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建伟 宋国奇 +2 位作者 宋书君 王新征 高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55,共6页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 运用钻井、测井、地层水测试和油气地球化学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及流体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驱动机制下油气沿输导层优势侧向运移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浮力、水动力和异常流体压力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3种主要驱动机制类型;在浮力驱动下,中、浅部输导层正向构造'脊'控制着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及其周缘,活动性断裂带诱发超压流体沿优势通道侧向运移、集中泄流泄压;在深部输导层正常压实环境下,油气受水动力和浮力联合驱动发生运移,优势运移路径主要受正向构造'脊'的控制,但输导层渗流能力非均质性也对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层 驱动机制 侧向运移 控制因素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的驱动机制转换及其石油地质学意义——以牛庄洼陷及其南缘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建伟 宋国奇 +3 位作者 宋书君 王新征 韩忠义 赵密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23-1431,共9页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系统 油气二次运移 驱动机制转化 石油地质意义 牛庄洼陷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布井方式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恒清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9年第8期121-122,共2页
随着老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区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提高低渗油藏开发动用程度已成为油田原油上产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低渗透油藏开发合理的布井方式,阐述了注采井网优化调整的措施。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存在问题 注采井网 优化调整
下载PDF
复合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油气的运移流向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建伟 王新征 +1 位作者 蔡宏兴 高侠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共6页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断层活动的诱发下,超压驱动"沙三下源型"油主要发生纵向运移;但在超压带盖下"沙四上源型"油主要发生侧向运移,而纵向运移在超压系统发育区相对不活跃.超压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对油气运移流向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沙三下源型"和"沙四上源型"油气运移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通过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的油气运移流向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研究区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进而"分源"挖掘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超压生烃系统 油源对比 运移流向 差异性
下载PDF
储层预测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5
作者 文斌 《投资与创业》 2012年第11期126-127,共2页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为主要的勘探目标,其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广,油气藏规模差别大,勘探潜力也大;同时,由于油气藏类型复杂、点多面少,因而勘探难度大、周期长。因此在地质模...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为主要的勘探目标,其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广,油气藏规模差别大,勘探潜力也大;同时,由于油气藏类型复杂、点多面少,因而勘探难度大、周期长。因此在地质模型建立正确的基础上,三维地震技术多样化综合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勘探开发中形成了一套完善可行的技术系列,在现河采油厂应用效果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技术 岩性油藏 勘探应用
下载PDF
波阻抗和基于模型反演在东营凹陷官11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6
作者 窦兴强 《低渗透油气田》 2009年第3期29-33,24,共6页
东营凹陷官11地区沙三中亚段油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储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大,分布规律复杂,储量一直未得到有效动用。通过介绍利用波阻抗地震反演处理技术及基于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技术进行储层解释.描述砂体平面展布,进行... 东营凹陷官11地区沙三中亚段油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储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大,分布规律复杂,储量一直未得到有效动用。通过介绍利用波阻抗地震反演处理技术及基于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技术进行储层解释.描述砂体平面展布,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为进一步动用低品位储量提供了详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反演 基于模型反演 储层参数 官11 储层描述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高频层序的识别与对比
7
作者 徐琴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1期44-46,共3页
随着含油气盆地勘探和开发程度的深入,地层精细划分显得越来越重要。高频层序的识别与对比可以建立含油气盆地内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以露头、测井、岩心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反射资料为基础,利用高频层序的识别与对比技术进行地层对比能... 随着含油气盆地勘探和开发程度的深入,地层精细划分显得越来越重要。高频层序的识别与对比可以建立含油气盆地内高精度地层对比格架。以露头、测井、岩心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反射资料为基础,利用高频层序的识别与对比技术进行地层对比能进一步提高储层精细评价和预测能力,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层序 识别 对比 储层预测 含油气盆地
下载PDF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储层异常高孔带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邱隆伟 徐宁宁 +4 位作者 刘魁元 杨生超 解超 单宝杰 武玉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共12页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约3 000~4 000m的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孔带。结合岩心实测物性数据,利用连续深度区间的孔隙度分布图和建立的孔隙度—深度拟合曲线确定异常高孔隙带识别标准和分布范围。综合铸体薄片数据、扫描电镜...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储层约3 000~4 000m的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孔带。结合岩心实测物性数据,利用连续深度区间的孔隙度分布图和建立的孔隙度—深度拟合曲线确定异常高孔隙带识别标准和分布范围。综合铸体薄片数据、扫描电镜分析、地层压力数据等,从成岩溶蚀、异常高压和早期油气充注等方面阐释异常高孔带成因,并结合沉积微相、岩相和断裂发育等总结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得益于异常高压对孔隙的保护、中成岩A期有机质低熟阶段的有机酸溶蚀增孔作用和早期烃类充注的保孔作用;异常高孔带的发育、原始沉积因素如优势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砂坝等)和刚性颗粒(石英、长石和变质岩岩屑等)含量相对高值的中粗粒砂岩以及断裂的发育组成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四上亚段 异常高孔带 优质储层
原文传递
孤东油田薄层边际油藏特征及挖潜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世杰 李越 +3 位作者 傅强 李林祥 崔文福 官敬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1年第5期44-50,共7页
利用地质与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孤东油田馆上段4^(5)砂组薄层边际油藏的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研究认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完善井网提高薄层整体动用,储层改造提高渗透能力,单层开采避免... 利用地质与开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孤东油田馆上段4^(5)砂组薄层边际油藏的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研究认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通过完善井网提高薄层整体动用,储层改造提高渗透能力,单层开采避免层间矛盾,分层注聚强化薄层注入,加强薄层水平井开发。通过以上“四项原则”,建立以水平井单层注采为主线,稠油薄层注汽吞吐、稀油薄层强化注水的开发政策,实施后获得了近千万吨的薄层边际油藏推广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薄层边际油藏 馆上段 开发技术对策 挖潜
下载PDF
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埕岛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军 于丽萍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5期102-103,共2页
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已经处于开发中后期,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在对沉积微相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建模方法联合建模的思路,分布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以及沉积微... 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已经处于开发中后期,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在对沉积微相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建模方法联合建模的思路,分布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以及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模型,从而实现了埕岛油田油藏的精细描述,为下一步的剩余油研究和油气田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沉积微相 相控建模 变差函数
下载PDF
东辛油田营86-87区块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桂青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0年第11期130-131,共2页
营86-87区块构造较为复杂,地层平缓,储层描述难度大,含油层系多,纵向上渗透率差异大,渗透率低的非主力层采不出,使剩余油高度分散状分布于地下,限制了该断块的储量动用程度,通过本次研究,准确划分出该断块的沉积微相,揭示了沉积微相与... 营86-87区块构造较为复杂,地层平缓,储层描述难度大,含油层系多,纵向上渗透率差异大,渗透率低的非主力层采不出,使剩余油高度分散状分布于地下,限制了该断块的储量动用程度,通过本次研究,准确划分出该断块的沉积微相,揭示了沉积微相与储层性物之间的关系及剩余油分布范围,达到了挖潜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储层物性 渗透率 孔隙度 剩余油分布 挖潜增效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藏降压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鲁轩 《投资与创业》 2012年第5期115-116,共2页
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藏降压法开采数学模型,模拟下覆天然气的水合物藏的降压开采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降压法开采时,水合物藏中压力、温度呈漏斗状分布;同时开发初期分解气占据产量的主要部分,随着生产的进行,自由气逐渐占据气藏稳... 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藏降压法开采数学模型,模拟下覆天然气的水合物藏的降压开采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降压法开采时,水合物藏中压力、温度呈漏斗状分布;同时开发初期分解气占据产量的主要部分,随着生产的进行,自由气逐渐占据气藏稳产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降压开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纯梁地区滩坝砂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勘探与开发实践
13
作者 唐红军 李倩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2年第6期153-155,共3页
纯梁地区油藏类型以低渗透砂岩开发管理单元为主,主要分布在纯化及正理庄油田,累计探明低渗透地质储量1.2亿t,占动用地质储量的55.2%,年产油量58万t,占整个油区的2/3左右。尤其是"十五"末以来新增的探明储量多以滩坝砂特低渗... 纯梁地区油藏类型以低渗透砂岩开发管理单元为主,主要分布在纯化及正理庄油田,累计探明低渗透地质储量1.2亿t,占动用地质储量的55.2%,年产油量58万t,占整个油区的2/3左右。尤其是"十五"末以来新增的探明储量多以滩坝砂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类型为主,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探索及实践,陆续开展了大型压裂弹性开采、小井距注水开发试验、细分层系开发、水平井分段压裂、CO2混相驱,仿水平井压裂重建矢量井网等,为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其中虽然也有个别不成功的个案,但多数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为纯梁油区实现"百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通过总结纯梁地区低渗透薄互层油藏的不同开发技术和效果,总结成功及失败的教训,对指导此类油藏的开发,进一步提高特低渗透油藏储量动用率及采收率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薄互层 大型压裂 小井距 细分层系 水平井分段压裂 CO2驱
下载PDF
关于纯化油田开发后期措施挖潜方向的几点探讨
14
作者 唐红军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年第12期163-164,共2页
纯化油田作为纯梁采油厂主力油田之一,自1965开始钻探通5井发现,1971年投入全面开发以来,截止2010年底已开发40年,完钻各类开发井近1000口,累积产油1395万吨,标定采收率23.8%,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油层射... 纯化油田作为纯梁采油厂主力油田之一,自1965开始钻探通5井发现,1971年投入全面开发以来,截止2010年底已开发40年,完钻各类开发井近1000口,累积产油1395万吨,标定采收率23.8%,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中后期开发阶段,主力油层射开程度高达90%以上,面临着老区产能阵地少、剩余油分布零散,措施挖潜难度大的不利局面,年产油量一度由八五、九五期间的40万吨下降到近年来的28万吨,虽然通过精细油藏单元目标化管理、区块水井长效治理、老区一体化治理等措施,油田老井自然递减有所减缓,但由于新区及措施阵地逐年减少,油田年总递减率平均在13.5%以上,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我们对该油田在开展多轮次精细油藏研究,重建地质模型,深入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同时,引进国内外目前先进的监测、工艺增产技术手段来指导纯化油田的后期合理高效开发,在油田措施挖潜及停产井的治理工作上见到良好的效果,并将大型压裂、纯4-5组压裂技术推广到老区层间挖潜的开发上来,实现了油田的可持续稳定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化油田 水泥封堵技术 压裂 套管补贴 侧钻井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永12断块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成藏模式探讨
15
作者 李静逸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2年第5期75-77,79,共4页
通过对永安镇油田永12断块油藏这一勘探成熟区断裂体系和砂岩展布分析为基础,着重研究了该油藏输导体系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和烃源岩资料分析了具有输导体系特征的油藏成藏模式,得出了永12断块沙三上亚段和沙二段砂体是较为... 通过对永安镇油田永12断块油藏这一勘探成熟区断裂体系和砂岩展布分析为基础,着重研究了该油藏输导体系的组合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和烃源岩资料分析了具有输导体系特征的油藏成藏模式,得出了永12断块沙三上亚段和沙二段砂体是较为理想的输导体系组合,其四级小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永12断块砂泥互层接触,反向断层与砂泥岩薄互层匹配较好,利于横向的砂泥岩对接;来自民丰洼陷沙三下及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油气向永12断块构造高部位大规模运移形的过程中,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方式沿着断裂、砂体运移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砂体展布 断裂体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岩石类型研究
16
作者 徐海港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S1期111-111,共1页
本文立足于大量的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综合利用测井、地震和重磁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火山岩石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岩性的分布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并结合该区勘探开发的现状,探讨了... 本文立足于大量的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综合利用测井、地震和重磁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火山岩石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岩性的分布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并结合该区勘探开发的现状,探讨了不同火山相带对储层发育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布达特群 贝尔凹陷 裂缝性储层
原文传递
二次交联聚合物堵剂体系室内研究
17
作者 徐建梅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第5期70-70,共1页
裂缝性油藏堵水作业时,堵水剂会沿着裂缝向地层中漏失,堵塞低渗透地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应用实验考察影响二次交联聚合物凝胶性能的因素,通过组分和用量的筛选,得到二次交联聚合物凝胶体系的基本配方。
关键词 裂缝油藏 深部堵水 二次交联堵水剂
下载PDF
人工仿强边水驱提高油藏采收率原因浅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鲁轩 《才智》 2013年第13期225-225,共1页
实施人工仿强边水驱能同时提高水驱油藏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从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将该项技术在生产实际中进行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 人工仿强边水驱 波及系数 驱油效率 采收率
原文传递
薄互层稠油油藏压裂防砂一体化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举 《内江科技》 2012年第6期107-107,共1页
金家地区位于博兴洼陷南坡金家鼻状构造带上,主力含油层系沙一段为地层不整合油藏,油层埋深850m左右。储层具有层薄、夹层多、渗透率低、粘土含量高、出砂等特点,加上强水敏,注汽压力高,油井周期内产能递减快,热采效益差,该地区一直未... 金家地区位于博兴洼陷南坡金家鼻状构造带上,主力含油层系沙一段为地层不整合油藏,油层埋深850m左右。储层具有层薄、夹层多、渗透率低、粘土含量高、出砂等特点,加上强水敏,注汽压力高,油井周期内产能递减快,热采效益差,该地区一直未能突破产能关。2011年,通过强化地质、工艺的一体化结合,把常规低渗透油藏和稠油渗流理论进行叠合,形成了压裂防砂一体化的增产防砂双作用工艺技术,大大地推动了该地区难动用储量的升级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强水敏出砂压裂防砂
下载PDF
凝析气井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20
作者 鲁轩 《投资与创业》 2012年第5期60-60,共1页
本文对凝气井产能、凝析气井筒温度预测、凝析气井携液能力三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凝析气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关键词 凝析气井 研究现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