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49
1
作者 孟凡飞 王海波 +2 位作者 刘志禹 廖昌建 刘忠生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5,共9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对现有工业VOCs处理技术进行了归类及概述,总结了各类技术中主要方法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和应用现状,包括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等回收技术,热氧化(燃烧)法、生...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对现有工业VOCs处理技术进行了归类及概述,总结了各类技术中主要方法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和应用现状,包括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等回收技术,热氧化(燃烧)法、生物降解法、低温等离子法、光催化法等非回收消除技术,以及工业上典型的VOCs集成组合治理技术。指出,集成组合治理技术的研发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吸收 吸附 蓄热氧化 催化氧化
下载PDF
炼油厂储罐VOCs和恶臭治理新技术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忠生 王海波 +5 位作者 王新 刘志禹 廖昌建 王有华 赵磊 朴勇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8年第6期60-64,共5页
介绍了炼油厂储罐挥发性有机物和恶臭废气排放概况及几种炼油厂储罐挥发性有机物和恶臭治理新技术,并给出了炼油厂储罐污染物浓度和罐顶废气排放量估算方法。通过加装罐顶气平衡连通管线、罐顶气进集气柜、控制罐内气体温度等技术可以... 介绍了炼油厂储罐挥发性有机物和恶臭废气排放概况及几种炼油厂储罐挥发性有机物和恶臭治理新技术,并给出了炼油厂储罐污染物浓度和罐顶废气排放量估算方法。通过加装罐顶气平衡连通管线、罐顶气进集气柜、控制罐内气体温度等技术可以减少罐顶气排放;酸性水、污油、粗汽油、粗柴油等储罐废气经过"低温柴油吸收-碱液脱硫-焚烧"技术处理,油气回收率可达70%~97%,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去除率接近100%,焚烧烟气中总烃的质量浓度小于10 mg/m^3;油浆、对二甲苯等储罐废气经过"低温柴油吸收-脱硫均化-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油气回收率约76%,甲硫醇、硫化氢去除率接近100%,催化氧化净化气非甲烷总烃的质量浓度小于10 mg/m^3,苯、甲苯、二甲苯浓度低于检出限;油浆、沥青等储罐和沥青装车尾气经过"低温柴油吸收-脱硫均化-RTO"技术处理,油气回收率约46%,甲硫醇、硫化氢去除率接近100%,蓄热氧化净化气非甲烷总烃的质量浓度小于10 mg/m3,苯、甲苯、二甲苯浓度低于检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 VOCS 恶臭 低温柴油吸收 焚烧 催化氧化 蓄热氧化
下载PDF
直馏蜡油掺炼劣质原料全循环加氢裂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范思强 王仲义 +2 位作者 曹正凯 孙士可 吴子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2,共6页
采用全循环加氢裂化工艺处理直馏蜡油混兑焦化蜡油与催化柴油的混合劣质加氢原料,考查不同转化深度对产物分布与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循环加氢裂化工艺可实现灵活生产柴油与航空煤油的生产目标。在最大量生产柴油的方案下,... 采用全循环加氢裂化工艺处理直馏蜡油混兑焦化蜡油与催化柴油的混合劣质加氢原料,考查不同转化深度对产物分布与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循环加氢裂化工艺可实现灵活生产柴油与航空煤油的生产目标。在最大量生产柴油的方案下,柴油产品收率为80%,十六烷指数可保持在58以上;在最大量生产航空煤油的方案下,合格航空煤油产品收率可达46%,副产柴油的十六烷指数高达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蜡油 催化柴油 加氢裂化 全循环 直馏蜡油
下载PDF
炼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通量监测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凌波 程梦婷 +1 位作者 李龙 方向晨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8,共10页
炼油企业是重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人为排放源,排放的VOCs主要来自无组织源,监控及排放核算困难。笔者总结了国内外炼油企业VOCs排放通量监控及核算技术体系,综述了各类VOCs无组织排放通量监测技术的原理及适用范围,着重评述了工业场... 炼油企业是重要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人为排放源,排放的VOCs主要来自无组织源,监控及排放核算困难。笔者总结了国内外炼油企业VOCs排放通量监控及核算技术体系,综述了各类VOCs无组织排放通量监测技术的原理及适用范围,着重评述了工业场地VOCs无组织排放通量监测最佳实用技术--红外掩日通量监测(SOF)和差分吸收激光雷达(DIAL)及其在炼油企业的应用进展。总体上,SOF仪器及监测费用适中,但易受阳光等天气条件限制;DIAL几乎可全天候监测,但仪器及监测费用较高。SOF和DIAL监测的欧美炼油企业VOCs排放系数一般为0. 02%~0. 10%,约为排放清单值的3~10倍。国内炼油厂VOCs排放核算采用的排放系数约为美国排放清单值(0. 01%~0. 02%)的10倍,尚待实测校验和修订。VOCs无组织排放通量监测技术也可用于检查或评估炼油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等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企业 VOCS 无组织排放 通量监测 红外掩日通量监测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下载PDF
白油产品标准简介 被引量:6
5
作者 程仲芊 太史剑瑶 《当代化工》 CAS 2021年第4期958-962,共5页
介绍《轻质白油》《粗白油》《化妆品级白油》《工业白油》《食品添加剂白油(又名液体石蜡)》等白油标准的技术指标及修订历程,并与相应的国外白油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进行对比,探讨国内白油产品标准发展过程以及标准达到的世界水平。
关键词 轻质白油 工业白油 化妆品级白油 食品添加剂白油(又名液体石蜡) 粗白油
下载PDF
不同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产品影响及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曹均丰 刘昶 +5 位作者 郝文月 郭俊辉 廖杰峰 杜艳泽 王凤来 王继峰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1年第3期57-60,共4页
采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的三种酸性依次提高,比表面积依次增大,加氢功能金属含量依次减少的催化剂,以芳烃含量较高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进行了中试试验,在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上述三种不同... 采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的三种酸性依次提高,比表面积依次增大,加氢功能金属含量依次减少的催化剂,以芳烃含量较高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进行了中试试验,在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研究了上述三种不同类型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的产品分布、液体收率、氢耗和产品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采用酸性增强、比表面积增大和加氢金属含量减少的催化剂,加氢裂化产品中重石脑油收率和化学氢耗增加,柴油收率和液体收率减小,重石脑油抗爆指数可以达到84以上,柴油馏分十六烷指数可以达到35以上。以此数据建立六级总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加氢裂化装置液收和氢耗预估,以及石脑油馏分烷烃、环烷烃、芳烃和抗爆指数,柴油馏分烷烃、环烷烃、芳烃和十六烷指数率等产品性质的预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调整,以及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对比,较好地预测了不同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产品性质的影响,预测误差均在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加氢裂化 催化裂化柴油 产品分布 产品质量
下载PDF
渣油加氢脱金属两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葛海龙 陈博 +1 位作者 孟兆会 杨涛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9年第4期19-24,共6页
针对渣油加氢反应的特性,提出了将渣油中的金属划分为易脱、难脱两个集总,并假设易脱的金属组分直接脱除,难脱的金属组分经过反应变为易脱的金属组分后进行脱除。在反应温度为370~410℃、压力为15.0 MPa、氢油体积比600~800、液时空速... 针对渣油加氢反应的特性,提出了将渣油中的金属划分为易脱、难脱两个集总,并假设易脱的金属组分直接脱除,难脱的金属组分经过反应变为易脱的金属组分后进行脱除。在反应温度为370~410℃、压力为15.0 MPa、氢油体积比600~800、液时空速0.2~2.2 h^(-1)的条件下,在1 000 mL固定床装置上进行了动力学试验并确定动力学参数,拟合得出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的平方R^2>0.9,可信度F检验中F统计?10×FT(α=0.01),由此可以得出,模型无论从局部还是从整体上来看都是高度显著和可信的。用两集总一级反应动力学来描述渣油加氢脱金属反应过程是可靠的,脱镍率、脱钒率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65%,2.61%;同时将金属脱除率与脱硫率、密度、黏度、康氏残炭、沥青质转化率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加氢 脱金属 两集总 反应动力学 易脱金属 难脱金属
下载PDF
不同芳烃质量分数催化柴油加氢裂化产品性质预测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均丰 柳伟 +2 位作者 廖杰峰 谢文杰 黄薇 《当代化工》 CAS 2021年第8期1897-1899,1904,共4页
采用FRIPP研制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和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体系,在中型加氢裂化试验装置上,以高芳烃质量分数催化柴油为原料进行了中试试验,研究了精制催化柴油不同的芳烃质量分数与加氢裂化产品性质变化规律,并预测了不同的芳烃质量分数... 采用FRIPP研制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和轻油型加氢裂化催化剂体系,在中型加氢裂化试验装置上,以高芳烃质量分数催化柴油为原料进行了中试试验,研究了精制催化柴油不同的芳烃质量分数与加氢裂化产品性质变化规律,并预测了不同的芳烃质量分数精制催化柴油加氢裂化产品的性质。结果表明:在裂化催化剂体积空速1.5 h^(-1)、反应总压8.0 MPa、氢油体积比800∶1等工艺条件下,随着精制催化柴油芳烃质量分数的提高,汽油馏分产品收率明显降低,而柴油馏分产品收率明显提高,化学氢耗明显降低,汽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和辛烷值都明显提高,柴油馏分凝点升高,柴油馏分十六烷指数降低。以此数据建立了六级总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汽油馏分产品收率、柴油馏分产品收率、加氢裂化反应化学氢耗、汽油馏分芳烃质量分数、汽油馏分辛烷值、柴油馏分凝点和柴油馏分十六烷指数等产品性质的预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调整,该模型较好地预测了不同芳烃质量分数精制催化柴油加氢裂化产品的性质,预测误差均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芳烃质量分数 催化柴油 加氢裂化 产品性质 预测
下载PDF
高氧化铁加氢裂化催化剂产品预测
9
作者 曹均丰 柳伟 +4 位作者 刘昶 廖杰峰 谢文杰 黄薇 王阔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3期607-610,共4页
在中试加氢裂化装置中,采用FRIPP的常规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作方法,制备加氢裂化催化剂,并且在制作加氢裂化催化剂的过程中浸入5%的铁元素。对高氮和低氮VGO原料油进行中型试验,研究了产品中轻石脑油、重石脑油、航煤馏分、柴油馏分及尾... 在中试加氢裂化装置中,采用FRIPP的常规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作方法,制备加氢裂化催化剂,并且在制作加氢裂化催化剂的过程中浸入5%的铁元素。对高氮和低氮VGO原料油进行中型试验,研究了产品中轻石脑油、重石脑油、航煤馏分、柴油馏分及尾油馏分产品产率及产品性质随转化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反应总压14.7 MPa、裂化催化剂体积空速0.92 h^(-1)、氢油比800∶1等条件下,高氮VGO与低氮VGO相比,达到相同转化率的条件,反应温度相差10℃左右,其中轻石产率均较低;重石产率、航煤产率提高幅度均较大;柴油波动幅度均较大;尾油产率下降幅度均较大,氢耗提高幅度均较小,催化剂选择性均较好。此外,在达到相同转化率的情况下,高氮与低氮原料油重石芳潜均较高,均是优质的重整原料;航煤烟点相差较大,低氮原料油航煤烟点稍好一些;柴油凝点相差稍大,低氮原料油柴油凝点稍好一些,柴油十六烷指数相差不大,均较高;尾油黏度指数相差不大,均较高,尾油凝点相差不大,尾油BMCI值相差较大。以上述数据为基础,结合六级总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各馏分收率、重石脑油芳烃潜含量、航煤烟点、柴油凝点、尾油BMCI值等产品产率及性质的预测。对比后发现,试验值和拟合值相互吻合得较好,预测误差均在5%以内,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氮原料油 高氮原料油 加氢裂化 产品预测 转化深度 产品性质
下载PDF
工业燃料油加氢裂化装置产品优化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奕龙 曹正凯 《当代化工》 CAS 2021年第2期460-463,共4页
为解决由于设计原料变化导致的重石脑油收率无法达到53%的设计收率、反应器床层冷氢开度过大、裂化反应器第三床层温升较高等问题,大榭石化2.0 Mt·a^(-1)工业燃料油加氢裂化装置采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提供的催化剂级配技术,在未... 为解决由于设计原料变化导致的重石脑油收率无法达到53%的设计收率、反应器床层冷氢开度过大、裂化反应器第三床层温升较高等问题,大榭石化2.0 Mt·a^(-1)工业燃料油加氢裂化装置采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提供的催化剂级配技术,在未对装置现有工艺流程、设备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催化剂级配技术有效地改变装置的产品结构,对于市场需求可以灵活应对,调整后,既可以增产石脑油,以保证大榭石化的石脑油供应,又降低了冷氢开度,提高装置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级配 产品分布 优化
下载PDF
蒽油和焦油沥青混合原料加氢改质前后稳定性考察
11
作者 任金晨 潘赟 +2 位作者 孟兆会 葛海龙 杨涛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7年第11期22-26,共5页
采用斑点试验及不稳定性参数试验方法对蒽油与沥青混合物加氢改质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试验发现:两种比例得到的混合物相容性均较差;其中2号油[蒽油∶沥青=7∶3(质量比,下同)]不稳定性参数为45.51,1号油(蒽油∶沥青=1∶1)不稳定性参数... 采用斑点试验及不稳定性参数试验方法对蒽油与沥青混合物加氢改质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试验发现:两种比例得到的混合物相容性均较差;其中2号油[蒽油∶沥青=7∶3(质量比,下同)]不稳定性参数为45.51,1号油(蒽油∶沥青=1∶1)不稳定性参数为68.83,2号油相容性要优于1号油。经沸腾床加氢改质后,两种生成油的稳定性都得到改善,2号油不稳定性参数降低至23.71,1号油不稳定性参数降低至45.41。2号油生成油稳定性要优于1号油生成油稳定性,可以满足装置连续生产要求,而1号油生成油稳定性则仍相对较差,难以满足装置运转要求。混合体系相容性高低与不同原料的分子大小及极性差别有关;适度加氢有可能缩小不同原料的分子差异,继而增加相互之间的胶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油 焦油沥青 相容性 沸腾床加氢 稳定性
下载PDF
无外加溶剂条件下二甲氨基硫代甲酰氯对亚砜的脱氧还原
12
作者 王兴越 许昌林 +2 位作者 关宏宇 林觅 黄鹏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330-3334,共5页
报道一种简便高效地将亚砜脱氧还原的方法.在100℃条件下,无需外加溶剂,一系列脂肪和芳香亚砜可与二甲氨基硫代甲酰氯反应,以中等到优异的产率生成相应的产物硫醚.该反应可以兼容多种官能团,并且适合克级规模合成.反应可能经过硫代亚砜... 报道一种简便高效地将亚砜脱氧还原的方法.在100℃条件下,无需外加溶剂,一系列脂肪和芳香亚砜可与二甲氨基硫代甲酰氯反应,以中等到优异的产率生成相应的产物硫醚.该反应可以兼容多种官能团,并且适合克级规模合成.反应可能经过硫代亚砜中间体的生成和分解成硫醚和硫单质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砜 硫醚 脱氧 还原 硫代
原文传递
液化气与焦化汽油混合加氢技术及工业应用
13
作者 祁文博 乔凯 +3 位作者 艾抚宾 彭绍忠 徐彤 袁毅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93,共3页
液化气与焦化汽油混合加氢技术被开发,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解决了液化气单独加氢时反应放热量大、集中,温升高且过快,加氢深度有限,难以得到合格乙烯原料,催化剂易结焦和运转周期缩短的问题。该技术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压力(基准+1.0)M... 液化气与焦化汽油混合加氢技术被开发,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解决了液化气单独加氢时反应放热量大、集中,温升高且过快,加氢深度有限,难以得到合格乙烯原料,催化剂易结焦和运转周期缩短的问题。该技术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压力(基准+1.0)MPa^(基准+3.0)MPa,入口温度(基准+50)℃^(基准+250)℃。加氢后液化气及焦化汽油中烯烃质量分数均≯1.0%。该项技术的特点是,在不影响液化气深度加氢的同时,加氢后的焦化汽油也是合格的乙烯原料。此外,可以通过调整焦化汽油的配比,实现与催化剂整个运转周期内的活性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气 焦化汽油 加氢 工业应用
下载PDF
生物法制备甲壳素/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蒙 李澜鹏 +2 位作者 张全 彭绍忠 曹长海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甲壳素是继纤维素之后又一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可生物降解性,使其在农业、医药、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其强烈的氢键作用,甲壳素很难溶解,这... 甲壳素是继纤维素之后又一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可生物降解性,使其在农业、医药、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及生物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其强烈的氢键作用,甲壳素很难溶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甲壳素经脱N-乙酰基得到壳聚糖,由于乙酰基的减少,壳聚糖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溶解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其存在大量游离的氨基,使其在药物缓释、促进伤口愈合等医药方面有着更重要的经济价值。阐述了甲壳素的传统化学制备方法 -酸碱法,该方法虽技术成熟,却仍存在能耗高、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局限性和缺点;基于此,重点综述了绿色环保的酶法及微生物发酵法,讨论了酶法和微生物发酵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同时归纳了甲壳素的重要衍生物-壳聚糖的生物制备方法,并分析讨论了在目前生物法制备甲壳素/壳聚糖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进一步展望了甲壳素/壳聚糖生物制备方法的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素 壳聚糖 生物法制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