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辐射计与探空仪测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张文刚 徐桂荣 +3 位作者 颜国跑 李南 黄治勇 冯光柳 《气象科技》 2014年第5期737-741,共5页
利用武汉站高时空分辨力探空资料(3h,30m)与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微波辐射计探测偏差的日变化及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大气要素的探测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探测偏差。温度的... 利用武汉站高时空分辨力探空资料(3h,30m)与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微波辐射计探测偏差的日变化及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大气要素的探测具有较高的探测准确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探测偏差。温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出现在午后,相对湿度及水汽密度的探测偏差大值区则在凌晨;温度及相对湿度探测误差的时间序列表现为起伏较大,而水汽密度则相对平稳,降水,特别是强降水,会对微波辐射计的探测准确度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探空资料 误差分析
下载PDF
湖北省卫星云图短时暴雨概念模型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韦惠红 赵玉春 +1 位作者 龙利民 王崇州 《暴雨灾害》 2010年第1期14-19,37,共7页
利用FY-2C卫星云图,结合GMS、GOES卫星云图资料和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03—2008年湖北省内出现的主要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成熟与消亡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在暴雨短时预报时... 利用FY-2C卫星云图,结合GMS、GOES卫星云图资料和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03—2008年湖北省内出现的主要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成熟与消亡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在暴雨短时预报时效(0~12h)上,根据暴雨发生的不同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可建立5种卫星云图模型,即低涡冷槽东移型、冷切变南压型、春季暖倒槽型、梅雨锋切变型和台风西移型;湖北省短时暴雨云团主要发生在切变云带内,春季暖倒槽型和低涡冷槽东移型中,切变云带呈东北—西南向,暴雨云团沿东北—西南向发展,冷切变南压型和梅雨锋切变型中,切变云带呈准东西向,暴雨云团沿准东西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切变云带 卫星云图模型 短时预报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精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文刚 徐桂荣 +2 位作者 廖可文 颜国跑 冯光柳 《暴雨灾害》 2017年第4期373-381,共9页
利用武汉观象台2010年6—7月及2013年6月的加密探空资料,采用两种不同方法与同期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精度的变化特征。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平均廓线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温度及... 利用武汉观象台2010年6—7月及2013年6月的加密探空资料,采用两种不同方法与同期同址的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精度的变化特征。微波辐射计与探空平均廓线对比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对温度及水汽密度探测精度较高,降水对微波辐射计探测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时次的探空与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发现,无降水时,微波辐射计探测的温度及相对湿度在14:00的系统误差较08:00及20:00明显偏大,14:00大气层结不稳定,气球的漂移会对对比探测产生一定的影响。温度及水汽密度在08:00的均方根误差均为最小。微波辐射计与探空的分层对比结果显示,无降水时,20:00的相对湿度均方根误差在4 km以上明显大于08:00和14:00,温度的系统误差在14:00最大,特别是3 km以上。降水时,总体而言,14:00的探测偏差大于08:00及20:00。通过对比降水条件下微波辐射计天顶与斜天顶观测的廓线发现,斜天顶观测能够有效减小降水对观测的影响,但斜天顶观测在14:00的探测偏差总体上仍大于08:00及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微波辐射计 探测精度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两湖盆地襄阳地区PM_(2.5)重污染过程区域传输的观测和模拟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一炜 赵天良 +3 位作者 胡未央 白永清 段婧 陆春松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8-329,共12页
两湖盆地位于华中地区,横跨湖北、湖南两省,海拔高度低于200 m.襄阳为华中地区两湖盆地的“风口”,PM_(2.5)污染严重.为认识襄阳地区大气环境变化特征,对其2016年1月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 两湖盆地位于华中地区,横跨湖北、湖南两省,海拔高度低于200 m.襄阳为华中地区两湖盆地的“风口”,PM_(2.5)污染严重.为认识襄阳地区大气环境变化特征,对其2016年1月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空气南下入侵对两湖盆地襄阳地区产生PM_(2.5)重污染有重要驱动作用.强风是驱动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的主要因素,受东亚冬季风影响,上风方的PM_(2.5)跨区域传输到下风方两湖盆地,导致襄阳地区的PM_(2.5)污染水平上升.基于FLEXPART-WRF模式,定量估算了2016年1月襄阳地区4次PM_(2.5)重污染过程的区域传输贡献,估算发现4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外源贡献率均高于50.0%,最高达80.3%,体现了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对两湖盆地大气重污染事件的主导作用.两湖盆地襄阳地区PM_(2.5)污染主要潜在源来自东北路径,以华北平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湖盆地 PM_(2.5)污染 FLEXPART-WRF PM_(2.5)区域传输
原文传递
登陆强台风“凤凰”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高琦 徐明 +1 位作者 赖安伟 汪小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20053-20058,20104,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NCEP/NCAR地表潜热通量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等,对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登陆引起的暴雨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以及层结不稳定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NCEP/NCAR地表潜热通量一日4次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等,对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登陆引起的暴雨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以及层结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热力条件;高层有明显的辐散,低层有明显的辐合,且从低层到高层伴随着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螺旋度的大值中心的演变基本反映了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而强降水一般发生在正螺旋大值中心的右侧,且梯度大的一侧比梯度小的一侧降水强度更大;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中心对应未来12 h强降水的发生区,对判断台风在陆上的运动、维持也有一定的意义;地表潜热通量在此次暴雨过程的各个时段均为正值,其向上输送和强弱变化对台风强度的维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凤凰” 螺旋度 非地转湿Q矢量 暴雨成因
下载PDF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被引量:318
6
作者 张利平 夏军 胡志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根据最新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安... 根据最新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安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质危机导致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体制。认为21世纪中国的水资源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强有力的措施,包括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防治,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科学管理,维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水资源状况 水资源安全
下载PDF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118
7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9-831,共13页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在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涡形成后沿高原东北侧下滑,在四川盆地诱生出西南涡,川中特大暴雨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由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造成。高原涡东移诱生的低层偏东气流在川西高原东侧地形的动力强迫抬升作用下,释放对流有效位能激发出MCSs产生强降水,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反馈驱动西南涡快速发展。地形的动力作用仅能形成浅薄的西南涡,降水凝结潜热的加入才能使西南涡充分发展。高原涡的发展主要受地面热通量影响,它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南涡能否形成。盆地周边高大山脉对西南涡的位置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盆地周边高大山脉上叠加的中小尺度地形对西南涡和暴雨带的整体位置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暴雨的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地形 对流 暴雨 高原涡
下载PDF
西南低涡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被引量:99
8
作者 陈忠明 闵文彬 崔春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5,共5页
西南低涡是我国重要的暴雨天气系统, 有关西南低涡的形成、发展、结构与降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在简要总结近10年来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深化西南低涡的研究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中尺度结构 强降水
下载PDF
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雷达特征及临近预警 被引量:96
9
作者 李德俊 唐仁茂 +5 位作者 熊守权 柳草 向玉春 袁正腾 王慧娟 韩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4-480,共7页
利用恩施多普勒雷达和常规分析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07—2008年发生在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雷达产品特征。在此基础上,找出了适合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选取负温区回波厚度≥7km、CR强... 利用恩施多普勒雷达和常规分析资料,详细对比分析了2007—2008年发生在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雷达产品特征。在此基础上,找出了适合恩施山区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选取负温区回波厚度≥7km、CR强中心回波强度≥55dBz、强回波梯度≥15dBz·km^(-1)、45dBz强回波伸展高度≥7.5km、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密度≥3.2g·m^(-3)和雷达风廓线1.8~6.1km风垂直切变均值≥2.3×10^(-3)s^(-1)作为强冰雹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组合反射率(CR)强中心回波强度、VIL密度、40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和雷达风廓线(VWP)上1.8~6.1km风垂直切变值达43.0dBz,1.1g·m^(-3),7.0km和1.9×10^(-3)s^(-1),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并利用2009年发生的强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检验了这些临近预警指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冰雹 短时强降水 对比分析 临近预警指标
下载PDF
近3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概述 被引量:87
10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暴雨灾害》 2009年第3期193-202,228,共11页
对近30年来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主要介绍了华南前汛期暴雨发生时中高纬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等大尺度环流背景,亚洲夏季风、南半球冷空气活动以及越赤道气流在华南暴雨中的作用,华南暴... 对近30年来华南前汛期暴雨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主要介绍了华南前汛期暴雨发生时中高纬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和副热带西风急流等大尺度环流背景,亚洲夏季风、南半球冷空气活动以及越赤道气流在华南暴雨中的作用,华南暴雨的天气系统及主要特点,华南和南海北部低空急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暴雨的关系和对暴雨的作用,引发华南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机理及其物理图像,地形、海陆差异及下垫面特性等对华南暴雨的影响,有利于华南暴雨发生的主要云微物理过程等。最后,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华南前汛期暴雨形成的多尺度物理过程和概念模型,并提出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越赤道气流 低空急流 地形 云微物理
下载PDF
降水偏差订正的频率(或面积)匹配方法介绍和分析 被引量:81
11
作者 李俊 杜钧 陈超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0-588,共9页
针对AREM模式降水预报的偏差特征,开展了基于频率(或面积)匹配方法的降水偏差订正试验,重点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并对订正前后的结果进行了系统检验,深入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经过3个月降水集中期(201... 针对AREM模式降水预报的偏差特征,开展了基于频率(或面积)匹配方法的降水偏差订正试验,重点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并对订正前后的结果进行了系统检验,深入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经过3个月降水集中期(2012年6—8月)的逐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该方法能显著改善模式降水预报中雨量和雨区范围的系统性偏差,订正后降水预报的范围和平均强度与实况更加接近;(2)偏差愈大订正效果愈好;(3)原理上此法不能订正降水的落区位置偏差,但通过改变雨区范围的大小,订正后降水预报的TS和ETS的评分也有一定程度提高,尤其是小雨量段,订正使数值预报的"有雨或无雨"的定性降水预报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针对该方法"不能改进降水落区偏差"的局限性,提出了5种可以改进和尝试的方法,同时指出,该方法和原理可以用于单站降水预报、雾和水文的流域预报的偏差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或面积匹配 降水预报 偏差订正 降水检验
下载PDF
樱花花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冬季气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79
12
作者 陈正洪 肖玫 陈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09-5217,共9页
根据对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花期连续62a(1947~2008年)的记录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前54a(1947~2000年)花期变化趋势及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分析,寻找关键因子和关键期,建立了花期-气候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模式,为气候变化提供有... 根据对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花期连续62a(1947~2008年)的记录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前54a(1947~2000年)花期变化趋势及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分析,寻找关键因子和关键期,建立了花期-气候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模式,为气候变化提供有力证据,并对后8a(2001~2008年)花期进行了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54a来,日本樱花始花日期显著提前,每10a提前2.17d,共提前11.72d;落花期略有推迟,每10a推迟0.34d,共推迟1.83d;开花期间持续天数显著增加,每10a增加2.50d,共增加13.55d,这些指标的年际变幅后期明显增大;(2)上年12月到当年3月各月平均气温与始花期均呈负相关,其中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达极显著,是始花期显著提前的主要原因,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始花期分别提前1.66d和2.86d;(3)利用2月份、冬季平均气温建立了始花期的(非)线性关系模式,对后8a的始花期进行了预报试验和检验,平均误差3d左右,尤其是对2004、2007年的异常早花情况,非线性模式有较好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樱花 始花期 落花期 持续天数 气候变化 花期预报
下载PDF
基于TIGGE资料的地面气温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 被引量:81
13
作者 林春泽 智协飞 +1 位作者 韩艳 王靖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12,共7页
基于TIGGE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分别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厅、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英国气象局4个中心集合预报的地面气温场集合平均结果进行检验评估,比较各中心地面气温的预报效果。并利用超级集合、多模式集合平均和消... 基于TIGGE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分别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厅、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英国气象局4个中心集合预报的地面气温场集合平均结果进行检验评估,比较各中心地面气温的预报效果。并利用超级集合、多模式集合平均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3种方法对4个中心的地面气温预报进行集成,同时对预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夏季日本气象厅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预报效果最好,各中心在不同地区预报效果不同。超级集合与消除偏差集合平均降低了预报误差,预报效果优于最好的单个中心预报和多模式集合平均。对于较长的预报时效,消除偏差集合平均表现出了更好的预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GE 集合平均 超级集合 消除偏差集合平均
下载PDF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80
14
作者 王婧羽 崔春光 +1 位作者 王晓芳 崔文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水汽收支方程计算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时期华北东北部暴雨区域的水汽收支情况并分析水汽输送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经向水汽输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暴雨区内水汽主要来源于中、低层(500 hPa以下)...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水汽收支方程计算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时期华北东北部暴雨区域的水汽收支情况并分析水汽输送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经向水汽输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暴雨区内水汽主要来源于中、低层(500 hPa以下)的南边界。暴雨区内水汽的辐合与暴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具有较好一致性,在低层水汽的辐合起主要作用,中高层水汽垂直输送作用更为显著。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得到的结果显示根据水汽源地划分影响此次暴雨过程水汽输送路径主要有:从孟加拉湾、南海地区处于中低层直接北上的西南路径,以及中层以下从我国东部海域(黄海、东海为主)进入内陆之后北折向东北偏北方向运动的L形高湿路径;同时高层沿着西风带西北路径的干空气输送也对此次强降水有重要影响。三者中从东部海域到达暴雨区的水汽贡献率最大,而孟加拉湾、南海的水汽输送对于此次强降水起到了明显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1暴雨 水汽收支 水汽输送通道 水汽贡献
下载PDF
长江流域近40年强降水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75
15
作者 杨宏青 陈正洪 +1 位作者 石燕 任国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6-68,共3页
利用长江流域 1 0 9个气象站 1 96 0~ 2 0 0 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 ,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计算整个长江流域的面雨量 ,研究了长江流域面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长江流域年面雨量呈增加趋势 ,但不显著。从长江流域各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量... 利用长江流域 1 0 9个气象站 1 96 0~ 2 0 0 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 ,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计算整个长江流域的面雨量 ,研究了长江流域面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长江流域年面雨量呈增加趋势 ,但不显著。从长江流域各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 ,长江流域年、夏季 6~ 8月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表现为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 ,但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并不多 ,显著增加的中心在江西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泰森多边形法 暴雨日数 强降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集合预报方法在暴雨研究和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79
16
作者 杜钧 李俊 《气象科技进展》 2014年第5期6-20,共15页
机理了解不够和可预报性问题的忽略是暴雨预报不尽人意的两大原因。主要讨论第二方面,即如何面对和处理可预报性问题,这对如何提高现有数值预报的价值、做好气象服务尤其重要。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直接接触的一些研究和方... 机理了解不够和可预报性问题的忽略是暴雨预报不尽人意的两大原因。主要讨论第二方面,即如何面对和处理可预报性问题,这对如何提高现有数值预报的价值、做好气象服务尤其重要。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直接接触的一些研究和方法,简要地总结了数值集合预报方法在暴雨研究和预报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暴雨集合预报系统的建立:初值和物理扰动、成员数、模式分辨率、资料同化和"虚拟"集合预报;(2)预报方法:集合异常预报法、再预报相似集合法和台风路径聚类法;(3)在预报后处理与订正中的应用:平均、成员排序与最佳成员法、加权平均、概率匹配平均法和集合动力因子法;(4)对暴雨天气系统的机理分析与模式初值的改进:初值扰动差异分析和集合敏感性法、目标观测。希望国内气象业务部门能在日常业务中借鉴以上方法以提高暴雨预报和服务水平,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起点、方向和方法,这包括指导现有的一些业务集合预报系统今后的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集合预报 预报订正 天气诊断 目标观测 资料同化
下载PDF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的超级集合预报 被引量:78
17
作者 智协飞 林春泽 +1 位作者 白永清 祁海霞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9-574,共6页
基于TIGGE资料中的ECMWF、JMA、NCEP和UKMO四个中心2007年6月1日-8月31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24~168h集合预报资料,分别利用固定训练期超级集合(SUP,Superensemble)和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R—SUP,Running Training Period Su... 基于TIGGE资料中的ECMWF、JMA、NCEP和UKMO四个中心2007年6月1日-8月31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24~168h集合预报资料,分别利用固定训练期超级集合(SUP,Superensemble)和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R—SUP,Running Training Period Superensemble)对2007年8月8—31日预报期24d进行超级集合预报试验。采用均方根误差对预报结果进行检验评估,比较了两种超级集合方法与最好的单个中心模式预报、多模式集合平均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SUP预报有效降低了预报误差,24~144h的预报效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平均(EMN,Ensemble Mean)和最好的单个中心预报,168h的预报效果略差于EMN。R-SUP预报进一步改善了预报效果。对于24~168h的预报,R-SUP预报效果都要优于EMN。尤其对于168h的预报,R-SUP改进了预报效果,优于E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集合 多模式集合平均 滑动训练期
下载PDF
基于TIGGE资料的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多模式集成预报 被引量:73
18
作者 智协飞 季晓东 +3 位作者 张璟 张玲 白永清 林春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利用TIGGE资料集下中国气象局(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英国气象局(UKMO)5个中心集合预报结果,对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预报效果优于单个... 利用TIGGE资料集下中国气象局(CM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英国气象局(UKMO)5个中心集合预报结果,对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预报效果优于单个中心的预报,但对于不同预报要素多模式集成方法的适用性存在差异。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R-SUP)对北半球地面气温的改进效果最优,但此方法对降水场的改进效果并不理想。在北半球中低纬24h累积降水的回报试验中,消除偏差(BREM)的结果优于单个中心的预报,且此方法预报结果稳定。进一步利用滑动训练期消除偏差(R-BREM)集合平均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极端雨雪冰冻过程进行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固定误差范围内,R-BREM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地面气温预报时效由最优数值预报中心的96h延长至192h,且除个别时效外,小雨、中雨的TS评分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降水 极端天气事件 多模式集成预报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6
19
作者 白永清 何明琼 +1 位作者 刘静 祁海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2期66-71,共6页
恶劣天气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为了解气象条件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基于2006—2008年汉宜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统计分析了该路段交通事故的月际和日变化特征,利用事故率和日交通事故指数区分定义了交通事故频... 恶劣天气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为了解气象条件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基于2006—2008年汉宜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统计分析了该路段交通事故的月际和日变化特征,利用事故率和日交通事故指数区分定义了交通事故频次和灾害严重程度,采用多项式曲线拟合了气象条件与事故指数的关系,确定了事故突发增长的临界气象指标。结果表明:汛期5—9月是汉宜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高发时期,冬季其次,春季3—4月及秋季10—11月事故发生较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存在明显日变化特征,03—04时和14—17时为事故高发时段。汉宜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频率主要受中到大雨和夏季高温天气的影响,事故灾害严重程度主要受强降水和冬季低温天气的影响。大风强降水天气条件下的事故率要高于一般强降水条件下的事故率,夏季潮湿、闷热天气条件下的事故率要高于一般高温天气条件下的事故率。当高速公路沿线平均日雨量达到中到大雨时,事故率达到高峰;当沿线平均雨量超过20 mm时,事故灾害突发严重。当公路沿线平均高温超过33℃时,事故率突发增长;0~3℃的低温对事故灾害程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 日变化特征 气象条件 临界气象指标 交通事故指数 高速公路
下载PDF
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 被引量:64
20
作者 罗亚丽 孙继松 +16 位作者 李英 夏茹娣 杜宇 杨帅 张元春 陈静 代刊 沈学顺 陈昊明 周菲凡 刘屹岷 傅慎明 吴梦雯 肖天贵 陈杨瑞雪 黎慧琦 李明鑫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9-450,共32页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暴雨科学与预报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其中,暴雨机理研究成果从重要天气系统、中国主要区域的暴雨、台风暴雨等3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而暴雨预报技术研发与应用则从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和暴...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暴雨科学与预报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其中,暴雨机理研究成果从重要天气系统、中国主要区域的暴雨、台风暴雨等3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而暴雨预报技术研发与应用则从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和暴雨预报客观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 物理机制 预报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