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美海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富集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
119
1
作者
黎茂稳
马晓潇
+3 位作者
蒋启贵
李志明
庞雄奇
张采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8,共16页
北美海相页岩油气的成功开发为将中国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带来了希望。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页岩油的研究与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能否在页岩中实现原油规模化开采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北美海相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表明,...
北美海相页岩油气的成功开发为将中国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带来了希望。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页岩油的研究与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能否在页岩中实现原油规模化开采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北美海相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稳定宽缓的构造环境是形成页岩油的有利背景,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是页岩油形成的资源基础,区域性致密顶底板控制页岩油的远景区分布,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控制页岩油核心区分布,而地质和工程"甜点"控制页岩油的规模富集和高产稳产。与北美相比,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稳定性较差,沉积盆地类型多、分割性和后期活动性强,发育淡水湖泊、混积湖泊与咸化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相变快、岩性复杂、储盖组合多样。烃源岩层系的非均质性、成岩改造作用、裂缝发育程度及其与致密顶底板的配置关系,控制中国陆相页岩油"甜点"分布规律和富集高产能力。正确认识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找准页岩油富集的有利核心区、发展适应性高产稳产工程技术,是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海相页岩油
石油地质特征
“甜点”分布规律
富集高产要素
发展战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
31
2
作者
李军
金武军
+3 位作者
王亮
武清钊
路菁
郝士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页岩有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油性,无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水性。基于页岩孔隙润湿性差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孔径分布。步骤如下:将页岩岩心分别在饱和油与水条件下进行核磁共振观测,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横...
页岩有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油性,无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水性。基于页岩孔隙润湿性差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孔径分布。步骤如下:将页岩岩心分别在饱和油与水条件下进行核磁共振观测,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横向弛豫时间(疋)分布谱,再利用高压汞注入与液氮吸附联测实验,建立砭时间与孔径大小定量关系(rd=52T2),以此为基础确定有机孔和无机孔孔径分布。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孔隙评价中,页岩有机孔直径集中分布在2~50nm,峰值为10nm,少量有机孔直径分布在200—500nm。无机孔直径分布范围较宽,分布在2.5—500nm,峰值为50nm。微裂缝尺寸较大,分布在4~10μm,峰值为5μm。应用FIB—SEM识别孔隙类型及其孔径分布,并检验NMR确定的孔径分布,两者具有一致性。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进行岩心全直径测量,能较真实地反映地下页岩气储层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而且测量成本低,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有机孔
无机孔
页岩气
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陆相页岩油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试验
被引量:
17
3
作者
宁文祥
何柏
+3 位作者
李凤霞
谢凌志
史爱萍
何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505-7512,共8页
水力压裂技术是在页岩油气藏中建立人工裂缝网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各储层地质条件的差异性以及页岩具有的强非均质性,使得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十分复杂。为了了解长7陆相页岩油储层页岩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的形成机理,将室内真三轴水力压...
水力压裂技术是在页岩油气藏中建立人工裂缝网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各储层地质条件的差异性以及页岩具有的强非均质性,使得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十分复杂。为了了解长7陆相页岩油储层页岩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的形成机理,将室内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与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3D可视化模型相结合,初步探讨了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压裂液黏度和天然不连续面对岩样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水力压裂裂缝形态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即单一裂缝,鱼骨状裂缝和网状裂缝;低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和低黏度压裂液有利于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较为合理的条件为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为0~0.53,且压裂液黏度为0~17.1 mPa·s,在此条件下易形成鱼骨状裂缝或网状裂缝;此外,平行于层理面的天然不连续面有利于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但是过多的天然不连续面开启是不利于主水力裂缝的形成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力压裂
计算机断层扫描
3D可视化
裂缝形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陆相页岩含油性的化学动力学定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
7
4
作者
马晓潇
黎茂稳
+3 位作者
蒋启贵
钱门辉
李志明
庞雄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52,共16页
细粒岩石中含油性和烃类可动性评价是页岩油气勘探选区和目标评价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开放热解技术是常规烃源岩品质和油气资源量评价的主要手段。页岩油勘探开发重点为页岩储层中的可动资源,常规Rock-Eval热解法获得的主要参数不能直接...
细粒岩石中含油性和烃类可动性评价是页岩油气勘探选区和目标评价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开放热解技术是常规烃源岩品质和油气资源量评价的主要手段。页岩油勘探开发重点为页岩储层中的可动资源,常规Rock-Eval热解法获得的主要参数不能直接用于页岩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常规热解法的改进和数据处理流程的优化,提出了一系列页岩含油性和可动性评价新方法,包括利用单一升温速率热解数据获取非均质页岩系统生烃化学动力学参数,利用热解数据判识和定量扣除富有机质页岩中运移烃,页岩总含油量的单步热解法及其与两步热解法的比较分析,以及利用常规热解曲线信息确定游离烃组分。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和潜江凹陷页岩含油性分析和运移烃识别等方面,大大地提高了页岩含油性定量评价结果的针对性,有利于准确圈定页岩油原地资源量和伴生的常规圈闭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热解
化学动力学
陆相页岩
含油性
运移烃
可动性
非均质性
资源潜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美海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富集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
119
1
作者
黎茂稳
马晓潇
蒋启贵
李志明
庞雄奇
张采彤
机构
中国
石化
石油勘探
开发
研究院
页岩
油气
富集
机理
与
有效
开发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中国
石油
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
院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8,共1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选区与目标评价"(2017ZX05049-00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地质模式研究"(33550007-17-ZC0613-0041)
文摘
北美海相页岩油气的成功开发为将中国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带来了希望。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页岩油的研究与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能否在页岩中实现原油规模化开采还远没有达成共识。北美海相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表明,稳定宽缓的构造环境是形成页岩油的有利背景,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是页岩油形成的资源基础,区域性致密顶底板控制页岩油的远景区分布,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控制页岩油核心区分布,而地质和工程"甜点"控制页岩油的规模富集和高产稳产。与北美相比,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稳定性较差,沉积盆地类型多、分割性和后期活动性强,发育淡水湖泊、混积湖泊与咸化湖泊等多种沉积体系,相变快、岩性复杂、储盖组合多样。烃源岩层系的非均质性、成岩改造作用、裂缝发育程度及其与致密顶底板的配置关系,控制中国陆相页岩油"甜点"分布规律和富集高产能力。正确认识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找准页岩油富集的有利核心区、发展适应性高产稳产工程技术,是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突破的关键。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海相页岩油
石油地质特征
“甜点”分布规律
富集高产要素
发展战略
Keywords
lacustrine shale oil
marine shale oil
petroleum geology
“sweet spots”distribution
key factors for high produc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分类号
TE1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
31
2
作者
李军
金武军
王亮
武清钊
路菁
郝士博
机构
中国
石化
石油勘探
开发
研究院
中国
石化
石油勘探
开发
研究院
页岩
油气
富集
机理
与
有效
开发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西南
石油
大学
出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4,共6页
基金
中石化科技部攻关项目(P13112)
文摘
页岩有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油性,无机孔隙具有强烈亲水性。基于页岩孔隙润湿性差异,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孔径分布。步骤如下:将页岩岩心分别在饱和油与水条件下进行核磁共振观测,确定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横向弛豫时间(疋)分布谱,再利用高压汞注入与液氮吸附联测实验,建立砭时间与孔径大小定量关系(rd=52T2),以此为基础确定有机孔和无机孔孔径分布。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孔隙评价中,页岩有机孔直径集中分布在2~50nm,峰值为10nm,少量有机孔直径分布在200—500nm。无机孔直径分布范围较宽,分布在2.5—500nm,峰值为50nm。微裂缝尺寸较大,分布在4~10μm,峰值为5μm。应用FIB—SEM识别孔隙类型及其孔径分布,并检验NMR确定的孔径分布,两者具有一致性。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进行岩心全直径测量,能较真实地反映地下页岩气储层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而且测量成本低,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有机孔
无机孔
页岩气
龙马溪组
涪陵地区
四川盆地
Keywords
NMR, organic pore, inorganic pore, shale gas, Longmaxi Formation, Fuling area,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相页岩油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试验
被引量:
17
3
作者
宁文祥
何柏
李凤霞
谢凌志
史爱萍
何强
机构
四川大学建筑
与
环境学
院
四川大学建筑
与
环境学
院
水力学
与
山区河流
开发
保护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四川大学新能源
与
低碳技术
研究院
中国
石化
石油勘探
开发
研究院
页岩
油气
富集
机理
与
有效
开发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505-7512,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49-006-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872258)
四川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019YFH0121)。
文摘
水力压裂技术是在页岩油气藏中建立人工裂缝网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由于各储层地质条件的差异性以及页岩具有的强非均质性,使得水力压裂裂缝形态十分复杂。为了了解长7陆相页岩油储层页岩水力压裂裂缝网络的形成机理,将室内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与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3D可视化模型相结合,初步探讨了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压裂液黏度和天然不连续面对岩样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水力压裂裂缝形态按照复杂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即单一裂缝,鱼骨状裂缝和网状裂缝;低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和低黏度压裂液有利于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较为合理的条件为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为0~0.53,且压裂液黏度为0~17.1 mPa·s,在此条件下易形成鱼骨状裂缝或网状裂缝;此外,平行于层理面的天然不连续面有利于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但是过多的天然不连续面开启是不利于主水力裂缝的形成和扩展。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力压裂
计算机断层扫描
3D可视化
裂缝形态
Keywords
shale oil
hydraulic fractu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3D visualization
fracture morphology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相页岩含油性的化学动力学定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
7
4
作者
马晓潇
黎茂稳
蒋启贵
钱门辉
李志明
庞雄奇
机构
中国
石油
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
院
中国
石化
石油勘探
开发
研究院
页岩
油气
富集
机理
与
有效
开发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52,共1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选区与目标评价"(2017ZX05049-00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地质模式研究"(33550007-17-ZC0613-0041)
文摘
细粒岩石中含油性和烃类可动性评价是页岩油气勘探选区和目标评价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开放热解技术是常规烃源岩品质和油气资源量评价的主要手段。页岩油勘探开发重点为页岩储层中的可动资源,常规Rock-Eval热解法获得的主要参数不能直接用于页岩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常规热解法的改进和数据处理流程的优化,提出了一系列页岩含油性和可动性评价新方法,包括利用单一升温速率热解数据获取非均质页岩系统生烃化学动力学参数,利用热解数据判识和定量扣除富有机质页岩中运移烃,页岩总含油量的单步热解法及其与两步热解法的比较分析,以及利用常规热解曲线信息确定游离烃组分。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和潜江凹陷页岩含油性分析和运移烃识别等方面,大大地提高了页岩含油性定量评价结果的针对性,有利于准确圈定页岩油原地资源量和伴生的常规圈闭资源量。
关键词
岩石热解
化学动力学
陆相页岩
含油性
运移烃
可动性
非均质性
资源潜力
Keywords
Rock-Eval pyrolysis
chemical kinetics
lacustrine shale
oil-bearing property
non-indigenous hydrocarbons
oil mobility
heterogeneity
resource potential
分类号
TE15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美海相页岩油形成条件、富集特征与启示
黎茂稳
马晓潇
蒋启贵
李志明
庞雄奇
张采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李军
金武军
王亮
武清钊
路菁
郝士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陆相页岩油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试验
宁文祥
何柏
李凤霞
谢凌志
史爱萍
何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陆相页岩含油性的化学动力学定量评价方法
马晓潇
黎茂稳
蒋启贵
钱门辉
李志明
庞雄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