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食性贝类养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齐占会 史荣君 +4 位作者 于宗赫 徐淑敏 韩婷婷 徐姗楠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121,共7页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 滤食性贝类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养殖种类,规模化养殖极大地增加了近岸水域中贝类的数量。贝类生理过程和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文章梳理了目前关于贝类对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规模化贝类养殖对养殖区及毗连水域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机制:贝类的滤食对浮游生物产生强烈的下行控制作用而降低浮游生物的数量;选择性捕食改变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贝类的排泄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贝类的生物沉积则导致硅(Si)元素的沉积和埋藏,改变了生源要素的比例,对硅藻等浮游植物产生了限制;贝类养殖设施的阻流作用使浮游生物在养殖区的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浮游生物被捕食的概率;贝类养殖显著增加了海鞘等滤食性附着生物的数量,从而也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影响。此外,还提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浮游生物 选择性摄食 下行控制 附着生物
下载PDF
养殖池塘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特征
2
作者 李玲云 韩婷婷 +6 位作者 张黄琛 史荣君 齐占会 李俊伟 刘华雪 熊兰兰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 海水养殖池塘退出养殖种植红树植物(退塘还林)是恢复红树林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手段。为揭示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红树林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以广东省惠东县考洲洋海域退塘还林初期(红树种植2年)的池塘为研究对象,采集塘内红树种植岛、裸岛和水道3类样地0~100 cm的土壤柱状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裸岛、红树种植岛和水道3类样地土壤0~100 cm SOC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2±0.43)、(7.72±0.35)和(7.48±0.69)g·kg^(-1),SOC密度分别为(84.56±3.65)、(72.01±3.20)和(70.12±1.44)Mg·hm^(-2);种植岛和裸岛土壤SOC峰值均出现在40~60 cm土层,深于水道样地(峰值出现在0~20 cm)。3类样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EOC、MBC和DOC质量分数均为种植岛>水道>裸岛,种植岛土壤EOC和MBC峰值分别在40~60 cm和80~100 cm土层,深于水道和裸岛。土壤容重、总氮(TN)和总磷(TP)是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EOC和DOC与土壤容重和TP,以及MBC与TN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考洲洋退塘还林初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占SOC比例较高,土壤碳库处于较活跃的状态;红树种植使土壤中下土层SOC活性组分含量增加,促进了有机碳向土壤深层迁移,随着红树植株的生长,其对土壤碳库和湿地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塘还林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土壤因子
下载PDF
基于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评估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状况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淼娣 王雪辉 +4 位作者 孙典荣 王跃中 陈新军 杜飞雁 邱永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7,共8页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估算大头白姑鱼的渐进体长(L_(∞))、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相对总死亡率(Z/k)、最适开捕体长(L_(c_opt))、开发率(E)和相对生物量开发指标(B/B0)。结果表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平均L_(∞)为265 mm,平均L_(c_opt)为157 mm,M/k、F/k和Z/k分别为1.39、3.58和4.96;L_(c_opt)呈上升趋势,而L_(∞)呈下降趋势。目前大头白姑鱼E较高(0.58),B/B0小于0.5,表明当前北部湾大头白姑鱼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白姑鱼 种群参数 数据有限 长度频率 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 北部湾
下载PDF
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雪 李亚芳 +9 位作者 陈清华 宁加佳 王亮根 徐磊 黄德练 刘双双 钟超 张健 王雪辉 杜飞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0,共9页
近年来受人为扰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掌握大亚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根据2021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在大亚湾获取的6条潮间带断面(3条砂质、2条泥质和1条人工岸线... 近年来受人为扰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潮间带的生态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掌握大亚湾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根据2021年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在大亚湾获取的6条潮间带断面(3条砂质、2条泥质和1条人工岸线)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对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8种,其中夏季82种、秋季64种,均以软体动物最多,节肢动物次之,环节动物第三。6条采样断面中,夏、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589.36、188.22 g·m^(−2)和356.39、1010.3个·m^(−2),均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占比较高。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沙相、泥相和人工岸线3个群落。其中,人工岸线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稳定性最佳。冗余分析表明,底质类型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大亚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潮间带 群落结构 大亚湾
下载PDF
亚热带海湾养殖环境综合分级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廖秀丽 黄洪辉 +2 位作者 齐占会 戴明 刘华雪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8-109,共12页
根据2011-2012年在南海北部沿岸3个亚热带养殖海湾(茅尾海、大鹏澳、白沙湾)开展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糅合养殖海域综合分级评价与预警方法及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评价方法,在划分海域环境等级的基础上定量比较同一级别生态环境的... 根据2011-2012年在南海北部沿岸3个亚热带养殖海湾(茅尾海、大鹏澳、白沙湾)开展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糅合养殖海域综合分级评价与预警方法及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评价方法,在划分海域环境等级的基础上定量比较同一级别生态环境的优劣。结果显示,3个海湾共12个航次的调查中,仅2次(大鹏澳的秋、冬季)环境评级为良好,其余10次均为中等;春季3个海湾评级均为中等且指数相近,夏、秋、冬三季则以白沙湾环境质量状况最差;两年中共有5个水环境因子发生警兆,所调查的3个海湾均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季节更替对海湾环境的影响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大。文章发现改进后的Iwq在比较同一级别环境状况的优劣时较有效率,但其在不同级别之间的可比性不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养殖海湾 分级定量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基于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的北部湾带鱼资源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曼 王雪辉 +6 位作者 王淼娣 杜飞雁 孙典荣 王亮根 王跃中 许柳雄 邱永松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1,共11页
带鱼是南海西北部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估算其种群参数和评估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6−2016年北部湾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的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带鱼是南海西北部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估算其种群参数和评估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6−2016年北部湾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的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LBB)估算带鱼的渐近肛长(L_(inf))、最适开捕肛长(Lc_opt)、相对自然死亡率(M/k)、相对捕捞死亡率(F/k)、捕捞强度(F/M)和开发率(E),并评估其资源状况(相对现存生物量,B/B_(0))。带鱼的Linf为44.4 cm,L_(c_opt)均值为28.5 cm,M/k和F/k均值分别为1.32、2.76,F/M为2.20,E为0.67,B/B_(0)均值为0.16。经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带鱼的平均最小性成熟肛长为28.63 cm。研究表明,当前北部湾带鱼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现存资源量较低,群体结构简单,呈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受限 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 资源状况 种群参数 带鱼 北部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