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仔稚鱼群聚的比较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渊戈 张宇 +3 位作者 钟俊生 葛珂珂 毛成责 方永清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8-696,共9页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按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mm)在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采集仔稚鱼。在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拖曳267网次,采集到仔稚鱼11 066尾,隶属于11科40种,数量最多的为刀鲚(Coilia nasus),占渔获物的64.44%...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按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mm)在长江口南支和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采集仔稚鱼。在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拖曳267网次,采集到仔稚鱼11 066尾,隶属于11科40种,数量最多的为刀鲚(Coilia nasus),占渔获物的64.44%;在杭州湾北岸拖曳195网次,采集到仔稚鱼3 841尾,隶属于23科59种,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i)和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共占渔获物的61.73%。两水域虽然存在25个共有种,但地形和水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鱼类组成,相异性指数高达0.925。发育阶段的组成也存在差异,杭州湾碎波带的仔稚鱼以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为主,而长江口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比例差异相对较小。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的仔稚鱼多样性高于长江口南支碎波带水域,其Margalef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K优势度曲线图也显示杭州湾北岸碎波带水域具有较高的仔稚鱼种类丰度。研究亮点:本研究首次对杭州湾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为杭州湾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材料。同时调查了毗邻的长江口南支水域的仔稚鱼资源,通过比较两水域的仔稚鱼群落,探讨了地貌和水文对鱼类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杭州湾 碎波带 仔稚鱼群聚
原文传递
黄海南部大型水母暴发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被引量:15
2
作者 熊瑛 王云龙 +4 位作者 汤建华 刘培廷 仲霞铭 吴磊 高银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63-2068,共6页
根据2007年5—9月黄海南部(121°15′E—122°09′E、31°53′N—32°53′N)大型水母暴发区调查数据,对该区6个站点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调查区浮游动物58种(... 根据2007年5—9月黄海南部(121°15′E—122°09′E、31°53′N—32°53′N)大型水母暴发区调查数据,对该区6个站点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调查区浮游动物58种(不含鱼卵和仔鱼),隶属于5门11大类58种,其中桡足类为优势种,占80.86%;浮游动物总丰度均值为783.17ind.m-3(452.23~1241.86ind.m-3),最高密集区位于St.4;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76(2.44~2.95),调查区南部(St.4~St.6)比北部(St.1~St.3)的物种更为丰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为最主要优势种,丰度为263.76ind.m-3(152.23~451.89ind.m-3),集中分布在St.4,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大小取决于优势种小拟哲水蚤的丰度。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正相关性显著,而水母CPUE-总CPUE、水母CPUE-小黄鱼CPUE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生态特征 黄海南部 大型水母
原文传递
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夏季水母类分布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伦凤霞 王云龙 +1 位作者 沈新强 徐后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10-1515,共6页
采用1998年8月、1999年8月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121°15′E—122°41′E,30°00′N—31°30′N)的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水母样品进行分析,探讨水母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水母21种,其中水螅水... 采用1998年8月、1999年8月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121°15′E—122°41′E,30°00′N—31°30′N)的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水母样品进行分析,探讨水母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水母21种,其中水螅水母15种,管水母4种,栉水母2种;可分为近岸低盐性、低盐河口性和大洋暖水性3个生态类群,其中近岸低盐物种达60%以上,分布范围广,低盐河口类群仅出现于受长江冲淡水影响明显的低盐水域,而大洋暖水类群分布于受外海水影响较大、盐度较高、离岸较远的区域;优势种为贝氏拟线水母、球型侧腕水母、单囊美螅水母、五角水母、拟细浅室水母和双生水母。总体分布特征为:从长江口向外伴随着盐度的逐渐增大,丰度逐渐升高,在长江冲淡水与外海水交汇的舟山渔场西部水域,丰度最大;水母的出现种类、丰度均与东海外海水、长江冲淡水2大水系的配置有关:外海水越强,整个区域平均盐度较高,出现的水母种类、丰度均高;反之,长江冲淡水势力控制范围大,平均盐度明显降低,物种少且丰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 长江口 生态类群 优势种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长江口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殷晓龙 徐兆礼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5,共8页
依据2009-2010年期间对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和长江口外水域春季和秋季海洋综合调查,对长江口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春季长江口水域共出现浮游动物27种,其中南支出现11种,北支出现9种,北港出现5种,长江口外出现17... 依据2009-2010年期间对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和长江口外水域春季和秋季海洋综合调查,对长江口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春季长江口水域共出现浮游动物27种,其中南支出现11种,北支出现9种,北港出现5种,长江口外出现17种.秋季时长江口出现浮游动物71种,其中南支出现6种,北支出现11种浮游动物,北港出现8种,而长江口外共出现63种.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布在春秋季均以长江口外为高值区,口内相对较低.长江口外水域的站位平均种类数在春季和秋季均为4个水域最高,且与其他水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南支和北支的站位平均种类数在春季和秋季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长江口外水域的站位平均多样度仍为春季(1.69)和秋季(3.73)最高,春季时北港站位平均多样度为各水域最低,秋季时南支多样度最低,仅为0.49.春季时,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是南支、北支、北港的重要种类,其丰度百分比均高于50%且出现率均为100%,长江口外水域的重要种类为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和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秋季时各水域重要种类各不相同,其中南支水域重要种类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出现率为100%,丰度百分比高达93.55%,其他水域的重要种类丰度百分比均不超过30%.本研究表明,盐度是影响长江口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因素,水团和悬沙浓度等因素也对其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盐度 中华华哲水蚤 汤匙华哲水蚤
原文传递
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及口外水域浮游动物群聚相似性 被引量:6
5
作者 殷晓龙 徐兆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621-5631,共11页
依据2009—2010年春、秋季在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以及口外水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基于聚类、排序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进行相似性分析。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在40%相似性程度上可以明显分为口外... 依据2009—2010年春、秋季在长江口南支、北支、北港以及口外水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基于聚类、排序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长江口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进行相似性分析。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浮游动物群聚在40%相似性程度上可以明显分为口外和口内两组,分别记为Ⅰ、Ⅱ组。位于口外水域的I组受外海水团和长江径流的影响,浮游动物以近海种、沿岸种和河口种为主,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35.30ind/m^3)、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34.59 ind/m^3)、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42.46 ind/m^3)。位于长江口内的Ⅱ组可以进一步分为Ⅱ-1、Ⅱ-2和Ⅱ-3三个组。受长江径流的影响,口内水域的的浮游动物群聚以河口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秋季,长江口水域可明显分为Ⅲ、Ⅳ、Ⅴ、Ⅵ4个组,由于外海势力和长江径流都增大,导致不同水域的水环境差异更大,浮游动物群聚的差异也相对增大。其中,Ⅲ组(北港水域)以河口种为主,主要种类为虫肢歪水蚤,丰度为3.08个/m^3;Ⅳ组(北支水域)因受长江径流影响较小,盐度较高,以沿岸种为主,主要种类为针刺拟哲水蚤(Euconchoecia aculeata),丰度为4.97个/m^3;Ⅴ组(口外水域)受外海水团和台湾暖流的影响,以外海种和近海种为主,外海种主要有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等,近海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等;受长江径流的强烈影响,Ⅵ组(南支水域)以淡水种为主,主要种类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优势度高达0.93,是该水域的关键种。可以看出,盐度和水团是导致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聚在不同水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动物 相似性 水团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雌激素效应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涛 田美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马境 侯俊利 赵峰 庄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15-421,共7页
为了研究以及评估在利用17β-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混饲投喂进行人工诱导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性别逆转过程中,外源雌激素处理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雌激素效应以及激素残留风险。实验选取健康的2月龄西伯利亚鲟840尾,设置E2... 为了研究以及评估在利用17β-雌二醇(estradiol-17β,E2)混饲投喂进行人工诱导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性别逆转过程中,外源雌激素处理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雌激素效应以及激素残留风险。实验选取健康的2月龄西伯利亚鲟840尾,设置E2在饲料中的投喂剂量为1mg·kg-1(C组)和10mg·kg-1(D组)的处理组,以及对照组(B组)和空白组(A组)进行实验,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70尾幼鱼,日投饵率为5%,实验持续90d。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雌激素处理前后血清磷以及E2含量变化;并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卵黄蛋白原Vtg基因在不同E2处理组的鱼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加E2的实验组中,西伯利亚鲟血清中E2浓度显著升高(p<0.05),停止E2处理2月后血清中E2浓度返回正常水平;Vtg基因在A组和B组未见表达,而在E2处理组被显著表达,且D组中Vtg/β-actin值为1.22±0.02,极显著(p<0.01)高于C组的0.1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幼鱼 雌二醇 血清 卵黄蛋白原
下载PDF
辐射沙脊群南部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熊瑛 王云龙 +5 位作者 刘培廷 汤建华 郭仲仁 汤晓鸿 吴磊 高银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8,共8页
依据2007年5月(春)、8月(夏)辐射沙脊群南部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66种(不含鱼卵和仔鱼),生态属性以暖温性、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总丰... 依据2007年5月(春)、8月(夏)辐射沙脊群南部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动物66种(不含鱼卵和仔鱼),生态属性以暖温性、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总丰度春季(1 558.57 ind/m^3)>夏季(305.79 ind/m^3);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春季(2 923.75 mg/m^3)>夏季(335.46 mg/m^3);水平分布均呈现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调查海域中部(4~5断面)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值较其他断面要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和饵料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变化与浮游植物的丰度密切相关,夏季则与海水平均盐度的变化相关性显著;春、夏季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分别取决于优势种短尾类大眼幼体(Brachyura megalop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anus parvus)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特征 辐射沙脊群南部
下载PDF
田岙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方永清 钟俊生 +3 位作者 毛成责 葛成冈 杨平海 陈渊戈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8-602,共5页
为了探明田岙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2010年10月-2011年9月每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在田岙沙滩进行昼夜调查。全年共采集到仔稚、幼鱼484尾,隶属于22科33种,其中海洋鱼类14种,河口鱼类11种,洄游鱼类6种... 为了探明田岙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2010年10月-2011年9月每月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在田岙沙滩进行昼夜调查。全年共采集到仔稚、幼鱼484尾,隶属于22科33种,其中海洋鱼类14种,河口鱼类11种,洄游鱼类6种,淡水鱼类2种。(Liza haematocheila)为最优势种,占仔稚鱼总个体数的29.5%。仔稚鱼白天的CPUE和种类数显著高于夜间(P<0.01)。仔稚鱼丰度在6:00-8:00和14:00-18:00两个时间段较高,种类数在6:00-8:00和12:00-18:00两个时间段较多。研究结果表明:仔稚鱼白天倾向于在碎波带浅水区活动,夜间选择碎波带浅水区生活的可能性不大。研究亮点:本研究首次对沙滩碎波带浅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进行了昼夜调查,得出了该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规律和移动模式,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学研究和渔业早期资源的利用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稚鱼 碎波带 群落结构 昼夜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