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的沉积有机碳来源及储量
1
作者 崔咏晖 丁杨 +1 位作者 陈朝晖 肖晓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3-742,共10页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CO_(2)的重要汇区,在海洋气候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其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和储碳过程对生产力的输出和储存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沉积柱的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δ^(13)C)和海源生物标志...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CO_(2)的重要汇区,在海洋气候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其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和储碳过程对生产力的输出和储存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沉积柱的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δ^(13)C)和海源生物标志物含量(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并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出该海域的有机质以海源贡献为主,平均可达80%以上。此外,本文估算了沉积物的有机碳储量来评估研究海域的储碳能力,结果显示,位于黑潮延伸体、混合海域和亲潮延伸体沉积柱的碳储量分别为14 t/ha、28 t/ha和21 t/ha(1 m深度),尽管这个结果远低于全球海洋平均碳储量,但和其他深海区域(如北大西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中部)相比碳储量较高。因此,了解并重视该海域的有机碳埋藏情况对于缓解大气中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黑潮-亲潮延伸体 有机碳来源 碳储量
原文传递
基于^(18)O法利用膜进样质谱仪测定海水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优化及在长江口的应用
2
作者 张玉寒 宋国栋 +1 位作者 张桂玲 刘素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3-1171,共9页
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对海洋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海洋固碳能力的关键。^(18)O法可获得准确的总初级生产力,但其复杂的测定方法限制了现场应用,快速测定^(18)O标记的产物(^(34)O_(2))是实现^(18)O法广... 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对海洋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海洋固碳能力的关键。^(18)O法可获得准确的总初级生产力,但其复杂的测定方法限制了现场应用,快速测定^(18)O标记的产物(^(34)O_(2))是实现^(18)O法广泛应用的关键。研究利用自组装膜进样质谱仪基于^(18)O标记技术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对膜进样质谱仪分析^(34)O_(2)的测量条件以及^(18)O法培养过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进样流速为0.85~1.05 mL/min,进样时间为3~4 min,恒温槽温度为15~20℃的条件下,^(34)O_(2)/^(32)O_(2)的测试精密度为0.1%~0.2%,比较适合^(34)O_(2)的测定,在H_(2) ^(18)O与水样体积比为(2.1×10^(−3))~(3.4×10^(−3)),培养时间为6 h的培养条件下,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总初级生产力的测试结果。利用优化后的方法对春季长江口的初级生产力测试表明:总初级生产力和净群落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11~1.20 mmol O2/(m^(3)∙h)、−1.60~0.75 mmol O_(2)/(m^(3)∙h),水柱总初级生产力为(671.5±117.1)~(2339.8±260.7)mg C/(m^(2)∙d),最大固碳能力为1056.9±662.4 mg C/(m^(2)∙d),与文献报道结果较为一致,高值区位于远离长江口的浅海水和外海水混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O法 初级生产力 膜进样质谱仪 长江口
下载PDF
基于程控注射泵耦合镉-铜还原柱半自动测定海水硝酸盐的方法改进
3
作者 郭浩宇 梁坤瑞 +3 位作者 韩秀荣 葛田田 李铁 宋国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1,共6页
镉-铜还原法是用于测定海水中硝酸盐含量最广泛的方法,也是我国海洋监测规范中推荐的传统标准方法,但该方法目前存在需要人工值守避免镉柱过空、流速控制较难等问题。本研究在镉-铜还原柱末端引入了程控注射泵,有效避免了过空镉柱的可能... 镉-铜还原法是用于测定海水中硝酸盐含量最广泛的方法,也是我国海洋监测规范中推荐的传统标准方法,但该方法目前存在需要人工值守避免镉柱过空、流速控制较难等问题。本研究在镉-铜还原柱末端引入了程控注射泵,有效避免了过空镉柱的可能性,实现了5~20 mL/min的流速精确控制。将新装置与传统装置对标准溶液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改进后的装置具有更低的相对标准偏差(0.4%)和过柱时间(5.0 min),并具有更低的检出限(0.05μmol/L)。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装置具有更优的精密度、准确度以及更高的效率。此外,对青岛近海的海水样品进行改进前后的对比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装置的测定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加装程控注射泵为镉-铜还原法带来了更加精密、便捷的操作体验,适合在海洋监测一线部门进行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铜还原法 硝酸盐 程控注射泵 装置改进
原文传递
基于次溴酸钠氧化-氨基磺酸还原测定沉积物^(15)N加富培养样品中的^(15)NH_(4)^(+)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徐颢铭 宋国栋 +2 位作者 刘素美 梁生康 张桂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54,共8页
沉积物中的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是海洋中活性氮转化的关键过程之一。不同于反硝化和厌氧铵氧化,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NRA)是将硝酸盐直接还原为铵,而不是以氮气的形态移除,这有可能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目前测定沉积物中异化硝酸... 沉积物中的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是海洋中活性氮转化的关键过程之一。不同于反硝化和厌氧铵氧化,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NRA)是将硝酸盐直接还原为铵,而不是以氮气的形态移除,这有可能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目前测定沉积物中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手段是^(15)N标记培养技术。为了准确评估DNRA的潜在速率,首先要准确测定加富样品中的^(15)N H_(4)^(+)浓度。常用测定^(15)N H_(4)^(+)的方法为基于次溴酸钠-碘氧化膜进样的四极杆质谱法。然而此方法的分析物之一^(30)N_(2)在分析时容易存在两个问题而导致结果失真:一是易受样品中O_(2)干扰而导致^(30)N_(2)含量被显著高估;二是^(30)N_(2)在检测器中平衡较慢从而导致测试时间较长且精密度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次溴酸钠氧化-氨基磺酸还原的方法将^(15)N H_(4)^(+)转化为^(29)N_(2)后通过膜进样的四极杆质谱仪进行测定(简称Redox-MIMS法)。结果表明,Redox-MIMS法在氨基磺酸还原剂浓度为80~100 mmol/L时还原效率最好;方法的检测限约为0.5μmol/L,精密度为0.8%,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可以达到0~150μmol/L。相对于次溴酸钠-碘氧化法,Redox-MIMS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试剂相对易得,产物为^(29)N_(2),有效解决了^(30)N_(2)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并显著提高了测定效率(2 min/样品)。分别采用Redox-MIMS法和次溴酸钠-碘氧化法测定莱州湾沉积物实际样品,两种方法所测得的DNRA速率以及DNRA占异化硝酸盐还原的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证明Redox-MIMS法是一种准确、高效地测定^(15)N加富培养样品中^(15)N H_(4)^(+)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氮循环 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 膜进样质谱 次溴酸钠氧化-氨基磺酸还原
下载PDF
海底地下水排放对胶州湾碳酸盐系统的影响
5
作者 高敏学 刘茜 +4 位作者 尹晓敏 马莉 刘真松 张劲 赵化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1-911,972,共12页
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陆地与海洋之间无机碳(DIC)、总碱度(TA)输送的重要途径,但是关于SGD在近海碳酸盐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对pH的影响,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通过2021年1月和2021年4月胶州湾两个航次调... 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是陆地与海洋之间无机碳(DIC)、总碱度(TA)输送的重要途径,但是关于SGD在近海碳酸盐系统中的作用特别是对pH的影响,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通过2021年1月和2021年4月胶州湾两个航次调查,结合7次不同季节地下水、污水处理厂的野外调查采样,评估了春季胶州湾SGD的流量及其输送的DIC和TA通量,探讨了SGD输入对胶州湾DIC收支及水体酸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GD的DIC、TA平均浓度为(5696±3528)μmol/kg和(4981±3359)μmol/kg,是胶州湾水体平均浓度的两倍左右。春季胶州湾SGD流量为(0.73±0.12)×10^(7)m^(3)/d, SGD输送的DIC和TA通量分别为(2.54±0.41)×10^(7)mol/d和(2.12±0.36)×10^(7)mol/d。SGD是胶州湾水体DIC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输送通量比污水高一个数量级。胶州湾SGD具有高DIC、低pH[平均值(7.09±0.46)]的特征,其输入会降低胶州湾海水的缓冲能力和pH。通过端元混合模型评估可得,陆源地下淡水(submarine fresh groundwater discharge,SFGD)输入会使胶州湾pH降低0.001~0.035,加剧胶州湾酸化。SGD是胶州湾DIC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近海酸化和海水缓冲能力的调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放 溶解无机碳 总碱度 海洋酸化
原文传递
黄河中下游干流及水库系统营养盐变化研究
6
作者 张晓彤 张红梅 +3 位作者 吴念 宋国栋 丁帅 刘素美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3-661,共9页
为研究黄河中下游干流及三门峡和小浪底库区表层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与组成结构,以及水库对营养盐输送通量的释放与截留效应,本文于2017年6月在黄河中下游及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进行了采样。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内NO3-、溶解无机氮和总溶... 为研究黄河中下游干流及三门峡和小浪底库区表层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与组成结构,以及水库对营养盐输送通量的释放与截留效应,本文于2017年6月在黄河中下游及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进行了采样。结果表明,小浪底库区内NO3-、溶解无机氮和总溶解态氮平均浓度略低于黄河干流其他站位,各形态溶解态磷和溶解态硅仅为其他站位的41%~60%,但溶解有机氮在库区明显升高,平均浓度达到了其他站位的1.2倍。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浓度在小浪底库尾(远离大坝)降低,而溶解有机态营养盐浓度增加,可能是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造成的。库首(靠近大坝)段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浓度增加而有机态营养盐浓度降低,一方面可能是有机质降解等成为了溶解无机态营养盐的来源;另一方面,对氮来说还可能存在硝化作用,而硅则可能由生物硅的溶解产生。小浪底水库内溶解有机态营养盐所占比例更高,且氮磷硅比值相对干流更加不均衡,但2017年未实施调水调沙,正好避免了小浪底水库中这种营养盐结构显著不均衡的水体短时大量下泄,降低了下游、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发生富营养化的潜在可能性。此外,本次调查中,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在黄河营养盐输送中的作用并不相同。三门峡水库对营养盐出库通量产生了截留效应,小浪底水库对下游营养盐的输运产生了释放效应,且与三门峡出库通量相比,其释放量提高了127%~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浓度与组成 截留与释放 三门峡水库 小浪底水库 黄河
原文传递
海洋低氧环境底栖有孔虫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昭萌 刘素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72,共14页
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不断加剧海洋低氧环境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低氧对全球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底栖有孔虫能够广泛适应生存在各种海洋低氧环境中,是极少数能适应低氧环境的真核生物之一,底栖有孔虫对低氧环境的响应及适应... 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不断加剧海洋低氧环境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低氧对全球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底栖有孔虫能够广泛适应生存在各种海洋低氧环境中,是极少数能适应低氧环境的真核生物之一,底栖有孔虫对低氧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是海洋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话题,至今仍存在很多谜团。本文总结了不同海洋低氧环境活体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活体底栖有孔虫对人为诱导低氧环境的响应、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外壳化学组成特征、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的生存机理,期望为后续推进海洋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底栖有孔虫作为古海洋环境重建的重要工具,对我们了解全球海洋低氧环境的历史演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孔虫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从系统发生学上认识真核生物对低氧环境适应的历史演化进程,为利用有孔虫作为工具更好地重建和预测海洋低氧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低氧 无氧 底栖 沉积物 反硝化
下载PDF
基于双还原体系与膜进样质谱快速测定^(15)N加富水样中^(15)NO_(3)^(-)的方法
8
作者 罗畅 宋国栋 刘素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海洋中的氮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而硝化过程是氮循环的关键一环,准确获取硝化速率对于丰富海洋氮循环的认识至关重要。^(15)N标记同位素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广泛使用的硝化速率测定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准确测定... 海洋中的氮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而硝化过程是氮循环的关键一环,准确获取硝化速率对于丰富海洋氮循环的认识至关重要。^(15)N标记同位素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广泛使用的硝化速率测定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准确测定^(15)N加富样品产生的^(15)NO_(2)^(-)和^(15)NO_(3)^(-)的含量,但目前的方法普遍存在测试时间较长、测试成本较高、所需样品体积较大或者检测限较高等问题。研究以低成本的膜进样质谱作为^(15)N加富样品测试设备,建立了基于镉柱与氨基磺酸双还原体系测定^(15)N加富样品中^(15)NO_(3)^(-)含量的方法。经条件优化实验确定的具体方法:采用1 mol/L HCl配制^(15)mmol/L的氨基磺酸(SA)作为反应试剂除去样品原有的NO_(2)^(-),然后利用镉柱将^(15)NO_(3)^(-)还原为^(15)NO_(2)^(-),再按照1︰60(V︰V)的比例加入SA将^(15)NO_(2)^(-)还原为^(29)N_(2),最终被膜进样质谱检测。此方法可以测定的^(15)NO_(3)^(-)样品浓度范围为0~40μmol/L,其精密度为0.3%(10μmol/L),并具备成本低、测定快速(3 min/样品)、样品消耗体积小、检测限低(0.05μmol/L)且无显著的盐效应等特点。利用该方法测得青岛石老人0~10 cm砂质沉积物中^(15)NH_(4)^(+)和^(15)NO_(2)^(-)的潜在氧化速率分别为0.08~0.17 nmol N/(cm^(3)·h)和0.53~1.56 nmol N/(cm^(3)·h),验证了研究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沉积物中硝化速率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加富样品 硝化 氨基磺酸 膜进样质谱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子豪 徐鑫溢 +7 位作者 陈庆锋 李昆 颜菲菲 辛宇 纪林卉 李岱珈 冉俊豪 徐小亚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26,共17页
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是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全球大气CO_(2)和CH_(4)浓度已达80万年来新高。滨海湿地具有极大的碳捕获和埋藏潜力,被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蓝色碳汇”,同时,滨海湿地也是大气中CO_(2)和CH_(4)的重要自然来源。... 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是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全球大气CO_(2)和CH_(4)浓度已达80万年来新高。滨海湿地具有极大的碳捕获和埋藏潜力,被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蓝色碳汇”,同时,滨海湿地也是大气中CO_(2)和CH_(4)的重要自然来源。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中国受强烈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为湿地碳排放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其碳排放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已发表的2013—2023年的相关文章作为数据源,总结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排放过程对不同人类活动(盐渍化、过度施肥、重金属输入和微塑料污染)的响应特征与机制的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不同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碳排放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盐渍化与过量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排放的影响十分显著,重金属与微塑料污染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提出了滨海湿地碳排放的未来研究方向,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以及推进中国碳中和事业提供了微生物生态学视角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碳循环 CO_(2) CH_(4)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原文传递
南海Formosa冷泉区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与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瑜 牛明杨 +2 位作者 刘俏 庄光超 王风平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1-2020,共20页
【目的】当前对全球冷泉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显示,冷泉生态系统中主要微生物类群为参与甲烷代谢的微生物,它们的分布差异与所处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但在冷泉区内也存在环境因子截然不同的生境,尚缺乏比较冷泉区内小... 【目的】当前对全球冷泉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显示,冷泉生态系统中主要微生物类群为参与甲烷代谢的微生物,它们的分布差异与所处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但在冷泉区内也存在环境因子截然不同的生境,尚缺乏比较冷泉区内小尺度生境间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南海Formosa冷泉区内不同生境间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完善和理解不同环境因子对冷泉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对采集自南海Formosa冷泉区不同生境(黑色菌席区、白色菌席区和碳酸盐岩区)沉积物样本中古菌和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结合环境因子,比较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在Formosa冷泉内的不同生境中,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ANME)是主要古菌类群,占古菌总体相对丰度超过70%;在菌席区ANME-1b和ANME-2a/b是主要ANME亚群,碳酸盐岩区则是ANME-1b。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和硫氧化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SOB)是冷泉各生境内细菌的最主要类群,二者均占细菌总体相对丰度的20%以上,其中Desulfosarcinaceae占SRB的50%以上,Sulfurovaceae和Sulfurimonadaceae共占SOB的90%以上;其他占细菌类群超过10%的还有Gamma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通过对甲烷代谢保守功能基因mcrA(methyl coenzyme-M reductase alpha subunit)、硫酸盐还原保守基因dsrA(dissimilatory sulfite reductase alpha subunit)的定量PCR结果发现mcr A基因拷贝数为109–1010 copies/g(湿重),dsrA基因拷贝数为108–109 copies/g(湿重),均高于非冷泉对照区沉积物1–2个数量级。群落分析结果显示冷泉区不同生境间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与甲烷、硫化氢、硫酸盐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浓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沉积物 生境差异 微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水产养殖活动对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组成的影响——以桑沟湾围隔实验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柴正晴 李瑞环 +3 位作者 宁志铭 董书航 宁晓燕 刘素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为讨论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7月28日—8月7日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围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磷匮乏的海域,贝类养殖引起的营养盐累积以无机态含氮营养盐为主,使得实验结束时水体DIN含量相较于初始... 为讨论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7月28日—8月7日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围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磷匮乏的海域,贝类养殖引起的营养盐累积以无机态含氮营养盐为主,使得实验结束时水体DIN含量相较于初始浓度增加了39.5%~71.8%,其中NH^(+)_(4)的含量升高为初始浓度的3.0~3.5倍,是引起DIN升高的主要因素。同时,贝类的滤食作用还会促进浮游植物对DSi的吸收利用。此外,贝藻养殖会对浮游植物粒径结构产生影响,滤食性贝类的滤食作用以及藻类竞争利用营养盐,均会使水体内浮游植物偏小型化,因此nano-级和pico-级浮游植物在养殖活动的影响下更易成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循环 浮游植物 水产养殖 围隔实验 桑沟湾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方法优化及在胶州湾海域的应用
12
作者 岳书香 庄光超 +1 位作者 赵敏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99,乙酸盐的检出限由5μmol/L降低至0.5μmol/L。乳酸盐、甲酸盐和丙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2、0.3和0.3μmol/L。该方法检出限较低,精密度较高,已成功应用于胶州湾的孔隙水样品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脂肪酸 乙酸盐 衍生化 液相色谱法 沉积物孔隙水 胶州湾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中一氧化碳的微生物产生及消耗研究
13
作者 孟倪 关宇飞 +2 位作者 陈思阳 李爽 庄光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的添加明显促进了CO的生物产生,2-溴乙烷磺酸钠(Sodium 2-Bromoethanesulfonate,BES)及钼酸钠等抑制剂的添加对CO消耗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产甲烷过程和硫酸盐还原过程不是消耗CO的主要微生物过程。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对CO消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化海洋沉积物中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认知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浓度测定
下载PDF
胶州湾有机碳来源、碳储量的沉积记录及环境响应
14
作者 刘珂 张海龙 +1 位作者 朋鹏 肖晓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6-786,共11页
为探究近几十年来胶州湾沉积有机碳来源及埋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评估胶州湾碳储能力,本研究对胶州湾不同区域的3根沉积柱年代、矿物学参数和有机质参数进行测定,并进行有机碳储量估算。基于二端元模型计算获得JZB28、JZB20和JZB14柱陆... 为探究近几十年来胶州湾沉积有机碳来源及埋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评估胶州湾碳储能力,本研究对胶州湾不同区域的3根沉积柱年代、矿物学参数和有机质参数进行测定,并进行有机碳储量估算。基于二端元模型计算获得JZB28、JZB20和JZB14柱陆源有机质平均贡献分别为39%±14%、37%±6%和17%±5%,靠近东部河口的JZB28柱陆源有机质贡献较高。20世纪80年代之前,高降水量和输砂量等因素导致较高的陆源有机质输入;到2000年前后,受降水量和输砂量减少以及高营养盐的废水输入增加导致海源有机质贡献增加;2000年以后,有机质组成逐渐趋于平稳。基于有机碳含量和干密度计算JZB28、JZB20和JZB14柱单位厘米平均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78±0.09)t/ha、(0.50±0.07)t/ha和(0.45±0.06)t/ha,较高的有机碳储量表明胶州湾是重要的沉积碳库,该研究结果可为胶州湾海域碳储生态服务功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有机碳 来源 碳储量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渤海和北黄海溶解N_(2)O浓度与通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王翎羽 简慧敏 +4 位作者 王雲仟 罗畅 宋国栋 刘素美 张桂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9,共10页
本文于2021年4、7和10月对渤海和北黄海海域进行调查与样品采集,测定其溶解N_(2)O浓度,并估算了其海气交换通量,分析了其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4、7、10月渤海溶解N_(2)O平均浓度分别为(12.6±0.5)、(9.1±1.0)和(8.9... 本文于2021年4、7和10月对渤海和北黄海海域进行调查与样品采集,测定其溶解N_(2)O浓度,并估算了其海气交换通量,分析了其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4、7、10月渤海溶解N_(2)O平均浓度分别为(12.6±0.5)、(9.1±1.0)和(8.9±0.5)nmol/L,北黄海为(12.5±0.6)、(11.5±1.7)和(9.3±0.8)nmol/L,溶解N_(2)O浓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高于夏、秋季。N_(2)O浓度高值主要集中在渤海西部和渤海海峡附近。春季和秋季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底层N_(2)O略高于表层。夏季水体层化导致N_(2)O浓度自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温度及陆源输入是影响渤海和北黄海N_(2)O浓度及通量分布的重要因素。2021年黄河向渤海输入N_(2)O总量约为8.07×10^(5)mol。三个航次渤海、北黄海表层N_(2)O总体呈现过饱和状态,夏季饱和度和通量高于春、秋季,4、7、10月渤海N_(2)O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6±1.1)、(2.3±2.1)和(0.3±1.8)μmol·m^(-2)·d^(-1),北黄海为(0.3±0.5)、(0.9±1.2)和(0.1±0.2)μmol·m^(-2)·d^(-1)。结合文献报道结果,估算出渤海N_(2)O年释放量为6.5×10^(-4)Tg,占全球海洋N_(2)O年释放量的0.010%,低于渤海在全球海洋面积的占比(0.021%),这对准确评估近海对大气N_(2)O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北黄海 黄河 氧化亚氮 海气交换通量
下载PDF
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与磷消耗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冉祥滨 韦钦胜 于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89,共15页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环境变化 关键过程 营养盐结构失衡 磷消耗
下载PDF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微生物在富集传代培养中对菲的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淑君 崔志松 +3 位作者 包木太 栾晓 李颖超 郑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5-903,共9页
为揭示富集传代培养过程中南极多环芳烃降解菌群的演替规律,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不同地理位置的6份土壤样品进行了富集和连续传代培养,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富集传代培养过程中菲降解菌群的群落结构及生物多... 为揭示富集传代培养过程中南极多环芳烃降解菌群的演替规律,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不同地理位置的6份土壤样品进行了富集和连续传代培养,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富集传代培养过程中菲降解菌群的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富集培养阶段南极菲降解菌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传代培养阶段(P<0.05),但传代培养阶段的代际物种丰富度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富集培养阶段与传代培养阶段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传代培养阶段菲降解菌群趋于相对稳定,代际间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量微生物在富集培养阶段丰度较高,但因不能适应实验室培养条件或不能利用菲而在传代培养阶段被淘汰。反之,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氨醇菌属(Sphingob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甲基娇养杆菌属(Methylotenera)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等适应了该选择压力并在传代培养阶段形成了动态平衡的优势种群。此外,Pseudomonas、Sphingobium和Variovorax等在富集传代培养过程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优势种在维持群落的动态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南极土壤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潜力以及关键微生物动态变化的认识,为下一步充分挖掘利用南极环保功能微生物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土壤 富集 传代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极地峡湾有机碳来源和埋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万霞 张海龙 肖晓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3,共11页
峡湾是开阔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连接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峡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峡湾的特殊地形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有机碳埋藏和储存的重要区域。研究表明,全球峡湾的平均有机碳累积速率高达... 峡湾是开阔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连接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峡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峡湾的特殊地形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有机碳埋藏和储存的重要区域。研究表明,全球峡湾的平均有机碳累积速率高达54 gC·m^(−2)·a^(−1),有机碳埋藏量为18×10^(12) gC·a^(−1),约占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量的11%,有巨大的储碳潜力。极地峡湾由于存在冰川作用,其沉积有机碳的输入、迁移转化和埋藏呈现与温带峡湾不同的特征。极地峡湾湾内以及各峡湾之间的沉积有机碳来源、组成和累积、埋藏速率均存在空间差异,湾内表现为由峡湾前端向湾口方向的梯度变化;各峡湾之间表现为有冰川的峡湾比无冰川的峡湾有更高的碳累积速率;沉积有机碳组成差异受到淡水和海水输入的影响。厘清峡湾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对认识峡湾有机碳埋藏至关重要,通过测定总有机碳及单体化合物放射性碳同位素可实现对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定量估算。全球变暖使冰川快速消融,导致极地峡湾表现出不同的有机碳累积或埋藏特征,而在全球碳循环中,极地峡湾捕获和埋藏有机碳的能力是否能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变得愈发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湾 沉积物 14C 有机碳埋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东海秋季群落净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宗奕 秦川 +2 位作者 郑文静 张桂玲 简慧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5-94,共10页
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on,NCP)代表了总初级生产力与群落呼吸的差值,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重要指标。O_(2)/Ar比值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O_(2))饱和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生物氧饱和度(ΔO_(2)/Ar)... 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on,NCP)代表了总初级生产力与群落呼吸的差值,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重要指标。O_(2)/Ar比值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O_(2))饱和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生物氧饱和度(ΔO_(2)/Ar)可以估算海洋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本研究于2015年10月,首次利用膜进样质谱法走航获取了黄东海表层海水中高分辨率O_(2)/Ar数据,并估算了其NCP,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航次观测到的Δ(O_(2)/Ar)范围为-30.21%~44.38%,平均值为(0.32±8.29)%,低值主要出现在长江口北侧,而长江口(11.75±13.75)%和浙闽沿岸(5.42±5.21)%的Δ(O_(2)/Ar)明显高于南黄海(-2.62±5.96)%和东海陆架区(-0.79±5.02)%。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平均NCP为(-9.24±23.15)和(-4.04±18.68)mmol·m^(-2)·d^(-1),总体表现为异养状态,而长江口和浙闽近岸NCP均值分别为(24.49±35.74)和(10.85±12.17)mmol·m^(-2)·d^(-1)。东、黄海NCP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陆源输入和水团混合的影响,营养盐和光照也是秋季影响NCP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高度动态的东、黄海碳循环过程及控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群落净生产力 Δ(O 2/Ar) 陆源输入 碳循环
下载PDF
秋、冬季渤海溶解N_(2)O的分布和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雲仟 罗畅 +2 位作者 宋国栋 刘素美 张桂玲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2,共9页
通过2019年10月和12月对渤海海域进行的调查及样品采集,分析溶解N_(2)O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秋季表层海水溶解N_(2)O浓度为(8.2±0.5)nmol/L,饱和度为(97.5±4.7)%;冬季浓度为(11.0±0.8)nmol... 通过2019年10月和12月对渤海海域进行的调查及样品采集,分析溶解N_(2)O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秋季表层海水溶解N_(2)O浓度为(8.2±0.5)nmol/L,饱和度为(97.5±4.7)%;冬季浓度为(11.0±0.8)nmol/L,饱和度为(93.8±4.5)%。渤海表层海水溶解N_(2)O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浓度高于秋季,且高值区均集中在黄河口以及莱州湾附近。秋季渤海溶解N_(2)O处于接近饱和状态,冬季则处于不饱和状态。温度、陆源淡水输入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对渤海溶解N_(2)O的分布有重要影响。2019年10月和12月黄河向渤海输入N_(2)O的量分别约为4.2×10^(4)mol和1.1×10^(4)mol,是渤海N_(2)O的重要来源,而秋、冬季渤海底层的沉积物既可能是渤海水体N_(2)O的源,也可能是其汇。秋季和冬季渤海N_(2)O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3±0.7)μmol/(m^(2)·d)和(-1.1±1.6)μmol/(m^(2)·d),与其他已报道海域相比,渤海N_(2)O的海-气交换通量较低。初步估算秋季和冬季两季节渤海从大气吸收N_(2)O的量为4.41×10^(-4)Tg,是大气N_(2)O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氧化亚氮 海-气交换通量 河流输入 沉积物-水界面交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