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分光地表反照率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娟 张华 +4 位作者 苏红娟 周喜讯 陈琪 谢冰 游婷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9-293,共15页
为了精确地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利用公元850–2100年期间土地利用数据集获取了一套长时期的全球分光(近红外、可见光、短波)地表反照率数据集,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得的分光地表反照率与M... 为了精确地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利用公元850–2100年期间土地利用数据集获取了一套长时期的全球分光(近红外、可见光、短波)地表反照率数据集,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得的分光地表反照率与MODIS数据对应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在非冰雪覆盖区的可见光反照率差别在−0.0081∼0.0029之间,精度较高;差别最大的区域为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冰雪覆盖区。研究表明,自1860年以来,所有典型区域(包括中国东部、欧洲东南部、美国中东部和巴西南部)的城市建成区逐年增加,特别是巴西南部的自然植被逐年减少;在1860–1980年间,各区域主要表现为自然植被向城市建成区和耕地转化;在1980–2015年,巴西南部耕地类型持续增加,其余区域均表现出自然植被逐步恢复的变化趋势。此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光反照率存在很大差别,例如,春季可见光反照率在冰雪表面为0.5069,混交林为0.0444,而城市建成区为0.0870;且受不同纬度和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光地表反照率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例如,春季草原的可见光反照率最大为0.4915,最小为1.127×10^(−4)。这套长时期全球分光地表反照率数据集可以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气候变化的相关定量研究奠定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数据集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解读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华 黄建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4,共5页
人为辐射强迫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对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评估,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科学部分的重要内容。AR5在指出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及其之前所用的辐射强迫概念的优点和局限性后,为了涵盖影... 人为辐射强迫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对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评估,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科学部分的重要内容。AR5在指出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及其之前所用的辐射强迫概念的优点和局限性后,为了涵盖影响云的快速过程,给出了新的辐射强迫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并与之前使用的瞬时辐射强迫和平流层调整的辐射强迫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强迫 评估报告 IPCC 自然 解读 气候变化 驱动力 工作组
下载PDF
新、旧气候态的差异及对东北地区气候业务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房一禾 赵春雨 +3 位作者 王颖 顾正强 陈海山 吴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海温场差异,并分析了气候平均值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预测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东北大部分地区而言,新气候态(1981—2010年)表征的气候较旧气候态(1971—2000年)更暖湿;新气候态的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值和海温值较旧气候态均有所增大;新气候态下东亚大槽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弱是造成东北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西太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东北地区大部分月份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东北冷涡强度减弱是造成东北地区6月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9月和10月降水量减少可能与海温的变化有关。气候平均值的改变会对气候业务产生影响,如需对冷冬事件和ENSO事件重新评估,对极端事件重新分析,及对要素预报量级和趋势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平均值 差异 暖冬 ENSO 气候变化业务
下载PDF
中国的PM2.5和对流层臭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华 陈琪 +1 位作者 谢冰 赵树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9-296,共8页
本文首先对中国PM2.5和近地面臭氧浓度的观测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的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和中国地区的分布特征,其平均值分别为29.78DU和33.97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 本文首先对中国PM2.5和近地面臭氧浓度的观测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的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和中国地区的分布特征,其平均值分别为29.78DU和33.97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PM2.5的浓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其年平均值为0.51×10^(-8)kg/m^3。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5种典型气溶胶对PM2.5总浓度在不同季节的贡献。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讨论了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及其前体物的排放与辐射强迫的联系,以及减排大气臭氧前体物和气溶胶颗粒物质(PM)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指出减排臭氧前体物对气候的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对短寿命的温室气体和黑碳气溶胶的减排是一种短期(未来50年)的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全球平均温度增长不超过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长期战略。短期和长期的减排战略对于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臭氧 PM2 5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下载PDF
1961—2014年我国西南地区干湿季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贾孜拉.拜山 李维京 +3 位作者 孙丞虎 左金清 张若楠 刘景鹏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16,共14页
利用中国1961—2014年逐日降水观测等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干湿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最早进入湿季;干季由四川盆地、贵州南部开始。西南中东部以及南部等地的湿季长度较长,干季则与之相反。干湿季开始日期以及干... 利用中国1961—2014年逐日降水观测等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的干湿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部最早进入湿季;干季由四川盆地、贵州南部开始。西南中东部以及南部等地的湿季长度较长,干季则与之相反。干湿季开始日期以及干湿季长度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发生了气候突变,呈现湿季长度变短,干季变长的趋势。湿季降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并表现出中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干季降水则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点,在东部呈增加,在四川等地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湿季异常偏湿(干)年,开始日期易偏早(晚),结束易偏晚(早),长度偏长(短);干季开始异常偏早(晚)年,干季长度长(短),干季略偏湿(干);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西南地区干湿季出现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区域 湿季 干季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城市化对石家庄站近地面风速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卞韬 任国玉 张立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30,共10页
利用1972—2012年石家庄城市站和4个乡村站地面风速资料,采用城乡对比方法,对石家庄城市站地面风速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站年和季节平均地面风速和平均10 min最大风速的长期下降趋势,主要是由城市化因素引起。具... 利用1972—2012年石家庄城市站和4个乡村站地面风速资料,采用城乡对比方法,对石家庄城市站地面风速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站年和季节平均地面风速和平均10 min最大风速的长期下降趋势,主要是由城市化因素引起。具体结论如下:(1)石家庄站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和大风日数均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15(m/s)/10a、-1.05(m/s)/10a和-2.90 d/10a;乡村站年平均风速呈微弱下降趋势,年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减少较为明显,年大风日数减少趋势非常显著,减少速率分别为-0.02(m/s)/10a、-0.21(m/s)/10a和-2.19 d/10a。(2)石家庄站年平均风速下降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为-0.13(m/s)/10a,城市化影响非常显著,城市化贡献率达到86.0%。该站春、夏、秋、冬季平均风速变化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16(m/s)/10a、-0.10(m/s)/10a、-0.13(m/s)/10a和-0.15(m/s)/10a,城市化贡献率分别为82.8%、87.6%、88.6%和85.4%。(3)石家庄站年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为-0.84(m/s)/10a,城市化贡献率为79.7%;春、夏、秋、冬季平均10 min最大风速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分别为-0.94(m/s)/10a、-0.80(m/s)/10a、-0.60(m/s)/10a和-1.01(m/s)/10a,城市化贡献率分别达到90.4%、78.6%、64.9%和79.1%。(4)城市化对石家庄站年大风日数减少的影响不显著,但冬季大风日数减少仍明显与城市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速 变化趋势 城市化影响 城市化贡献率 石家庄站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南海表层温度气候学特征及长期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2 位作者 宝乐尔其木格 徐宾 宇婧婧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9-197,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南海最高、最低SST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夏季中南半岛和海南岛东侧存在相对低温区,应与西南季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深层冷水涌升有关;近30年南海及毗邻海区年平均SST增温趋势为0.100℃/10a,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年平均SST处于高值期,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南海海区四季均存在变暖趋势,冬季增温趋势最大,为0.194℃/10a,夏、春季次之,分别为0.121℃/10a和0.107℃/10a,秋季最小,为0.086℃/10a;近30年台湾海峡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增温最显著,最大增温值达到0.7℃/10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学 海表温度(SST) 南海 卫星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影 赵宗慈 +1 位作者 高学杰 章真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4期176-178,共3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海洋环流模式(NCC/IAP T63),考虑IPCC SRES A2(高排放)和A1B(中等排放)两种人类排放情景,对2030年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未来30a东线区域将变暖,尤以1月(冬...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海洋环流模式(NCC/IAP T63),考虑IPCC SRES A2(高排放)和A1B(中等排放)两种人类排放情景,对2030年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流域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未来30a东线区域将变暖,尤以1月(冬季)东线北部地区变暖最明显,其中A2情景,2010年1月变暖约5℃,2020年1月变暖约7℃。7月(夏季)东线南部变暖最小,其中,2010年为0.2℃,2020年为0.9℃。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活动对未来30a东线区域降水的影响不明显,A2情景可能略有增加趋势,A1B情景可能略有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区域 气候模式 排放情景 预估
下载PDF
甲烷浓度变化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谢冰 张华 杨冬冬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的最新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模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浓度增加引起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甲烷浓度增加造成的有效辐射强迫...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给出的最新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模拟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浓度增加引起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甲烷浓度增加造成的有效辐射强迫的全球平均值为0.49 W/m2;导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0.31℃,升温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全球平均降水量增加0.02 mm/d,赤道辐合带降水中心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地表水汽通量的变化使高纬度地区云量增加(约4%),而中低纬度地区云量减小(约-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有效辐射强迫 气候变化
下载PDF
CMIP5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左金清 李维京 任宏利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7-164,共8页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试验(historical)的输出结果,评估了26个耦合模式对北极涛动(AO)的模拟能力。对各模式逐月AO指数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有23个模式能够模拟出AO模态无显著变化周期的特征。这些模式也能够...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试验(historical)的输出结果,评估了26个耦合模式对北极涛动(AO)的模拟能力。对各模式逐月AO指数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有23个模式能够模拟出AO模态无显著变化周期的特征。这些模式也能够较好地再现冬季AO在海平面气压场上的主要分布特征,但均高估了AO模态的强度。对于伴随着冬季AO位相变化而出现的中高纬度偶极型的纬向平均纬向风异常,CMIP5中只有一些模式有较好的模拟表现,大多数模式对其中心位置和强度的模拟存在明显不足。对比之下,MPI-ESM-P对AO时空特征的模拟更接近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模拟评估 耦合模式 CMIP5
下载PDF
中国不同密度站网风速变化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敏 王国复 黄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19-326,共8页
比较中国不同观测站网1971—2010年平均风速及其变化趋势的监测差异发现:不同站网监测的中国平均年、季、月风速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对差异在±10%之间;对平均风速空间分布的监测效果差异较大,其中基本基准站和基本站网对东北和... 比较中国不同观测站网1971—2010年平均风速及其变化趋势的监测差异发现:不同站网监测的中国平均年、季、月风速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对差异在±10%之间;对平均风速空间分布的监测效果差异较大,其中基本基准站和基本站网对东北和华南的监测结果较好,特别是基本基准站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监测均接近标准站网;各级监测站网得到的中国平均风速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从风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几个站网的监测效果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网密度 风速 气候监测 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