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7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源-盖控藏”富集 被引量:128
1
作者 聂海宽 金之钧 +1 位作者 边瑞康 杜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7-571,共15页
根据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和勘探发现,基于"源-盖控烃"论分析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1"源控"主要表现在优质页岩厚度、面积、有机碳含量等物质基础参数控制... 根据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和勘探发现,基于"源-盖控烃"论分析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1"源控"主要表现在优质页岩厚度、面积、有机碳含量等物质基础参数控制了页岩的生烃能力和储集能力,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下部页岩(WF2—LM4笔石页岩段)具有沉积速率低、有机质类型好、有机碳含量高和生烃能力强等特点,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发育生烃物质基础;浮游藻类来源的成烃生物有利于大量生烃和有机质孔大量发育,且高有机碳含量保证了发育大量有机质孔并形成三维连通的有机质孔孔隙网络,为天然气提供良好的赋存空间和渗流通道。2"盖控"的盖层包括直接盖层和间接盖层,直接盖层指龙马溪组一段中上部(LM5笔石页岩段及其以上)页岩对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一段下部页岩(WF2—LM4笔石页岩段)的封闭;中下三叠统膏盐岩、泥岩间接盖层(区域盖层)保证了一定的压力封闭,使得其下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能有效富集,形成高压富集的页岩气藏(焦石坝、富顺—永川、长宁等地区);在中下三叠统缺失的地区,先存的高压封闭体系被破坏,页岩气保存失去有效性,形成低压—常压富集的页岩气藏(渝东南彭水、云南昭通等地区)。源-盖空间匹配关系的数量(静态匹配)和质量(动态匹配)控制着页岩气富集位置和富集程度。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下部页岩(WF2—LM4笔石页岩段)发育厚度大,中下三叠统膏盐岩、泥岩盖层发育,主成藏期在J3—K1以新的地区,是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源-盖控藏 盖层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下载PDF
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形成与演化的热模拟实验 被引量:60
2
作者 马中良 郑伦举 +2 位作者 徐旭辉 鲍芳 余晓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0,共8页
针对页岩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从未熟—低熟—成熟—高成熟—过成熟全系列的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成岩成烃演化热模拟实验,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原始样品和模拟不同演化阶段反应后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未... 针对页岩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从未熟—低熟—成熟—高成熟—过成熟全系列的地质条件约束下的成岩成烃演化热模拟实验,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原始样品和模拟不同演化阶段反应后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未熟、低熟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和低温热作用生烃过程中可以形成有机孔隙,其当时较浅的埋深可能有助于有机孔隙的保存;2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非均质性,成熟度不是控制有机孔隙形成与发育的决定性因素,有机质物理化学结构的差异对有机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作用;3有机孔隙的发育与滞留油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生油阶段生成的有机孔隙,易被热解沥青所占据;4有机质收缩缝/有机质边缘孔可能是页岩气赋存的重要空间,其发育主要受控于在从"化学吸附有机质"向"物理吸附有机质"和"游离有机质"转化时有机质的物理化学结构及演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有机孔隙 SEM图像 非均质性 热模拟实验 有机质演化
下载PDF
油气盖层研究现状与认识进展 被引量:50
3
作者 周雁 金之钧 +2 位作者 朱东亚 袁玉松 李双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45,251,共13页
综述了油气盖层研究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总结了泥岩盖层及蒸发岩类盖层认识进展,分析了封盖机理研究现状。提出油气盖层研究经历了5个阶段,逐渐由早期侧重于盖层物性研究发展到变形过程及成藏过程中的盖层有效性研究,包括优质盖... 综述了油气盖层研究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别总结了泥岩盖层及蒸发岩类盖层认识进展,分析了封盖机理研究现状。提出油气盖层研究经历了5个阶段,逐渐由早期侧重于盖层物性研究发展到变形过程及成藏过程中的盖层有效性研究,包括优质盖层研究、盖层力学性质研究以及盖层封盖性与成藏条件匹配关系研究等。蒸发岩类是世界各地重要的油气盖层,后期岩溶改造会对其封盖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泥岩的沉积结构、构造、成分组成,特别是粘土含量对泥岩盖层封闭性能影响较大;深埋地下的高演化泥岩仍具有优质的封盖性能。尽管发现毛管物理封闭、超压封闭和毛管多相封闭等多种封闭类型,但是,毛管物理封闭作用是最基本的封闭机制。总体上,国际上目前研究盖层较多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挪威、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德国等,研究单位包括高校、政府机构和油气公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条件 油气盖层 封盖机理 圈闭 成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层海相页岩气赋存机理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42
4
作者 郭旭升 腾格尔 +4 位作者 魏祥峰 俞凌杰 陆现彩 孙磊 魏富彬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3-468,共16页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基于志留系页岩气的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实验测试资料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探讨了深层海相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指出了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区。页岩的纳米孔喉... 深层—超深层页岩气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基于志留系页岩气的大量勘探开发实践、实验测试资料和前瞻性研究成果,探讨了深层海相页岩气的赋存状态与聚集机制,指出了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的有利勘探区。页岩的纳米孔喉系统决定了其内部聚集的天然气呈现吸附态,主要以单分子层在微孔—介孔中吸附聚集。页岩吸附气量除受控于孔、缝的比表面积,还受TOC含量、温度、压力和含水性的影响。深层高温条件下,页岩储层的最大吸附气量较低,随着温度降低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强,最大吸附气量也逐渐增加。页岩气在深层超压条件下主要以游离气赋存,呈超临界状态高密度聚集,游离气含量受储集空间及孔喉结构、埋藏深度、地层温度和压力、超临界流体性质以及页岩含水性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在抬升过程中,因构造改造的强度、时间和方式不同,页岩气的赋存相态转化及散失机制不同。其中,抬升幅度小且改造强度弱时,页岩气层仍保持深层“游离气为主,超压富气”的特性;抬升至中—浅层时,受断裂开启、剥蚀露头和页岩自封闭性降低等游离气散失机制影响,页岩气层的含气量和游离气量降低、吸附气占比增加,因此,远离剥蚀区、大断裂带的深埋藏区是深层页岩气的最有利富集区。四川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稳定,深层海相页岩气普遍保持着“早期滞留,超压富气”的成藏特征,优选宜宾—泸州地区、綦江—涪陵地区、永川—大足地区和垫江—梁平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层页岩气 赋存形式 构造稳定 勘探潜力
原文传递
水驱转CO2混相驱渗流机理及传质特征 被引量:44
5
作者 胡伟 吕成远 +3 位作者 王锐 崔茂蕾 杨阳 王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1-207,共7页
CO2混相驱作为三次采油技术一般在注水开发之后实施,其需要考虑水驱后残留在孔隙中的注入水对CO2混相驱的影响。基于常规PVT多次接触实验,采用带多点取样孔的长填砂管,在不同含水阶段分别开展注气驱替实验和气水交替驱实验,研究多孔介... CO2混相驱作为三次采油技术一般在注水开发之后实施,其需要考虑水驱后残留在孔隙中的注入水对CO2混相驱的影响。基于常规PVT多次接触实验,采用带多点取样孔的长填砂管,在不同含水阶段分别开展注气驱替实验和气水交替驱实验,研究多孔介质中可动水参与下的多相多组分渗流规律以及不同含水率对油、气两相组分传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率下CO2与原油仍能发生混相,CO2的注入形成了新的渗流通道,扩大了水驱波及体积。但高含水率对油相和气相间组分传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不同含水率下转CO2驱会在储层中形成不同的油、气、水三相渗流和分布特征,从而影响采出程度,而气驱最终采收率主要受注气驱油效率和水驱波及体积共同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多组分 混相 相间传质 含水率 气水交替
原文传递
长岭断陷下白垩统湖相烃源岩形成古环境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3
6
作者 李浩 陆建林 +5 位作者 李瑞磊 王保华 徐文 左宗鑫 王苗 刘娅昭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74-1786,共13页
恢复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落实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对确定湖相烃源岩发育层系及刻画烃源岩非均质性意义重大.利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对长岭断陷早白垩世火石岭期至营城期的古环境进行恢复,并对反映古环境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 恢复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落实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对确定湖相烃源岩发育层系及刻画烃源岩非均质性意义重大.利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对长岭断陷早白垩世火石岭期至营城期的古环境进行恢复,并对反映古环境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控制湖相烃源岩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从火石岭期至沙河子期,再到营城期,长岭断陷经历了古水深从变深到变浅,古气候从潮湿-半潮湿气候到半干旱气候,古盐度从淡水相到半咸水相,湖泊水体还原性从增强到减弱的古环境演化过程,早白垩世不同时期长岭断陷古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古气候和氧化还原条件是控制长岭断陷下白垩统湖相烃源岩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长岭断陷沙河子组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潮湿与缺氧的古环境,该时期湖盆演化处于均衡补偿阶段,且烃源岩古生产力较高,因此研究区沙河子组二段优质烃源岩十分发育,分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烃源岩 古环境 主控因素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表征井间地层参数及油水动态的连通性计算方法 被引量:39
7
作者 赵辉 康志江 +2 位作者 张允 孙海涛 李颖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2-927,共6页
为研究井间连通性,利用注采数据建立了可模拟井间油水动态的新连通性计算模型。该模型对油藏注采系统进行了简化表征,将其离散成井与井之间的连通单元,每个单元由传导率和控制体积两个特征参数表征;基于连通单元通过物质平衡和水驱前缘... 为研究井间连通性,利用注采数据建立了可模拟井间油水动态的新连通性计算模型。该模型对油藏注采系统进行了简化表征,将其离散成井与井之间的连通单元,每个单元由传导率和控制体积两个特征参数表征;基于连通单元通过物质平衡和水驱前缘推进方程进行井点压力计算和饱和度追踪,最终得出井点处的油水产出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投影梯度算法通过拟合实际动态建立了模型参数自动反演方法。该模型相比传统连通性模型可以进行油水动态指标的预测、实时反映井间相互作用和连通状况、有效表征油藏井间地层参数。应用实例表明,其反演结果可靠,并与示踪剂测试结果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连通性 物质平衡 前缘推进 数值模拟 投影梯度
下载PDF
石油二次运移优势路径形成过程实验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张发强 罗晓容 +2 位作者 苗盛 王为民 周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 ,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 ,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 ,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 ;前缘跳... 利用填装玻璃微珠的玻璃管模型 ,观察静水条件下油在饱含水孔隙介质中靠浮力形成优势运移路径 ,以及随后沿已形成的路径运移的过程。实验发现 ,运移的形成过程、路径的形态以及油在已形成的路径内的运移均表现出强烈的非均一性 ;前缘跳跃、分段运移等现象揭示了运移过程的复杂性。运移路径一旦形成 ,直到运移结束 ,其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基本一致 ;再次注入的油仍基本沿原来的路径运移。连续油柱的浮力及该连续油柱所接触到的孔道的毛细管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油气非均匀运移路径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路径 二次运移 孔隙介质 润湿性 机理 物理实验
下载PDF
碎屑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砂体为例 被引量:36
9
作者 刘春燕 郑和荣 +2 位作者 胡宗全 尹伟 李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81-1689,共9页
致密化储层是困扰和制约低孔、特低渗储层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碳酸盐胶结作用较为发育,是影响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系... 致密化储层是困扰和制约低孔、特低渗储层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碳酸盐胶结作用较为发育,是影响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系统地探讨了碳酸盐致密化储层的成因,首次将碳酸盐胶结作用划分为内源碳酸盐胶结和外源碳酸盐胶结两个成岩阶段与类型,指出这两种成岩作用的本质区别是碳酸盐流体的来源和成岩作用的时期不同.借助各种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等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内源碳酸盐胶结的流体源自岩石内部,其胶结物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故矿物颗粒自形程度较好,且存在后期被溶蚀现象,使储层孔隙度提高3%~8%,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而外源碳酸盐胶结的流体源自富含有机质的泥岩中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与水的结合,由于物化条件的变化,在砂体中溶蚀、扩散、运移,并充填剩余孔隙,因此,属成岩晚期产物,且多呈基底式胶结,使岩石孔隙度骤然降低,严重地破坏了储层物性,导致该区长6储层的局部致密化,影响了油气的富集.而部分形成于砂体顶部的致密层可构成碳酸盐成岩圈闭,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本文在对碎屑岩中致密化储层成因机理探讨的基础上,指出了碳酸盐致密化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该区石油勘探的方向和有利区带,对碎屑岩致密化储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致密化储层 碳酸盐胶结作用 基底式胶结 成因机理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志留系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3
10
作者 聂海宽 李沛 +8 位作者 党伟 丁江辉 孙川翔 刘秘 王进 杜伟 张培先 李东晖 苏海琨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8-659,共12页
基于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物性、三轴应力和甲烷等温吸附等针对性实验,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页岩孔隙度和水平渗透率比中浅层页岩出现较大程度的降低,含气结构以... 基于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物性、三轴应力和甲烷等温吸附等针对性实验,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富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页岩孔隙度和水平渗透率比中浅层页岩出现较大程度的降低,含气结构以游离气为主。②深层页岩偏应力和轴向应变等参数增大,导致破裂难度增加。③受构造位置和形态、裂缝特征和流体活动期次等控制,深层页岩气保存条件更复杂。④为实现深层页岩气经济开发,深化地质认识是基础,探索针对性压裂改造工程工艺是关键。⑤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LM1—LM3笔石带)硅质页岩、含灰硅质页岩是深层页岩气富集高产层段和水平井穿行的有利靶窗,厚度超过10 m的焦石坝、武隆、长宁和泸州等地区是深层页岩气最有利富集区。研究指出深层页岩气勘探应优先在宽缓构造且埋深小于5000 m、LM1—LM3笔石带页岩厚度大于10 m的“深水深层型”页岩气区进行勘探开发部署,开发工程应增加开发井水平段长度,并采用密切割、强加砂、双暂堵等工艺,以最大程度地改造深部页岩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富集条件 储集层特征 勘探方向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深部流体及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下油气形成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35
11
作者 刘全有 朱东亚 +5 位作者 孟庆强 刘佳宜 吴小奇 周冰 Qi FU 金之钧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9-520,共22页
含油气盆地作为地球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块体,从早期烃源岩发育环境、油气形成、储层溶蚀改造到油气聚集或者破坏都受到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深部流体作为联系盆地内、外因素的纽带,以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方式贯穿了油气形成和聚集的... 含油气盆地作为地球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块体,从早期烃源岩发育环境、油气形成、储层溶蚀改造到油气聚集或者破坏都受到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深部流体作为联系盆地内、外因素的纽带,以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方式贯穿了油气形成和聚集的全过程.深部流体携带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成烃生物的勃发和碳氢源的额外补充,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和提高烃源岩生烃潜力,其携带的能量促进了烃源岩早熟和高成熟烃源活化加氢生烃.深部富CO_2流体对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的溶蚀改造,改善了深层储集体空间,使得油气储集空间向更深延伸.深部超临界CO_2对深层滞留原油的萃取和泥页岩中CH_4的驱替,提高了深层和致密储层中烃类流动性.同时,深部流体携带的物质(C、H、催化物质)和能量不仅能够促使费托合成无机CH_4,促使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形成"热液石油",而且也能使得有机来源的原油发生热蚀变.因此,从地球层圈相互作用的视角看,深部流体不仅对沉积盆地输入了大量的外源C和H,改善了油气赋存空间,而且也提高了油气富集聚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深部流体 加氢生烃 溶蚀改造 驱替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古构造格局及其对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鑫 徐旭辉 +3 位作者 陈强路 钱一雄 陈跃 储呈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64-1171,共8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对于寒武纪早期快速海侵形成的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有显著控制作用。结合钻井和露头资料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的早期演化过程及寒武系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进而探讨了玉尔吐斯组和西山布拉克...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对于寒武纪早期快速海侵形成的优质烃源岩的分布有显著控制作用。结合钻井和露头资料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华纪—震旦纪的早期演化过程及寒武系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进而探讨了玉尔吐斯组和西山布拉克组源岩的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在南华纪—震旦纪期间存在多个先后发育的、大小不等的、彼此孤立的裂陷中心,一般都经历了快速的填平补齐,晚震旦世沉积的白云岩段在全区基本可以对比,震旦纪末期的柯坪运动导致盆内大部分地区抬升,造成区域上构造地貌的差异。寒武系沉积前盆地内存在EW向古隆起带,环绕古隆起带的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可能为地势平坦的滨浅海碳酸盐台地,古地貌特征表现为从中央隆起带向南北两侧平缓降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与寒武纪早期快速海侵过程中的热水活动—上升洋流—缺氧事件有关,古构造格局暗示其在北部坳陷一带应该具有稳定广泛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玉尔吐斯组 震旦纪 烃源岩
原文传递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界海相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32
13
作者 伍新和 张丽 +1 位作者 王成善 伊海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8-354,共7页
羌塘盆地海相地层发育,沉积厚度大(最厚处可达万米),其中以侏罗系厚度最大。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广泛分布且发育良好的三叠系肖茶卡组、侏罗系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4套烃源岩。烃源岩主要为灰岩和泥岩,最厚处超过3000 m。上三叠统的肖... 羌塘盆地海相地层发育,沉积厚度大(最厚处可达万米),其中以侏罗系厚度最大。羌塘盆地中生代具有广泛分布且发育良好的三叠系肖茶卡组、侏罗系布曲组、夏里组和索瓦组4套烃源岩。烃源岩主要为灰岩和泥岩,最厚处超过3000 m。上三叠统的肖茶卡组、中侏罗统布曲组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碳含量平均1.5%以上、成熟度从成熟到过成熟均有分布,而且埋藏较好,生烃量大,是盆地油气的主要来源;索瓦组烃源岩虽然厚度大、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但出露较多。烃源岩有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和新近纪早期两次生烃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有机质类型 油气分布 海相 中生界 羌塘盆地
下载PDF
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14
作者 徐崇凯 刘池洋 +5 位作者 郭佩 黎茂稳 黄雷 赵岩 潘银华 张益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629,共13页
咸化湖盆盐间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其共生盐岩的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内潜三下段盐间泥岩的详细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岩芯观察,分析了古近系潜江组沉积时湖盆的古盐度、氧化还原环... 咸化湖盆盐间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咸化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及其共生盐岩的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利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内潜三下段盐间泥岩的详细地球化学测试结果,并结合岩芯观察,分析了古近系潜江组沉积时湖盆的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及古气候背景。该地层较高的Sr丰度、Sr/Ba值及钙芒硝的存在揭示潜江组泥岩沉积时水体盐度较高;氧化还原环境指标及一些敏感元素的含量变化指示潜江组沉积时期水体含氧量较低,处于底层水体中等分层厌氧环境;主量元素化学蚀变指数CIA、Mg/Ca比值及对膏盐层岩芯观察反映潜三下段泥岩沉积于气候相对潮湿期段,而膏盐层则沉积于气候相对干旱期。这种泥岩与膏岩互层出现的变化可能是由我国晚始新世频繁的气候变化导致的。而且,由气候干湿波动造成的淡化-咸化成盐序列,伴随着生物短期的爆发与死亡,将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与堆积;潮湿、缺氧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整体上盐间泥岩具备形成较好烃源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潜江组 古近纪 古气候
下载PDF
不同类型优质烃源岩生排油气模式 被引量:31
15
作者 秦建中 申宝剑 +4 位作者 腾格尔 郑伦举 陶国亮 付小东 张玲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86,共8页
利用地层孔隙异常压力热模拟实验分别对硅质型、钙质型与粘土型优质烃源岩进行分析,生排油气模拟结果表明:(1)成熟早中期硅质型优质烃源岩排油量与排油效率最高,早期主要以重质油排出为主,排油效率高达50%左右;钙质型优质烃源岩次之,排... 利用地层孔隙异常压力热模拟实验分别对硅质型、钙质型与粘土型优质烃源岩进行分析,生排油气模拟结果表明:(1)成熟早中期硅质型优质烃源岩排油量与排油效率最高,早期主要以重质油排出为主,排油效率高达50%左右;钙质型优质烃源岩次之,排烃效率一般在30%左右;粘土型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一般只有4%~11%。(2)在成熟中晚期,硅质型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最高,但是钙质型烃源岩增加迅速达65%,粘土型烃源岩增加不明显。(3)成熟晚期—高成熟阶段,硅质型和钙质型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变化不明显,而粘土型烃源岩排油效率则从20%迅速增加到90%。硅质型、钙质型和粘土型优质烃源岩生排油气模式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它们在成熟早中期排油效率和排油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排油效率 生排油气模式 动态演化
下载PDF
TSR对气态烃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建勇 刘文汇 +7 位作者 腾格尔 王小芳 潘立银 吕玉珍 付小东 张敬艺 卿颖 刘金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6-70,77,共6页
选用高含硫原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以及硫酸镁作为反应物,设计了3组共6个反应体系,以对比发生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与否对烃类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影响。模拟实验利用黄金管—高压釜限定系统完成,6个反应体系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温... 选用高含硫原油、Ⅱ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以及硫酸镁作为反应物,设计了3组共6个反应体系,以对比发生硫酸盐热还原作用(TSR)与否对烃类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影响。模拟实验利用黄金管—高压釜限定系统完成,6个反应体系具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温度和压力,反应结果具有可对比性。模拟实验结果证实:①TSR反应导致气态产物中H2S和CO2含量的明显增加;②TSR反应导致气态天然气组分变干,即碳数越多的气态烃越容易发生TSR反应,甲烷很难作为反应物参与TSR反应;③TSR反应导致气态烃碳同位素变重,而CO2碳同位素变轻;④TSR导致甲烷碳同位素变重最多,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变重相对较小,即δ13C2与δ13C1差值变小。TSR反应导致的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的变化影响了油气源对比的经验公式及判断指标,因此在高含硫天然气区进行气源对比时应考虑TSR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气态烃组分 硫酸盐热还原作用 模拟实验
下载PDF
地层抬升过程中的砂体回弹作用及其油气成藏效应 被引量:29
17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金之钧 关德范 李玉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0-426,482,共8页
地层抬升是盆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以往多强调其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而忽略了其对油气成藏贡献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粒级砂体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回弹量实验模拟 ,建立了其在地层抬升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回弹量模板 ;... 地层抬升是盆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以往多强调其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而忽略了其对油气成藏贡献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粒级砂体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回弹量实验模拟 ,建立了其在地层抬升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砂体回弹量模板 ;以大庆长垣为典型解剖实例 ,结合地层埋藏史、油气生排烃史研究 ,进而建立地层抬升造成的减压增容效应与油气成藏的定量关系模型 ,定量评估出大庆长垣地层抬升造成的砂体回弹效应对油气成藏贡献是 13.4 3%~ 4 0 .4 6 % .对油气成藏机理进行了新的探讨 ,可为油气资源分布预测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抬升 砂体回弹 减压增容 成藏机理 大庆长垣
下载PDF
埋藏条件下页岩气赋存形式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俞凌杰 范明 +1 位作者 腾格尔 刘友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8-444,452,共8页
以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埋藏条件下页岩气赋存形式定量研究。重点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分析TOC含量、温度、湿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建立3个主要因素与吸附能力的经验关系来获取埋藏条件下的吸附气量。另外... 以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埋藏条件下页岩气赋存形式定量研究。重点基于重量法等温吸附实验,分析TOC含量、温度、湿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建立3个主要因素与吸附能力的经验关系来获取埋藏条件下的吸附气量。另外,通过总孔隙空间扣除孔隙水和吸附气占据空间来厘定游离气占据空间,并基于甲烷状态方程( PR方程)获取游离气密度,从而构建埋藏条件下游离气赋存计算方法。超压条件下吸附气随埋深呈下降趋势,而游离气增加明显并成为主要赋存形式。定量计算了焦页1井22个页岩样品(主要取自底部38 m优质层段)的赋存量。焦页1井优质段吸附气占比27.1%~47.8%,平均占比为34.3%,而游离气占比52.2%~72.9%,平均占比为6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吸附气 游离气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川东南
下载PDF
中国大北方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新领域(代序)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3-810,共8页
所讨论的"大北方"主体为具相对活动性的中亚陆间区和准噶尔、阿拉善、柴达木一类的小断块。过去认为其上古生界属变质基底或缺失而不作为油气勘探的对象,即使在准噶尔盆地也只把一部分列为生、储油层。21世纪以来有了许多新认... 所讨论的"大北方"主体为具相对活动性的中亚陆间区和准噶尔、阿拉善、柴达木一类的小断块。过去认为其上古生界属变质基底或缺失而不作为油气勘探的对象,即使在准噶尔盆地也只把一部分列为生、储油层。21世纪以来有了许多新认识,认为本区存在未变质的海相层发育的巨厚的上古生界,在中、新生界覆盖区可有厚达数千米的实体保存,其中有多套生烃岩系,见有多类油气显示且已发现多类型的油气田(藏),应将其作为油气勘探的新区域,并作为中国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的指向之一而作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为勘探指明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北方 上古生界 生烃岩系 战略接替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龙潭期沉积环境及其源控作用分析 被引量:29
20
作者 曹清古 刘光祥 +1 位作者 张长江 潘文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作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岩之一,二叠系烃源岩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对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龙潭期岩相古地理的恢复,以及沉积环境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指出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浅海陆棚、潮坪-潟湖... 作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气源岩之一,二叠系烃源岩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对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龙潭期岩相古地理的恢复,以及沉积环境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指出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浅海陆棚、潮坪-潟湖及滨岸沼泽等相带。文中引入了"有机碳厚度"的概念,即采用有机碳含量与烃源岩厚度之积综合反映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并结合无机地化与有机碳分析测试数据,论述了沉积环境的源控意义,为烃源岩宏观分布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沉积环境 控制因素 二叠纪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