗流速度界限,将潜力区进一步划分为低速新井调控区、低速注采调控区、高速新井调控区、高速注采调控区4类。综合考虑各分区分布特征,采用连通区域标记算法统计各分区连片区域网格数,计算连片区域的面积和剩余可采储量,确定不同连片区域开发政策。实际油藏的应用结果表明,调控后低速新井调控区和低速注采调控区面积大幅度减小,调控5年油藏采出程度增加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分区方法 参数界限 开发对策 提高采收率
原文传递
卷积神经网络在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陈钢花 梁莎莎 +1 位作者 王军 隋淑玲 《测井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卷积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一个分支,用多层非线性计算单元可以表达高度非线性和高变度函数。提出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判别储层岩性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双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样本回判准确率为99%...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卷积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一个分支,用多层非线性计算单元可以表达高度非线性和高变度函数。提出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判别储层岩性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双层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样本回判准确率为99%。通过把卷积神经网络方法与岩石物理相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准确率高、速度快,岩性预测具有实时性。由此证明卷积神经网络在储层岩性识别中的适用性,且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岩性识别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储集层润湿性、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示踪剂运移 被引量:21
16
作者 胡钦红 刘惠民 +4 位作者 黎茂稳 李政 杨锐 张宇翔 孙梦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典型(块状、纹层状和层状)灰质泥页岩的润湿性、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示踪剂运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页岩油储层具有很强的亲油性和相对较弱的亲水性,而微—纳米级孔隙体系又与其独特的混杂型... 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典型(块状、纹层状和层状)灰质泥页岩的润湿性、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示踪剂运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页岩油储层具有很强的亲油性和相对较弱的亲水性,而微—纳米级孔隙体系又与其独特的混杂型润湿性密切相关,因此开发了含不同分子大小和反应性能的极性与非极性示踪剂,并应用于毛细管自吸(蒸馏水与含示踪剂的正葵烷)和饱和扩散(含示踪剂的卤水)实验中,实验后的样品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检测示踪剂在混杂型润湿性页岩中的分布行为和运移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页岩在三维空间下呈现出特有的“双通道”运移行为:(1)由于其相对较弱的亲水性,孔喉直径大于10nm亲水孔隙体系的传输性非常有限,不吸附示踪剂的有效扩散系数仅为(1~10)×10-13 m2/s,其几何孔道迂曲度高达9.24±3.20;(2)孔喉直径约为5nm的亲油孔隙体系有快速的传输特性,但流体运移行为明显受不同分子大小的阻塞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润湿性 连通性 示踪剂 扩散 自吸 流体运移
原文传递
泥页岩沉积特征与生烃能力——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曾翔 蔡进功 +2 位作者 董哲 王学军 郝运轻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43,共13页
泥页岩的沉积环境与形成方式都将控制其矿物、有机质特征并影响岩石的生烃潜力。选取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开展岩石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和热解等检测,研究岩石的矿物学特征和有机质特征,解析各类泥页岩成因与生烃能力的差异。... 泥页岩的沉积环境与形成方式都将控制其矿物、有机质特征并影响岩石的生烃潜力。选取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泥页岩,开展岩石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和热解等检测,研究岩石的矿物学特征和有机质特征,解析各类泥页岩成因与生烃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研究区的块状、纹层状和含石膏构造泥页岩中构造特征各异,矿物成分(碎屑、黏土、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类矿物等)含量变化大,有机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矿物与有机质的特征及组合关系,发现细纹层页岩和断续纹层页岩是以生物作用为主导形成的沉积产物,生烃能力最强;宽纹层页岩和均匀块状泥岩属化学沉积作用的产物,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含碎屑块状泥岩主要通过机械作用沉积而成,含石膏构造泥岩则在蒸发环境下通过化学沉淀形成,两者的生烃能力较弱。比较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泥页岩类型,发现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纯下次亚段以机械和化学作用形成的含碎屑块状和含石膏构造泥岩为主,导致2个层段的生烃能力较弱;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以生物或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纹层状页岩为主,导致2个层段的生烃能力较强。因此,关注泥页岩矿物和有机质组合关系,从机械、化学和生物等沉积方式差异的角度探讨各类泥页岩的成因和生烃能力的变化,能够为非常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沉积特征 生烃能力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圈闭含油性量化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宋明水 赵乐强 +3 位作者 宫亚军 曾治平 沈扬 陈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2,共9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圈闭总体上具有分布广、埋藏浅、圈-源距离较远、圈闭含油性差异大等特点。圈闭含油性主要受控于断层-砂体(断-砂)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油气运移距离、储-盖物性差等因素。其中,断层、砂体的输导性能分别可用断...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圈闭总体上具有分布广、埋藏浅、圈-源距离较远、圈闭含油性差异大等特点。圈闭含油性主要受控于断层-砂体(断-砂)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油气运移距离、储-盖物性差等因素。其中,断层、砂体的输导性能分别可用断层启闭指数、砂体输导指数进行表征,油气运移距离可用圈-源平面距离表征,圈闭储集性能可用遮盖层与储集层孔隙度差值进行表征。圈闭是否含油取决于断层-砂体输导指数是否超过临界值,圈闭含油程度与断层-砂体输导指数、圈闭储-盖孔隙度差呈较好正相关关系,而与圈-源平面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在圈闭含油性与单因素关系分析基础上,通过多因素综合,建立了超剥带圈闭含油性多参数拟合关系式,应用结果表明,该拟合关系式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度较高,可用来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圈闭含油性进行量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含油性 主控因素 量化评价 超剥带 西北缘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从水体到沉积物:探寻有机质的沉积过程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蔡进功 曾翔 +3 位作者 韦海伦 宋明水 王学军 刘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66,共18页
自然界中有机质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且性质各异,不论在水体还是在沉积物(岩)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各类型有机质聚集和沉积过程的差异性,对深化认识有机质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机... 自然界中有机质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且性质各异,不论在水体还是在沉积物(岩)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各类型有机质聚集和沉积过程的差异性,对深化认识有机质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机质,包括生物体自身、生物残体、动物排泄物以及生物分泌的有机分子等,各类型有机质的性质差异极大。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将海洋中有机质划分为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和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而DOM又可划分为胶体有机质(colloidal organic matter,COM)和真溶解有机质;从聚合体形式上看,又有海雪和悬浮体等存在形式。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机质的形态包括生物体、生物残体、排泄物和有机质聚合体等,并且各类型有机质与无机矿物以不同的形式共存。此外,DOM与POM间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这些性质和特征架起了不同类型有机质间聚集和沉积的桥梁。在沉积物(岩)中通过粒度或密度分级分离及孢粉相分析,也发现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如生物体、生物残体和无定形等,它们常与特定的无机矿物共生,如无定形多富集在黏粒级颗粒中,而生物体和生物残体多富集在粗颗粒中。进一步溯源发现沉积物(岩)中的各类有机质与生物有机质或海洋中有机质的类型极具相似性,这些特征展现各类型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的差异性。综合有机质的形态、性质以及与矿物共生关系,认为有机质可通过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等3种不同的方式沉积保存,其中机械沉积的有机质以惰性的生物残体为主,化学沉积的有机质以活性极强的无定形为主,生物沉积有机质以活性较强的微生物和粘附物为主。有机质沉积方式及有机质特征、矿物—有机质间关系和保存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有机质的演化命运的不同,进而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有机质类型 水体 沉积物 沉积过程
下载PDF
济阳坳陷泥页岩细粒沉积体系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勇 刘惠民 +8 位作者 宋国奇 熊伟 朱德顺 朱德燕 银燕 丁桔红 杨万芹 张丽 张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410,共16页
泥页岩细粒沉积体系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沿之一。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的细粒泥页岩为例,应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湖相泥页岩的细粒沉积体系,认为济阳坳陷沙四... 泥页岩细粒沉积体系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沿之一。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下亚段的细粒泥页岩为例,应用岩心描述、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湖相泥页岩的细粒沉积体系,认为济阳坳陷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的泥页岩为相对稳定水体环境下的机械—生物化学混积作用的产物。基于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泥页岩的组分主要由他生盆外陆源碎屑岩和自生盆内碳酸盐岩构成的特点,先以物质来源为主要依据,将细粒沉积体系划分为外源相、混源相和内源相;进而以沉积动力和岩相的有序组合为主要依据,结合古地形,将外源相划分为斜坡边缘亚相和外斜坡亚相、混源相划分为内斜坡亚相和深洼亚相、内源相划分为水下隆起亚相和浅洼亚相。沉积体系在纵向上受沉积环境的演化控制,随着气候由干旱向潮湿演化,物源注入增强,由下至上依次发育内源相、混源相和外源相;横向上,盆地短轴方向受碎屑物源对称供给的影响,沉积相具有对称分布的特征,从缓坡至陡坡带依次发育外源相—混源相—内源相—混源相—外源相;平面上,受古物源、古盐度和古水深等控制,沉积相大致以盆地几何中心为核心呈环带状分布,内源相主要分布在水下隆起和浅洼区,混源相主要发育在半深湖区,外源相主要分布在粗碎屑沉积体系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细粒沉积体系 湖相 沉积环境 混积作用 生物化学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