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海底氢能探测与开采技术展望
被引量:
1
1
作者
姜兆霞
李三忠
+1 位作者
索艳慧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0,共8页
在目前双碳政策背景下,国家对氢能等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橄榄岩蛇纹石化是海底广泛存在的水岩相互作用之一,氢气是该过程的主要产物,是海底氢气能源(简称海底氢能)的主要形成途径。因此,深海洋壳储存了极具前景的氢能,是缓解当前...
在目前双碳政策背景下,国家对氢能等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橄榄岩蛇纹石化是海底广泛存在的水岩相互作用之一,氢气是该过程的主要产物,是海底氢气能源(简称海底氢能)的主要形成途径。因此,深海洋壳储存了极具前景的氢能,是缓解当前双碳压力的重要突破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但是目前全球对海底氢能的探测与开采技术仍处空白,是未来海底能源探测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本文基于海底氢能的形成原理与分布特征,系统梳理了可用于海底氢能的探测技术和开采方法,提出通过海底多波束测深、磁力测量、重力测量、多分量地震勘探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有望对海底可能的氢能储层进行探测。同时,借助水力压裂和微波加热等方法可对储层中的氢气进行开采。但是,囿于人们对海底氢能认知的匮乏和氢气自身储存和运移的特殊性,仍需要开发专门针对海底氢能的探测和开采技术,在该方向提前布局,为海底氢能开采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会带动和促进不同领域技术创新的革命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氢能
蛇纹石化
磁铁矿
氢气
海底多分量地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2
作者
索艳慧
姜兆霞
+1 位作者
李三忠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今地球表面面积2/3的海底,发育洋壳甚至有地幔物质的直接剥露,具备蛇纹石化形成天然氢的巨大潜力。海底天然氢有沿微板块边界的大量氢气产出机制和海底裂缝导致的海底渗透型的另类机制,现今海底微板块边界、洋底高原、海底裂隙系统、沿超慢速-慢速洋中脊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的微幔块都是寻找天然氢的有利目标,南海东北陆缘的“陆壳裂洞”也十分值得关注。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天然氢的形成和储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天然氢在生成、运移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氢气成藏模式,也无法精准确定潜在资源量。已有的氢气显示和预测的有利生氢场所,能否成藏、成藏机制如何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也依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氢气藏
成藏模式
蛇纹石化
微板块
热液系统
海底裂隙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
1
3
作者
肖春凤
孙启顺
+5 位作者
陈亮
殷征欣
陈龙
官玉龙
章钰桢
姜兆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6,共14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CS-02岩芯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自16 kaBP以来,磁性矿物的粒径和成分发生了系统变化,指示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改变。15.5~16 kaBP期间,磁化率较高,粒径较粗,矫顽力也较高。海平面比现今低100多米,莺歌海出露于海平面以上,古红河口距研究区较近,红河的物质可以较容易到达沉积区,因此该时期红河贡献较大,珠江和台湾贡献较小。7.5~15.5 kaBP期间,随着海平面的迅速上升,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发生了变化,总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度变细,表明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珠江和台湾的贡献有所增加。7.5 kaBP以来,现代的海陆格局基本形成,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变化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和珠江。因此,环境磁学参数可以指示南海西北部沉积物的源-汇变化,为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源-汇信息
南海西北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元地球与数字孪生:思想突破、技术变革与范式转换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30 位作者
戴黎明
王亮亮
姜兆霞
曹现志
苏国辉
刘丽军
周建平
李玺瑶
刘洁
朱俊江
乔璐璐
王光增
姜素华
王秀娟
刘琳
管红香
李晓辉
胡军
刘鹏
刘泽
董冬冬
郭玲莉
邹志辉
董昊
钟世华
孙国正
刘洋
于胜尧
吴立新
邹卓延
孙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63,共18页
数字孪生在航天、工业制造领域已应用了20多年,但引入海洋科学还是首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地球与虚拟地球的融合,构建一个真实地球与数字地球的虚实共同体,这里称为“元地球”。本文介绍了元地球与早期提出的数字地球、虚拟地...
数字孪生在航天、工业制造领域已应用了20多年,但引入海洋科学还是首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地球与虚拟地球的融合,构建一个真实地球与数字地球的虚实共同体,这里称为“元地球”。本文介绍了元地球与早期提出的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的本质区别,进而突出元地球理念或思想上的巨大突破。基于现今元宇宙BIGANT技术体系,构架跨越地球各圈层的实时、全天候、立体观测感知系统,打通地球系统各圈层动力学模拟隔阂,实现超越现今地球,再现深时地球,实现时空穿越,从而集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现今地球、深时地球的特性于一个共同体,这个深时的虚实共同体就是元地球。这一理念必将催生新的技术范式变革,进而超越现实地球、虚拟地球,开启人类认识地球、探测地球、开发地球的全新方式。在实现研究范式转换的同时,推动元地球的多场景应用,这也必将催生未来的万亿新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地球
真实地球
虚拟地球
数字地球
数字孪生
地球系统
范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底氢能探测与开采技术展望
被引量:
1
1
作者
姜兆霞
李三忠
索艳慧
吴立新
机构
中国
海洋大学
深海
圈层
与
地球
系统
教育部
前沿科学
中心
崂山实验室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21005,4227408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2JQ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341003)。
文摘
在目前双碳政策背景下,国家对氢能等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橄榄岩蛇纹石化是海底广泛存在的水岩相互作用之一,氢气是该过程的主要产物,是海底氢气能源(简称海底氢能)的主要形成途径。因此,深海洋壳储存了极具前景的氢能,是缓解当前双碳压力的重要突破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但是目前全球对海底氢能的探测与开采技术仍处空白,是未来海底能源探测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本文基于海底氢能的形成原理与分布特征,系统梳理了可用于海底氢能的探测技术和开采方法,提出通过海底多波束测深、磁力测量、重力测量、多分量地震勘探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有望对海底可能的氢能储层进行探测。同时,借助水力压裂和微波加热等方法可对储层中的氢气进行开采。但是,囿于人们对海底氢能认知的匮乏和氢气自身储存和运移的特殊性,仍需要开发专门针对海底氢能的探测和开采技术,在该方向提前布局,为海底氢能开采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会带动和促进不同领域技术创新的革命性突破。
关键词
海底氢能
蛇纹石化
磁铁矿
氢气
海底多分量地震
Keywords
submarine hydrogen energy
serpentinization
magnetite
hydrogen gas
submarine multi-component seismic
分类号
TK91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P62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P631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2
作者
索艳慧
姜兆霞
李三忠
吴立新
机构
中国
海洋大学
深海
圈层
与
地球
系统
教育部
前沿科学
中心
中国
海洋大学
崂山实验室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21YQ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21005,92358302)
+1 种基金
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LSKJ20220440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172003)。
文摘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今地球表面面积2/3的海底,发育洋壳甚至有地幔物质的直接剥露,具备蛇纹石化形成天然氢的巨大潜力。海底天然氢有沿微板块边界的大量氢气产出机制和海底裂缝导致的海底渗透型的另类机制,现今海底微板块边界、洋底高原、海底裂隙系统、沿超慢速-慢速洋中脊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的微幔块都是寻找天然氢的有利目标,南海东北陆缘的“陆壳裂洞”也十分值得关注。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天然氢的形成和储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天然氢在生成、运移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氢气成藏模式,也无法精准确定潜在资源量。已有的氢气显示和预测的有利生氢场所,能否成藏、成藏机制如何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也依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海底氢气藏
成藏模式
蛇纹石化
微板块
热液系统
海底裂隙
Keywords
ocean-floor hydrogen
accumulation model
serpentinization
microplate
hydrothermal system
oceanfloor fissures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P7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TK91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
1
3
作者
肖春凤
孙启顺
陈亮
殷征欣
陈龙
官玉龙
章钰桢
姜兆霞
机构
中国
海洋大学
深海
圈层
与
地球
系统
教育部
前沿科学
中心
崂山实验室
海洋
地质
与
环境功能实验室
中国
海洋大学
崇本学院
国家
海洋
局南海调查技术
中心
自然资源
部
海洋
环境探测技术
与
应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6,共14页
基金
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球深时地貌重塑与资源环境预测”(LSKJ2022044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古地磁学”(41922026)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海底古地貌动态重建”(42121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红层的重磁化机制:实验模拟与天然样品综合研究”(42274089)。
文摘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对东亚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然而目前对南海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仍存在众多争议。对南海琼东南盆地SCS-02孔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分析,旨在通过环境磁学参数追踪沉积物的来源。结果表明,SCS-02岩芯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自16 kaBP以来,磁性矿物的粒径和成分发生了系统变化,指示了沉积物源-汇过程的改变。15.5~16 kaBP期间,磁化率较高,粒径较粗,矫顽力也较高。海平面比现今低100多米,莺歌海出露于海平面以上,古红河口距研究区较近,红河的物质可以较容易到达沉积区,因此该时期红河贡献较大,珠江和台湾贡献较小。7.5~15.5 kaBP期间,随着海平面的迅速上升,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发生了变化,总的磁性矿物含量减少,磁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加,粒度变细,表明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珠江和台湾的贡献有所增加。7.5 kaBP以来,现代的海陆格局基本形成,磁性矿物组成和粒度变化较稳定,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和珠江。因此,环境磁学参数可以指示南海西北部沉积物的源-汇变化,为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演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环境磁学
磁性矿物
源-汇信息
南海西北部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magnetic minerals
source-sink information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736.2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元地球与数字孪生:思想突破、技术变革与范式转换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戴黎明
王亮亮
姜兆霞
曹现志
苏国辉
刘丽军
周建平
李玺瑶
刘洁
朱俊江
乔璐璐
王光增
姜素华
王秀娟
刘琳
管红香
李晓辉
胡军
刘鹏
刘泽
董冬冬
郭玲莉
邹志辉
董昊
钟世华
孙国正
刘洋
于胜尧
吴立新
邹卓延
孙毅
机构
中国
海洋大学
深海
圈层
与
地球
系统
教育部
前沿科学
中心
/海底
科学
与
探测技术
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海洋
地球
科学
学院
崂山实验室
海洋
矿产资源评价
与
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青岛
海洋
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
部
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伊利诺伊
大学
香槟分校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研究所
海洋
地质
与
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
海洋大学
深海
圈层
与
地球
系统
教育部
前沿科学
中心
高等
海洋
研究所/物理
海洋
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崂山实验室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63,共1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2121005)和战略规划项目(L2324203)
中国科学院战略规划项目(XK2023DXC001)
+2 种基金
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LSKJ202204400)
泰山攀登计划项目(tspd20210305)
山东省重大基础科学研究项目(ZR2021ZD09)。
文摘
数字孪生在航天、工业制造领域已应用了20多年,但引入海洋科学还是首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真实地球与虚拟地球的融合,构建一个真实地球与数字地球的虚实共同体,这里称为“元地球”。本文介绍了元地球与早期提出的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的本质区别,进而突出元地球理念或思想上的巨大突破。基于现今元宇宙BIGANT技术体系,构架跨越地球各圈层的实时、全天候、立体观测感知系统,打通地球系统各圈层动力学模拟隔阂,实现超越现今地球,再现深时地球,实现时空穿越,从而集数字地球、虚拟地球、玻璃地球、智慧地球、现今地球、深时地球的特性于一个共同体,这个深时的虚实共同体就是元地球。这一理念必将催生新的技术范式变革,进而超越现实地球、虚拟地球,开启人类认识地球、探测地球、开发地球的全新方式。在实现研究范式转换的同时,推动元地球的多场景应用,这也必将催生未来的万亿新产业。
关键词
元地球
真实地球
虚拟地球
数字地球
数字孪生
地球系统
范式
Keywords
meta-Earth
real-Earth
virtual-Earth
digital-Earth
digital twin
Earth system
paradigm
分类号
P51 [天文地球—地质学]
P736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P22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TP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海底氢能探测与开采技术展望
姜兆霞
李三忠
索艳慧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索艳慧
姜兆霞
李三忠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海西北部16 kaBP以来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肖春凤
孙启顺
陈亮
殷征欣
陈龙
官玉龙
章钰桢
姜兆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元地球与数字孪生:思想突破、技术变革与范式转换
李三忠
索艳慧
戴黎明
王亮亮
姜兆霞
曹现志
苏国辉
刘丽军
周建平
李玺瑶
刘洁
朱俊江
乔璐璐
王光增
姜素华
王秀娟
刘琳
管红香
李晓辉
胡军
刘鹏
刘泽
董冬冬
郭玲莉
邹志辉
董昊
钟世华
孙国正
刘洋
于胜尧
吴立新
邹卓延
孙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