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气候暖湿化的农业经济影响评估:以宁夏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慧 刘杰 +1 位作者 王丽 唐智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304,共12页
以宁夏农业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气候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理论,在阐述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经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评估了1991—2020年历史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宁夏农业经济产值的差异化影响,进而预估了SSP... 以宁夏农业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气候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理论,在阐述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经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评估了1991—2020年历史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宁夏农业经济产值的差异化影响,进而预估了SSP3-RCP8.5和SSP2-RCP6.0情景下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气候暖湿化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降水均非线性影响农业经济产值,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抑制农业经济增长,极端高温与重旱未能形成“热旱”复合型灾害影响;SSP2-RCP6.0发展路径可以大幅减缓SSP3-RCP8.5路径下未来升温的潜在负面影响。评估结果揭示了西北气候暖湿化对农业经济的复杂影响,有助于为区域最佳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农业经济 暖湿化 宁夏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极端气象灾害对宁夏农业经济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慧 刘杰 +1 位作者 王丽 唐智亿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78,共5页
综合气候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理论,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与极端气象灾害对宁夏农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均非线性影响农业经济,温度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大于降水,北部引黄灌区对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更加敏感;≥35℃极端... 综合气候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理论,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与极端气象灾害对宁夏农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均非线性影响农业经济,温度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大于降水,北部引黄灌区对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更加敏感;≥35℃极端高温和重旱显著负面影响农业经济;中南部非灌溉区面临“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影响,北部引黄灌溉区面临“旱涝急转”型灾害影响。在宁夏南北部“暖湿”和“暖干”可能进一步分异的背景下,决策者与生产者要抓住有利气候条件,规避极端气象灾害不利影响,促进地区粮食丰收和乡村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气象灾害 农业经济 宁夏
下载PDF
中国典型城市臭氧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51
3
作者 严晓瑜 缑晓辉 +3 位作者 杨婧 赵蔚 徐青 刘玉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6-430,共15页
利用不同气候背景代表城市北京、沈阳、银川、成都、南京和广州6个城市2014-2016年臭氧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要素数据,对典型城市臭氧(O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6年臭氧年平均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利用不同气候背景代表城市北京、沈阳、银川、成都、南京和广州6个城市2014-2016年臭氧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要素数据,对典型城市臭氧(O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6年臭氧年平均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南京>沈阳>北京>银川>成都>广州,3年间广州臭氧浓度呈下降趋势,沈阳变化不大,其他城市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银川增幅最大,北京增幅最小;臭氧浓度月变化特征受纬度影响较大,随纬度增高单峰结构越明显,且各月郊区臭氧普遍高于市区;各城市臭氧日最大值出现在15:00(北京时,下同)-16:00,最小值出现在07:00-08:00,但其峰值、谷值及日变幅有明显差异,广州全天郊区臭氧都显著高于市区,其他城市则不同,11:00-17:00间两者差别较小,成都、南京、银川郊区峰值浓度甚至略低于市区,其余时段郊区高于市区;6个城市影响臭氧变化最主要的气象要素均是气温和日照时数,其次是相对湿度,再次是风速,气温高、日照长、湿度低有利于臭氧生成,相对而言,对于日照时间较长的北京、银川和沈阳,臭氧对气温的变化较其他城市更敏感,且与风速呈弱的正相关,而对于气温、湿度较高的广州、南京和成都,臭氧与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其他3个城市强,且与风速呈弱的负相关;城区臭氧与气象要素相关性普遍较郊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变化特征 气象条件 典型城市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罕见特大暴雨的预报偏差和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豫英 陈楠 +1 位作者 任小芳 王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提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银川CD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ECMWF、T639、WRF、NCEP/NCAR等模式资料,分析了宁夏气象台漏报的2016年8月21日夜间贺兰山东麓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探讨了重大预报误差之缘由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1... 提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银川CD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ECMWF、T639、WRF、NCEP/NCAR等模式资料,分析了宁夏气象台漏报的2016年8月21日夜间贺兰山东麓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探讨了重大预报误差之缘由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1)ECMWF、T639、WRF三种模式均预报宁夏中北部有15 mm以下的降雨,量级显著偏小是漏报诱因;而ECMWF降雨预报结果明显优于其他模式。(2)2016年8月中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位置偏北,21日达最强,在588dagpm线控制下,592dagpm线从宁夏南部东退,受低层切变线、辐合场和低空急流及贺兰山地形的共同影响,引发了宁夏极为罕见的特大暴雨。当地预报员对于极端暴雨事件预报经验匮乏,对副热带高压强盛、位置偏北的极强暴雨环流形势演变了解和认识欠缺。(3)源于东海的中低层偏东气流在西行中形成东南和南风低空急流,并在贺兰山东麓建立一暖性辐合线,由于贺兰山地形阻挡了气流的移动而产生的绕流、摩擦辐合及迎风波抬升,延长了降雨时间,对暴雨的增幅有促进和加强作用,预报中忽视了贺兰山地形对降雨影响。(4)对暴雨预报有效的物理量场θ_(se500)-θ_(se850)<0K、θ_(se500)≥337K和θ_(se850)≥337K、K指数≥38℃、LI≤-3、Q_(700)≥12kg·kg^(-1)等指标掌握应用不熟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8月21日特大暴雨预报员可提前6h确定暴雨落区、订正降雨量级达到暴雨,可做到过程不漏报,但是经订正后的预报无法报出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预报偏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极端异常 地形影响
下载PDF
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严晓瑜 缑晓辉 +3 位作者 武万里 黄峰 杨军 刘玉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7-1738,共12页
利用Traj 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14—2016年银川市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银川市同期PM^(10)和PM^(2.5)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银川年及四季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银川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潜... 利用Traj 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14—2016年银川市逐日72 h气流后向轨迹,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银川市同期PM^(10)和PM^(2.5)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银川年及四季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银川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了影响银川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及不同源区对银川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输送距离最长、高度最高、移速最快的西北气流轨迹占总轨迹的比例最高,达66.7%,且气团移动速度和高度与轨迹距离呈正比;输送高度较低、距离最短、移速最慢的北方气流轨迹占总轨迹数的24.3%;东南气团占总轨迹数的9%,输送距离和移速介于前两者之间,但输送高度较西北气流和北方气流低.四季各类气流轨迹变化特征与年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春、秋、冬三季,中、短距离西北气流占气流轨迹总数的比例最高,夏季东南气流占比最高,且夏季南方气流和北方气流占比较春、秋两季高,冬季未出现南方气流和北方气流,春季和冬季气流轨迹输送距离普遍比夏季和秋季长;春、夏、秋三季,偏南气流的输送高度均最低,四季长距离西北气流的输送高度均最高.年及四季都表现为西北气流轨迹对应的银川PM_(10)和PM_(2.5)平均浓度均较高,是影响银川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最重要输送路径,其次是东南气流轨迹,北方气流轨迹对银川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小.PSCF和CWT分析发现,位于新疆、甘肃、蒙古国、内蒙古、青海的西北源区及四川、陕西的东南源区是影响银川PM_(10)和PM_(2.5)浓度的两个主要潜在源区,各季节区域范围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银川
原文传递
三种高分辨率格点降水预报检验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29
6
作者 潘留杰 薛春芳 +2 位作者 张宏芳 王建鹏 姚静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5-58,共14页
客观有效的评估高分辨率模式格点降水的预报能力,不仅是模式发展中的基础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目前中国气象局主推的格点天气预报业务。以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模式高分辨率降水格点预报资料、CMOR... 客观有效的评估高分辨率模式格点降水的预报能力,不仅是模式发展中的基础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目前中国气象局主推的格点天气预报业务。以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模式高分辨率降水格点预报资料、CMORPH(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Method)卫星与全国3×104个自动观测站的逐时降水量融合资料为基础,选择2015年6~8月55个降水个例,研究传统检验方法、面向对象MODE(Method for Object-based Diagnostic Evaluation)方法、以及邻域法在高分辨率格点降水预报检验中的适用性及优缺点,以期为高分辨率格点降水的预报性能评估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尽管点对点的传统方法在高分辨率格点降水检验中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传统方法能够在空间上表现高分辨率格点降水预报技巧的地域性差异,在时间上刻画预报的整体性能,对高分辨率格点预报性能评估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2)邻域法的显著优点在于一方面能够通过变换邻域窗获得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传统预报技巧,另一方面独有的FSS(Fractions Skill Score)技巧评分能够表现预报相对于观测降水在格点数量上的比值,结合FSS和不同邻域窗上的传统技巧评分,可以判别在多大空间尺度上能够获得较好的预报技巧;(3)MODE方法在变换卷积半径的基础上提取降水对象,基于降水对象不仅能统计模式的传统技巧评分和预报性能的尺度变化,还可以表现降水对象的质心距离、轴角、面积、强度、综合收益、位移距离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首先为用户提供了模式预报性能的多视角表现,其次从侧面定量描述了模式对天气系统发展快慢、槽脊强弱等预报误差,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应用对象属性来提高实际的预报能力还存在一些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模式 空间检验 技巧评分 MODE 邻域法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区夏季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孙银川 王素艳 +3 位作者 李浩 郑广芬 王璠 官景得 《干旱气象》 2018年第6期1035-1042,共8页
采用1981年以来宁夏六盘山区各地夏季气象资料,从体感温度角度分析不同舒适度等级日数分布特征及对其有直接影响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效应。结果表明:(1)六盘山气候湿凉,不适宜避暑;其他地区年平均适宜避暑日数57. 5~68. 6 d,其中... 采用1981年以来宁夏六盘山区各地夏季气象资料,从体感温度角度分析不同舒适度等级日数分布特征及对其有直接影响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效应。结果表明:(1)六盘山气候湿凉,不适宜避暑;其他地区年平均适宜避暑日数57. 5~68. 6 d,其中最适宜日数10. 9~17. 9 d,均以7月最多。(2)随着气候变暖,避暑旅游舒适度提高,适宜避暑日数显著增加,增加幅度2. 8~5. 1 d·(10 a)-1,除海原外其他地区最适宜日数增加最多,增加幅度为2. 0~2. 7 d·(10 a)-1; 6月适宜避暑日数的显著增加对整个夏季适宜避暑日数的增加贡献最大。(3)各地适宜避暑日数在1994—2004年间发生突变,突变后达到64. 8~71. 6 d,占夏季日数的70. 4%~77. 8%。(4)总体上,气温升高和风速减小对六盘山区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具有正效应,相对湿度减小为负效应,气候由冷凉湿润变得更加温热干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六盘山区 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 效应
下载PDF
多种数值预报及其释用产品在宁夏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检验评估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成军 纪晓玲 +2 位作者 马金仁 杨洋 陈迪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148-156,共9页
为提高宁夏气象要素预报的准确率,检验了11类数值预报及其释用产品不同时效的准确率。统计发现:温度预报方面,宁夏气象台的释用产品中,排名靠前的,其准确率均优于中央台指导,最高温度尤其明显,中央台指导的最高温度准确率在11种参考产... 为提高宁夏气象要素预报的准确率,检验了11类数值预报及其释用产品不同时效的准确率。统计发现:温度预报方面,宁夏气象台的释用产品中,排名靠前的,其准确率均优于中央台指导,最高温度尤其明显,中央台指导的最高温度准确率在11种参考产品中仅排7~9名;最好的宁夏最高温度释用产品,在48 h及以后,比宁夏预报员的准确率还要高,但宁夏预报员的最低温度准确率均略高于各类参考产品;降水预报方面,宁夏预报员的24—168 h晴雨和24—72 h一般性降水的准确率最高,中央台指导的晴雨准确率远高于其他参考产品,一般性降水准确率短期内WRF 9 km和中央台最优,中雨量级准确率则EC插值和T639插值有优势;所有参考产品的准确率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变化幅度在10%~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预报 检验 数值预报 MOS 集成预报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豫英 苏洋 +2 位作者 杨银 张肃诏 杨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60,共14页
利用近10年宁夏逐时自动气象站降水、银川CD雷达、FY-2、探空和ECMWF再分析0.125°×0.125°等高分辨率多源气象资料,在中尺度系统分型基础上,对比分析贺兰山东麓6次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低空偏(东)南急流夜... 利用近10年宁夏逐时自动气象站降水、银川CD雷达、FY-2、探空和ECMWF再分析0.125°×0.125°等高分辨率多源气象资料,在中尺度系统分型基础上,对比分析贺兰山东麓6次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低空偏(东)南急流夜间增强并配合贺兰山地形,在东坡山前触发或增强了暴雨中小尺度系统,造成地形处降水增幅,极端暴雨都是伴有短时强降水的对流性暴雨,主要集中在东坡山前,中心在山洪沟口,夜雨特征显著。(2)环境场都满足对流性暴雨的3个基本条件:700 hPa(东)南急流将暖湿水汽输向暴雨区,低层高温高湿促进了大气不稳定与动力、热力、地形抬升触发机制;深对流过程850 hPa无明显急流,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受限,但大气稳定度更低,更有利于对流性暴雨发生,混合对流过程850 hPa与700 hPa急流路径重合,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黄海和渤海,水汽输送更充沛,更有利于持续性暴雨产生。(3)极端暴雨主要有暖区对流降水、锋面对流降水、锋区层状云降水3种性质;暖区对流主要在山区,地形抬升是触发机制,锋面对流的触发是低层暖湿气流沿着冷垫抬(爬)升,平原和山区皆有;对流系统的移动与低层风场一致,山区和平原分别沿山体和低空急流轴传播,通常移动与传播方向平行,山区低层为偏东风时,移动与传播近似垂直,列车效应明显。(4)线型对流系统过程冷空气弱,以暖区或(和)锋面对流性降水为主,对流系统在山前沿山体传播形成组织化程度高的带状线型回波,移动与传播有平行有垂直,受地形抬升作用,对流系统在山前稳定少动、发展强盛,降水历时短、范围小、雨强大、有间歇性,3~4 h的累计雨量占过程总量的85%左右,区域平均雨量远小于暴雨量级,地形性强对流暴雨特征凸显。(5)非线型对流系统过程冷空气强,以锋面对流性降水和锋区层状云降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地形影响 列车效应
下载PDF
宁夏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共享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杨有林 陈海波 +4 位作者 王建林 杨侃 卫建国 马宁 李新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61-968,共8页
文章按照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理念,基于云端部署技术,提出了宁夏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共享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架构,建设了宁夏气象基础数据库、业务产品库、服务产品库,构建了业务产品自动化生成系统、服务产品智能化制作... 文章按照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理念,基于云端部署技术,提出了宁夏智能化综合气象业务服务共享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架构,建设了宁夏气象基础数据库、业务产品库、服务产品库,构建了业务产品自动化生成系统、服务产品智能化制作系统、服务信息智慧型发布系统和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存储、数据服务接口、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加工流程的标准化,设计了以标准化体系为基础的集约化数据环境。通过数据环境集约和业务系统集约,设计了以数据驱动为特征的集约化产品加工系统,形成统一的数据加工流水线。突出智能化要求,设计了以智能化为目标的数据分析算法和智能化系统运行控制,并在业务产品自动化生成、服务产品智能化制作、服务信息智慧型发布方面进行了探索。平台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前沿,流程简洁,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充分体现了数据资源标准化、业务系统集约化和计算运行智能化的要求,平台的开发建设将极大地推进宁夏气象现代化进程,对于发展智慧气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数据环境 应用系统 智能化
下载PDF
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22
11
作者 缑晓辉 严晓瑜 +1 位作者 刘玉兰 桑建人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6期58-68,共11页
利用2013—2014年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14年银川地区PM_(10)、PM_(2.5)、PM1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7.3μg·m-3、67.2... 利用2013—2014年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银川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3—2014年银川地区PM_(10)、PM_(2.5)、PM1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7.3μg·m-3、67.2μg·m-3和45.0μg·m-3,年平均PM_(2.5)/PM_(10)、PM1/PM_(10)、PM1/PM_(2.5)分别为45.0%、32.0%和65.0%;PM_(10)浓度3月最高,8月最低,PM_(2.5)和PM1最高浓度均出现在1月,PM_(2.5)最低浓度出现在8月,PM1最低浓度出现5月;3—5月为PM_(2.5)/PM_(10)、PM1/PM_(10)和PM1/PM_(2.5)最低的3个月。不同天气类型PM_(10)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浮尘/扬沙>典型天气平均>霾>晴天>雾,不同天气类型PM_(2.5)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扬沙/浮尘>霾>典型天气平均>晴天>雾,不同天气类型PM1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霾>典型天气平均>雾>晴天>浮尘/扬沙。风速与PM_(10)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风速与PM_(2.5)和PM1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M_(10)浓度在偏西北风时较高,PM_(2.5)和PM1浓度在偏西南风与偏东北风时较高;气温与PM_(10)、PM_(2.5)、PM1浓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PM_(10)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PM1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PM_(2.5)相关性较弱;气压对PM_(10)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小,气压与PM_(2.5)、PM1浓度呈正相关关系;降水对PM_(10)的清除作用最强,对PM_(2.5)的清除作用次之,对PM1基本无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气象条件 相关分析 清除作用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卫星资料的青藏高原云系发生频率及其结构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建军 陈葆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2-642,共11页
应用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7年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季节8类云(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浓积云)的发生频率,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成因,... 应用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7年的Cloud Sat卫星观测资料,针对青藏高原上空不同高度、不同季节8类云(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积云、雨层云、浓积云)的发生频率,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云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成因,为数值预报模式对云系模拟能力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验证信息。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云的发生频率为35%,其中:低云的频率最大,接近21%;中云次之,频率14%;高云的频率最小。垂直分布上,低云最大频率的高度为5~6 km,中云为7~8 km,高云为11~12 km。水平分布上,高原东南部、西北部云发生频率较高,是高原的两个相对多云中心。低云与总的云频率水平分布基本一致;中云是高原北部、中部频率高,南部低,与低云明显不同;高云主要是夏季在高原南部频率高。从不同季节来看,冬季高原西部的低云频率高;春季高原中北部的中云频率高,西部和东南部的低云频率高;夏季南部的低云和高云频率高;秋季云发生频率都很低。在物理成因上,低云的形成主要是地形抬升作用,中云的形成与高原热力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loudSat卫星资料 云类型 水平分布 垂直结构
下载PDF
高分二号遥感影像提取冬小麦空间分布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宋德娟 张承明 +4 位作者 杨晓霞 李峰 韩颖娟 高帅 董海燕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6-608,共13页
精细的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对于资源、环境、生态、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卷积神经网络已经成为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的主要方法,但提取结果中的种植区域边缘往往比较粗糙。本文以高分二号遥感影像为数... 精细的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对于资源、环境、生态、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卷积神经网络已经成为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的主要方法,但提取结果中的种植区域边缘往往比较粗糙。本文以高分二号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冬小麦为提取目标,利用RefineNet模型和最大后验概率模型构建冬小麦遥感提取模型WWRSE(Winter Wheat Remote Sensing Extraction),获取精细的冬小麦空间分布数据。WWRSE模型利用RefineNet网络提取像素的语义特征,使用改进的SoftMax模型生成像素的类别概率向量;以类别概率向量的最大分量与次大分量的差值作为置信度,根据置信度将类别概率向量分为可信和不可信两组,可信组直接使用最大分量对应的类别标签作为相应像素的分类结果;结合最大后验概率模型确定不可信组像素的分类结果。利用随机梯度法对WWRSE模型进行训练。选择SegNet、DeepLab、RefineNet作为对比模型进行实验,WWRSE提取结果的精度为92.9%,比SegNet提高了13.8%,比DeepLab提高了10.9%,比RefineNet提高了8.6%。实验结果表明WWRSE模型在提取冬小麦空间分布数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WWRSE模型提取的结果能够为大范围冬小麦种植面积统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二号 卷积神经网络 RefineNet模型 最大后验概率模型 冬小麦 空间分布 章丘
原文传递
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品质形成气象条件与评级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马力文 李剑萍 +1 位作者 韩颖娟 李万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3-466,共14页
葡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葡萄酒品质,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正常管理和农业技术水平下,衡量葡萄生长气象条件是否适宜品质形成的方法称为酿酒葡萄品质气象评价技术。研究酿酒葡萄品质形成的气象评级技术和气象指标,可为葡萄酒商业... 葡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葡萄酒品质,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正常管理和农业技术水平下,衡量葡萄生长气象条件是否适宜品质形成的方法称为酿酒葡萄品质气象评价技术。研究酿酒葡萄品质形成的气象评级技术和气象指标,可为葡萄酒商业评级、年份酒鉴定和窖藏提供气候参考依据。利用贺兰山东麓2003—2011年多点采样化验的101份‘赤霞珠’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资料,选取其中的51份进行相关普查,确定了有生物学意义的显著气象因子,以各因子的决定系数分别建立了5项品质指标的权重模型,通过单项品质指标对综合品质的贡献构建了综合品质气象评价模型。参照前人对葡萄酒品质、酿酒葡萄品质的研究和葡萄酒和葡萄品质标准,根据酿造葡萄酒所需的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确定‘赤霞珠’各项品质指标的阈值,利用模型反推出与葡萄酒品质相对应的气象因子阈值和‘赤霞珠’品质气象分类标准。回代检验显示5项品质指标均通过了0.001的R检验和F检验,与实测值接近且变化趋势一致。总糖、总酸、糖酸比和单宁的模拟效果较好,R≥0.59且RMSE较小,但pH误差相对较大。用50份未参与建模的样本估算了‘赤霞珠’品质等级。总糖、总酸与实测接近;个别样本的糖酸比、单宁误差相对较大,但变化趋势与实测一致;样本pH均在适宜范围内且较稳定。从综合评分和等级来看,28个样本与实况等级相同,18个样本误差在1级内,仅4个样本相差2级,准确反映出原料的质量。‘赤霞珠’品质气象评价指标和模型为评价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麓 赤霞珠 酿酒葡萄 气象品质 气象因子 品质等级 模型评价
下载PDF
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鉴定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豫 张晓煜 +5 位作者 陈仁伟 刘兆宇 李芳红 冯蕊 王静 李红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8-565,共8页
越冬冻害是制约中国北方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很弱且随品种遗传性状差异而变化。为鉴定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为葡萄越冬冻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赤霞珠’‘美... 越冬冻害是制约中国北方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很弱且随品种遗传性状差异而变化。为鉴定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为葡萄越冬冻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赤霞珠’‘美乐’‘马瑟兰’‘威代尔’‘西拉’‘北玫’‘北红’‘龙眼’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为试材,测定其在模拟自然降温冷冻过程中的生理响应指标(过冷却点、结冰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运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影响葡萄根系组织的抗寒性。2)供试的8个品种葡萄根系抗寒能力可分为3类:弱抗寒型(‘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3.8~–3.2℃,结冰点–2.8~–2.3℃,半致死温度–4.34~–3.19℃;中抗寒型(‘北玫’‘马瑟兰’‘威代尔’),过冷却点为–5.4~–4.4℃,结冰点在–4.1~–3.7℃,半致死温度–5.90~–4.43℃;强抗寒型(‘北红’‘龙眼’),过冷却点在–6.4~–6.3℃,结冰点–5.2~–4.8℃,半致死温度–6.55~–6.11℃。3)根系抗寒能力在不同品种间有显著性差异,8个品种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强弱顺序为:‘北红’>‘龙眼’>‘北玫’>‘威代尔’>‘马瑟兰’>‘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结冰点温度可以作为评价葡萄抗寒性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对于完善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及指导防寒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冻害 酿酒葡萄 根系 抗寒性 过冷却点 电导率 可溶性蛋白
下载PDF
宁夏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朱永宁 冯东溥 +2 位作者 李红英 段晓凤 郑方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256-262,共7页
基于宁夏1961-2016年19个气象站点最低气温逐日观测资料,研究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的时空变化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宁夏全区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平均为0.59℃,且呈显著升高趋势,而春霜冻日数平均为3.9 d,呈显著减少趋势。春... 基于宁夏1961-2016年19个气象站点最低气温逐日观测资料,研究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的时空变化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56 a,宁夏全区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平均为0.59℃,且呈显著升高趋势,而春霜冻日数平均为3.9 d,呈显著减少趋势。春霜冻期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且两者在空间上呈现反向分布,其中宁夏中部为最低气温高值区,南部为低值区,而霜冻日数正好相反。全区74%的站点最低气温显著上升,53%的站点霜冻日数显著下降,同一站点两者表现趋势并不完全相反,但Sen斜率均较小。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的周期性特征明显且相似,20~25 a和10 a左右的周期稳定,且1967年以前两者振荡最为剧烈,而后趋于平缓,表明未来宁夏春霜冻日数可能持续平缓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霜冻日数 春霜冻期 最低气温 时空变化 宁夏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砾石葡萄园赤霞珠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仁伟 张晓煜 +4 位作者 杨豫 王静 张亚红 胡宏远 丁永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64-574,共11页
2018年8月21日−10月9日,对宁夏贺兰山东麓砾石葡萄园酿酒葡萄(品种为‘赤霞珠’)进行分期采收。通过对各采收期葡萄果实中的还原糖、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单宁和花青素含量以及pH、糖酸比和固酸比的测定,利用K−平均值聚类分析... 2018年8月21日−10月9日,对宁夏贺兰山东麓砾石葡萄园酿酒葡萄(品种为‘赤霞珠’)进行分期采收。通过对各采收期葡萄果实中的还原糖、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单宁和花青素含量以及pH、糖酸比和固酸比的测定,利用K−平均值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赤霞珠’葡萄在不同采收时间果实品质指标含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地区‘赤霞珠’葡萄的最佳采收期,以优化砾石葡萄园葡萄酒品质、形成酒庄特色。结果表明:从9月10日起采收的葡萄果实基本满足高品质酿酒对各单项指标的要求,但随着采收时间的推后,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可见,采收时间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通过K−平均值聚类分析,将采收时间分为两类,第I类采收期为8月21日−9月7日,第II类采收期为9月10日−10月9日。综合各指标,在第II类采收期采收更有利于酿造优质葡萄酒。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第II类采收期采摘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月28日−10月9日采收的葡萄综合分值均大于零,其中以9月28日得分最大,达到了1.84。故研究认为,在2018年的气象条件下,宁夏贺兰山东麓砾石葡萄园‘赤霞珠’葡萄年度果实品质的可采收时间段为9月10日−10月9日,9月28日为当年最佳采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 最佳采收期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葡萄品质 酿酒葡萄
下载PDF
宁夏枸杞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香芳 李栋梁 +1 位作者 段晓凤 刘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89-1798,共10页
为明确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枸杞生长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1961-2017年宁夏17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气候倾向率和相关性检... 为明确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枸杞生长的影响,为决策部门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基于1961-2017年宁夏17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气候倾向率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枸杞生育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是宁夏枸杞生育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近57a来,气候变暖使宁夏枸杞生育期平均气温、≥10℃积温及日照时数增加,其线性趋势通过了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平均气温在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1991-2017年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上升了0.7℃。≥10℃积温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速率最大,2003年发生突变,比突变前年平均增加370.6℃。日照时数在200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平均年日照时数增加93.9 h。降水量整体呈弱的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枸杞生长发育的影响利多弊少。气温升高,春季气温回升快,积温增多,整个生育期热量条件充足,使枸杞树萌芽期提前,总生育期延长,单产提高;果熟期、采摘期降水量减少,使枸杞炭疽病、黑果病发生机率减少,有利于品质提高。研究发现,中宁枸杞产量与稳定通过5℃到枸杞萌芽期的积温、≥10℃积温均显著正相关。同时,气候变暖增加了冬季农田土壤水分蒸发,病虫害发生有增加趋势。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减轻或避免气候变化对枸杞生产的不利影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气候资源 积温 枸杞生长季 枸杞产量 宁夏
下载PDF
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特征及水凝物降水效率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沛 姚展予 +6 位作者 贾烁 常倬林 桑建人 高亮书 赵文慧 王伟健 祝晓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1-434,共14页
为了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合理开发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水汽场、地形对当地降水的影响和空中水资源的特征及典型降水过程中云系的降水效率。本文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高时空分辨率ERA5再分析数据集和... 为了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合理开发六盘山地区空中水资源,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水汽场、地形对当地降水的影响和空中水资源的特征及典型降水过程中云系的降水效率。本文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高时空分辨率ERA5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水汽的输送、地形强迫作用下的辐合抬升状况和地形云参量特征,并分别利用WRF模式数值模拟的输出结果和ERA5再分析数据,估算2016~2017年夏季自西向东移经该山区的多次混合降水云系的水凝物降水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位于西北地区东部的六盘山地区具有较为丰沛的大气可降水量和更强的水汽输送。受亚洲季风影响,夏季偏南风向六盘山地区输送了丰沛的水汽,山区成为相对湿度高值区;春、夏、秋季午后山区云量(CF)达70%及以上,夏季云水路径(CWP)和云光学厚度(COT)均明显大于周边地区。在夏季降水过程中,地形引起的动力场对降水有明显的影响,在日降水量5 mm以上强度的过程中,气流遇迎风坡地形产生明显辐合抬升,且辐合抬升越强时降水强度越大。夏季典型降水系统中,山区水凝物降水效率平均约为48.1%,空中还有较大部分的水凝物未能成为降水。因此作为水源涵养地的六盘山地区夏季空中水资源相对丰富而降水量不足,空中水资源具有一定开发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空中水资源 降水效率
下载PDF
ECMWF集合预报在中国中部地区的降水概率预报性能评估 被引量:17
20
作者 潘留杰 张宏芳 +2 位作者 陈小婷 屈丽玮 袁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利用2013、2014年5-10月ECMWF集合预报系统(EPS)输出的降水预报资料,CMORPH(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 orphing M ethod)卫星与全国30000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融合资料,基于Brier评分、Talagrand分布、ROC(Relative... 利用2013、2014年5-10月ECMWF集合预报系统(EPS)输出的降水预报资料,CMORPH(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 orphing M ethod)卫星与全国30000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融合资料,基于Brier评分、Talagrand分布、ROC(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分析等方法,研究ECMWF集合预报对我国中部降水的概率预报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模式对小雨具有稳定的预报技巧,但预报概率偏大;对大雨以上量级降水的分辨能力不足,概率预报偏小。(2)Talagrand图整体表现为"U"型,模式对中等强度以上量级降水预报频次偏少;就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和观测频次一致程度来看,时效越长预报性能越稳定;第11天模式集合成员的发散度发生明显变化,Talagrand图呈"钟"型分布,预报评分显著下降。(3)预报日数越短,降水概率预报效果越好,平均而言,预报日数超过2天后,模式对12 h(24 h)小于30%(40%)的暴雨概率预报技巧低于气候预测。(4)模式24 h小雨命中率较12 h偏高,空报率偏低,预报技巧优于12 h;对暴雨来说,前6天12 h降水概率预报的ROC面积较24 h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降水概率 ECMWF ROC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