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慈善发展的战略思考:历史与现实 被引量:9
1
作者 周秋光 王振耀 +9 位作者 金锦萍 严昌洪 黄震 任云兰 朱英 蔡勤禹 陶水木 虞和平 王先明 李允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0,共16页
主持人语(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慈善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但1949年建国后一度中断长达30年之久。从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是中华慈善事业全面复兴的1... 主持人语(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慈善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但1949年建国后一度中断长达30年之久。从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是中华慈善事业全面复兴的14年。而此后的20年基本上是官办慈善(公募基金会)占主导地位,民办慈善(私募基金会)也悄然兴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此后一年不断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使得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慈善”现象。由于“全民慈善”现象处在转型探索期,一方面是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动慈善事业,甚至有的地区如宁夏海原打造“黄河善谷”,提出了“招商引善”的口号;另一方面是公募和非公募的各种基金会相继成立并按照各自的模式运行,难免会闯入一些与慈善初衷不和谐的因素,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如陈光标高调行善、“巴比”慈善晚宴、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落户深圳、郭关关事件、中华慈善总会发票门、卢美美事件、河南宋基金会事件以及各地的“慈善风暴”等等。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慈善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亦备受人们的拷问——当代中国慈善究竟应当如何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公益 当代中国 历史与现实 中华慈善总会 公募基金会 湖南师范大学 慈善事业 博士生导师
下载PDF
皇权下县:清代乡里制度实践运作的困境及其出路--以顺天府宝坻县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洪兵 张松梅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103,共13页
在国家正式行政制度止步于县的传统中国,看似“皇权不下县”背后却蕴含着特定的制度设计,清王朝不断完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互动的机制,探索低成本的乡村治理方案,从而建立了兼具官民色彩的乡里制度。清王朝将乡里制度视为推动皇... 在国家正式行政制度止步于县的传统中国,看似“皇权不下县”背后却蕴含着特定的制度设计,清王朝不断完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互动的机制,探索低成本的乡村治理方案,从而建立了兼具官民色彩的乡里制度。清王朝将乡里制度视为推动皇权下县的重要途径,以乡里制度沟通国家与乡村、官方与民间,推动王朝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站在国家权力向乡村渗透的单一向度,部分学者围绕“皇权下县”与否展开讨论,从而忽略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双向性。如果超越乡里制度的宏观研究框架,从区域性的个案来看,下县的国家权力已经不是单纯的皇权,乡村社会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受众,清代乡里制度的实践运作是国家政权与乡村自治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乡村治理 乡里制度 乡保 青苗会
原文传递
清代乡村治理多元协同模式的建构及其得失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洪兵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5-133,共9页
在清代,乡村治理被视为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全局,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清代乡村治理是一个从中央、地方到乡村社会的全方位的多元协同共治模式。首先,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由国家政权掌控并制定乡村治理的相关政... 在清代,乡村治理被视为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全局,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清代乡村治理是一个从中央、地方到乡村社会的全方位的多元协同共治模式。首先,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由国家政权掌控并制定乡村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其次,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尤其重视发挥州县在乡村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再次,清王朝还积极利用乡村社会的乡里制度、士绅、宗族等地方性资源来推进乡村治理。当然,乡村社会在国家治理进程中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利用自身特色积极回应并参与其中。清代乡村治理的研究可以为当前乡村治理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州县治理 乡村治理 多元共治
原文传递
清中后期华北乡村治理——以青苗会若干京控案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洪兵 《历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90,M0004,M0005,共23页
乾嘉以降,华北乡村偷窃庄稼的事件频发,村庄普遍通过组建青苗会,雇人看青,以应对秩序危机。随着青苗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皇帝与督抚、州县官与民众之间,围绕如何实施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展开博弈。在中央一统体制与地方有效治理的互动博... 乾嘉以降,华北乡村偷窃庄稼的事件频发,村庄普遍通过组建青苗会,雇人看青,以应对秩序危机。随着青苗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皇帝与督抚、州县官与民众之间,围绕如何实施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展开博弈。在中央一统体制与地方有效治理的互动博弈下,清朝统治者对于青苗会的政策经历了由恐惧而试图取缔,到因难以取缔而默认接纳,再到监督合作的转变。青苗会的发展符合清代华北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趋势,以青苗会为核心的官民协同治理模式,是清中期以后华北乡村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后期 青苗会 京控案 乡村治理 华北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大众医学读物的传播与接受--以《验方新编》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希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99,共15页
作为民间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验方因在满足大众医疗需求方面的优势而广行于世。重点辑录此类知识的《验方新编》一书,内容丰富,便于非专业人士查阅和应用。它在1846年出版后的近二十年里并不为人熟知,却在19世纪后期迅速扩散开来,传播... 作为民间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验方因在满足大众医疗需求方面的优势而广行于世。重点辑录此类知识的《验方新编》一书,内容丰富,便于非专业人士查阅和应用。它在1846年出版后的近二十年里并不为人熟知,却在19世纪后期迅速扩散开来,传播到了全国大部分省份以及俄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该书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并逐渐成为易得易懂易用类医药知识的一种象征和代指他人经验的一种常用语,乃至"中医"的代名词。这种嬗变实际是社会需求、名人效应、出版印刷技术革新、商业营销和民间劝善文化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本传统的民间验方书在趋新求变的背景下大放异彩,启示我们在阐释近代中西医的关系及其演变的问题时,应注重考察中西医知识在不同地域和群体的医疗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和接受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验方新编》 医学读物 医学知识传播 书籍史
原文传递
制造领袖:近代华北乡村治理进程中的精英塑造——基于青苗会会首群体的考察
6
作者 王洪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24,244,245,共18页
清末民初,华北乡村社会秩序动荡,国家仅凭正式行政体制难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国家赖以维持乡村秩序的乡里组织也趋于没落,成为可有可无的政治点缀。在此背景之下,华北青苗会组织逐渐兴起,统合乡里组织以及士绅、宗族等各方势力... 清末民初,华北乡村社会秩序动荡,国家仅凭正式行政体制难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国家赖以维持乡村秩序的乡里组织也趋于没落,成为可有可无的政治点缀。在此背景之下,华北青苗会组织逐渐兴起,统合乡里组织以及士绅、宗族等各方势力,形成了以青苗会会首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华北青苗会会首兼具士绅、宗族等乡村精英的多重身份,凭藉其物质财富、个人威望、社会地位维护乡村社会利益的同时,加强村庄与官府的沟通,实现乡村社会的简约治理。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进程中,青苗会会首被塑造为官民公认的村庄领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华北 青苗会 乡村治理 村庄领袖 宗族与士绅
原文传递
近代华北乡村的“青圈”与村庄边界的建构
7
作者 王洪兵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清中期以来,华北村庄普遍建立青苗会组织看护田禾。适应看青活动的需要,青苗会划定“青圈”作为村庄看青范围,“青圈”内的所有土地均属青苗会的“势力范围”,看青人围绕“青圈”巡视田禾,村庄则按照“青圈”内的土地数量征收“青钱”... 清中期以来,华北村庄普遍建立青苗会组织看护田禾。适应看青活动的需要,青苗会划定“青圈”作为村庄看青范围,“青圈”内的所有土地均属青苗会的“势力范围”,看青人围绕“青圈”巡视田禾,村庄则按照“青圈”内的土地数量征收“青钱”。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华北村庄形成了“本圈”“外圈”“开圈”“连圈”“活圈”“死圈”等一系列与“青圈”密切相关的规则。晚清以降,官方摊派基本上以“青圈”为单位征收,“青圈”由看青范围演变成为赋役征收的重要依据,华北村庄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边界。由于“青圈”事关村庄公共经费和地方财政收入,因“青圈”跨村、跨里、跨县引发的纠纷不断,如何化解“青圈”纠纷成为华北乡村官民面临的一项重要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华北 青苗会 青圈 村庄边界 乡村治理
原文传递
传统历史编纂学在近代的变易与传承——兼论中西方历史编纂学体系的异同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永祥 刘轶群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6-71,共6页
传统历史编纂学具备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一体系在近代发生巨大变易。其基本走向并非照搬西方经验,而是不断根据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求作出调整。经世目标的变化,决定着历史编纂呈现出何种面貌。中国历史编纂学在应对外来挑战时,... 传统历史编纂学具备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一体系在近代发生巨大变易。其基本走向并非照搬西方经验,而是不断根据国家和民族的现实需求作出调整。经世目标的变化,决定着历史编纂呈现出何种面貌。中国历史编纂学在应对外来挑战时,既有选择地吸收了能推进自身发展的内容,又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这不是一场取代与被取代的单向运动,而是两大史学体系的碰撞与融合。长期平行发展的中西方史学,终于在近代有了大范围的交集,也正是这种交集,让双方各自的优势显现了出来。西方近代史学对中国影响较大,但中国古代史学在世界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具有突出的优越性。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视角加以考察,历史编纂学恰恰是中国古代史学优于西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学 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 西方史学
下载PDF
清代州县治理的区域特色、实施路径与基本策略——基于顺天府宝坻县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洪兵 马风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81-93,F0002,共14页
在皇权下县遭遇巨大困境的背景下,州县治理成为清王朝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基础。清代的州县治理在基本制度设计上具有普遍共性,然而在疆域辽阔的传统中国,区域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背景深刻影响着县域治理的开展。就京畿地区而... 在皇权下县遭遇巨大困境的背景下,州县治理成为清王朝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基础。清代的州县治理在基本制度设计上具有普遍共性,然而在疆域辽阔的传统中国,区域特色鲜明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背景深刻影响着县域治理的开展。就京畿地区而言,县级政权地处统治中心地带,又居于国家行政体制的底端。如果从基层民众的视角来看,县级政权统辖数百村庄,在民众看来它就是乡村社会之顶端。清代“皇权不下县”的行政特色以及简约治理的理念决定了县域治理的多元特性,清王朝将县级政权建设作为实施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在此基础之上,国家意志与国家权力借助县级行政机制以及半官方、民间治理资源,形成了官民协同治理的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 国家治理 州县治理 乡村治理 华北区域
下载PDF
乡村治理视域下的近代华北村庙及其嬗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松梅 王洪兵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1,191,共11页
在近代华北乡村,庙宇作为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多元性、世俗性和普遍性等特色。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华北村庙与青苗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青苗会组织围绕村庙开展信仰活动,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近代以来,适应华北地区特殊... 在近代华北乡村,庙宇作为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多元性、世俗性和普遍性等特色。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华北村庙与青苗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青苗会组织围绕村庙开展信仰活动,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近代以来,适应华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社会背景,青苗会以村庙为基础整合乡村各类治理资源,成为华北乡村治理的重要自治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区域 庙宇 青苗会 乡村治理 民间信仰
原文传递
清代华北乡村的治安问题及其官民应对——基于顺天府宝坻县青苗会组织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洪兵 张松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7-147,共11页
近代以来,随着生态恶化,经济萧条,华北乡村出现了大量偷窃、抢劫、赌博事件,社会治安问题严峻。对于乡村繁多的治安事件,州县地方政府限于治理资源的不足,难以全面干预,不得不加强与乡村社会的合作。在此背景下,华北乡村自发形成了以青... 近代以来,随着生态恶化,经济萧条,华北乡村出现了大量偷窃、抢劫、赌博事件,社会治安问题严峻。对于乡村繁多的治安事件,州县地方政府限于治理资源的不足,难以全面干预,不得不加强与乡村社会的合作。在此背景下,华北乡村自发形成了以青苗会为主要代表的自治组织,肩负起村庄治安的各项事务。在维持村庄秩序的过程中,村庄与州县政府不断探索,从而形成了协同合作的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区域 村庄治安 青苗会 官民冲突 乡村治理
下载PDF
清代士人的医书阅读活动探赜
12
作者 刘希洋 庄超 《中医药文化》 2023年第5期494-504,共11页
阅读医书是清代士人阅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书中寻找救护病患之方法的工具性阅读模式,在不知医士人群体中颇为盛行,而通过阅读医书来解疑答惑、增进认识,积累和传播医疗保健的经验与知识的学习性阅读模式,在知医士人群体中更为突... 阅读医书是清代士人阅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医书中寻找救护病患之方法的工具性阅读模式,在不知医士人群体中颇为盛行,而通过阅读医书来解疑答惑、增进认识,积累和传播医疗保健的经验与知识的学习性阅读模式,在知医士人群体中更为突出。医书阅读活动对清代士人的医疗观念、行为、思维等都具有实质性影响,但士人群体因受到医学内外多种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将阅读所得顺畅有效地应用于日常医疗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书阅读 医学文本 清代 士人 医疗实践 书籍史
下载PDF
民国时期建设救灾思想探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蔡勤禹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49,共8页
“建设救灾”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救灾思想,与传统的积极预防论相比,内容更丰富。学界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建设救灾思想,可能由于以往简单地把建设救灾思想等同于积极预防思想。实际上,建设救灾思想是将传统的积极救荒思想与西方传... “建设救灾”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救灾思想,与传统的积极预防论相比,内容更丰富。学界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建设救灾思想,可能由于以往简单地把建设救灾思想等同于积极预防思想。实际上,建设救灾思想是将传统的积极救荒思想与西方传入的救荒思想融合,由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提出并付诸于救荒实践的一种新救灾思想。该思想内涵丰富,是防灾工程建设思想、防灾制度建设思想和救荒教育建设思想三位一体,表明中国救荒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不仅重视防灾的工程建设,更将与之相关的防灾制度建设和民众防灾教育思想一起建设,从而使防灾救灾成为一项立体性的综合工程。这种思想提升了社会对防灾各项措施重要性的认识。当然,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建设救灾思想并没有在实践中有效地普遍地实施,结果灾荒仍旧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建设救灾 以工代赈 积极预防 救灾与防灾
下载PDF
检方施治:防疫方书与清代的疫情防控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希洋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7,共11页
抄录、编撰、刊印、传播、参阅防疫方书,是清代疫情期间常见的医疗实践活动。防疫方书的大量涌现是一次次疫病流行激发的结果,是疫情防控实践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染疫病人救治、防疫力量动员、防疫知识整合和普及等方面发挥着独... 抄录、编撰、刊印、传播、参阅防疫方书,是清代疫情期间常见的医疗实践活动。防疫方书的大量涌现是一次次疫病流行激发的结果,是疫情防控实践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染疫病人救治、防疫力量动员、防疫知识整合和普及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媒介作用,是相关人、事、物实现链接和互动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人们积极主动地应对疫病、控制疫情、维护生命健康的一种"原动力"。相较于其他常见防疫举措,防疫方书深度参与到多种疫情防控实践中,实际构成了一种自发性、分散性、非制度性的疫病应对机制,具有成本低廉、传导性强、覆盖面广、溢出效应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防疫方书 疫情防控 知识传播 医疗实践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重大灾害体制变迁考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勤禹 姜志浩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第3期22-30,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重大灾害体制不断调整、完善,其变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初步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地方负责、村社组织、全民参与"的应灾体制;改革开放后至"非典"暴发前,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对重大灾害体制不断调整、完善,其变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初步建立起"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地方负责、村社组织、全民参与"的应灾体制;改革开放后至"非典"暴发前,围绕着"分级管理""救灾社会化"推进救灾体制改革;"非典"暴发后至党的十八大前,建立起以应急管理体制为基础、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重大灾害 应对 体制变迁
原文传递
丘黄友谊:动荡时局下的知识分子交往
16
作者 刘永祥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134,共5页
丘逢甲和黄遵宪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同为客家人,成长于国势衰微之时,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观念,尤其在实现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以及政治上与时俱进等爱国思想层面,自始至终保持... 丘逢甲和黄遵宪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们同为客家人,成长于国势衰微之时,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观念,尤其在实现祖国统一、反抗外来侵略以及政治上与时俱进等爱国思想层面,自始至终保持一致。他们在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也形成相近的理念和风格,共同为中国诗歌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做出重要贡献。两人在政治理念和诗歌创作方面虽然存在细微差异,但并不妨碍整体思想和风格上的一致性,更没有影响到彼此间的友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逢甲 黄遵宪 爱国思想 诗界革命
下载PDF
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耕耤制度与十八世纪清王朝国家治理的文化策略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洪兵 张松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126,共7页
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耕耤典礼作为延续数千年的一项礼仪传统,承载着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十八世纪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清王朝统治者意识到耕耤典礼是中国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一项符号象征,有助于建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国家认同,... 在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耕耤典礼作为延续数千年的一项礼仪传统,承载着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十八世纪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清王朝统治者意识到耕耤典礼是中国传统文化连绵不断的一项符号象征,有助于建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国家认同,因此突破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将耕耤典礼纳入到国家祭祀体系,并不断提升其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以此为清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合法依据。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乾隆,都充分利用耕耤典礼所阐发的勤劳奋斗、天人合一、以德治国、重农固本等民族精神,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进程走向深入,从而为十八世纪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耤典礼 政治仪式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国家治理
下载PDF
清代州县治理的制度设计、实践困境与应对举措
18
作者 王洪兵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47,207,共19页
州县治理是清代国家治理的基础,为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清王朝吸取中国历代王朝经验,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州县,作为实施基层治理的核心行政单位。在中国传统州县制度的基础上,清王朝根据现实治理需要,不断对当朝州县制度进行调整、... 州县治理是清代国家治理的基础,为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清王朝吸取中国历代王朝经验,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州县,作为实施基层治理的核心行政单位。在中国传统州县制度的基础上,清王朝根据现实治理需要,不断对当朝州县制度进行调整、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有本朝特色的制度体系。清王朝重视发挥州县官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完善科举选官制度、考核培训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州县官群体。实践表明,清代州县制度、州县官素质能力与州县治理实践并非完美契合,州县制度设计与治理实践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化解州县治理困境,成为摆在清王朝面前的一项巨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州县官 中央与地方 州县治理 国家治理 科举制度
原文传递
南京沦陷初期的慈善救助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勤禹 尹宝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36-39,共4页
抗战爆发初期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在危难时刻,南京的慈善组织展开了大规模慈善救助行动。它们设立安全区,建立收容所,对难民施米、施粥、施诊、施药、施材、掩埋,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壮歌。慈善组织行动是残酷环境中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 抗战爆发初期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在危难时刻,南京的慈善组织展开了大规模慈善救助行动。它们设立安全区,建立收容所,对难民施米、施粥、施诊、施药、施材、掩埋,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壮歌。慈善组织行动是残酷环境中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他们捍卫了人性的光辉,也表明在政府功能缺失时,慈善救助也可以弥补不足,实行自治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沦陷 南京大屠杀 慈善组织 慈善救助
下载PDF
近代江南民间验方知识的传播及其影响——以《验方新编》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希洋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1期32-40,共9页
《验方新编》重点辑录民间验方知识,内容丰富,便于非专业人群查阅和应用,但在出版后的20年里并不为人熟知。19世纪60年代,该书传入江南,不仅受到官绅青睐,而且日渐普及到中下层民众中,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进入20世纪,该书日益深入人们... 《验方新编》重点辑录民间验方知识,内容丰富,便于非专业人群查阅和应用,但在出版后的20年里并不为人熟知。19世纪60年代,该书传入江南,不仅受到官绅青睐,而且日渐普及到中下层民众中,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进入20世纪,该书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乃至"中医"的代名词。《验方新编》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西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了医学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大众化,加速了社会生活的医学化进程。以《验方新编》为代表的民间验方知识在江南趋新求变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存续和流传,反映出近代江南医疗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民间验方 《验方新编》 医学文本 医疗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