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3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南丁山地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差异构造-热演化与页岩气保存 被引量:28
1
作者 邱楠生 冯乾乾 +4 位作者 腾格尔 申宝剑 马中良 俞凌杰 曹爱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10-1622,共13页
中国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其含气性具有明显的差异。页岩气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保存条件是揭示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开展构造-热演化研究可以明确其热演化史和构造隆升-剥蚀过程,为其评价提供演化... 中国的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其含气性具有明显的差异。页岩气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保存条件是揭示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开展构造-热演化研究可以明确其热演化史和构造隆升-剥蚀过程,为其评价提供演化格架。研究以丁山地区下古生界页岩为对象,联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和锆石(U-Th)/He等多个古温标反演热演化史,结合镜质体反射率重建的最高古地温剖面,对丁山地区燕山期以来的差异构造隆升过程和剥蚀量进行了恢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对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压力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根据页岩在埋藏—抬升过程中的温、压演化特征,定量表征了不同抬升阶段页岩含气量的变化,建立了龙马溪组页岩"埋藏—生烃—抬升"的演化格架。分析表明,丁山地区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经历了不同的构造隆升过程。燕山期表现为"早期快速隆升—晚期缓慢隆升"的分段隆升,具有自NW向SE递进隆升且隆升幅度逐渐增大的特征;喜马拉雅期表现为整体快速隆升。燕山期是丁山地区产生差异构造隆升的主要时期。受这种差异构造隆升-剥蚀作用的影响,龙马溪组页岩的降温、降压过程和页岩气的散失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燕山期的差异构造隆升是造成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呈平面分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页岩气保存 龙马溪组页岩 剥蚀量 丁山地区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多期盐构造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22
2
作者 汤良杰 金之钧 +2 位作者 贾承造 皮学军 陈书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1期89-97,共9页
目的是探讨塔里木叠合盆地多期盐构造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含盐(膏)层系,主要包括:(i)早、中寒武世含盐层系,分布在塔北隆起西部和柯坪隆起;(ii)早石炭世含盐层系,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南斜坡;(iii)古近纪含盐层系,主... 目的是探讨塔里木叠合盆地多期盐构造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含盐(膏)层系,主要包括:(i)早、中寒武世含盐层系,分布在塔北隆起西部和柯坪隆起;(ii)早石炭世含盐层系,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南斜坡;(iii)古近纪含盐层系,主要分布在库车前陆褶皱带中、西段和塔北隆起;(iv)中新世含盐层系,主要分布在库车前陆褶皱带东段.这些盐岩层系形成于构造相对平静的环境,而盐构造变形发生于构造强烈活动期.尽管盐岩层系都表现出明显的塑性流动特征,但不同层系中盐构造变形样式却有着显著的差别,反映了盐构造变形机制的差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塔里木盆地迄今找到的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藏)都与盐岩层和盐构造的分布密切相关,如塔河油田的形成可能与下石炭统盐岩层系及横向相变泥岩有关,克拉2气田与古近系盐构造有关,迪那气田与中新统盐构造有关,表明盐岩层和多期盐构造对油气聚集有着重要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多期盐构造的深入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和油气聚集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盐构造 油气聚集 叠合盆地 含盐层系
原文传递
地震数据重建方法综述 被引量:18
3
作者 霍志周 熊登 张剑锋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49-1756,共8页
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地下构造的精确成像.由于人为因素和环境原因,地震数据在空间方向上往往是不规则采样或缺失采样的,这可能会在数据处理时产生假象,最终导致错误的解释.因此经常需要在空间方向对缺失的地震数据进行重建.重建问... 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地下构造的精确成像.由于人为因素和环境原因,地震数据在空间方向上往往是不规则采样或缺失采样的,这可能会在数据处理时产生假象,最终导致错误的解释.因此经常需要在空间方向对缺失的地震数据进行重建.重建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反演问题,即从不完整的地震数据中重建出完整的地震波场.本文重点研究了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如基于滤波的重建方法、基于波场延拓算子的重建方法、基于变换域的重建方法以及相干倾角插值等方法,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目前地震数据重建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重建 重建方法
下载PDF
致密多孔介质中凝析气定容衰竭实验及相态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胡伟 吕成远 +3 位作者 伦增珉 王锐 杨阳 肖朴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88-1395,共8页
凝析气藏衰竭开发方案的制定依赖于PVT相态实验,而常规PVT相态实验忽略了多孔介质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基于常规PVT定容衰竭实验原理,建立了致密多孔介质中凝析气定容衰竭模拟装置及实验方法,模拟研究了凝... 凝析气藏衰竭开发方案的制定依赖于PVT相态实验,而常规PVT相态实验忽略了多孔介质对凝析气相态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基于常规PVT定容衰竭实验原理,建立了致密多孔介质中凝析气定容衰竭模拟装置及实验方法,模拟研究了凝析气在裂缝性致密储层中的衰竭开发动态,分析了衰竭速度及多孔介质的作用对凝析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明确了致密多孔介质中凝析气相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衰竭速度是影响凝析气藏开发的主要原因,天然气采收率随衰竭速度的增快而降低,但凝析油采收率则表现出相反规律;致密多孔介质中凝析气的露点压力比PVT筒中的测量值提高9.42%。此外,裂缝能够有效增大泄油面积,减小渗流阻力,提高天然气和凝析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 多孔介质 凝析气 相态 定容衰竭
原文传递
海底油气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技术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孝轩 宫敬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共7页
分析了海底混输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是,天然气凝析液输送技术、油水(稠油/水)输送、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海底管道流动保障技术(气体水合物、结蜡等固态物控制)、海洋立管中严重段塞的形... 分析了海底混输管道多相流动中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是,天然气凝析液输送技术、油水(稠油/水)输送、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海底管道流动保障技术(气体水合物、结蜡等固态物控制)、海洋立管中严重段塞的形成和控制方法、天然气/凝析液清管技术、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和技术等。指出了在对多相管流研究的基础上,以流动安全技术作保障,应用先进的多相计量和增压设备,采用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油气混输管道,可以为我国的海洋油气田向更深水海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多相流 流动保障 技术
下载PDF
衰减全反射—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原位分析煤有机显微组分 被引量:12
6
作者 余晓露 白帆 李志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4-670,共7页
不同显微组分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谱带位置的定性分析和谱带强度的定量分析,可揭示其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和生烃能力。利用衰减全反射—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我国华北石炭系3个不同成熟度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原位分析,避... 不同显微组分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谱带位置的定性分析和谱带强度的定量分析,可揭示其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和生烃能力。利用衰减全反射—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我国华北石炭系3个不同成熟度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原位分析,避免了传统手段采用单组分分离富集过程中物理分选和化学试剂对显微组分造成的影响。煤有机显微组分红外光谱原位分析结果表明:由壳质组、镜质组到惰质组,其脂肪烃含量和含氧基团呈减少趋势,芳香烃含量和芳构化程度呈增加趋势,反映生油潜力逐渐减小。壳质组脂族结构以长链脂肪烃为主,有利于生油;镜质组和惰质组以短链为主,有利于生气。壳质组中孢子体的芳香烃含量相对较高,生烃潜力较差,树皮体、角质体和树脂体的生烃潜力较好。同一种有机显微组分随演化程度的增高,脂肪族含量降低,芳香烃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显微组分 衰减全反射(ATR) 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下载PDF
页岩型氦气富集机理与资源潜力——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聂海宽 刘全有 +7 位作者 党伟 李沛 苏海琨 包汉勇 熊亮 刘珠江 孙川翔 张培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5-1294,共10页
中国氦气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富铀钍、富有机质页岩储层普遍含氦,丰度虽低但储量较大,有效开发利用页岩型氦气资源是提升中国氦气资源保障水平的现实途径.本文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氦气成因机制和分布地质... 中国氦气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富铀钍、富有机质页岩储层普遍含氦,丰度虽低但储量较大,有效开发利用页岩型氦气资源是提升中国氦气资源保障水平的现实途径.本文以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氦气成因机制和分布地质特征,分析了页岩型氦气的生成机理、来源与含量、运移方式和通道、富集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及资源潜力,提出了页岩型氦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U、Th含量高,具备良好的生氦能力,生成的氦气为典型的壳源氦气,具有自生自储、大面积分布特征,氦气资源潜力受其含量和伴生天然气资源量共同控制.持续供氦和有效保存是控制页岩型氦气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经初步评价,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已探明页岩气储量中氦气储量为10.8×10^(8)m^(3),为特大型氦气田,每年因页岩气开发而附带的氦气产量为0.0912×10^(8)m^(3).建议尽快开展全国页岩型氦气资源潜力、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攻关贫氦-含氦天然气的提氦技术,避免氦气资源浪费,提高氦气自我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氦气含量 富集机理 资源潜力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川北米仓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差异化岩溶作用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博媛 张殿伟 +3 位作者 庞雄奇 胡方杰 朱东亚 张荣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75-2084,共10页
四川盆地灯影组以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优质储层发育普遍受岩溶作用影响。川北米仓山地区早古生代为一个范围相对稳定且露出水面的陆地,在桐湾期与川中古隆起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通过重点剖面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及镜下观察,对灯影... 四川盆地灯影组以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优质储层发育普遍受岩溶作用影响。川北米仓山地区早古生代为一个范围相对稳定且露出水面的陆地,在桐湾期与川中古隆起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通过重点剖面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及镜下观察,对灯影组二段和灯影组四段(下文简称"灯二段"和"灯四段")不整合岩溶特征进行了系统对比。灯二段储层表现为葡萄状白云岩发育顺层、穿层溶蚀洞缝;而灯四段则以砂糖状白云岩晶间孔、藻纹层白云岩针状溶孔和角砾间孔隙为主,与前者相比灯四段表现为更多类型且更为发育的储集空间。灯二段、灯四段不整合面附近碳、氧同位素值由底及顶有逐渐变低的趋势,且灯四段白云岩碳、氧同位素值比灯二段整体较低,在纵向分布上更为偏负。综合说明了桐湾二幕较桐湾一幕构造抬升更为强烈,灯四段较灯二段受表生岩溶剥蚀影响更深,反映了桐湾运动不整合对灯影组储层发育起着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仓山 灯影组 不整合 岩溶 碳、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西北中小型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领域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余琪祥 陈君 余风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24-233,共10页
西北中小型盆地众多,分属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成盆背景和成烃、成藏条件。存在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4套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具体到每个盆地又具有一定的差异。笔者在充分收集已有研究成果和跟踪... 西北中小型盆地众多,分属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成盆背景和成烃、成藏条件。存在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4套主力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具体到每个盆地又具有一定的差异。笔者在充分收集已有研究成果和跟踪勘探动态及油气新发现的基础上,开展中小型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选取部分中等勘探程度和低勘探程度盆地,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源量计算方法对盆地或凹陷进行了油气资源预测与计算。认为虽然存在许多制约的难点或瓶颈,但也存在多个油气勘探领域。如侏罗系、白垩系生烃凹陷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近源古隆起和山前带是勘探的有利区带;石炭系是潜在的勘探领域;另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领域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资源 分布特征 中小型盆地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HTI介质各向异性正演的裂缝预测属性优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炜 何治亮 +1 位作者 李玉凤 周雁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31,共9页
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对不同方位角地震数据的属性求取来拟合各向异性椭圆,从而预测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为了优化目前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中地震属性的求取和优选过程,提出了采用基于HTI介质的各向... 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对不同方位角地震数据的属性求取来拟合各向异性椭圆,从而预测储层裂缝的分布特征。为了优化目前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方法应用中地震属性的求取和优选过程,提出了采用基于HTI介质的各向异性正演来实现方位各向异性椭圆拟合地震属性优选的新思路。以测井裂缝信息为基础,进行井上各向异性正演;对正演模拟道集进行各种地震属性的求取和裂缝敏感性分析;将优选出的最佳敏感属性用于各向异性椭圆拟合和裂缝分布特征预测。松辽盆地南部某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实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各向异性正演优选属性的裂缝预测结果与测井裂缝信息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I介质 各向异性正演 各向异性椭圆拟合 地震属性优选 储层裂缝预测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合成地震记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季敏 陈双全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7,25+24,共5页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之间的匹配是地震精细解释和地震反演的基础工作,计算合成地震记录的技术是井震标定的关键技术。分析并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合成地震记录的技术流程。针对测井资料校正、深时转换子波估算与反射系数求取和地震子波估...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之间的匹配是地震精细解释和地震反演的基础工作,计算合成地震记录的技术是井震标定的关键技术。分析并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合成地震记录的技术流程。针对测井资料校正、深时转换子波估算与反射系数求取和地震子波估算3个核心环节,提出了从测井数据去除直流分量、采用非等间距插值和频率域加窗确定性子波求取的可行、有效的计算方法。整个合成地震记录计算过程完全根据测井资料与地震数据自动进行,减少了常规井震标定工作中"拉伸"和"压缩"等人为操作。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其技术流程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演 井震标定 相位扫描 反射系数 子波估算
下载PDF
论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聂海宽 张金川 +8 位作者 金之钧 刘全有 李双建 党伟 李沛 边瑞康 孙川翔 张珂 苏海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5-991,共17页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 深入探究页岩气富集机理是保障勘探开发高效推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生成机理、运移机理、赋存机理和保存机理四个方面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在生成机理方面,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控制了页岩生排烃史、生排烃量和现今含气量;页岩气运移机理涉及运移动力、运移相态、运移方式和运移通道四方面内容,页岩气运移主要是烃源岩内的初次运移,同时讨论了初次运移的影响因素;在赋存机理方面,甲烷—页岩间表现出单/多分子层吸附和微孔充填等多种赋存机制,组分润湿性和孔隙有效性是决定甲烷吸附赋存和解吸运移的关键;在保存机理方面,盖层和物性自封闭是主要的保存机理,构造运动引起的裂缝—流体活动是页岩气保存条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流体活动时间和期次研究是页岩气保存条件和含气量定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页岩气富集机理的系统分析和创新认识为页岩气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加强页岩气演化历史全过程的动态评价。结合深层和常压页岩气勘探实践,分析了深层和常压页岩气的成因机制及主要特征,指出了下一步攻关内容及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富集机理 差异富集 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3
作者 庞雄奇 胡涛 +11 位作者 蒲庭玉 徐帜 王恩泽 汪文洋 李昌荣 张兴文 刘晓涵 吴卓雅 王通 赵正福 庞礴 鲍李银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4-1060,共17页
由于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预测高达800×10^(8)t油当量,国家正在鼓励推进其产业化发展;这与国外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投入资金逐渐减少的情况恰恰相反。基于国内外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热情差异大,以及当前推进... 由于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预测高达800×10^(8)t油当量,国家正在鼓励推进其产业化发展;这与国外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投入资金逐渐减少的情况恰恰相反。基于国内外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热情差异大,以及当前推进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等问题,结合全球和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最新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与认识的差异及其原因。最新评价结果表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可采资源量模拟结果的众数值为300×10^(8)t油当量、平均值为680×10^(8)t油当量,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采资源量模拟结果的众数值为10×10^(8)t油当量、平均值为26×10^(8)t油当量,其平均值不到全球和中国南海常规油气资源总量的5%和20%。由此可见,中国南海800×10^(8)t油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并不是其现实可采资源量,而是可采资源量的30~80倍,不能用于指导生产和发展战略研究。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概念和表征方法不统一是导致对其发展前景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当前条件下推动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可采资源量规模小、关键技术不成熟、市场竞争力较弱、商业投资风险大以及大规模发展与国家"双碳"目标不协调5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加快发展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需要深化4方面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增加可采资源量;降低开采成本,拓展有效资源范围;深化地质条件评价,厘清资源分布特征;联合多种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提高综合开发成效。随着科技进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势必将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与探索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产业化发展 低碳清洁能源 非常规油气 化石能源
原文传递
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耦合关系分析——以楚雄盆地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儒峰 金之钧 +1 位作者 马永生 范绍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4-480,共7页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 ,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 ,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 ,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 ,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 ,建立波动周期...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 ,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 ,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 ,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 ,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 ,建立波动周期与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内在联系 ,揭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要素的相关性 ,进而从全新的角度探讨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结合楚雄盆地井和剖面波动过程分析实例 ,归纳总结出了生、储、盖层的纵向分布规律与沉积—剥蚀波动过程曲线的耦合关系 ,揭示了沉积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 (不整合面 )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了四种相应的耦合关系模式 ,这对于预测含油气盆地有利生油层、储集层、盖层时空分布规律和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特征 波动周期 耦合模式 构造沉积
下载PDF
南美奥连特盆地坎潘阶碳酸盐岩建隆的识别及科迪勒拉运动早期抬升对Main-M1储集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峰 王光付 +6 位作者 孙建芳 孙钰 李发有 薛明喜 吴洁 班舒悦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Main-M1砂岩储集层是该盆地近年来重要的构造-岩性圈闭勘探目的层系,寻找砂体和岩性尖灭带是Main-M1砂岩勘探的关键。该盆地为晚白垩世弧后热沉降盆地和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叠合盆地,在构造上分为西部逆冲褶皱带、中部...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Main-M1砂岩储集层是该盆地近年来重要的构造-岩性圈闭勘探目的层系,寻找砂体和岩性尖灭带是Main-M1砂岩勘探的关键。该盆地为晚白垩世弧后热沉降盆地和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叠合盆地,在构造上分为西部逆冲褶皱带、中部前渊带和东部斜坡带,在前渊带发育一系列近N-S走向长轴背斜。综合观察和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内长轴背斜上生长了1个碳酸盐岩建隆,地震上具有明显的边界反射形成丘状外观和较连续的弱振幅内部反射,测井上具有厚层、近箱型低GR响应特征。该建隆表明在其沉积的坎潘阶时期,长轴背斜已经开始抬升,将背斜顶部推升至古水面附近,形成建隆局部生长的条件。压实回剥方法恢复古地貌证实,长轴背斜在坎潘阶早期开始发育,构造抬升幅度为7~10 m。由于构造抬升和建隆发育始于Main-M1沉积前,抬升古地貌可影响砂岩沉积。根据背斜上数十口已钻井Main-M1砂体厚度统计,发现背斜顶部砂岩储集层整体较发育,但古建隆顶部砂层厚度减薄或者缺失,在背斜的南部延伸段,构造顶部砂岩缺失,仅在东部侧翼富集。提出了近N-S向背斜古地貌影响Main-M1砂体沉积,使砂岩于富集于构造下倾方向的控砂模式。该模式可形成上倾尖灭型构造-岩性圈闭,从而提供了通过古地貌恢复在奥连特盆地前渊带寻找新圈闭的勘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连特盆地 科迪勒拉运动 碳酸盐岩建隆 古地貌 Main-M1储集层 构造-岩性圈闭
下载PDF
南美奥连特盆地白垩系Napo组Main-M1亚段沉积体系重建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发有 班舒悦 +9 位作者 王光付 孙建芳 丁峰 孙钰 王腾宇 徐海 陈诗望 夏昌盛 郑乃熙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位于水动力条件复杂的海陆过渡环境,在东部发育潮汐三角洲,向西部逐渐过渡为浅海陆棚环境;研究区内主要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潮汐水道、潮汐沙坝、潮汐沙坪、潮汐水道间等8类沉积微相。根据岩电特征,进一步将Main-M1亚段划分为3个小层。通过分析3个小层的岩性组合演变特征,确定在Main-M1亚段沉积时间内,Auca古隆起逐渐形成,同时挠曲作用导致相对海平面升高,3个小层在垂向上呈水体逐渐变深、潮汐三角洲前缘不断向陆地退缩的形式;基于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潮汐三角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的重建,研究区东部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沙坝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三角洲 陆棚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Main-M1亚段 奥连特盆地 南美洲
下载PDF
H_2S/CO_2腐蚀环境中镍基合金825表面钝化膜的电化学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汝生 杨立红 +3 位作者 张祖国 张喜顺 杨冰 匡园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3,141,共6页
在模拟高温高压H_2S/CO_2气田腐蚀环境中对镍基合金825表面钝化膜进行腐蚀试验,利用电化学方法测量其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Mott-Schottky曲线(M-S曲线),研究了温度和H_2S/CO_2分压比对其表面钝化膜电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模拟高温高压H_2S/CO_2气田腐蚀环境中对镍基合金825表面钝化膜进行腐蚀试验,利用电化学方法测量其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Mott-Schottky曲线(M-S曲线),研究了温度和H_2S/CO_2分压比对其表面钝化膜电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H_2S/CO_2分压比对镍基合金825表面钝化膜的电化学行为影响规律相同,温度升高或H_2S/CO_2分压比增大时,双电层电容和钝化膜电容均增大,电荷转移电阻和钝化膜电阻减小,载流子浓度增大,说明温度升高和H_2S/CO_2分压比增大时,钝化膜的致密性降低,容易遭到破坏,厚度减薄,对基体的保护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825 钝化膜 Mott-Schottky曲线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絮凝系统协同去除水中砷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司艳晓 徐孝轩 胡家硕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0-56,共7页
针对传统电絮凝所存在的曝气增氧、电极反应能耗高的关键问题,研究开发了空气阴极,并与铁阳极组成电化学氧化—絮凝协同除砷系统,比较了在相同电压下,新型电化学氧化—絮凝系统与传统电絮凝系统在砷去除效率、能耗上的区别。结果表明:... 针对传统电絮凝所存在的曝气增氧、电极反应能耗高的关键问题,研究开发了空气阴极,并与铁阳极组成电化学氧化—絮凝协同除砷系统,比较了在相同电压下,新型电化学氧化—絮凝系统与传统电絮凝系统在砷去除效率、能耗上的区别。结果表明:当给定相同电压时,空气阴极电絮凝系统的电流密度较传统电絮凝系统要高得多。在2.0 V电压下,空气阴极电絮凝系统对As(Ⅲ)与总砷的去除反应速率常数约为曝气电絮凝系统的3倍。与曝气电絮凝相比,空气阴极电絮凝无需曝气,能节省50%的电极反应能耗,可节省74%的总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 电化学氧化 电絮凝 空气阴极
原文传递
高凝油油藏水—油—固多相渗流规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敉邦 杨胜来 +2 位作者 李帅 王鸿博 肖传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9-1139,共11页
在高压条件下对高凝油多相渗流规律的研究较少。针对高凝油水驱过程中出现的相渗曲线波动和润湿性变化滞后等现象,在微观上刻画了固相颗粒不同时期的影响,并提出了原位生长、水退油进和覆膜3种润湿性反转假说。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 在高压条件下对高凝油多相渗流规律的研究较少。针对高凝油水驱过程中出现的相渗曲线波动和润湿性变化滞后等现象,在微观上刻画了固相颗粒不同时期的影响,并提出了原位生长、水退油进和覆膜3种润湿性反转假说。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固相颗粒在孔喉处的堵塞与运移导致了驱替压差和水驱前缘推进速度的波动变化,也是相渗曲线震荡的主要原因;孔隙壁面上的水膜会抑制岩心表面向油湿转变;水膜上的蜡沉积层厚度小于岩石壁面,且二者差值最大可达21.5%;水膜的非均质性导致岩心内蜡沉积层厚度仅为无束缚水时的59%~77%,并随水膜厚度的减小岩心润湿性向油湿转变加快;低渗岩心比高渗岩心更容易受温度的影响,低渗岩心采收率最低仅为高渗岩心的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油 多相渗流规律 微观流动 润湿性 蜡沉积
原文传递
天然氢气:一种潜在的零碳能源
20
作者 刘全有 吴小奇 +5 位作者 孟庆强 朱地 黄晓伟 朱东亚 李朋朋 金之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344-2350,共7页
2023年2月17日,Hand[1]在Science上发表了“Hidden hydrogen:Does Earth hold vast stores of a renewable,carbonfree fuel?”一文,对地球上是否存在巨量的天然氢(H_(2))进行了探讨,引发了全球能源界和科技界对这一可再生零碳能源的热... 2023年2月17日,Hand[1]在Science上发表了“Hidden hydrogen:Does Earth hold vast stores of a renewable,carbonfree fuel?”一文,对地球上是否存在巨量的天然氢(H_(2))进行了探讨,引发了全球能源界和科技界对这一可再生零碳能源的热议,“寻找天然氢源的热潮”也入选了Science“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H2燃烧产物只有水,不释放CO_(2),因而被认为是最环保的绿色能源.天然H2作为能源转型背景下不可忽视的新能源之一[2],除了在未来一次能源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外,甚至还可能成为气候问题的“解药”[1],同时其在原始有机质分子[3]和地球早期生命形成[4,5]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能源 燃烧产物 零碳 新能源 科学突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