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早期大型斜向扇三角洲的发现及其勘探潜力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震 李晋 +5 位作者 刘惠民 王晓文 卢朝进 任梦怡 钱亮亮 王春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5-283,共19页
现今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已达到较高的程度,目的层系逐渐向深部转移,是东部断陷盆地下一步主要勘探方向之一。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发育短轴物源形成的垂直于边界断层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湖底扇,但对于陡坡带其他方向的沉积相... 现今我国东部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已达到较高的程度,目的层系逐渐向深部转移,是东部断陷盆地下一步主要勘探方向之一。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发育短轴物源形成的垂直于边界断层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湖底扇,但对于陡坡带其他方向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勘探潜力研究较少。本文依据断陷湖盆沉积学原理,采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对我国东部典型断陷湖盆陡坡带进行解剖,提出断陷盆地非边缘地区陡坡带早期可发育大型长轴物源沉积体的新观点,并讨论了其勘探意义。本次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基于地震相组合在南堡凹陷柳赞洼陷、东营凹陷盐18地区和车镇凹陷车西地区均发现大型前积-充填相(透镜相),指出存在三角洲沉积,并进一步利用地震均方根属性认识到存在斜交三角洲的可能性;利用岩芯资料证明了同时存在牵引流和重力流两类流体性质;通过岩性组合、测井和录井数据证实厚层富砾沉积物(斜交于边界断层的三角洲)为扇三角洲,因此综合得出断陷湖盆陡坡带早期发育斜交于边界断层的斜向扇三角洲。(2)斜向扇三角洲与前人发现的短轴的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主要受盆地在陡坡带断陷早期构造格局和古地貌的控制,并且与垂直边界断层的近岸水下扇或扇三角洲在空间上形成了一种复合沉积模式,这种模式在断陷湖盆早期具有普遍代表性。(3)大型斜向扇三角洲多发育于现今断陷湖盆陡坡带和深洼槽内,并且现今部分探井已经证明斜向扇三角洲砂体具有相对较高的含油性,认为该套含油砂体并不属于近岸水下扇的亚相;此外,斜向扇三角洲具有非常有利的成藏条件,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4)本次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作为断陷湖盆沉积学以及油气成藏模式一个新的进展或者补充,而且丰富了盆内陡坡带储集相类型,指出断陷湖盆陡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陡坡带 前积地震相 斜向扇三角洲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新领域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震 朱茂林 +3 位作者 李晋 刘惠民 王晓文 刘俊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1-893,共23页
经过50多年勘探开发,中国东部陆相油气田均已进入勘探中后期阶段,受石油地质认识局限性和勘探技术的限制,待发现目标日趋隐蔽,油气勘探难度日益增大。针对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深层低孔渗—致密砂岩储集层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深部砂砾岩... 经过50多年勘探开发,中国东部陆相油气田均已进入勘探中后期阶段,受石油地质认识局限性和勘探技术的限制,待发现目标日趋隐蔽,油气勘探难度日益增大。针对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深层低孔渗—致密砂岩储集层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深部砂砾岩储集体成因模式问题以及基岩风化壳形成和分布的复杂性问题,作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总结,取得以下主要研究进展:(1)基于砂岩储集层物性演化动力学原理,提出了致密砂岩储集层动态评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指出过去评价较低的深部凹陷带低孔渗—致密砂岩体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通过建立断陷盆地陡坡带斜向大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出斜向大型扇三角洲砂砾岩是断陷盆地深层有利的储集体,可以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3)根据基岩风化壳双层结构新模式,结合风化壳储集层改造—破坏—保存机理的动力学新模型,指出断陷盆地中低部位是最有利风化壳储集层发育带,断陷盆地缓坡内带(洼槽区)风化壳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文中提出的上述3大勘探新领域不仅是对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中国东部断陷盆地深层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巨大潜力,为深化东部成熟盆地油气勘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致密砂岩 储集层动态评价 扇三角洲 风化壳储集层 勘探新领域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64
3
作者 李顺明 宋新民 +4 位作者 蒋有伟 刘浪 陈能学 孙景民 李本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82,共9页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单砂层 单河道规模 储集层构型 优势渗流通道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37
4
作者 杨锐 何生 +2 位作者 胡东风 张汉荣 张建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5-113,共9页
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气能力、渗流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关键。以重庆焦石坝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5块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X射线衍射、压汞、氦气孔隙度测定,低温氮吸附、氩离子抛... 孔隙结构是评价页岩储气能力、渗流能力以及是否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关键。以重庆焦石坝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5块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X射线衍射、压汞、氦气孔隙度测定,低温氮吸附、氩离子抛光电镜观察,并结合沥青反射率测定、天然气碳同位素等资料表征页岩孔隙体积、大小和分布特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探讨了孔隙结构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1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无机孔(黏土矿物晶间孔、粒间孔和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2压汞和吸附实验显示页岩孔隙结构相对较复杂,以孔径小于50nm的孔隙为主,微孔提供了大部分的比表面积(约占65%),中孔提供了大部分的比孔容(约占57%),且以四面开放的平行板状孔隙为主,兼有多种其他形态的孔隙;3自白垩纪以来的多次挤压抬升剥蚀过程中,构造应力或温压的变化可能形成了大量微裂缝,沉积环境的差异制约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厚度、分布以及有机碳的富集程度;4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孔、中孔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关系密切,其中中孔体积和微孔的比表面积表现最明显;黏土矿物和石英质量分数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呈现此消彼长的效果;当Ro<3.0%时,微孔和中孔的比表面积、比孔容与Ro值呈弱的负相关,反之呈现增大趋势,这与过高热演化阶段,生气速率变慢反而制约了纳米级孔隙发育,导致微孔数量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石坝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有机质孔隙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油气空间分布预测方法 被引量:27
5
作者 胡素云 郭秋麟 +3 位作者 谌卓恒 刘蕴华 杨秋琳 谢红兵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在分析和解剖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多元统计学与信息处理技术预测油气空间分布的方法。该方法用马氏距离判别法对信息进行集成,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已知样本的含油气概率,并由此建立不同马氏距离值下的含油气概率模板,然后采用该... 在分析和解剖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多元统计学与信息处理技术预测油气空间分布的方法。该方法用马氏距离判别法对信息进行集成,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已知样本的含油气概率,并由此建立不同马氏距离值下的含油气概率模板,然后采用该模版预测油气资源在空间分布的概率。南堡凹陷应用结果表明,在凹陷西北部的北堡和老爷庙油田(陆地区),预测结果与目前的含油气井分布吻合;对勘探程度较低的凹陷东南部滩海区进行预测,指出了老堡南、南堡南、蛤坨等有利含油气区块。2005年度已钻17口探井结果与预测符合率达81%,证明该预测模型对降低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空间分布 风险预测 南堡凹陷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南堡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烃源岩分布与生烃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赵彦德 刘洛夫 +5 位作者 张枝焕 王旭东 管红 梅玲 李燕 陈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7-1085,共9页
南堡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古近系主要分布有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沉积有机相等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 南堡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古近系主要分布有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沉积有机相等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烃源岩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地区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明显,烃源岩生烃的层位主要分布于SQ9、SQ5~SQ8、SQ2和SQ1的湖扩展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SQ2为优质烃源岩段。造成这种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不同体系域的沉积特征,这影响着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和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古近系 层序地层 烃源岩 生烃特征
下载PDF
原油降解气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政军 朱光有 +3 位作者 王政国 金强 张水昌 李良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9-33,共5页
原油降解气是指原油在厌氧微生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次生型生物气。作为非常规气藏之一,原油降解气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相关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因此,研究其生气机制及其地化特征,建立原油降解气的地球化学判识指标,并指出... 原油降解气是指原油在厌氧微生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次生型生物气。作为非常规气藏之一,原油降解气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而相关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因此,研究其生气机制及其地化特征,建立原油降解气的地球化学判识指标,并指出勘探前景,对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原油降解气的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发现:原油降解气主要通过二氧化碳还原生成甲烷;中—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或CaCl2型地层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及其对原油的降解进而生成甲烷。原油降解气形成的油层温度低于80℃,埋深一般小于2500m;对应原油的成熟度为低—中等成熟。原油降解气具有碳同位素轻、天然气组分干、氮气含量较高,同时含少量二氧化碳和氢气,并具有储层时代新、能大规模聚集成藏的特点。结论认为,我国具有较大的原油降解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厌氧降解 气藏形成 机理 生物气 勘探评价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25
8
作者 贾艳艳 邢学军 +2 位作者 孙国强 史基安 刘士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55-1967,共13页
古气候是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形成的主要沉积动力学因素之一.古-新近纪柴北缘西段及周边地区古气候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就古气候演化过程还存在争议,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重点井的岩心和岩屑进行元素、TOC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各古气候指标之... 古气候是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形成的主要沉积动力学因素之一.古-新近纪柴北缘西段及周边地区古气候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就古气候演化过程还存在争议,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重点井的岩心和岩屑进行元素、TOC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各古气候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r/Ba、Rb/Sr、Sr/Ca、TOC和氯离子含量可作为研究区恢复古气候的指标,δ^(13) C与δ^(18) O不能指示出该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重点井全井段的岩屑氯离子含量分析表明: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经历了干旱-潮湿-干旱的演化过程,从路乐河组到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古气候由干旱逐渐向潮湿的方向演化,呈现了7个旋回,湖盆水体盐度降低,总体来说气候潮湿,水体为微咸水;从上干柴沟组到狮子沟组沉积期古气候从潮湿向干旱方向演化,呈现了12个旋回,古水介质经历了微咸水至半咸水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西段 古-新近纪 地球化学 古气候 演化
原文传递
智慧油田建设与发展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斌 刘伟 +1 位作者 毕永斌 李力 《石油科技论坛》 2018年第3期47-52,共6页
智慧油田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存在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3个发展阶段。文章探讨了智慧油田的概念、原则以及分阶段的特征、任务和目标,指出智慧油田建设过程中需逐步解决数据、软件、投入、人才、地域发展等方面的难点,智慧化... 智慧油田是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存在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3个发展阶段。文章探讨了智慧油田的概念、原则以及分阶段的特征、任务和目标,指出智慧油田建设过程中需逐步解决数据、软件、投入、人才、地域发展等方面的难点,智慧化阶段要实现综合、预测、评价、协同、预警、管控、因应、决策8项基本功能,体现优化资源配置、精细管控开发进程,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的科学决策,促进开发效果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智慧油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石油专业、管理、IT等多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共同研发技术、体制与机制;并注意规范相关概念和名称,统一制定标准,加强互通互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油田 大数据 数字化 智能化 智慧化 油田开发 优化集成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滩海地区奥陶系原油油源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赵彦德 刘洛夫 +4 位作者 张枝焕 王旭东 梅玲 李燕 陈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4-272,共9页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滩海区奥陶系古潜山钻遇工业性高产油气流,使奥陶系古潜山成为南堡油田重要勘探目的层之一,但目前对奥陶系主要产油层中油气的来源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对奥陶系原油与古...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滩海区奥陶系古潜山钻遇工业性高产油气流,使奥陶系古潜山成为南堡油田重要勘探目的层之一,但目前对奥陶系主要产油层中油气的来源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对奥陶系原油与古近系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3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探讨了奥陶系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南堡油田奥陶系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沙三段烃源岩的相似,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同时,区域性的不整合面、油源断层可以成为沟通奥陶系古潜山储层与沙三段油源的运移通道;奥陶系原油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奥陶系 烃源岩 油源分析 沙三段
下载PDF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气集输加热设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洪升 席励新 毛恒轩 《石油工程建设》 2005年第z1期92-95,共4页
多年来,在油气集输加热领域一直采用管式炉及水套炉,这些炉型在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以及实际运行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导致设备的不正常损坏,影响加热炉的使用寿命,并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采用水的相变换热原理研制出的真空相变... 多年来,在油气集输加热领域一直采用管式炉及水套炉,这些炉型在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以及实际运行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导致设备的不正常损坏,影响加热炉的使用寿命,并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采用水的相变换热原理研制出的真空相变加热炉,可很好地解决传统加热炉存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相变换热技术的特点,介绍了真空相变加热炉的工作原理、系列产品和应用实例。实际应用表明,该产品在油气集输加热领域用于原油、井产物、含油污水、天然气等加热,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优点,在石油行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集输加热 相变换热 真空相变加热炉 系列产品 应用
下载PDF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苏49-01井区沉积微相建模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彦锋 尹志军 +3 位作者 李进步 张吉 雷丽 仲学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4期41-46,6-7,共6页
鉴于两点地质统计学在沉积相建模中存在不能模拟多种微相空间接触关系的缺点,尝试用多点地质学建立苏49-01区块辫状河沉积微相模型。首先结合地震属性、露头观察、相似沉积环境密井网区地质认识和相关文献等资料分析了辫状河各微相的地... 鉴于两点地质统计学在沉积相建模中存在不能模拟多种微相空间接触关系的缺点,尝试用多点地质学建立苏49-01区块辫状河沉积微相模型。首先结合地震属性、露头观察、相似沉积环境密井网区地质认识和相关文献等资料分析了辫状河各微相的地质要素和空间接触关系,建立了研究区石盒子组盒8下段辫状河三维训练图像。然后以井上解释的沉积微相作为建模硬数据、地震反演成果作为软数据,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了苏49-01区块河流相三维沉积微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整合地质模式和地震数据建立的沉积微相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辫状河各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为苏里格气田有效砂体分布预测这一地质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手段,对苏里格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多点地质统计学 沉积微相建模 辫状河
下载PDF
南堡凹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分布特征及厚度预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范泓澈 黄志龙 +5 位作者 庞雄奇 马乾 刚文哲 刘永昌 高岗 胡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5,112,共5页
以层序地层学为依据,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信息,建立沉积相、地震相与暗色泥岩之间的关系,对南堡凹陷不同层序地层格架内泥岩、暗色泥岩的分布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有机碳含量的方法,通过统计不同体系域和不同沉积相带... 以层序地层学为依据,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信息,建立沉积相、地震相与暗色泥岩之间的关系,对南堡凹陷不同层序地层格架内泥岩、暗色泥岩的分布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有机碳含量的方法,通过统计不同体系域和不同沉积相带泥岩的烃源岩达标率,对南堡凹陷深层烃源岩的分布和厚度进行了预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下部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位置。SQ2暗色泥岩和烃源岩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比例最大,SQ5—SQ8和SQ9次之,但累积烃源岩厚度大体相当。并不是所有的暗色泥岩都可以成为烃源岩,烃源岩的分布与有机质的富集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层序地层 体系域 烃源岩达标率 南堡凹陷
下载PDF
有杆抽油系统杆管偏磨磨损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晓旭 林元华 +1 位作者 曾德智 乔海波 《石油矿场机械》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根据能量法原理,建立了有杆抽油系统杆管偏磨磨损量预测模型。通过几何分析确定了抽油杆与油管的最大磨损深度计算方法,并编制程序进行了计算,得出在摩擦因数、磨损效率、摩擦行程相同的情况下,杆管柱的磨损量和最大磨损深度主要与正压... 根据能量法原理,建立了有杆抽油系统杆管偏磨磨损量预测模型。通过几何分析确定了抽油杆与油管的最大磨损深度计算方法,并编制程序进行了计算,得出在摩擦因数、磨损效率、摩擦行程相同的情况下,杆管柱的磨损量和最大磨损深度主要与正压力有关。该模型可用于有杆抽油系统中杆管柱的磨损量预测,不仅为较好地预测井下杆管偏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采取及时有效的防偏磨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杆抽油系统 偏磨 磨损量预测
下载PDF
基于小波振幅谱和复小波相位谱的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志坤 钟建华 +1 位作者 艾合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 郑希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5-869,共5页
为了从多分辨率的角度充分挖掘测井信号的内部信息,应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技术,对测井信号进行了复小波连续变换和连续小波分析。利用小波振幅谱能谱带尺度偏移特征、复小波相位谱相位转换线和相位零线特征识别出了层序级次、旋回叠加... 为了从多分辨率的角度充分挖掘测井信号的内部信息,应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技术,对测井信号进行了复小波连续变换和连续小波分析。利用小波振幅谱能谱带尺度偏移特征、复小波相位谱相位转换线和相位零线特征识别出了层序级次、旋回叠加模式、层序界面和湖泛面。对于不同类型的层序界面和湖泛面,其小波振幅谱和复小波相位谱的响应特征不同。以鄂尔多斯盆地池10井为例,联合应用振幅谱和相位谱进行了层序划分。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有效地利用测井信号内部结构信息准确地识别层序界面,为层序划分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层序界面 振幅谱 相位谱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岩性随机模拟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军 杨晓娟 +1 位作者 张晓龙 熊利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6-853,共8页
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进行三维储层随机模拟一直是油气储层随机模拟中的难点,在二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其计算公式,解决了应用马尔可夫链进行三维储层岩性随机模拟的问题。对于水平方向岩性转移概率矩阵求... 应用马尔可夫链模型进行三维储层随机模拟一直是油气储层随机模拟中的难点,在二维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其计算公式,解决了应用马尔可夫链进行三维储层岩性随机模拟的问题。对于水平方向岩性转移概率矩阵求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从钻井的岩性资料出发,运用瓦尔特相律来推测其他方向岩性转移概率的方法,并推导出了利用垂直方向的转移记数矩阵求取水平方向上转移记数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的公式。在此思路下,对某地区进行岩性模拟,并与序贯指示模拟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这种方法能更准确反映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马尔可夫链 岩性随机模拟 转移记数矩阵 转移概率矩阵 储层预测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地层压力演化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汤建荣 王华 +7 位作者 孟令箭 刘君荣 王祥 刘琴琴 石英涛 杜小梅 严德天 朱波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9-820,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 900m以下超压现象较普遍,然而超压成因演化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对南堡凹陷古超压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恢复,结合沉积速率演化、生烃演化及孔隙度演化研究了超压的成因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地层压力演化...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 900m以下超压现象较普遍,然而超压成因演化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对南堡凹陷古超压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恢复,结合沉积速率演化、生烃演化及孔隙度演化研究了超压的成因演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地层压力演化的成藏意义.研究表明,南堡凹陷地层压力演化经历了原始积累(东营组剥蚀期以前)、超压释放(东营组抬升剥蚀期)及超压重新积累(东营组末期至今)3个阶段;东营组剥蚀期以前超压成因以欠压实为主,超压幕式排放利于油气幕式排出,东营组剥蚀期发生超压卸载,超压卸载使得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东营组末期至今以生烃增压为主,生烃增压期与2次重要成藏期及油源断层活动增强期相耦合,一方面大量油气沿断裂及岩性通道运移形成源内成藏组合,另一方面在源储剩余压力差作用下,油气沿活化的油源断层运移形成源上成藏组合;油气有利聚集区与压力分布密切相关,在相应层段油层压力系数分布区间内,总体油层厚度与压力系数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将勘探重点放在相应层段压力系数分布区间内的压力系数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超压 压力演化 成因机制 成藏意义 数值模拟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指标筛选的组合方法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斌 毕永斌 +2 位作者 潘欢 王志坤 张淑芝 《石油科技论坛》 2012年第3期38-41,50,共5页
为了适应油田开发工程的发展,改变过去对油田开发效果单一评价及确定评价指标凭经验的状况,需要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整体意义上的综合评价。筛选评价指标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筛选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在简单... 为了适应油田开发工程的发展,改变过去对油田开发效果单一评价及确定评价指标凭经验的状况,需要对油田开发效果进行整体意义上的综合评价。筛选评价指标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筛选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在简单分析了筛选方法的利弊后,采用了简化的专家一次打分法、比重法和聚类分析法的组合方法。组合筛选方法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结合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指标,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出发,在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因素中优化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独立性,并能反映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避免了因量纲、单位、数值量级的不同,而造成的筛选前需进行评价指标一致化与无因次化处理,降低了计算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单便捷。从筛选评价指标组合法的两种计算方式的结果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影响因素 筛选指标 综合评价 组合方法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东部孔店组红层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大伟 李继岩 +2 位作者 王晓蕾 商琳 刘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29,共10页
通过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压汞实验等技术手段,利用储层特征定性描述与成岩改造孔隙量定量表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红层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和储集空间成因类型进行研究,明确红层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红层沉积... 通过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压汞实验等技术手段,利用储层特征定性描述与成岩改造孔隙量定量表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红层储层沉积成岩特征和储集空间成因类型进行研究,明确红层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红层沉积时期发育冲积扇—洪水-漫湖—盐湖沉积体系;储层主要发育在冲积扇、漫湖坪、漫湖席状砂、漫湖滩坝中,储层中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4类孔隙;红层储层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其中沉积作用表现为岩石粒径和成熟度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的影响,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压实减孔量主要受控于深度和填隙物含量控制,胶结减孔量受控于早期碱性成岩环境的强弱,溶蚀增孔量受控于中晚期酸性成岩环境的强弱,离湖盆中心越近,胶结减孔量、溶蚀增孔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东营凹陷 红层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W-S模型中B参数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灿灿 程相志 +1 位作者 周凤鸣 高卫国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9-182,共4页
从泥质砂岩储层特点出发 ,以W S模型为理论依据 ,详细研究了W S模型中平衡阳离子电化学当量电导B的确定方法。在 15块岩心电阻率测量数据的基础上 ,研究出了B参数随溶液矿化度和温度变化的经验关系式。此项成果已应用于饱和度数字处理工... 从泥质砂岩储层特点出发 ,以W S模型为理论依据 ,详细研究了W S模型中平衡阳离子电化学当量电导B的确定方法。在 15块岩心电阻率测量数据的基础上 ,研究出了B参数随溶液矿化度和温度变化的经验关系式。此项成果已应用于饱和度数字处理工作 ,目前已经处理了 60余口井 ,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参数 饱和度 测井解释 解释模型 电测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