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0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600
1
作者 任国玉 初子莹 +15 位作者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影响 高空温度 中世纪温暖期 中国大陆
下载PDF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被引量:445
2
作者 任国玉 徐铭志 +4 位作者 初子莹 郭军 李庆祥 刘小宁 王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a,春季为0.28℃/10a,秋季0.20℃/10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区域气候
下载PDF
一套格点化的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及与其它资料的对比 被引量:437
3
作者 吴佳 高学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2-1111,共10页
为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检验等的需要,基于2400余个中国地面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通过插值建立了一套0.25°×0.25°经纬度分辨率的格点化数据集(CN05.1).CN05.1包括日平均和最高、最低气温,以及降水4个变量.插值通过常用的"... 为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检验等的需要,基于2400余个中国地面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通过插值建立了一套0.25°×0.25°经纬度分辨率的格点化数据集(CN05.1).CN05.1包括日平均和最高、最低气温,以及降水4个变量.插值通过常用的"距平逼近"方法实现,首先将计算得到的气候平均场使用薄板样条方法进行插值,随后使用"角距权重法"对距平场进行插值,然后将两者叠加,得到最终的数据集.将CN05.1与CN05、EA05和APHRO三种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四种资料的分析时段统一为1961—2005年)进行对比,分析了它们对气候平均态和极端事件描述上的不同,结果表明几者总体来说在中国东部观测台站密集的地方差别较小,而在台站稀疏的西部差别较大,相差最大的是青藏高原北部至昆仑山西段等地形起伏较大而很少或没有观测台站的地方,反映了格点化数据在这些地区的不确定性,在使用中应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资料插值 日数据 气温 降水 中国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被引量:293
4
作者 唐国利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91-798,共8页
重新考虑了1950年前后器测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统一采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利用国际上通行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计算方法,建立了中国近100年的地表气温序列,并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自1905年以来中国地表... 重新考虑了1950年前后器测资料的非均一性问题,统一采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月平均温度,利用国际上通行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计算方法,建立了中国近100年的地表气温序列,并对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自1905年以来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明显增暖,升高幅度约为0.79℃,增温速率约为0.08℃/10 a,比同期全球或北半球平均略高.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增温似乎不比30~40年代明显,而20世纪50~60年代地表气温的变冷却比全球或北半球显著得多.和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一样,近100年来中国的增温也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夏季却有微弱变凉趋势.新的全国平均气温序列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给出了更高的增温趋势估计值,这主要与采用新的月平均气温统计方法改善了原序列的均一性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早期资料覆盖面积比例低和后期城市化影响等问题,这里给出的增温趋势估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气候变暖 气温序列
下载PDF
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250
5
作者 高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61-768,共8页
利用1961-2005年中国霾日统计资料,对中国霾的时空气候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霾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中国年和四季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 利用1961-2005年中国霾日统计资料,对中国霾的时空气候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霾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太阳总辐射、日照时数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中国年和四季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态势,东部地区集中在三个多发区,分别为长江中下游、华北和华南;季节变化,除东北地区、青藏高原、西北西部四季霾日均很少且变化不明显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的特点。近45年,全国平均年霾日数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2004年为最高值。我国东部大部地区主要呈现增加趋势,尤其霾多发地区,如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及河南西部等地,霾日增加幅度大,趋势显著,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增加及天气气候变化是这些地区霾日呈现增加趋势的可能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大部地区则以减少趋势为主。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霾日变化趋势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反,霾的增加是造成太阳总辐射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青藏高原霾日变化和日照时数变化均呈现不明显的减少趋势,但由于这些地区霾日发生少,其变化不会对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变化造成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气污染 日照时数 太阳总辐射
下载PDF
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被引量:226
6
作者 唐红玉 翟盘茂 王振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8-735,共8页
利用1951~2002年全国733个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我国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变化不明显或呈弱... 利用1951~2002年全国733个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我国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变化不明显或呈弱降温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全国各地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变暖趋势;无论是年还是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我国年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并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日较差亦均呈下降趋势,并以冬季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呈现较为一致的步伐,即52年来主要的变暖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均在90年代后期达到了近52年来的历史新高,近年来又略有回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变化
下载PDF
长江流域1960-2004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趋势 被引量:180
7
作者 苏布达 姜彤 +1 位作者 任国玉 陈正洪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1986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极端强降水出现了显著增加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既是极端降水强度增强,也是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增加的结果。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西南部。趋势分析表明,... 1986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极端强降水出现了显著增加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量的增加,既是极端降水强度增强,也是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增加的结果。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西南部。趋势分析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流域上游极端降水事件峰值提前到6月份出现,与长江中下游极端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几乎同步,这必将加大遭遇性洪水发生的机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与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 长江流域
下载PDF
IPCC成立以来对温度升高的评估与预估 被引量:181
8
作者 赵宗慈 王绍武 罗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3期183-184,共2页
自1990年开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陆续出版了4次评估报告和1次补充报告。本文回顾了近20a对全球及中国温度升高值的评估及预估的变化。全球平均温度的资料来源于IPCC第一工作组4次评估报告,中国的资料则主要来自与IPC... 自1990年开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陆续出版了4次评估报告和1次补充报告。本文回顾了近20a对全球及中国温度升高值的评估及预估的变化。全球平均温度的资料来源于IPCC第一工作组4次评估报告,中国的资料则主要来自与IPCC 4次报告大致对应时期的有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估报告 IPCC 温度升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平均温度 工作组 中国 出版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174
9
作者 夏军 刘春蓁 任国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共12页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提出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是国际全球变化与水科学领域的重大交叉前沿科学问题之一。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和气...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国际上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提出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是国际全球变化与水科学领域的重大交叉前沿科学问题之一。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巨大风险,提出科学基础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包括关键的科学问题和需要重点开展基础研究的问题。分析表明: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定量分析和预估水文的不确定性是国际上的难题;气候变化下水循环响应研究正从大气到水文的单向连接向水文—气候作用与反馈的方向发展;水资源脆弱性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挑战传统水文理论假定,包括分析和预估水文变化所面临的区域分异性、不确定性和水文极值等问题。开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影响及其适应对策研究,将是21世纪我国水科学及水资源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资源安全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8
10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5-417,共13页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候变化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东亚梅雨系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 被引量:162
11
作者 丁一汇 柳俊杰 +3 位作者 孙颖 柳艳菊 何金海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2-1101,共20页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 利用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0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东亚梅雨季的气候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长江流域特有的这个雨季有平均21天的长度,从6月17日开始到7月8日结束。梅雨期间降雨量达200~300mm,占夏季总降雨量的45%左右。当6月中旬东亚夏季风突然从华南向北推进到长江流域,同时印度夏季风开始在印度次大陆爆发时,中国梅雨雨季开始。这时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供应显著加强,为梅雨降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汽条件。气候学上梅雨锋的结构主要表现为:(1)近于纬向的宽广云雨区,其中包含有强对流降水与云团;(2)锋前具有高假相当位温的高湿空气柱;(3)对流层低层跨越梅雨锋的水平温度梯度非常弱或几近消失;(4)梅雨锋区低层有一相对低的温度;(5)梅雨锋区以南为强低空偏南急流,急流以北是梅雨锋风切变线;(6)从梅雨锋区到赤道的地区是一个季风型或间接的垂直环流区。在许多方面,中国东部的梅雨锋不同于日本的梅雨锋和朝鲜的梅雨锋,因为后两者基本上是中纬度斜压结构的锋区。东亚夏季风对中国梅雨的影响要比对日本和朝鲜梅雨的影响更重要。作者对东亚梅雨系统(中国梅雨、日本Baiu和朝鲜Changma)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夏季风 梅雨锋结构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干旱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52
12
作者 邹旭恺 任国玉 张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1-378,共8页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 基于中国606个地面台站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统计分析了中国全国及十大江河流域近60年的干旱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60年来,从整体来看,中国干旱面积呈现出弱的增加趋势。干旱持续时间长的几个中心分别位于北方的辽河流域西部、黄河流域东部、海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东南部等地,最长持续时间可达4个月以上;北方江河流域干旱面积一般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干旱面积出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前期连续数年出现大范围干旱,南方大多数江河流域干旱面积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只有西南诸河流域有显著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江河流域 干旱面积 气候趋势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7
13
作者 唐国利 丁一汇 +3 位作者 王绍武 任国玉 刘洪滨 张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2期71-78,共8页
温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方面,十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建立了若干条全国平均气温序列,而几条主要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97之间。同时,这些进展也表现在基础资料质量提... 温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方面,十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建立了若干条全国平均气温序列,而几条主要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97之间。同时,这些进展也表现在基础资料质量提高、空间覆盖面扩大、序列均一性改善以及结果可靠性提高等方面。对多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新结果显示,1906—2005年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8±0.27)℃,2007年是我国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代表性分析显示,现有的几条中国温度序列中除覆盖完整的序列外,其他序列在1920或1930年代以前可能主要反映中国东部变化情况,但在此之后则能较好地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百年 气候变化 气温序列 增温速率估计 全球变暖
下载PDF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被引量:131
14
作者 赵宗慈 王绍武 +3 位作者 徐影 任国玉 罗勇 高学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08-817,共10页
多套观测资料检测表明,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变暖趋势达到0.2~0.8℃/100a,近50年变暖趋势更达到0.6~1.1℃/50 a.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的变暖在近千年中属于明显的,但对于20世纪是否为近千年中最暖的百年,还有待更多... 多套观测资料检测表明,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变暖趋势达到0.2~0.8℃/100a,近50年变暖趋势更达到0.6~1.1℃/50 a.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的变暖在近千年中属于明显的,但对于20世纪是否为近千年中最暖的百年,还有待更多的观测研究验证.气候模式归因分析表明,20世纪中国的变暖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有关,近50年的明显变暖可能与人类排放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一定联系.但是,目前这一结论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尚需更多的研究工作.由于中国区域辽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而且20世纪前50年观测资料匮乏,近千年的代用资料分布不广,因此,应该进一步考证中国20世纪的气温变化和在近千年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变暖趋势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123
15
作者 姜晓艳 刘树华 +2 位作者 马明敏 张菁 宋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整个东北地区降幅为-5.2mm/10a;长春为-12.7mm/10a;哈尔滨为-7.1mm/10a;大连为-2.7mm/10a;沈阳略为上升趋势为1.3mm/10a。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区域性的多重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特征,2a~3a、5a~6a,10a和50a左右的长期振荡周期具有全域性;长春、哈尔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是20a左右;5a~6a的短周期和50年的长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近百年 降水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情势影响综合分析 被引量:108
16
作者 任国玉 姜彤 +3 位作者 李维京 翟盘茂 罗勇 马柱国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2-779,共8页
介绍了近年在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研究表明,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联系,更与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密切相关;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导致一些流域水资源更加短缺和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对... 介绍了近年在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研究表明,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联系,更与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密切相关;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导致一些流域水资源更加短缺和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对流域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管理中,应十分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变率 水循环 水资源 综合分析 中国
下载PDF
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被引量:111
17
作者 封国林 杨涵洧 +2 位作者 张世轩 王阔 沈柏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9-1026,共18页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7°N~32°N,110°E~120°E)区域在6月第1候(6月3日左右)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涝急转事件;(2)海温距平及SVD分析表明,此次事件属于方差贡献较小的异常模态,其前期信号存在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3)涡度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太平洋上空动力机制对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有重要的作用,在10~30天稳定分量分析中发现中高纬环流形势持续稳定为此次事件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场;(4)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较强的拉尼娜事件,赤道印度洋为大范围的异常冷海温控制,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Walker环流偏强、印度洋Hadley环流偏弱,中国西南、东南水汽输送不足,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急转前发生持续严重干旱。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的减弱,副热带高压的突然异常西伸(6月第1候)且持续、Walker环流减弱、印度洋Hadley环流增强,匹配中高纬度大尺度稳定维持的气候背景,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交绥,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并持续,导致6月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洪涝,最终造成此次"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La Nia 印度洋海温 HADLEY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稳定分量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 被引量:90
18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3-753,共11页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人口为5×105~1×106的大城市站受到城市化影响最大,40年热岛增温达到0.64℃.作者还分析了华北地区城市化对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期间观测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热岛效应引起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增暖为0.11℃/10 a,对这个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37.9%.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和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城市化的影响.作者进一步对华北地区1961~2000年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订正,订正后气温线性趋势由0.29℃/10 a降低为0.18℃/10 a.消除城市化影响,研究时段内华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线性增加值为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均一性检验 热岛效应 气温序列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93
19
作者 陈晓晨 徐影 +1 位作者 许崇海 姚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225,共9页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43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评估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0—2005年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多数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这与...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43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评估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0—2005年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多数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这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MIP3)的模式模拟结果类似,但华南地区降水模拟偏少,西部高原地区降水模拟偏多。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降水冬弱夏强的季节变化特征,但降水模拟系统性偏多。从EOF分析结果来看,多数CMIP5模式可以再现中国地区年平均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集合平均的表现优于CMIP3。多模式集合在月、季、年时间尺度下模拟的平均值优于大部分单个模式的结果。CMIP5中6个中国模式的模拟能力与其他模式相当,其中FGOALS-g2、BCC-CSM1-1-m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降水 CMIP5
下载PDF
中国十大流域近40多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6
20
作者 陈峪 高歌 +1 位作者 任国玉 廖要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利用中国1956~2000年月降水量资料,按流域将全国划分为10个区域,分析了各流域年、季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状况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北方流域降水量少,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缺乏且不稳定;南方流域降水较... 利用中国1956~2000年月降水量资料,按流域将全国划分为10个区域,分析了各流域年、季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状况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北方流域降水量少,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缺乏且不稳定;南方流域降水较多,年际变化较小,水资源相对充足且比较稳定。分析结果还表明,近45年来,北方外流河流域年降水量一般趋于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明显减少;南方流域以降水增加为主,90年代降水均较80年代增多,特别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更为明显。季节降水减少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冬春季降水有微弱增加趋势。近20年来,中国绝大多数流域降水的增减趋势与近45年长序列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北方大部分外流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少,南方流域多为增加。夏、秋季,大部流域降水较前20年减少,冬春季则相反。中国西北诸河流域是十大流域中惟一四季降水均有增加的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流域 年季降水量 时空变化特征 气候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