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鲁氏菌胞内存活及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志国 王妙 +1 位作者 崔步云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0-439,共10页
布病是当前最为流行的细菌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因导致家畜流产可引发重大经济损失,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阐明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是设计和研发疫苗的关键,而疫苗免疫是预防布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目前无安全有效... 布病是当前最为流行的细菌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因导致家畜流产可引发重大经济损失,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阐明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是设计和研发疫苗的关键,而疫苗免疫是预防布病较为有效的方法。但目前无安全有效的人用疫苗,唯一的预防策略是动物免疫,但每年的人间和动物发病率仍然较高,动物免疫可能存在缺陷。当前,布鲁氏菌的多种免疫蛋白已被鉴定、评价,新型亚单位疫苗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免疫潜能。因此,本文就布鲁氏菌的胞内生存机制、国内外常见疫苗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胞内存活 疫苗
下载PDF
布氏菌分离株16SrDN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志国 崔步云 +2 位作者 王妙 刘日宏 夏咸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0-703,共4页
目的检测内蒙古布氏菌临床分离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构建16SrDNA遗传进化树,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用BCSP31-PCR对临床分离株检测,再进行16SrDNA双向测序;从GeneBank下载标准参考菌株和与布氏菌有共同抗原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用... 目的检测内蒙古布氏菌临床分离株的16SrDNA基因序列,构建16SrDNA遗传进化树,确定该菌株的分类地位。方法用BCSP31-PCR对临床分离株检测,再进行16SrDNA双向测序;从GeneBank下载标准参考菌株和与布氏菌有共同抗原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用Mega6.0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 BCSP31-PCR结果显示均有223bp扩增条带,16SrDNA测序得到单一基因序列;比对后发现有4处特异片段,经Blast比对,位于844-1224包括380bp的片段为布氏菌独有;进化树显示布氏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聚在1个末端分支上,遗传距离接近0,无法精细区分相互关系;与人苍白杆菌聚集在1个亚分支上,遗传距离0.019;与其它试验菌株如霍乱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菌遗传进化距离较远,遗传距离>0.02。结论从遗传进化角度对布氏菌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布氏菌所有种型遗传距离接近,提示布氏菌16SrDNA为高度保守序列,不宜做遗传进化分析的靶基因;布氏菌与人苍白杆菌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布氏菌属16SrDNA特有的380bp的基因片段可作为布氏菌快速鉴定的靶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菌 16SrDNA 遗传进化 分析
下载PDF
2005-2016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176
3
作者 崔步云 姜海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3期188-192,共5页
我国从1980年开始开展布鲁氏菌病(布病)主动监测,2005年将布病纳入全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定21个固定监测点开始人间布病监测。本文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16年"年度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qu... 我国从1980年开始开展布鲁氏菌病(布病)主动监测,2005年将布病纳入全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定21个固定监测点开始人间布病监测。本文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16年"年度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进行汇总分析。2014年全国布病疫情报数为告历史最多,人间新发布病57 222例,发病率为4.22/10万;布病疫情由2005年18个省份报告布病病例,至2013年增加到31个省份。布病病例职业分布涉及到所有分类。12年来21个监测点开展职业人群调查573 032人,血清学检查196 636人,检出阳性39 190例,平均阳性率为18.11%。监测点检菌164株,结合部分送检菌株,在全部276株菌中,羊种布鲁氏菌占74%,还有16%菌株待鉴定,说明引起我国布病疫情的优势菌株是羊种布鲁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监测 疫情 羊种布鲁氏菌
原文传递
霍乱监测的新问题 被引量:49
4
作者 阚飙 《传染病信息》 2006年第1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霍乱流行 全球大流行 监测 病例报告 暴发流行 东南亚 传染病 WHO 突然性 非洲
下载PDF
诺卡氏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5
作者 张媛 张媛媛 +1 位作者 李振军 万康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8-634,共7页
目的诺卡氏菌是一种新发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呈全球性分布,它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类疾病。近年来,病例报道明显增加,但大多数人对该菌不熟悉,本文就诺卡氏菌的分布、感染途径、致病性、分类及鉴定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 诺卡菌 分类 鉴定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影响的新认知 被引量:44
6
作者 张存杰 黄大鹏 +1 位作者 刘昌义 刘起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6-250,共5页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与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和农村的贫困人口增添了额外的负担,与...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评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人类安全、生计与贫困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给城市和农村的贫困人口增添了额外的负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增大。21世纪的气候变化,将继续加剧现有健康问题,增加人类的迁徙,放大冲突的驱动因素的影响,对许多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造成不利影响,给小岛国和有很长海岸线国家的领土完整带来风险;整个21世纪,气候变化将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威胁粮食安全,使减贫更为困难,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人类健康 人类安全 生计与贫困
下载PDF
济南市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谷少华 贾红英 +5 位作者 李萌萌 杨军 司春峰 张瑞 刘小波 刘起勇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对济南市某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短期影响及在人群中的差异。方法收集济南市某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资料、同期气象及空气污染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温度分层等方法研究空气污染的...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对济南市某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短期影响及在人群中的差异。方法收集济南市某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资料、同期气象及空气污染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温度分层等方法研究空气污染的滞后效应及其与气温的交互作用。结果空气污染当日即可引起呼吸系统门诊量升高,且效应可持续18 d;空气污染指数每升高10时,14 d累积效应可使呼吸系统门诊量增加4.26%(95%CI:1.89%~6.69%);将日最高气温按照P10和P90分为低、中、高3个水平后,空气污染指数每升高10可使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分别增加0.24%(95%CI:-4.65%~5.39%),2.54%(95%CI:0.55%~4.57%)和11.24%(95%CI:4.69%~18.20%),其中高温与空气污染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0~14岁人群中效应更明显。结论空气污染加重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数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并与高温有交互作用。提示高温天气时更应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护,尤其应关注儿童等脆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气温 交互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布鲁氏菌病并发症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8
作者 刘志国 王妙 +1 位作者 崔步云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7-454,共8页
布病也称马尔他热或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直接或间接与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接触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该病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征性的症状。因此,临床诊断仍是极大的挑战,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多汗、全身不适、... 布病也称马尔他热或地中海热,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直接或间接与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接触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该病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征性的症状。因此,临床诊断仍是极大的挑战,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多汗、全身不适、头痛、肌肉关节痛、背痛、厌食等。布病的并发症可能涉及全身任何组织器官,骨关节受侵是最常见的布病并发症,另有生殖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等并发症。本文就布病常见并发症及治疗进展予以概述,为布病并发症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病 并发症 治疗
下载PDF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被引量:39
9
作者 徐丽 邵祝军 +5 位作者 高源 田国忠 李马超 李艺星 尹遵栋 李军宏 《中国计划免疫》 2007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血清群分布及变迁趋势,C... 目的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血清群分布及变迁趋势,C群Nm菌株的分布特征和Nm菌株的耐药性。方法2004~2005、2005~2006年度共收集送检菌株1 125株,均进行复核鉴定、血清分群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 125株送检菌株中,经鉴定Nm菌株为892株,菌株送检有效存活率为79.29%。2004~2005年度有效存活572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26.0%,B群28.6%,C群14.9%,其它血清群11.0%;2005~2006年度有效存活325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33.1%,B群14.3%,C群26.3%,其它群4.8%。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分离到C群Nm菌株,其中15个省发现C群流脑病例。A群和C群Nm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结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工作,提高Nm监测中有效菌株的数量,密切关注C群流脑扩散趋势,及时监测Nm菌株的耐药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学 血清群 监测
原文传递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在追溯O139霍乱传染来源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红露 张京云 +5 位作者 冯泽惠 李伟 崔志刚 章丽娟 祝小平 阚飙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4年7起因聚餐暴发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及其与常规监测中从外环境、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力基因(ctxAB),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 目的分析四川省2004年7起因聚餐暴发霍乱疫情的分离菌株之间,及其与常规监测中从外环境、水产品中分离的霍乱弧菌之间的分子分型特征和遗传相关性,查找霍乱传染来源。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霍乱毒力基因(ctxAB),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所得结果以BioNumerics V4.0软件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试72株O139群霍乱弧菌中所有4株从河水分离的菌株ctxAB阴性,其余均具有ctxAB,为产毒株。对其中的67株菌以NotⅠ酶切后PFGE可分为16个型别。从甲鱼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与同期流行的O139群霍乱弧菌优势PFGE型别一致,并且也为产毒株。7起暴发中分离的菌株型别各不相同。结论2004年四川省O139霍乱暴发感染来源复杂,提示并非因为菌株在该地持续存在而引起,但甲鱼可能是2004年度霍乱聚餐暴发的主要传染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脉冲场凝胶电泳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福建省临床分离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分布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黄明翔 万康林 +2 位作者 陈力舟 张丽水 李丹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27-1230,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分离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菌株,探讨福建省NTM临床分离率和菌种分布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临床分离6 362株分枝杆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与NTM鉴别,对鉴定为NTM菌株应用hsp65-和rpoB-PCR-RFLP进行菌种鉴... 目的分析我院临床分离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菌株,探讨福建省NTM临床分离率和菌种分布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临床分离6 362株分枝杆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与NTM鉴别,对鉴定为NTM菌株应用hsp65-和rpoB-PCR-RFLP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6 362株临床分离分枝杆菌共鉴别出649株NTM。鉴别出的649株NTM菌株,经hsp65-和rpoB-PCR-RFLP鉴定,菌种分布达24个种,其中菌株数量前3位菌种为:胞内分枝杆菌(M.intracellulare)302株(46.5%),鸟分枝杆菌(M.avium)138株(21.3%),脓肿分枝杆菌(M.abscessus)81株(12.5%)。结论 2009-2012年福建省NTM临床分离率占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株的10.2%,NTM种类多,以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C)为福建省NTM的主要流行菌种,占总数的6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PCR-RFLP 菌种鉴定
下载PDF
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31
12
作者 白永飞 崔步云 +7 位作者 帖萍 闫昌福 郑玉华 王婷 杨红霞 张秋香 郝瑞娥 姚素霞 《疾病监测》 CAS 2016年第12期1018-1022,共5页
目的分析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布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山西省10年间报告的布病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679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6年的3452例增至2015年的699... 目的分析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布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山西省10年间报告的布病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679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6年的3452例增至2015年的6997例,平均增幅为10.27%;病例波及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2011-2015年扩散至山西省所有县(市、区),报告发病率介于10.26/10万~23.53/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15.51/10万;2014年发病数、发病率均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和忻州市共报告布病37 619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8.80%。布病监测点共采集职业人群血清25 190份,阳性2068人,阳性率为8.21%。全省共分离到布鲁氏菌226株,羊种布鲁氏菌225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羊种3型布鲁氏菌225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9.56%。结论山西省近年来布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大同市、朔州市和晋中市布病流行水平较高,运城市和临汾市疫情增长较快,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种是羊种3型,应进一步加强布病防治,控制布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疫情 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Ⅵ.鼠疫媒介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29
13
作者 龚正达 于心 +7 位作者 刘起勇 叶瑞玉 鲁亮 许磊 张金桐 李超 白学礼 方喜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8-822,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媒介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昆虫分类学技术,鉴定整理中国鼠疫媒介种属和宿主关系及其区系分布;通过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综合实验,了解鼠疫媒介在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作用和生物学特征。结果中国... 目的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媒介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昆虫分类学技术,鉴定整理中国鼠疫媒介种属和宿主关系及其区系分布;通过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综合实验,了解鼠疫媒介在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作用和生物学特征。结果中国鼠疫媒介有63种,其中主要媒介28种,次要媒介35种。结论明确了中国鼠疫主要媒介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作用和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主要媒介 鼠疫次要媒介
原文传递
中国2005/2006年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艺星 李军宏 +6 位作者 尹遵栋 宁夏 邵祝军 徐丽 高源 李马超 梁晓峰 《中国计划免疫》 200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全国网络直报流脑疫情。结果2005/2006年度全国流脑...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全国网络直报流脑疫情。结果2005/2006年度全国流脑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与2004/2005年度相比,报告病例数减少29.0%,死亡病例数减少21.9%;病例相对集中于6个省,其发病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52%;0~19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77.3%,但<10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学生、散居儿童、农民和民工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2.7%、22.1%、16.1%。结论为控制流脑爆发或流行,将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全国免疫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2015-2016年全国和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阳波 张静 +2 位作者 刘凤凤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5期407-412,共6页
目的分析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病例数,了解全国及高发省份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 目的分析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法定报告病例数,了解全国及高发省份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为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络直报系统中2015-2016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6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2 536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83/10万,较2014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下降18.63%。监测点共对14 465份血样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菌株289株,阳性分离率为2.00%,伤寒与副伤寒之比为1.21∶1。病例均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均以0~4岁组儿童最高(分别为1.70/10万和0.80/10万)。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和新疆为疫情高发省份,非监测点病例数上升。结论 2015-2016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10岁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伤寒菌成为优势菌型,应加强非监测点疫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描述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伤寒、副伤寒的全球流行概况及其预防控制 被引量:30
16
作者 王鲁茜 阚飙 《疾病监测》 CAS 2007年第7期492-494,共3页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通常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S.parathphi A,B and C)引起,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病情和病程较...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通常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S.parathphi A,B and C)引起,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病情和病程较伤寒轻,其中以甲型副伤寒为常见。伤寒副伤寒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较重,目前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流行概况 预防控制
下载PDF
中国结核病流行新特点及挑战 被引量:28
17
作者 万康林 《疾病监测》 CAS 2008年第11期667-670,共4页
据推测,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起源于1.5亿年以前。在300万年前,结核分枝杆菌早期祖先可能和早期原始人类同时起源于东非并共同进化。现代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大约在15000~35000年前起源... 据推测,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起源于1.5亿年以前。在300万年前,结核分枝杆菌早期祖先可能和早期原始人类同时起源于东非并共同进化。现代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大约在15000~35000年前起源于同一个祖先圈。在埃及、印度、中国分别于5000、3300和2300年前就有结核病的文字记载。目前,结核病仍然是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TUBERCULOSIS 中国 人类健康 文字记载 传染病 早期
下载PDF
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策略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9
18
作者 刘起勇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75-79,共5页
1前言 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我国比较重要的媒介伊蚊包括覆蚊亚属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我国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西南边境地区,而白纹伊蚊分布非常广泛,南起海南岛,北至沈阳、大连市,西至... 1前言 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我国比较重要的媒介伊蚊包括覆蚊亚属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我国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西南边境地区,而白纹伊蚊分布非常广泛,南起海南岛,北至沈阳、大连市,西至陇县和宝鸡市,西南至西藏自治区,向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北纬30°以南最为常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伊蚊呈现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趋势,而由其传播的传染病也随之会发生变化。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3~15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伊蚊 控制策略 媒介 全球气候变暖 病毒传播 白纹伊蚊 西藏自治区 高海拔地区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方法标准化操作程序的建立 被引量:28
19
作者 吕冰 Christine Pourcel +6 位作者 刘敬华 董海燕 张媛媛 蒋毅 刘志广 赵秀芹 万康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19-924,共6页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的标准化方法,评价该方法的分型能力、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个位点,采用核酸提取、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结合BioNumerics(Version5.0)软件,对中国54株结核分...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的标准化方法,评价该方法的分型能力、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个位点,采用核酸提取、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结合BioNumerics(Version5.0)软件,对中国54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型。结果确定标准化的MLVA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核酸提取、PCR、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实验步骤及标化参数的相关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VNTR位点确定为ETRA、ETRB、ETRC、ETRD、ETRE、MIRU10、MIRU16、MIRU23、MIRU26、MIRU27、MIRU39、MIRU40、Mtub21、Mtub30和Mtub39。结论建立MLVA标准化技术方案,该方法操作简便,分型鉴定能力及实验室间结果可比性强,便于网络化,有利于结核病流行中追溯传染源,分析流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标准化操作程序
原文传递
中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 China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伟 崔志刚 +1 位作者 阚飙 徐建国 《疾病监测》 CAS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2003年SARS危机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在这场危机之后,国家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信息体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于2004年1月1日启动了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疫... 2003年SARS危机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在这场危机之后,国家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卫生信息体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于2004年1月1日启动了中国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疫情直报系统)。该系统在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传染病 分子分型 实验室监测网络-PulseNe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