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层注水井测调一体化新技术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红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9,共7页
针对分层注水井测调一体化技术存在的水嘴漂移、测调累计误差较大和小夹层注水井难以定位等问题,在室内试验及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调配水器和一体化测调仪器进行了结构优化,研制了防自转可调配水器、双流量计一体化测调仪和电磁精确... 针对分层注水井测调一体化技术存在的水嘴漂移、测调累计误差较大和小夹层注水井难以定位等问题,在室内试验及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调配水器和一体化测调仪器进行了结构优化,研制了防自转可调配水器、双流量计一体化测调仪和电磁精确计深装置,形成了测调一体化新技术。室内试验表明,测试流量大于20.0m3/d、井斜角大于30°时,改进后的带有支撑机构的双流量计一体化测调仪计量稳定,误差基本控制在2.5%以内。该技术在胜利油田6口分层注水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测调成功率100%,层段合格率达到90.1%,单井测调时间平均缩短25%以上。研究认为,测调一体化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胜利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也可以满足其他水驱开发油田精细分层注水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测调一体化 分层注水 现场应用 胜利油田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5
2
作者 汪卫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演变规律的快速准确解析;二是以聚合物驱为主导的...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演变规律的快速准确解析;二是以聚合物驱为主导的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已经越过其高峰期,适合化学驱的油藏资源越来越少,对接替技术的迫切需求让微生物采油技术再次受到关注。微生物采油技术本身的发展和生产需求使该技术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得到快速发展,其应用工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场试验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微生物采油机理也进一步明确,以乳化、产气为主导机理已形成共识。但该技术的优势在现场应用过程中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油藏微生物生态功能的精准调控和微生物采油配套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及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机理认识 物理模拟实验 技术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致密油藏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影响因素室内实验 被引量:21
3
作者 司志梅 李爱芬 +2 位作者 郭海萱 张环环 付帅师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26,共5页
致密油藏和页岩油藏储层致密、孔隙喉道细小,在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中,大量压裂液滤液滞留于地层,导致返排率极低。在微观渗流的基础上,利用毛细管束模型,建立压裂液滤液返排数学模型,分析不等径毛细管中油驱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的主要影... 致密油藏和页岩油藏储层致密、孔隙喉道细小,在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中,大量压裂液滤液滞留于地层,导致返排率极低。在微观渗流的基础上,利用毛细管束模型,建立压裂液滤液返排数学模型,分析不等径毛细管中油驱压裂液滤液返排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胜利油区樊154区块天然岩心进行室内驱替实验,分析岩心渗透率、模拟油粘度、返排压差和模拟油—压裂液滤液界面张力4个因素对压裂液滤液返排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对压裂液滤液返排率的影响较大,当渗透率由1.276×10^(-3)μm^2降低到0.13×10^(-3)μm^2时,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可减小20%左右;当模拟油粘度由6.459 mPa·s降低到1.192 mPa·s,模拟油—压裂液滤液界面张力由14.617 mN/m降低到0.021 mN/m时,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均可提高15%左右;返排压差越大,压裂液滤液返排率越高,当返排压差超过8MPa时,继续增加返排压差对压裂液滤液返排率增幅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滤液返排 毛细管渗流 返排压差 界面张力 返排率
下载PDF
胜利油田致密油储层体积压裂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全胜 李明 +3 位作者 张子麟 陈勇 张潦源 李爱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40,共8页
胜利油田致密油储量丰富,储层埋藏深、物性差、岩性复杂,常规压裂后产量低、递减快,开发效益差。通过技术攻关和配套完善,形成了适合于致密油储层的组合缝网压裂等压裂新工艺,在提高改造体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提高压后效果... 胜利油田致密油储量丰富,储层埋藏深、物性差、岩性复杂,常规压裂后产量低、递减快,开发效益差。通过技术攻关和配套完善,形成了适合于致密油储层的组合缝网压裂等压裂新工艺,在提高改造体积的同时,大幅度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提高压后效果,并针对纵向多层系油藏特点,形成了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和直斜井多级分段压裂两类改造模式;研发了可以在线连续混配施工的速溶型低浓度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以及可与地表水、热污水混配、可回收再利用的乳液缔合型压裂液体系,有效解决了大规模连续施工压裂液的配置、水源等问题;同时完善了井工厂实施模式和裂缝监测技术。应用该技术成功开发了Y227、Y22、Y104等致密油区块,大幅度提高了单井产能、延长了有效期,提高了区块开发效益,带动了一批难动用储量投入有效开发,大幅提高了胜利油田致密油藏经济有效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分段压裂 体积压裂 组合缝网
下载PDF
基于相场方法的孔隙尺度油水两相流体流动模拟 被引量:18
5
作者 冯其红 赵蕴昌 +3 位作者 王森 张以根 孙业恒 史树彬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9-447,共9页
基于真实岩心颗粒粒径分布,利用过程法构建疏松砂岩油藏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利用相场方法建立两相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研究驱替速度、流体性质、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以及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替速度的增大... 基于真实岩心颗粒粒径分布,利用过程法构建疏松砂岩油藏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利用相场方法建立两相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研究驱替速度、流体性质、润湿性对剩余油分布以及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替速度的增大和油水粘度比的减小会导致较大的毛管数,进而有利于采出程度的提高;就润湿性而言,水湿条件下毛管力是水驱油的动力,而在油湿条件下是阻力,因此水湿岩心采出程度更高.同时,从孔隙尺度对油水渗流机理及剩余油分布机理进行揭示,结果表明:由于多孔介质的复杂孔隙结构,流体在流经不同孔隙时呈现不同的流动特征,进而对油水两相流整体的压力分布、流速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剩余油 多孔介质 相场方法 提高采收率
原文传递
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驱稠油微观运移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郭省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4,共6页
为深入探究高温高压(70℃,8MPa)条件下,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模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CO2驱稠油过程,研究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并定量分析该过程中CO2对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 为深入探究高温高压(70℃,8MPa)条件下,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利用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拟系统,模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CO2驱稠油过程,研究CO2驱稠油的微观运移特征,并定量分析该过程中CO2对稠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2驱稠油过程可分为油气互溶、沥青质析出和气体携带部分沥青质颗粒运移3个部分。一次气驱阶段,CO2先以小气泡自由移动,随后发生变形、合并或分裂,最后以连续相运移为主;关井阶段,CO2气体溶解于稠油且伴随沥青质析出;二次气驱阶段,CO2携带部分沥青质颗粒呈连续状运移,扩大波及面积。此外,调整CO2驱稠油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可以平衡气体降黏和沥青质析出的相互影响,促进油气有效运移,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稠油油藏 CO2驱油 可视化 微观运移特征
下载PDF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层间干扰及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孟勇 贾庆升 +2 位作者 张潦源 郑彬涛 邓旭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0-138,共9页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量丰富,但储层物性差,纵向含油层系多而薄,多为灰泥岩互层。为了准确描述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层间应力干扰机理及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规律,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了基于渗流–应力–损伤耦合的多薄互层分层压裂模型,模...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量丰富,但储层物性差,纵向含油层系多而薄,多为灰泥岩互层。为了准确描述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层间应力干扰机理及水力压裂裂缝的扩展规律,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建立了基于渗流–应力–损伤耦合的多薄互层分层压裂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排量、压裂液黏度及不同上、下隔层厚度下的裂缝扩展形态、规律和诱导应力场,研究了裂缝扩展形态与诱导应力场的关系,并对压裂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水力裂缝扩展,应力干扰区域越来越大;当排量为9~12 m^(3)/min、黏度为20 mPa·s时,裂缝尖端诱导应力大,易连通天然裂缝,压裂改造效果明显;上部隔层厚度大于2.50 m、下部隔层厚度大于4.50 m时,极少出现穿层现象。研究结果可为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后续的水力压裂施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层间干扰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诱导应力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油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侠清 张星 +4 位作者 卢占国 宋菲 宋志东 冯震 张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142,共6页
渗吸采油是利用低渗透油藏自身的毛管压力,强化基质与裂缝间的油水置换,从而有效提高采收率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关于渗吸采油的基本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对其主控因素不明确。使用高温高压渗吸仪,以渗吸采收率为指标,系统评价储层特性、流... 渗吸采油是利用低渗透油藏自身的毛管压力,强化基质与裂缝间的油水置换,从而有效提高采收率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关于渗吸采油的基本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对其主控因素不明确。使用高温高压渗吸仪,以渗吸采收率为指标,系统评价储层特性、流体性质和边界条件等3类7项参数对岩心自发渗吸作用的影响。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收率随着岩心渗透率和长度的增大而减小。油藏温度升高,原油黏度降低,渗吸作用增强,渗吸采收率增大;两端开启岩心渗吸采收率高于周围开启岩心;油水界面张力越低,岩石表面亲水性越强,渗吸采收率越高;裂缝越多,渗吸采收率越高。各影响因素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岩石润湿性、油水界面张力、裂缝条数、油藏温度、端面开启位置、岩心渗透率和岩心长度,其中油水界面张力、岩石润湿性和裂缝条数与渗吸采收率的关联度均在0.95以上,为渗吸采油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渗吸 主控因素 润湿性 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非均质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的定量表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雷刚 王昊 +4 位作者 董平川 王彬 杨书 吴子森 莫邵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94,共5页
基于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研究非均质致密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根据颗粒Hertz接触变形法则,建立非均质致密砂岩毛管孔隙渗透率应力敏感定量表征模型,对孔隙度、渗透率和渗透率级差随有效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 基于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研究非均质致密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根据颗粒Hertz接触变形法则,建立非均质致密砂岩毛管孔隙渗透率应力敏感定量表征模型,对孔隙度、渗透率和渗透率级差随有效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及规律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非均质致密砂岩的应力敏感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应力敏感性,不同岩石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变化具有不同步性,岩石渗透率越低,渗透率下降速度越快,非均质岩石渗透率下降速度介于岩石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渗透率下降速度之间;非均质岩石渗透率级差越大,渗透率应力敏感曲线越靠近岩石低渗透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曲线,且渗透率级差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非均质性 渗透率 应力敏感 定量表征
下载PDF
致密油水平井出砂机理 被引量:15
10
作者 罗杨 徐进杰 +2 位作者 王建忠 王鹏 王卓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8-174,共7页
大庆油田A致密油试验区10口水平井投产16个月后,就有3口井的砂柱到井口,致密油水平井出砂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探讨致密油水平井出砂机理,研究了适合大庆油田的致密油水平井出砂临界压差计算方法。依据出砂临界压差和衰竭开发阶段性渗流特... 大庆油田A致密油试验区10口水平井投产16个月后,就有3口井的砂柱到井口,致密油水平井出砂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探讨致密油水平井出砂机理,研究了适合大庆油田的致密油水平井出砂临界压差计算方法。依据出砂临界压差和衰竭开发阶段性渗流特征,建立了致密油水平井防砂方案。通过治理A致密油试验区B水平井出砂问题,并以压力恢复试井资料和生产数据验证了致密油水平井出砂机理。结果表明:含水率升高是致密油水平井出砂的主要原因,含水率升高时,远井地带泥质填充物膨胀堵塞地层,近井地带泥质填充物松动后与裂缝壁面游离砂随流体进入井筒造成出砂;生产压差大于出砂临界压差时将造成裂缝壁面破碎而出砂。致密油水平井采取间歇采油制度并以小于临界生产压差的压差生产后,有效控制了出砂量,延长了油井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致密油 出砂机理 衰竭开发 生产压差
下载PDF
岩石脆性对水力压裂裂缝影响的数值模拟实验 被引量:15
11
作者 延新杰 李连崇 +3 位作者 张潦源 李明 黄波 左家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6-121,共6页
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拓展轨迹对致密油气储层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胜利油区某区块埋深为3200m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试样的单轴压缩物理实验结果,应用数值模拟软件RFPA^(2D),对单轴压缩数值模拟实验中的岩石力学参数进行标... 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拓展轨迹对致密油气储层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胜利油区某区块埋深为3200m的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试样的单轴压缩物理实验结果,应用数值模拟软件RFPA^(2D),对单轴压缩数值模拟实验中的岩石力学参数进行标定,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岩石脆性指数及残余应力水平对水力压裂裂缝拓展轨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石脆性指数越大,越有利于水力压裂裂缝的拓展,并且产生的裂缝越宽,起裂压力越小,形成有效复杂裂缝网络的面积越大,水力压裂改造的效果越好;岩石残余应力水平越低,水力压裂产生裂缝的发育程度越高,并且压裂裂缝的宽度越宽,起裂压力越低,水力压裂改造的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岩石脆性 残余应力 裂缝拓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军章 汪卫东 +4 位作者 胡婧 吴晓玲 谭晓明 丁明山 曹功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6,共9页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驱 单井吞吐 采油机理 胜利油田
下载PDF
注聚驱防砂井挡砂介质物理化学复合堵塞机制试验 被引量:12
13
作者 董长银 高凯歌 +3 位作者 王静 智勤功 高聚同 张清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11,共8页
针对孤东油田注聚驱防砂井液量降低严重并且绕丝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的提液效果普遍低于树脂滤砂管独立筛管防砂的反常现象,首先通过砾石层特性评价试验研究地层砂对砾石层侵入及机械物理堵塞机制,得到砾石层堵塞与砾砂中值比、泥质含量... 针对孤东油田注聚驱防砂井液量降低严重并且绕丝筛管砾石充填防砂井的提液效果普遍低于树脂滤砂管独立筛管防砂的反常现象,首先通过砾石层特性评价试验研究地层砂对砾石层侵入及机械物理堵塞机制,得到砾石层堵塞与砾砂中值比、泥质含量、流体黏度、产量、生产时间以及聚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关系。针对物理堵塞机制难以解释砾石充填和树脂滤砂管防砂堵塞现象的问题,开展普通石英砂与树脂涂敷砂的润湿性、沥青质吸附、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吸附机制与规律试验对比,提出注聚驱防砂井的物理化学复合堵塞机制。研究表明:物理堵塞主要发生在投产早期,堵塞程度随着流体黏度、泥质含量、产量、聚合物含量、砾砂比(GSR)增加而趋于严重;与树脂涂敷砂相比,石英砂充填层表面强亲水,其对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和胶质沥青质的表面吸附量远高于高渗滤涂敷砂,吸附量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加以及石英砂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在注聚驱条件下,原本高孔高渗的石英砂充填层复合堵塞后的渗透率反而远低于高渗滤砂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砂介质 复合堵塞机制 砾石充填 沥青质吸附 聚合物吸附 聚合物驱 孤东油田
下载PDF
致密砂砾岩压裂裂缝遇砾扩展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子麟 陈勇 +4 位作者 张全胜 李爱山 张潦源 李明 黄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138,共7页
由于致密砂砾岩具有超低渗透性,不进行水力压裂难以达到经济开采目标。砂砾岩储层的有效开采需要对水力裂缝扩展规律有清晰认识。考虑砂岩或砾岩材料本身的非均质性以及砂岩与砾岩之间的非均质性,提出一种数字图像技术和有限元软件RFPA(... 由于致密砂砾岩具有超低渗透性,不进行水力压裂难以达到经济开采目标。砂砾岩储层的有效开采需要对水力裂缝扩展规律有清晰认识。考虑砂岩或砾岩材料本身的非均质性以及砂岩与砾岩之间的非均质性,提出一种数字图像技术和有限元软件RFPA(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基于该方法的致密砂砾岩压裂的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平地应力差和砾岩强度条件下,水力裂缝可以穿过砾岩或沿砾岩转向扩展。考虑砾岩分布方位、尺寸和轴比,三维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水力裂缝能够穿过砾岩,形成一种在常规压裂实验中不容易观察到的环绕扩展模式,也能够像二维数值模型得到的结果那样沿砾岩转向扩展,即不同的砾岩分布方位、尺寸和轴比使水力裂缝扩展遇到砾岩时呈现不同的扩展模式,包括:①直接穿过砾岩;②沿砾岩转向扩展;③环绕扩展;④模式①和②或者②和③同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水力裂缝 数值模拟 砾岩 扩展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致密砂岩渗流特征及应力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峰 王昊 +4 位作者 黄波 李晓倩 张超 肖春金 李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475-482,共8页
认识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对油气开采和储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利用微CT扫描技术对致密砂岩岩样进行扫描,据此建立了能够精细刻画岩样的微观模型,运用COMSOL模拟了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渗流特征,研究了致密砂岩的渗流特征及应力... 认识低渗透储层的渗流特征对油气开采和储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利用微CT扫描技术对致密砂岩岩样进行扫描,据此建立了能够精细刻画岩样的微观模型,运用COMSOL模拟了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渗流特征,研究了致密砂岩的渗流特征及应力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入口和出口间压差固定时,岩石的渗透率保持不变,与入口出口压力的具体数值无关;不同方向的岩石模型计算渗透率处在同一数量级但有微小差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渗流路径变窄,通过渗流路径的整体速度下降,渗透率下降,但在孔隙相对较大的地方,由于路径变窄,流体速度较未加压力前略有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致密砂岩 微观渗流 数值模拟 应力敏感性
下载PDF
CO_2混相与非混相共同驱极限井距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迟杰 鞠斌山 +2 位作者 吕广忠 张星 汪佳蓓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1-778,共8页
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考虑原油黏度、油相及CO_2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建立了CO_2混相与非混相共同驱渗流数学模型,用传质-扩散-吸附方程求解混相波及区内CO_2浓度的分布,用特征线法求解非混相波及区内饱和度方程,推导出特低渗透油藏CO_... 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考虑原油黏度、油相及CO_2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变化,建立了CO_2混相与非混相共同驱渗流数学模型,用传质-扩散-吸附方程求解混相波及区内CO_2浓度的分布,用特征线法求解非混相波及区内饱和度方程,推导出特低渗透油藏CO_2混相与非混相共同驱极限井距计算方法。以F142和G89两个区块为例,进行极限井距计算,结果表明:(1)极限井距随注气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注气速度的增大而减小;(2)纯CO_2渗流区长度对极限井距的贡献最大,CO_2-原油有效传质区域及非混相波及区长度对极限井距的贡献居中,纯油区的贡献最小,注气速度越大,纯CO_2渗流区与CO_2-原油有效传质区域及非混相波及区长度差距越小,随着注气速度减小,差距越来越大,此规律表现得更加显著;(3)混相波及区与非混相波及区的压力下降梯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混相波及区中CO_2-原油有效传质区域的压力下降梯度比非混相波及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混相驱 非混相驱 极限井距 启动压力梯度
下载PDF
压裂防砂技术在胜利油田低渗敏感稠油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鹏 赵益忠 +3 位作者 崔明月 武明鸣 蒋卫东 郭黎明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9-272,共4页
为进一步提高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引进了压裂防砂技术。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压裂防砂技术增产及防砂的内在机理,明确了该技术对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适应性;开展了压裂防砂施工工艺优化,确定最优造缝长度为7... 为进一步提高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引进了压裂防砂技术。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压裂防砂技术增产及防砂的内在机理,明确了该技术对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适应性;开展了压裂防砂施工工艺优化,确定最优造缝长度为70 m,优选0.425-0.850 mm陶粒作为支撑剂,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作为施工用液,前置液用量比为35%-45%。2013年压裂防砂技术在胜利油田草13区块现场试验15井次,油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4 t,与挤压充填防砂井日产油相比,单井增产1.8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场要求。压裂防砂技术对于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为该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防砂 低渗 敏感 稠油 防砂机理 工艺优化
下载PDF
砂岩地热储层回灌堵塞机理研究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0
18
作者 戴群 王聪 +3 位作者 罗杨 徐彬彬 殷文亭 王鹏飞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7年第6期10-13,共4页
针对胜利油田地热井尾水灌压力上升快、回灌率低的问题,开展地热尾水回灌储层堵塞机理研究。结果发现:回灌尾水中悬浮物及铁离子超标、尾水与地层水不配伍存在结垢是回灌储层的堵塞因素,在回灌过程中会对储层造成较大伤害。提出了预防... 针对胜利油田地热井尾水灌压力上升快、回灌率低的问题,开展地热尾水回灌储层堵塞机理研究。结果发现:回灌尾水中悬浮物及铁离子超标、尾水与地层水不配伍存在结垢是回灌储层的堵塞因素,在回灌过程中会对储层造成较大伤害。提出了预防储层损害的措施和手段,研发并优化适合胜利地热回灌储层的低成本的解堵体系,实现地热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地热尾水 砂岩 回灌 堵塞机理
下载PDF
粉煤灰三相泡沫的制备及其稳定机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增林 亓翔 +4 位作者 何绍群 于田田 范海明 孙立柱 杨元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6-176,共11页
利用α-烯烃磺酸钠(AOS)作为起泡剂、钠土和粉煤灰作为固相颗粒,研制高性能三相泡沫体系,结合固体颗粒悬浮分散性和固体颗粒与起泡剂的相互作用研究粉煤灰三相泡沫的稳定机制,用界面张力仪研究高分散固体颗粒与AOS在气/液界面膜上的相... 利用α-烯烃磺酸钠(AOS)作为起泡剂、钠土和粉煤灰作为固相颗粒,研制高性能三相泡沫体系,结合固体颗粒悬浮分散性和固体颗粒与起泡剂的相互作用研究粉煤灰三相泡沫的稳定机制,用界面张力仪研究高分散固体颗粒与AOS在气/液界面膜上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AOS质量分数为0.5%、钠土质量占固体颗粒质量的33.3%、固体颗粒质量分数为5.0%时,三相泡沫起泡体积达到275 mL,析液半衰期达到72 min,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和稳定性;钠土作为分散剂吸附在粉煤灰表面,阻碍了粉煤灰颗粒聚集沉降,提高了颗粒悬浮分散性;固体颗粒增加了三相泡沫界面黏弹性,但AOS质量分数越大,界面黏弹性降低,泡沫稳定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AOS质量分数较低时,与固体颗粒发生单层吸附,疏水基向外,改变了颗粒润湿性,提高颗粒界面分散能力,泡沫稳定性增强,AOS质量分数较高时,AOS在颗粒表面形成双层吸附,亲水性增强,同时起泡剂分子与固体颗粒在界面上形成竞争吸附,泡沫稳定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钠土 三相泡沫 泡沫稳定性
下载PDF
裂缝性储层中复杂压裂缝网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子麟 席一凡 +3 位作者 李明 张潦源 黄波 李连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4,共6页
水力压裂技术是油气田增产的重要措施。页岩、砂岩等储层常发育不同程度的天然裂缝,在对裂缝性储层进行水力压裂改造过程中,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存在对水力裂缝尤其是压裂缝网的形成及其发育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岩石... 水力压裂技术是油气田增产的重要措施。页岩、砂岩等储层常发育不同程度的天然裂缝,在对裂缝性储层进行水力压裂改造过程中,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存在对水力裂缝尤其是压裂缝网的形成及其发育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有限元原理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的数值模拟,通过建立发育天然裂缝的二维平面应变模型,研究在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及复杂压裂缝网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引入适合于储层复杂裂缝分形维数测定的统计方法——基于盒数法的网格覆盖法,对数值模拟的压裂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压裂改造效果关系密切,水力裂缝遇天然裂缝发生分叉,并沿天然裂缝扩展滑移或直接穿过天然裂缝,形成复杂水力裂缝及复杂压裂缝网;天然裂缝发育密度越大,其迹长越长,水力裂缝的分形维数越大,对裂缝性储层改造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天然裂缝 分形 缝网 数值模拟 裂缝性储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