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淑萍 徐守余 +1 位作者 董春梅 王丽萍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5-1143,共9页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给该地区油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结合压力演化史、油气成藏史...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给该地区油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结合压力演化史、油气成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等研究成果,对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孔隙为主,相对含量占60%以上,含有少量的次生溶蚀孔隙及微裂缝。在早期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以及膏岩层的发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营凹陷北带沙四下亚段砂砾岩储层原生孔隙得以有效的保存至深层,从而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沙四下亚段深层砂砾岩储层经历了酸性→碱性→酸性的溶解过程,溶解作用相对较弱,次生孔隙含量低,对储层物性的贡献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成因机制 沙四下亚段 砂砾岩体 东营凹陷北带
原文传递
特低渗储层CO_(2)水气交替驱动用规律研究
2
作者 于晨晓 夏志增 +2 位作者 任伟伟 孙伟琦 殷晨晖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2期37-41,共5页
特低渗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为研究CO_(2)水气交替驱在DC区块的效果,选取典型井油样开展了CO_(2)膨胀实验,建立了五点井网CO_(2)水气交替驱的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生产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CO_(2)水气交替驱能够维持较长时... 特低渗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为研究CO_(2)水气交替驱在DC区块的效果,选取典型井油样开展了CO_(2)膨胀实验,建立了五点井网CO_(2)水气交替驱的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生产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CO_(2)水气交替驱能够维持较长时期的稳产,日产油水平和采出程度显著高于水驱,明显改善特低渗储层的开采效果;(2)CO_(2)水气交替驱能够较好地补充地层能量,驱替效果更好;(3)较早的注入时机、水和CO_(2)比为1∶1、交替周期8个月时,CO_(2)水气交替驱能够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研究得到的认识对改善DC区块的开采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 水气交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窄条边水油藏水驱后期孔隙分布及动用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肖康 姜汉桥 +2 位作者 范英彬 王倩 梁志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基于江苏油田窄条状油藏孔隙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分析和不同类型岩心的驱替实验,应用水驱、聚合物驱、表活剂驱、聚表二元驱及弱凝胶驱等方式研究了剩余油动用规律。结果表明:窄条状油藏不同部位储层的孔隙变化特征不同,靠近边水部位的... 基于江苏油田窄条状油藏孔隙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分析和不同类型岩心的驱替实验,应用水驱、聚合物驱、表活剂驱、聚表二元驱及弱凝胶驱等方式研究了剩余油动用规律。结果表明:窄条状油藏不同部位储层的孔隙变化特征不同,靠近边水部位的较大孔隙的变化较大,腰部位次之,高部位最小;水驱倍数、孔喉大小、黏土矿物含量等是影响孔隙分布的主要因素;靠近边部的岩心适合弱凝胶驱,腰部位适合聚表二元驱,顶部在高速水驱或聚合物驱时效果较好。研究结果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条状 边水油藏 孔隙分布 剩余油挖潜 偏相关分析 物理实验 核磁共振
下载PDF
CO_(2)吞吐改善致密油藏开采效果研究
4
作者 史晓月 夏志增 +1 位作者 杨丽娟 任伟伟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6期48-53,共6页
致密油藏资源量大,但储层物性差,单纯依靠衰竭开采存在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开发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典型致密油藏储层参数,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井CO_(2)吞吐开采致密油藏的生产规律。结果表明:(1)CO_(2)吞吐能明显提高... 致密油藏资源量大,但储层物性差,单纯依靠衰竭开采存在采出程度低等问题,开发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典型致密油藏储层参数,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井CO_(2)吞吐开采致密油藏的生产规律。结果表明:(1)CO_(2)吞吐能明显提高日产油水平,最高日产油量提高近4倍,显著改善致密油藏的开采效果;(2)较高的CO_(2)周期注入量和较长的焖井时间下,可获得较高的产油量;随注气速度增加,产油量有一定波动;平均周期产油量和CO_(2)换油率随吞吐轮次增加而降低,开发效果变差;(3)在本文的研究条件下,当CO_(2)周期注入量为3 000 t/d,焖井时间为50 d,注气速度为100 t/d,吞吐轮次为3时,CO_(2)吞吐开采致密油藏的效果较好。本文有助于加强对CO_(2)吞吐开采致密油藏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 体积压裂 生产参数
下载PDF
超重油溶解气驱后转驱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3
5
作者 时贤 李兆敏 +2 位作者 张虎贲 李松岩 张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1,121,共5页
采用溶解气驱开采超重油后,仍有大量残余油存在,为了进一步开发超重油潜力,开展了不同条件下超重油溶解气驱转驱方式对驱油效率影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均质模型基础上,一般溶解气驱采收率约为10%,而溶解气驱后进行蒸汽驱或二氧化碳... 采用溶解气驱开采超重油后,仍有大量残余油存在,为了进一步开发超重油潜力,开展了不同条件下超重油溶解气驱转驱方式对驱油效率影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均质模型基础上,一般溶解气驱采收率约为10%,而溶解气驱后进行蒸汽驱或二氧化碳转驱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最终采收率,其中实施溶解气驱后转蒸汽驱剩余油饱和度更低,平均采收率在70%以上,而转二氧化碳驱后平均采收率仅约为25%。另外,通过分析发现,压降速度、温度和渗透率等因素对溶解气驱开采效果都有一定影响,其中压降速度加快可适当增加驱替速度,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压降速度越快,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温度的影响则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其值越低,溶解气驱提高超重油采收率的效果越明显;渗透率对提高采收率效果的敏感性较低,较高的渗透率有助于提高驱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油 溶解气驱 转驱 提高采收率 压降 温度
下载PDF
潍北凹陷孔店组油藏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
6
作者 史翠娥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3,共3页
孔店组是潍北凹陷的主力油层,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特征,探讨孔店组油藏油气充注期次,结合孔店组油藏特征和成藏条件分析,总结潍北凹陷孔店组油藏成藏模式:孔店组油藏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历史,主要发育近源自生自储、近源... 孔店组是潍北凹陷的主力油层,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特征,探讨孔店组油藏油气充注期次,结合孔店组油藏特征和成藏条件分析,总结潍北凹陷孔店组油藏成藏模式:孔店组油藏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历史,主要发育近源自生自储、近源下生上储、远源阶梯状输导和新生古储等4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北凹陷 孔店组 成藏期次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孤东-红柳负向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8-100,共3页
孤东-红柳负向构造带位于孤东潜山到垦东凸起的槽沟地带,具有负向构造的地质特征,同时也是孤南洼陷油气向垦东凸起运移必经之地,具有形成隐蔽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本文从构造特征、储层展布、成藏条件、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孤东-红柳负向构造带位于孤东潜山到垦东凸起的槽沟地带,具有负向构造的地质特征,同时也是孤南洼陷油气向垦东凸起运移必经之地,具有形成隐蔽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本文从构造特征、储层展布、成藏条件、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深入评价了该负向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对下步深化孤东地区负向构造带浅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向构造带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抽油机井偏磨腐蚀一体化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薄其利 赵鹏华 +1 位作者 郭庆军 殷泉东 《化工管理》 2013年第4期50-50,共1页
本文结合东辛采油厂抽油机井特点,分析产生偏磨腐蚀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偏磨腐蚀一体化治理思路,以陀螺测斜数据分析为基础,完善了偏磨井治理模式,并逐步试验完善了腐蚀防护技术。通过综合配套,取得了显著地效果。
关键词 偏磨 腐蚀 井身轨迹 工况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