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安全文化实践与创新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高健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20年第5期58-60,共3页
企业安全文化是确保企业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针对某油田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新阶段中表现出的不足,从渗透作用、权责体系、精细管理、全员参与4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并深入实践,打造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体系,为... 企业安全文化是确保企业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针对某油田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新阶段中表现出的不足,从渗透作用、权责体系、精细管理、全员参与4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并深入实践,打造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同类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 安全理念 安全文化 实践 创新
下载PDF
油气田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2
作者 汪卫东 袁长忠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6年第10期1-5,共5页
针对我国压裂返排液逐年增多的现状,分析了压裂返排液特点及其处理难度,概述了美国和我国压裂返排液处理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情况。对比外排、回注、回灌、回用等处置方式的技术难度和处理成本,建议各油气田应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最合适... 针对我国压裂返排液逐年增多的现状,分析了压裂返排液特点及其处理难度,概述了美国和我国压裂返排液处理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情况。对比外排、回注、回灌、回用等处置方式的技术难度和处理成本,建议各油气田应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最合适的处置方式和处理工艺,有回注、回灌条件的油气田可优先选择回注处理工艺,其处理成本最低,只需要降低原油和悬浮物浓度即可(均低于50 mg/L);有回用需求的油气田可选择回用工艺,要求保留有用成分,去除其中影响压裂液黏度的离子;最后的选择是外排处理,其要求指标多,处理成本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 压裂返排液 回注 回用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井间汽窜描述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万慧清 张仲平 +3 位作者 郝婷婷 何旭 佟彤 庞占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57-63,共7页
稠油油藏在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井间一旦发生汽窜,导致蒸汽无效循环,将严重制约蒸汽波及体积的扩展和原油采收率的提高。用二维可视化实验装置,研究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汽窜现象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井... 稠油油藏在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井间一旦发生汽窜,导致蒸汽无效循环,将严重制约蒸汽波及体积的扩展和原油采收率的提高。用二维可视化实验装置,研究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汽窜现象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井间汽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孔介质中蒸汽的推进实际为蒸汽驱动冷凝水与变温热水驱动原油的渗流过程;驱动前缘以外,油藏温度逐渐降低,呈现常规非活塞水驱油特征,水的渗流速度快于原油,呈现明显的突进现象,窜流通道两侧留有大量剩余油,注采井间汽窜时的平面波及系数仅为43.16%;而在热波及区域内,存在绕流残余油与角隅滞留油。影响井间汽窜的主控因素包括:井位与高渗带位置关系、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原油黏度、注汽速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注蒸汽 汽窜 可视化实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绥中36-1油田氮气泡沫逐级调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文静 林吉生 +1 位作者 徐国瑞 王善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7-181,共5页
多层砂岩油藏非均质严重,大段多小层笼统注水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窜流;利用氮气泡沫驱可有效改善注入剖面。在前人双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应用三管并联驱替注泡沫逐级调驱的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级差、相同渗透率级差不... 多层砂岩油藏非均质严重,大段多小层笼统注水时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窜流;利用氮气泡沫驱可有效改善注入剖面。在前人双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应用三管并联驱替注泡沫逐级调驱的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渗透率级差、相同渗透率级差不同渗透率级别和气液比对氮气泡沫调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氮气泡沫调驱后,泡沫有效发挥了调整分流作用,使高渗管、中渗管和低渗管的产液量趋于均匀,体现了"分级堵调、逐级启动"的特性,有效改善了非均质储层的开发效果,对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氮气泡沫 三管实验 逐级调驱 驱油效率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增注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戴群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5年第1期24-27,共4页
分析了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的欠注原因,总结了2012年以来低渗透油藏增注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普通盐酸及土酸酸化增注技术、缓速酸酸化增注技术、活性降压增注技术以及物理解堵技术等。重点介绍了多氢缓速酸酸化增注技术、... 分析了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的欠注原因,总结了2012年以来低渗透油藏增注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普通盐酸及土酸酸化增注技术、缓速酸酸化增注技术、活性降压增注技术以及物理解堵技术等。重点介绍了多氢缓速酸酸化增注技术、氟硼酸深部酸化增注技术以及生物酸酸化增注技术的酸液特点、主要机理及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活性降压增注、分子膜复合增注、径向钻井增注等技术的试验情况,并结合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的注水现状及增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注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增注技术 活性降压 分子膜 径向钻井
下载PDF
基于弹塑性井周的井筒-射孔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
6
作者 杨峰 张敏 +3 位作者 孟宪波 丁然 陈磊 彭岩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80,共8页
深部“高地应力、高温度、高地层压力”的赋存条件,使储层呈现脆性-延性-应变硬化的塑性特征。针对深部塑性储层的水力压裂改造,存在人工裂缝起裂、延伸压力高的挑战。本文通过开展实时高温高围压的储层岩石三轴压缩实验,明确了储层岩... 深部“高地应力、高温度、高地层压力”的赋存条件,使储层呈现脆性-延性-应变硬化的塑性特征。针对深部塑性储层的水力压裂改造,存在人工裂缝起裂、延伸压力高的挑战。本文通过开展实时高温高围压的储层岩石三轴压缩实验,明确了储层岩石的塑性破坏特征。建立了深部储层岩石的塑性硬化本构模型,推导了井周的弹塑性应力场分布。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井周塑性区的射孔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迭代求解方法。采用模型预测室内实验与新疆某油田实际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裂缝起裂压力,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表明,考虑弹塑性井周应力场的破裂压力预测值比实际压裂预测值高,储层塑性特征不利于水力裂缝的起裂。模型预测值与油田实测结果的误差为6.6%,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考虑弹塑性井周的破裂压力预测模型可保证压裂设计的安全性,为深部储层的压裂方案设计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层 破裂压力 弹塑性 井周应力场 井筒-射孔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5
7
作者 孙玉海 王振宇 +5 位作者 沈明欢 钱钦 王增林 任强 张星 杨景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6-111,共6页
对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简称胜利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进行了分析,并用分子模拟方法考察了聚合物、石油磺酸盐和助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状态。实验室合成了阳离子聚合物净水剂,并在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东一联污水处理站进行了现场工业试... 对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简称胜利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进行了分析,并用分子模拟方法考察了聚合物、石油磺酸盐和助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状态。实验室合成了阳离子聚合物净水剂,并在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东一联污水处理站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一次沉降罐污水中油质量浓度从试验前的1900 mg L降至1050~1250 mg L,外输污水含油量合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采出液 破乳 油水分离
下载PDF
单甲基丙烯酸锌改性氢化丁腈橡胶老化过程的力学性能演变及其老化动力学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增林 马珍福 +4 位作者 陈静哲 孙德旭 孙金峰 唐高峰 李再峰 《合成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4-208,共5页
以单甲基丙烯酸锌(HZMMA)为反应型增强剂,制备了HZMMA改性的氢化丁腈橡胶(HNBR)复合材料,研究了无氧、高温条件下HNBR复合材料老化过程的力学性能演变、老化行为及其老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在180℃和200℃的老化温度下,老化前期HNBR/N 99... 以单甲基丙烯酸锌(HZMMA)为反应型增强剂,制备了HZMMA改性的氢化丁腈橡胶(HNBR)复合材料,研究了无氧、高温条件下HNBR复合材料老化过程的力学性能演变、老化行为及其老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在180℃和200℃的老化温度下,老化前期HNBR/N 990/HZMMA、HNBR/HZMM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所增加,出现极值现象;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材料的拉伸强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HNBR/HZMM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较为缓慢。建立了HNBR/HZMMA复合材料的老化动力学模型,依此模型预测该材料在150℃下的使用寿命超过3年,HNBR/HZMMA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老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丁腈橡胶 单甲基丙烯酸锌 增强 老化 力学性能 老化动力学
下载PDF
非凝析气在原油及其孔隙中溶解的分子模拟
9
作者 何海峰 贺文媛 +4 位作者 盖平原 梁伟 郭省学 顾泽凯 巩亮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14-2422,共9页
随着石油的不断开采,轻质原油储量不断减少,分子量及黏度较大的原油逐渐成为开采的主要对象。本文构建了不同原油孔隙(C6、原油),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探究了非凝析气体(N_(2)、CO_(2)及混合气体)在原油及其孔隙中的溶解微观过程,揭示了... 随着石油的不断开采,轻质原油储量不断减少,分子量及黏度较大的原油逐渐成为开采的主要对象。本文构建了不同原油孔隙(C6、原油),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探究了非凝析气体(N_(2)、CO_(2)及混合气体)在原油及其孔隙中的溶解微观过程,揭示了非凝析气体在不同原油及其孔隙中的溶解机理,并探究了温度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分子沥青质、胶质对气体的溶解具有明显抑制,CO_(2)和N_(2)气体对稠油中轻组分存在萃取作用。同时CO_(2)在原油孔隙中的溶解能力、对壁面处原油的剥离能力强于N_(2),N_(2)易在孔隙中部形成气体通道。另外,提升温度和压力均能提升气体对原油溶胀及孔隙中原油推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凝析气 原油孔隙 分子动力学模拟 溶解
原文传递
防砂筛管滤网介质冲蚀试验及冲蚀速率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长银 刘晨枫 +4 位作者 周博 甘凌云 陈刚 魏庆彩 孟召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3,共8页
为了研究金属滤网类挡砂介质的冲蚀破坏机理、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基于复合完井筛管中的多层金属滤网挡砂介质,开展了系统的冲蚀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层金属滤网的冲蚀破坏机理包括正面的啃噬点蚀机理和侧向切削冲蚀机理,冲... 为了研究金属滤网类挡砂介质的冲蚀破坏机理、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基于复合完井筛管中的多层金属滤网挡砂介质,开展了系统的冲蚀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层金属滤网的冲蚀破坏机理包括正面的啃噬点蚀机理和侧向切削冲蚀机理,冲蚀初期以正面啃噬为主、侧向切削为辅,孔洞形成后转变为侧向切削为主;金属网布冲蚀速率随冲蚀介质流速呈非线性升高,随地层砂粒径中值和含砂体积分数呈线性升高;高精度介质小角度冲蚀速率高于正面冲蚀,而中低精度介质冲蚀速率在40°~60°时最高,正面及小角度时均相对较低;提出的多层滤网挡砂介质冲蚀速率预测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模型考虑了外界冲蚀条件和滤网结构特征,气体携砂与液体携砂时模型的拟合系数分别为0.898 7和0.908 9。所得结论可为多层金属滤网复合筛管的滤网介质冲蚀破坏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筛管 多层金属滤网 挡砂介质 冲蚀速率 携砂 预测模型 破坏机理
下载PDF
化学暂堵体系的构建、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穆蒙 唐绪涛 +5 位作者 汪庐山 张星 刘恒 蒋梦喆 姜东 张永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5-744,760,共11页
暂堵作业是油气开发过程中防治漏失的重要手段。相较于暂堵球、封隔器及连续油管等物理暂堵模式,化学暂堵具有操作简易、成本可控、可直接作用于储层的优势,作为暂堵作业的主要手段得到广泛研究。基于其外观形态,化学暂堵剂可分为颗粒... 暂堵作业是油气开发过程中防治漏失的重要手段。相较于暂堵球、封隔器及连续油管等物理暂堵模式,化学暂堵具有操作简易、成本可控、可直接作用于储层的优势,作为暂堵作业的主要手段得到广泛研究。基于其外观形态,化学暂堵剂可分为颗粒型、纤维型、凝胶型、表面活性剂类暂堵剂及复配暂堵体系。本文分类论述了各种暂堵剂的研究进展、作用机理、技术特点及应用,并针对常规暂堵体系的应用局限提出暂堵剂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堵作业 化学暂堵剂 复配体系 自适应暂堵 自降解 综述
下载PDF
MBBR-超滤工艺在低渗透油田回注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永强 于丹丹 +1 位作者 谭晓明 冯逸茹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1-116,共6页
胜利油田某注水站建立了处理能力为200m^3/d的生化-超滤污水处理流程,处理后用于低渗透油层回注,其中生化工艺采用的是移动床生物膜(MBBR)工艺,超滤采用的管式中空纤维膜。从水质分析、流程启动、初期调试、不同节点水的水质跟踪检测几... 胜利油田某注水站建立了处理能力为200m^3/d的生化-超滤污水处理流程,处理后用于低渗透油层回注,其中生化工艺采用的是移动床生物膜(MBBR)工艺,超滤采用的管式中空纤维膜。从水质分析、流程启动、初期调试、不同节点水的水质跟踪检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2018年6月投产至今运行正常,超滤压力跨膜压差由0.018MPa升高到0.028MPa,污水含油质量浓度由12~659mg/L降至0.0~0.3mg/L,悬浮物质量浓度由15~255mg/L降至0.1~0.3mg/L,SRB数量由25~60个/mL降至0,粒径中值降至0.86~1.00μm,COD值由216~505mg/L降至73~123mg/L,优于SY/T5329-2012的一类水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BR超滤 稠油污水 低渗透
下载PDF
温敏热可逆凝胶堵调体系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志勤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4-339,共6页
为了研究温敏热可逆凝胶在高含水油井堵水调剖方面的应用效果,本文优选精制棉花纤维为主要原料制备温敏热可逆凝胶体系,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体系结构,热重分析表明,体系的热分解温度大于350℃。考察不同添加剂对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温敏热可逆凝胶在高含水油井堵水调剖方面的应用效果,本文优选精制棉花纤维为主要原料制备温敏热可逆凝胶体系,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体系结构,热重分析表明,体系的热分解温度大于350℃。考察不同添加剂对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盐可降低体系的凝胶点温度,且影响能力阳离子以Fe^(3+)、NH_4^+、K^+、Mg^(2+)、Na^+、Al ^(3+)的顺序依次增大,阴离子以NO_3^-、CO_3^(2-)、Cl^-、SO_4^(2-)、PO_4^(3-)的顺序依次增大;实验时加大乙醇、丙二醇等有机物添加剂用量可使其对体系凝胶点温度的影响更明显,但不同结构有机添加剂对体系的凝胶点温度降低或升高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研究形成的以2%~5%无机盐、2%~5%稳定剂为添加剂的温敏热可逆凝胶体系,其质量分数为2%时,凝胶点温度为62~70℃和80℃时,封堵率为99.51%;该体系在胜利油田草20区块、陈373块等区块高含水水平井应用,平均单井增油350t,降低综合含水8.0%以上,堵水调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高含水 堵调 温敏热可逆凝胶 凝胶点温度
下载PDF
含聚污水用新型两性杀菌剂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渠慧敏 戴群 +2 位作者 王鹏 罗杨 韦良霞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针对目前常规杀菌剂和聚合物发生反应失活导致含聚污水杀菌效果差、硫酸盐还原菌(SRB)达标率低等问题,成功设计、合成了硫酸酯-双季铵盐型杀菌剂,并通过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该杀菌剂的质量浓度为... 针对目前常规杀菌剂和聚合物发生反应失活导致含聚污水杀菌效果差、硫酸盐还原菌(SRB)达标率低等问题,成功设计、合成了硫酸酯-双季铵盐型杀菌剂,并通过红外、核磁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性能评价结果显示:该杀菌剂的质量浓度为25 mg/L时,杀菌效率接近100%;同时该杀菌剂和聚合物没有聚沉现象,对含聚污水的浊度和黏度都没有影响。扫描电镜照片显示,硫酸酯-双季铵盐型杀菌剂和1227阳离子型杀菌剂的杀菌机理不同。在孤六联进行了现场试验,现场试验区SRB控制在25个/m 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污水 硫酸盐还原菌 杀菌剂 性能评价 机理研究
下载PDF
新型二元复合驱采出液油水分离剂的研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振宇 孙玉海 +4 位作者 沈明欢 于丽 李璐 杨景辉 张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9-63,共5页
针对胜利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在实验室合成了含阳离子单体的聚甲基丙烯酸聚醚,制备了采出液油水分离剂RPYSF-1,并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孤四联合站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总加药量(w)从试验前的78.2μg ... 针对胜利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在实验室合成了含阳离子单体的聚甲基丙烯酸聚醚,制备了采出液油水分离剂RPYSF-1,并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孤四联合站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总加药量(w)从试验前的78.2μg g降至小于50μg g,外输油含水量(w)不大于1.2%,污水中油质量浓度不大于39 mg L,达到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驱 采出液 油水分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兴谋 刘士忠 +4 位作者 张云银 汪卫东 张明振 李红梅 冯德永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6-40,共5页
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及稠油油藏主要分布于生油洼陷的周缘、凸起带及中央隆起带。以济阳坳陷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从浅层次生气藏来源、浅层油气成因、稠油稠化原因、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分布规律等方面,探... 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及稠油油藏主要分布于生油洼陷的周缘、凸起带及中央隆起带。以济阳坳陷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从浅层次生气藏来源、浅层油气成因、稠油稠化原因、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分布规律等方面,探讨济阳坳陷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为伴生关系,且浅层次生气主要来源于稠油油藏的生物降解及油溶释放气;浅层次生气藏与稠油油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次生气藏下方或下倾方向均发育稠油油藏、稠油油藏上方或上倾方向不一定发育次生气藏以及常规油藏上方或上倾方向未发育次生气藏。浅层次生气藏和稠油油藏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生、运、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气藏 稠油油藏 原油降解 天然气 运聚动平衡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增溶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在稠油中的溶解机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田田 郝婷婷 +3 位作者 翟勇 林吉生 杨红霞 王创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9-454,共6页
为了分析增溶剂作用下CO在稠油中的溶解机理,以乙二醇二甲醚为增溶剂,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以及增溶剂含量下CO在稠油中的溶解量,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CO的溶解度参数和CO与增溶剂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研究表明,增... 为了分析增溶剂作用下CO在稠油中的溶解机理,以乙二醇二甲醚为增溶剂,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以及增溶剂含量下CO在稠油中的溶解量,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CO的溶解度参数和CO与增溶剂分子的径向分布函数。研究表明,增溶剂的加入提高了二氧化碳在稠油中的溶解度,在低温度、高压力、高增溶剂含量下,溶解度参数相对较大,有利于CO的溶解。乙二醇二甲醚分子含有两个醚基,其与CO氧原子间存在强烈吸引力作用,揭示乙二醇二甲醚作为增溶剂提高二氧化碳在稠油中溶解度的微观机理。这为增溶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富含醚基的有机小分子可能是潜在的CO增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增溶剂 乙二醇二甲醚 溶解度参数 径向分布函数
下载PDF
钻井液用新型可酸溶加重剂的制备与应用
18
作者 侯业贵 戴荣东 +4 位作者 孙立君 王志伟 于少卿 王锴 王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1,228,共6页
以羟基磷灰石为原料,六偏磷酸钠为改性剂,制备了一种可酸溶加重剂。采用FTI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对改性后加重剂的酸溶性、Zeta电位以及润湿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配制的钻井液的流变性、滤失性以及储层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 以羟基磷灰石为原料,六偏磷酸钠为改性剂,制备了一种可酸溶加重剂。采用FTI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对改性后加重剂的酸溶性、Zeta电位以及润湿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配制的钻井液的流变性、滤失性以及储层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10%盐酸作用下改性加重剂的溶解率可达88.27%;采用该改性加重剂的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降滤失性;采用该改性加重剂的钻井液污染的岩心经10%盐酸浸泡2h后,渗透率恢复值>90%,表明改性加重剂参与形成的泥饼可被酸性工作液有效溶解和清除,从而保护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酸溶加重剂 羟基磷灰石 表面改性 水基钻井液 储层保护
下载PDF
双向三力加载注气封隔器的研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世杰 《石油机械》 2016年第12期90-92,共3页
针对国内CO_2驱油田注气井普遍存在带套压生产的情况,研制了双向三力加载注气封隔器。新型封隔器采用双液缸结构,胶筒受到双向液压力和外加载荷的充分压缩,在轴向上与套管的接触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大幅度提高了胶筒的密封效果;通过增设... 针对国内CO_2驱油田注气井普遍存在带套压生产的情况,研制了双向三力加载注气封隔器。新型封隔器采用双液缸结构,胶筒受到双向液压力和外加载荷的充分压缩,在轴向上与套管的接触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大幅度提高了胶筒的密封效果;通过增设胀紧机构,补偿了液压力消失后锁环的回退和持续压缩胶筒产生的微量坐封距,解决了注气封隔器承下压能力不足的问题,从结构上确保了封隔器的密封长效。双向三力加载注气封隔器在CO_2驱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最高注气压力28 MPa,全部实现了无套压生产。该产品的研制成功满足了注气技术对封隔器气密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液缸 封隔器 CO2驱油 胶筒 密封性能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强化N_2泡沫调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延民 章杨 +2 位作者 王玉婷 王善堂 任韶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80-87,共8页
采用新型PENF(polymer enhanced nitrogen foam)调驱技术,可有效提高非均质严重的海上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采用三管并联模型,模拟非均质储集层,进行FAW(foam alternating water)调驱实验,分析非均质稠油油藏水驱低效原因,揭示PENF的EO... 采用新型PENF(polymer enhanced nitrogen foam)调驱技术,可有效提高非均质严重的海上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采用三管并联模型,模拟非均质储集层,进行FAW(foam alternating water)调驱实验,分析非均质稠油油藏水驱低效原因,揭示PENF的EOR机理,并优化注入参数。结果表明,与常规泡沫相比,新型复配PENF体系极大增强了泡沫稳定性和调驱能力,更适用于非均质严重的海上稠油油藏;调驱过程体现"逐级堵调、依次动用",采用优化参数:多段塞、气液比1∶1及FAW注入方式,提高水驱驱油效率40%,达73.52%,有效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油藏 三管并联模型 非均质性 强化泡沫 机理分析 提高驱油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