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酸内切酶改良型彗星实验用于检测遗传毒物致DNA氧化损伤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健 李红丽 +5 位作者 翟庆峰 邱玉刚 牛勇 戴宇飞 郑玉新 段化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 建立核酸内切酶改良型体外彗星实验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DNA氧化损伤.方法 分别应用苯并[a]芘[B(a)P,20 μmol/L]、甲基磺酸甲酯[MMS,25 μg/ml]、秋水仙素(COL,5 mg/L)和长春新碱(VCR,0.5 mg/L)处理人支气管上皮(16HBE)... 目的 建立核酸内切酶改良型体外彗星实验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DNA氧化损伤.方法 分别应用苯并[a]芘[B(a)P,20 μmol/L]、甲基磺酸甲酯[MMS,25 μg/ml]、秋水仙素(COL,5 mg/L)和长春新碱(VCR,0.5 mg/L)处理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采用噻唑蓝(MTT)实验评估细胞生存率,常规彗星实验和内切酶改良型彗星实验分别检测DNA损伤和氧化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改变.结果 MTT实验显示,B(a) P、MMS、COL、VCR染毒后可引起较高水平的细胞内活性氧升高,4个组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59.69±2.60)%、(54.33±2.81)%、(53.11±4.00)%、(51.43±3.92)%.常规彗星实验及甲酰胺嘧啶-DNA-糖基化(formamidopyrimidine-DNA-glycosylase,FPG)酶彗星实验均检测到B(a)P、MMS、COL、VCR引发的DNA损伤.FPG酶彗星实验中,Olive尾矩改变最明显,缓冲液组的B(a) P、MMS、COL、VCR组Olive尾矩分别为22.99±17.33、31.65±18.86、19.86 ±9.56和17.02 ±9.39,FPG酶处理后Olive尾矩分别为34.50±17.29、43.80±10.06、33.10±12.38和28.60±10.53,较缓冲液组分别增加58.94%、38.48%、66.86%和68.21%(t值分别为3.91、3.89、6.66和3.87,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live尾矩与细胞内活性氧也有较好的相关性(r=0.77,P<0.05).结论 FPG酶改良型彗星实验可以有效的检测遗传毒物所致的DNA氧化损伤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变剂 DNA 核酸内切酶 氧化损伤 彗星实验
原文传递
一般人群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艳华 李红丽 +5 位作者 解秋艳 邢杰 纪乾鹏 孟涛 牛勇 段化伟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339,共6页
[目的]探讨一般人群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水平,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的作用。[方法]选择华东某市的城市居民共257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尿中8-OHd G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中肌酐的浓度,校正尿中的8... [目的]探讨一般人群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水平,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的作用。[方法]选择华东某市的城市居民共257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尿中8-OHd G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中肌酐的浓度,校正尿中的8-OHd G的浓度。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交互作用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该地区一般人群尿中的8-OHd G的质量浓度M(P25~P75)为1.50(0.39~2.24)μg/L,肌酐校正后M(P25~P75)为129.82(50.79~235.58)μg/mol。经吸烟、饮酒情况和体质指数(BMI)分层后,没有发现吸烟、饮酒和BMI单独对尿中8-OHd G改变的影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的影响后,饮酒对尿中8-OHd G水平有影响(P=0.040)。进一步分析发现超重人群中随年龄升高8-OHd G水平有升高趋势(Ptrend〈0.05)。[结论]年龄与BMI的交互作用是尿中8-OHd G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高年龄的超重者更易发生DNA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羟基脱氧鸟苷 氧化损伤 尿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吸入炭黑气溶胶对小鼠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孟涛 杨墨 +3 位作者 高晔 段化伟 戴宇飞 郑玉新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09-715,共7页
[目的]探讨反复吸入纳米级炭黑气溶胶对小鼠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n=24)、染毒组(n=12)和恢复组(n=12)。染毒组小鼠全身暴露于30.16 mg/m3炭黑气溶胶中6 h/d,连续染毒28 d;恢复... [目的]探讨反复吸入纳米级炭黑气溶胶对小鼠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n=24)、染毒组(n=12)和恢复组(n=12)。染毒组小鼠全身暴露于30.16 mg/m3炭黑气溶胶中6 h/d,连续染毒28 d;恢复组于染毒28 d后静养28 d;对照组给予过滤空气。每天监测染毒柜内炭黑颗粒的浓度和粒径。末次染毒或恢复28 d后的24 h,每组取9只小鼠,麻醉后进行心电图测定;采血后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取小鼠心脏,测定心脏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每组取3只小鼠进行心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炭黑颗粒平均质量浓度为(30.16±3.52)mg/m3,粒径小于400 nm的颗粒物占82.53%,粒径小于800 nm的颗粒物占98.13%。小鼠吸入炭黑气溶胶7、14、21、28 d及恢复期,染毒组和对照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及恢复组小鼠心电图S-T段抬高且PR间期延长(P<0.05),其他心电图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小鼠血清CK和CK-MB活性增加(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1.42、1.24倍;而恢复组小鼠CK和CK-MB活性降至正常水平。染毒组小鼠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79、1.89、1.70倍;而心脏组织匀浆中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为1.40倍。恢复组小鼠血清IL-6和IL-8水平均有所下降,但是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心脏组织中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均未见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小鼠心脏组织中SOD水平降低且MDA水平增加(P<0.05),而恢复组小鼠SOD水平和M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纳米级颗粒物 吸入染毒 心脏损伤 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焦炉逸散物致支气管上皮细胞Th17细胞因子改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红丽 解秋艳 +5 位作者 刘秀玲 牛勇 戴宇飞 郑玉新 姚林 段化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目的检测焦炉逸散物(COE)致Th17细胞因子谱表达改变,探讨其致炎性损伤过程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焦化厂炉顶采集COE,COE 5,10和20 mg·L-1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分别为24 h和连续染毒5 d。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 目的检测焦炉逸散物(COE)致Th17细胞因子谱表达改变,探讨其致炎性损伤过程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焦化厂炉顶采集COE,COE 5,10和20 mg·L-1处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分别为24 h和连续染毒5 d。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细胞炎性损伤,高通量悬浮芯片测定细胞上清中Th17细胞相关多种因子的改变情况。结果染毒24 h模型,COE 20 mg·L-1组出现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未检测到IL-17F和IL-1β的表达;IL-10在COE 5,10和20 mg·L-1组的表达量依次为1.25±0.54,1.39±0.13和(1.90±0.73)pg·mL-1,呈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0.98,P<0.05);IL-23只在COE 10和20 mg·L-1组表达,表达量依次为3.38±3.90和(1.74±2.00)pg·mL-1,其他细胞因子未发现明显剂量依赖性改变。染毒5 d模型中,IL-17A在COE 5和10 mg·L-1组的表达量升高,且在COE10 mg·L-1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F仅在COE 5和10 mg·L-1组表达,分别为10.2±11.78和(6.79±7.84)pg·mL-1;IL-10在COE 5,10和20 mg·L-1组的表达量依次为1.71±0.02,1.49±0.25和(2.82±0.33)pg·mL-1;COE 5,10和20 mg·L-1组IL-1β表达量分别为2.72±0.62,2.25±0.33和(0.93±0.21)pg·mL-1,与处理剂量负相关;COE染毒组TNF-α表达量均高于染毒24 h组,但无剂量相关性。结论 COE可以影响16HBE细胞中Th17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变,其中IL-23和IL-1β可以分别反映COE早期和长期作用的炎性损伤;IL-10可以作为COE致炎性损伤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逸散物 支气管上皮细胞 乳酸脱氢酶 TH17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眼内褪黑素受体的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孟涛 郑志竑 +1 位作者 伍兵 林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3-408,共6页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毁损同侧及对侧眼褪黑素受体MT1和MT2的变化及其与视网膜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关系。方法:将6-OHDA注射至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和前脑内侧束两点,制备偏侧PD模型。大鼠分为溶...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毁损同侧及对侧眼褪黑素受体MT1和MT2的变化及其与视网膜酪氨酸羟化酶(TH)的关系。方法:将6-OHDA注射至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和前脑内侧束两点,制备偏侧PD模型。大鼠分为溶剂对照和PD模型组,于建模后6周取双侧眼球。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大鼠两侧眼组织褪黑素受体MT1和MT2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MT1和MT2受体,以及TH在大鼠视网膜内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相比,PD大鼠毁损对侧眼组织MT1和MT2的mRNA水平分别降低了84.06%和81.66%(P<0.01),蛋白水平分别降低了59.06%和41.06%(P<0.01),而PD大鼠毁损同侧眼组织MT1和MT2的mRNA、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MT1和MT2受体在视网膜全层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感光细胞层内段、内丛状层、外丛状层和神经节细胞层,TH分布于内核层与内丛状层之间;与对照组相比,PD大鼠毁损对侧视网膜MT1和MT2以及TH荧光强度分别减少了61.6%、51.2%和43.0%(P<0.01),TH和MT1或TH和MT2存在共定位,且毁损对侧视网膜共定位细胞数减少52.3%,而PD大鼠毁损同侧视网膜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6-OHDA诱导的偏侧PD大鼠毁损对侧眼褪黑素受体表达下调可能与PD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视网膜 褪黑素受体 酪氨酸羟化酶
下载PDF
安徽省281名一般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分裂指数
6
作者 滕晶晶 杨同金 +3 位作者 叶林 冯学庆 郑玉新 段化伟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9-433,共5页
目的研究安徽省一般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分裂指数(NDI)的参考值范围,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10—2011年在安徽地区招募无职业性遗传毒物接触史及慢性疾病史的一般人群281名。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地... 目的研究安徽省一般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分裂指数(NDI)的参考值范围,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2010—2011年在安徽地区招募无职业性遗传毒物接触史及慢性疾病史的一般人群281名。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地区、职业暴露史、BMI、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采集被调查者外周血,通过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组学计算NDI,分析影响因素,并以NDI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等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重逐步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安徽省调查人群的NDI数据为正态分布,NDI为1.71±0.22,最小值为1.10,最大值为2.36。男性人群的NDI值(1.67±0.20)低于女性人群(1.76±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P〈0.001);吸烟人群的NDI(1.66±0.18)低于非吸烟人群(1.73±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P=0.002);饮酒人群的NDI(1.66±0.20)低于非吸烟人群(1.74±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5,P=0.002)。采用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性别是NDI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女性高于男性(β=0.098,sf=0.027,t=3.66,P〈0.001)。结论调查地区的一般人群NDI的参考值范围,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可用于评估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分裂 淋巴细胞 胞质分裂阻滞 核分裂指数 细胞毒性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一般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基准值分析:蒙特卡洛模拟法 被引量:1
7
作者 滕晶晶 段化伟 郑玉新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881-886,共6页
目的估算中国一般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基准值,指导环境或职业化学接触人群的遗传毒性评价和风险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按照全文包含“微核”和“人”,PUBMED数据库中检索“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和“C... 目的估算中国一般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基准值,指导环境或职业化学接触人群的遗传毒性评价和风险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按照全文包含“微核”和“人”,PUBMED数据库中检索“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和“CBMN”并选取“humans”和“adults”,检索2001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使用胞质分裂阻滞法(CBMN)进行微核检测并设立非遗传毒物接触人群对照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按照文献提供的微核率、标准差及样本量进行蒙特卡洛模拟,计算一般人群的微核率,并分析性别、吸烟和饮酒对微核率的影响。结果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文献23篇,微核率均数最小为0.39‰,最大为25.3‰,对照组人数累计1623例(22~178例,平均70.6例),用蒙特卡洛模拟100次得出的微核率众数为0或1‰,P0为0o‰,如为1‰,氏为2‰~3‰,P75为5‰-6‰,氏为14‰~19‰;均数为4.36‰(4.22‰~4.57‰),采用95%单侧范围(x±1.64s)计算得出的参考值上限范围为13.46‰~14.75‰。结论中国一般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4.36‰,四分位数范围为1‰-5‰或1‰~6‰,参考值上限为14.17%,且生活地区、性别、吸烟和饮酒习惯等方面均会对微核率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核 胞质分裂阻滞法 淋巴细胞 蒙特卡洛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