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 被引量:176
1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郑方成 王亚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各种农作物的主要产量等,预估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比例,为0—50%,并由此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总量厦各省市的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0.2°×0.2°的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量的分布图。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最后,提出了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秸秆 露天燃烧 清单
下载PDF
中国区域农田秸秆露天焚烧排放量的估算 被引量:140
2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王亚强 郑方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826-1831,共6页
计算了中国区域农田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的量.由于秸秆被大量露天焚烧,已在中国一些地区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有关政府部门对2000~2003年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的县级统计资料,结合谷草比,估算的秸秆年产生量约6亿... 计算了中国区域农田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的量.由于秸秆被大量露天焚烧,已在中国一些地区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根据有关政府部门对2000~2003年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的县级统计资料,结合谷草比,估算的秸秆年产生量约6亿吨/年,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秸秆共占76%左右.依据农村生活水平等基础资料,得到了秸秆被露天焚烧比例的县级数据,估算出了被焚烧的总量,约1.4亿吨/年.结合采用了公开发表文献和试验得到的排放因子,估算了秸秆露天焚烧PM,SO2,NOx,NH3,CH4,BC,OC,VOC,CO,CO2的排放总量和地区排放量.其中的一些污染物排放量,如BC,VOC,OC,CO,CO2,对全国总排放量的贡献已经非常明显.以2003年PM的排放为例,用0.2°×0.2°的网格图显示了排放的地区分布.结果表明,排放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单位面积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主要来自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从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最后,给出了估算排放量的误差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秸秆 露天焚烧 排放清单
原文传递
1993-2006年中国区域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0
3
作者 赵艳霞 侯青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2-1042,共11页
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始建于1989年,最初仅有22个。1993—2005年,一直维持在85至88个,经2006和2007年两次扩建达到294个站。考虑到资料的连续性,本文是以80多个酸雨观测站有系统观测以来(即近14年)的酸雨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客观统计分析... 中国气象局酸雨站网始建于1989年,最初仅有22个。1993—2005年,一直维持在85至88个,经2006和2007年两次扩建达到294个站。考虑到资料的连续性,本文是以80多个酸雨观测站有系统观测以来(即近14年)的酸雨观测资料为基础,经过客观统计分析,得出中国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总的来说,中国酸雨区主体位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方也存在小范围的酸雨区。从全国来看,酸雨发生范围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北方酸雨发生范围扩大明显,南方基本保持不变;而且,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就酸雨强度而言,1993—1998年是最强阶段,1999—2002年强度有所降低,2003—2006年酸雨强度重又持续加强,到2006年已达到1993—1998年的平均水平;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北方酸雨强度加强非常明显。对于中国区域降水酸度变化的成因,本文利用中国SO2排放量的变化和大气成分本底站降水化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酸雨 PH值 酸雨频率 SO2 降水化学
下载PDF
燃放烟花爆竹对北京城区气溶胶细粒子的影响 被引量:73
4
作者 徐敬 丁国安 +6 位作者 颜鹏 章建成 王淑凤 孟昭阳 张养梅 刘玉彻 张小玲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79-82,共4页
为了研究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中气溶胶细粒子污染的影响,采用TEOM于2003年1月31日—2月25日对PM2.5和PM10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春节期间北京城区气溶胶细粒子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中PM2.5在短时... 为了研究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中气溶胶细粒子污染的影响,采用TEOM于2003年1月31日—2月25日对PM2.5和PM10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春节期间北京城区气溶胶细粒子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中PM2.5在短时间内上升到很高的水平,最大小时平均质量浓度达549μg/m3,平均每小时质量浓度增加100μg/m3左右。并且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上升,PM2.5在PM10中的比例也明显上升,两者质量浓度小时平均值的比值最大可达0.9。稳定天气条件下,燃放高峰期过后随着粒径在2.5~10μm之间的较粗粒子的沉降(约需3~4h),PM10的质量浓度下降,但PM2.5/PM10的比值仍持续偏高。燃放烟花爆竹导致PM2.5中以燃烧为代表的元素(S、P、As)、部分金属元素(Al、Fe、Ti、Se、K)、可溶性离子成分以及OC的升高。这些成分与烟花爆竹的金属粉末、无机盐类,以及复杂的S、P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大气环境 北京 PM2.5 PM10 烟花爆竹
下载PDF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8
5
作者 李杨 曹军骥 +1 位作者 张小曳 车慧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数(API)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64),表明BC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常天气下,BC小时平均浓度呈三峰分布,这与机动车污染、居民活动和农村秸秆燃烧等来源相关联。通过降水天气下BC的浓度分布和BC浓度频次分布法,获得了西安大气中BC的本底浓度为4.5μg·m-3,以此估算了西安大气BC中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其中周边源对BC的贡献超过了1/3。这表明了该季节内城市周边农村秸秆燃烧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贡献,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测量仪 黑碳气溶胶 时间序列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北京城区低层大气PM_(10)和PM_(2.5)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 被引量:55
6
作者 丁国安 陈尊裕 +8 位作者 高志球 姚文清 李毓湘 程兴宏 孟昭阳 于海青 黄锦恒 王淑凤 苗秋菊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31-44,共14页
2003年8月10-26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铁塔3个不同高度(8,100和320m)得到了1min平均的PM2.5和PM10连续质量浓度资料,配合其它观测资料,其中包括4个不同高度(8,100,200和320m)PM2.5和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CO和NO2... 2003年8月10-26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象铁塔3个不同高度(8,100和320m)得到了1min平均的PM2.5和PM10连续质量浓度资料,配合其它观测资料,其中包括4个不同高度(8,100,200和320m)PM2.5和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CO和NO2连续观测,并结合气象铁塔同期的气象场观测,揭示了北京城区PM2.5和PM10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北京325m铁塔所观测到的气溶胶垂直分布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渐缓递减型和快速递减型.静稳天气以及污染日气溶胶垂直分布属于渐缓递减型,而弱冷空气过境及清洁日气溶胶垂直分布属快速递减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是和边界层大气动力、热力结构及湍流特点密切相关.清洁日低层(100m)PM2.5和PM10浓度较接近于8m,高层(320m)浓度下降较快,其浓度和8m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其中PM2.5下降的略偏多些.清洁日150m以下存在较强的湍流强度,气溶胶能够很好地混合,但受上层较强的逆温层阻档又不能向高层输送,同时,清洁日各层水平风速较大,尤其高层增加更加明显,结果高层气溶胶浓度迅速降低,因此造成气溶胶垂直分布上下浓度的明显差异.污染日低、中(200m)、高层PM2.5和PM10浓度与8m比较平均逐层下降10%左右.污染日伴随着边界层低风速出现,同时边界层有两重浅薄递温层结构,但气溶胶仍可在逆温层下进行一定的混合,因此污染日PM2.5和PM10浓度随高度降低比较缓慢;观测结果还发现320m高度在西南和东南风向条件下PM2.5和PM10均明显出现高浓度值,而其它高度PM2.5和PM10浓度和风向没有关系.足痕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这是由于来自污染相对较重的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以及天津、山东等北京偏南地区对该高度的贡献,而低层仅受北京局地源的影响.所计算的功率谱和周期初步反映了静稳天气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质量浓度 垂直结构 动力特征 足痕分析
原文传递
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5
7
作者 刘洁 张小玲 +1 位作者 张晓春 汤洁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25,共7页
利用TE Model 49C型臭氧监测仪,于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甸子本底站进行了地面φ(O3)的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全年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φ(O3)高值日的个例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地面... 利用TE Model 49C型臭氧监测仪,于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甸子本底站进行了地面φ(O3)的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全年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φ(O3)高值日的个例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地面φ(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并且与同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主要特征:①夏初φ(O3)较高,6月的平均值达到最高,小时平均最大值可达129.7μL/m3;而冬季φ(O3)较低,12月的平均值达到最低,小时平均最大值仅为32.7μL/m3.②日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在4:00—7:00出现最低值,在15:00—18:00出现最高值,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冬季较小.③气温与φ(O3)呈显著正相关,夏季相对湿度与φ(O3)呈显著负相关,风向和辐射强度也与φ(O3)及其变化规律呈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本底站 地面臭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光腔衰荡光谱(CRDS)法观测我国4个本底站大气CO_2 被引量:47
8
作者 方双喜 周凌晞 +6 位作者 臧昆鹏 汪巍 许林 张芳 姚波 刘立新 温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4-629,共6页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自组装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09年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大气本底站对大气CO2进行了在线观测.初步分析结果表明,4站全年大气CO...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自组装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09年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大气本底站对大气CO2进行了在线观测.初步分析结果表明,4站全年大气CO2体积分数最低值出现在7~8月,夏季临安、龙凤山和上甸子站CO2平均体积分数日变化趋势较接近,每日最低值出现在16:00~18:00(北京时间);临安站CO2月平均值较高,月均值振幅为10.52×10-6;龙凤山站月均值振幅在4站中最高,达到28.19×10-6,主要是由8月较低的CO2体积分数(平均值373.51×10-6)引起,同时该站夏季小时平均值的日变化振幅也最高(50.27×10-6);夏季瓦里关、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站非本底值分别占有效观测数据的50.1%、54.1%、44.6%和56.0%,对夏季0:00、6:00、12:00、18:00(世界时)370多条3日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站夏季来自污染方向的气团分别占总数的53.4%、45.4%、68.6%和85.0%,可能贡献大量非本底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腔衰荡光谱(CRDS) 大气CO 本底站 体积分数 后向轨迹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 被引量:42
9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2 位作者 王亚强 车惠正 陈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6期259-264,F0003,共7页
通过汇总基础数据,计算了中国大陆200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黑碳排放源清单。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绝大部分为县级水平。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也在计算中被使用,计算出... 通过汇总基础数据,计算了中国大陆2000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黑碳排放源清单。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包括社会-经济数据、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消耗数据等,绝大部分为县级水平。一些新的、中国特有的排放因子也在计算中被使用,计算出的全国和各地区的排放量使用了0.2°×0.2°经纬度网格来显示。计算的黑碳总排放量为149.94万t,主要由燃煤和燃烧生物质所致。这一排放结果比以前的清单要高,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燃煤的排放量以前被低估了。东部地区的排放量比西部地区要大。黑碳的排放具有较强的季节性,1月和12月的排放量最大,7月和8月排放量较小;排放的季节性主要是由居民采暖的季节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中国大陆 排放清单 季节性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湿沉降化学成分变化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5 位作者 徐晓斌 丁国安 颜鹏 于晓岚 程红兵 周怀刚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1006,共6页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 利用上甸子本底站自1999-2004年的降水资料,对8种离子(K^+、Na^+、Ca^2+、Mg^2+、NH4^+、SO4^2-、NO3^-、Cl^-)浓度做了统计分析,并通过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方法对该地区的湿沉降来源做了解析.结果表明,①pH分布在4.41~6.55之间,电导率分布在40.97~69.64μS.cm^-1之间.②上甸子本底站的电导率结果明显高于清洁地区降水背景点(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低于北京城区的观测结果,表明降水化学成分受大气污染显著,但污染水平要低于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③SO4^2-、NO3^-、NH4^+、Ca^2+是上甸子站降水样品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从季节变化来看,SO4^2-离子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O3^-离子冬春两季浓度水平相当,夏季略偏低,H+离子浓度春季最低,夏秋两季相当,冬季最高.④源解析结果表明,土壤尘是上甸子本底站降水化学成分最主要的来源;与施肥有关的农田排放是本底站降水成分的另一个重要的源;此外,来自污染地区的交通运输排放和燃煤排放的输送作用同样影响着该地区降水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 降水 源解析 PMF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背景地区CO_2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浦静姣 徐宏辉 +2 位作者 顾骏强 周凌晞 方双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3-979,共7页
通过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在线观测获得的CO2浓度,研究地面风向、地面风速、气团输送等因素对长江三角洲背景地区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安站CO2浓度的日变化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形态,下午低、凌晨高,浓度日变幅... 通过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在线观测获得的CO2浓度,研究地面风向、地面风速、气团输送等因素对长江三角洲背景地区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安站CO2浓度的日变化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形态,下午低、凌晨高,浓度日变幅在9.5×10-6~44.3×10-6(V/V)之间;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春季高,夏季低,浓度年较差为10.1×10-6(V/V).通过分析地面风向、地面风速和气团输送等因素对临安站CO2浓度的影响表明,引起CO2浓度升高的地面风向夏季主要为NW~NNE,冬季主要为NNE~ESE;地面风速越大,CO2浓度越小;气团远距离输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气团途径区域的CO2排放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 影响因素 在线观测
下载PDF
双通道气相色谱法观测本底大气中的CH_4、CO、N_2O和SF_6 被引量:31
12
作者 方双喜 周凌晞 +7 位作者 张芳 姚波 张晓春 臧昆鹏 许林 刘立新 温民 顾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59,共8页
在商用Agilent6890N气相色谱仪基础上,通过自组装、集成及调试,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立了双通道气相色谱在线观测系统,以实现同时高精度分析本底大气中的CH4、CO、N2O和SF6.同时,利用保留时间定性,用峰高定量CH4、CO和SF6,用峰... 在商用Agilent6890N气相色谱仪基础上,通过自组装、集成及调试,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建立了双通道气相色谱在线观测系统,以实现同时高精度分析本底大气中的CH4、CO、N2O和SF6.同时,利用保留时间定性,用峰高定量CH4、CO和SF6,用峰面积定量N2O,对体积分数分别为2000.3×10-9、199.8×10-9、320.04×10-9和5.9×10-12的CH4、CO、N2O和SF6混合标气重复进样110次,分析时每隔3个未知样品穿插分析1个标气,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该站试运行期间的数据表明,该系统分析CH4、CO和SF6的稳定性较好,能满足清洁本底大气高精度、高准确度分析要求,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04%、0.50%、0.08%和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本底大气 在线观测 温室气体
原文传递
北京及周边地区典型站点近地面O_3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希文 徐晓斌 林伟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46-953,共8页
利用2008年6月1日~2009年5月31日在北京城区中国气象局(CMA),及其西南方向固城站(GCH)和东北方向上甸子本底站(SDZ)的近地面O3等观测数据,分析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近地面O3的季节变... 利用2008年6月1日~2009年5月31日在北京城区中国气象局(CMA),及其西南方向固城站(GCH)和东北方向上甸子本底站(SDZ)的近地面O3等观测数据,分析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其他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近地面O3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与固城和北京城区站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固城站和北京城区站的O3变化特征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显示,O3与NO、NO2、NOx、RH多呈负相关,且相关性冬季好于夏季,此外,O3与气温和风速呈正相关,其中北京城区站冬季和夏季O3与风速的相关性差异最明显.O3浓度与地面风向有一定关系,当风向为偏南时,O3浓度较高,当风向为东北时,O3浓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臭氧 季节变化 日变化 相关关系
下载PDF
新型CO2和CH4混合标气标校流程及方法 被引量:29
14
作者 臧昆鹏 周凌晞 +4 位作者 方双喜 温玉璞 姚波 张芳 刘立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1-516,共6页
基于光腔衰荡法Picarro G-1301型甚高分辨率分析仪自组装新型CO2和CH4混合标气标校系统,研究建立了简便高效的标校流程和方法.该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工作标气消耗更少,线性好,对环境大气浓度范围的CO2和CH4的分析精度分别优于0.06... 基于光腔衰荡法Picarro G-1301型甚高分辨率分析仪自组装新型CO2和CH4混合标气标校系统,研究建立了简便高效的标校流程和方法.该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工作标气消耗更少,线性好,对环境大气浓度范围的CO2和CH4的分析精度分别优于0.06×10-6mol.mol-1和0.3×10-9mol.mol-1,准确度分别在±0.05×10-6mol.mol-1和±0.4×10-9mol.mol-1内,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对温室气体分析标校及标气分级传递的质量要求,可保证本底大气CO2和CH4网络化观测数据的可溯源性和国际可比性,已应用于中心标校实验室和本底站大气CO2和CH4混合标气的标校和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H4 混合标气 标校和传递 大气本底观测
下载PDF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全球臭氧总量反演和真实性检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维和 张兴赢 +9 位作者 安兴琴 张艳 黄富祥 王咏梅 王英鉴 张仲谋 吕建工 傅利平 江芳 刘国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26-1733,共8页
利用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发射后一年内获取的观测数据以及地基臭氧观测数据,对全球特别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臭氧总量反演试验,反演结果与国外同类产品... 利用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发射后一年内获取的观测数据以及地基臭氧观测数据,对全球特别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臭氧总量反演试验,反演结果与国外同类产品及地面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探测仪反演的全球臭氧总量分布与国际上发布的同类产品相比,真实地反映了臭氧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征.在全球部分地基观测站所处的位置上对臭氧总量探测仪与OMI产品和地基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探测仪臭氧总量反演结果和国外同类卫星产品相对均方根偏差约为3%,与地基观测结果相比相对均方根偏差约为4.2%,中低纬度地区均方根偏差小于高纬度地区,最大均方根偏差出现在南极臭氧洞之内,大多数情况小于5%,个别站点上超过5%但低于10%,均优于10%的产品设计指标.目前TOU已经完成了在轨测试和试运行进入业务运行阶段,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实时臭氧总量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 大气臭氧总量 风云三号卫星 反演 真实性检验
原文传递
南京北郊气溶胶观测 被引量:19
16
作者 曹念文 施建中 +6 位作者 张莹莹 杨丰恺 田力 卜令兵 夏俊荣 严家德 颜鹏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61,共6页
介绍了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观测及其数据分析结果。利用Raman-Rayleigh-Mie激光雷达系统对南京北郊气溶胶进行常规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详细分析了米氏散射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反演结果随边界值变化的灵敏度,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气... 介绍了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观测及其数据分析结果。利用Raman-Rayleigh-Mie激光雷达系统对南京北郊气溶胶进行常规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详细分析了米氏散射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反演结果随边界值变化的灵敏度,提出了较为准确的气溶胶边界值的确定方法,由此得到较为准确的气溶胶光学参数。通过与地面观测结果的比较,说明了Raman-Rayleigh-Mie激光雷达的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其边界值的确定及其反演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信,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消光系数 气溶胶 南京北郊
原文传递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卫星遥感产品验证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吴序鹏 杨军 +2 位作者 车慧正 李晓静 夏祥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9,共11页
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地基太阳光度计数据,系统验证2007~2008年星载多角度成像光谱仪(MIS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和臭氧监测仪(OMI)气溶胶反演产品,旨在定量评估这些产品在我国沙漠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精度。结果表... 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地基太阳光度计数据,系统验证2007~2008年星载多角度成像光谱仪(MISR)、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和臭氧监测仪(OMI)气溶胶反演产品,旨在定量评估这些产品在我国沙漠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反演精度。结果表明:MODIS/AOD的相关系数在4种产品中最高(0.91),OMI/AOD次之(0.87),其次为MISR/AOD(0.84),OMI/UVAI相关系数偏低(0.51)。MISR/AOD均方根误差(0.14)和平均偏差(-0.06)在4种反演产品中最低。与地基观测相比,MISR/AOD、MODIS/AOD系统偏低,OMI/AOD、OMI/UVAI系统偏高。在相同比较条件下(地基观测气溶胶光学厚度值限定在2.0以内),MISR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偏差在4种反演产品中最低,且相关系数也较高(0.84)。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3种探测器气溶胶反演产品均能较好地展示该地区的气溶胶季节变化。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夏季AOD较大,秋、冬季AOD相对较小。ngstrm波长指数的结果表明,春季(3~5月)最小(均值为0.11),夏季(6~8月)次之,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较大(均值达到0.61),这表明在春、夏季气溶胶粒子偏大,秋、冬季气溶胶粒子偏小。此外,通过研究2000~2010年AOD年际变化表明,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属于沙尘源区,气溶胶类型较为单一,所以总体来说,变化趋势不是较为明显。从反演结果来看,2003年的气溶胶含量为此10年中最高,年均值达到0.32;2005年的气溶胶含量在这10年中最低,年均值为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遥感 气溶胶光学厚度
下载PDF
WMO区域本底站气溶胶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东贞 颜鹏 +2 位作者 张养梅 徐敬 王淑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3-741,共9页
文章通过2002年8月12~27日和2003年7月20日~8月1日在浙江临安县的WMO区域空气污染本底站临安站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OC/EC)及部分化学元素的特征分析,并与1991年夏季(8月22~28日)气溶胶... 文章通过2002年8月12~27日和2003年7月20日~8月1日在浙江临安县的WMO区域空气污染本底站临安站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OC/EC)及部分化学元素的特征分析,并与1991年夏季(8月22~28日)气溶胶的某些特征比较,初步研究结果为:1991年至2003年夏季的气溶胶TSP,PM11和PM2.1浓度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但是PM11/TSP和PM2.1/PM11则有增加的趋势。1991年、2002年和2003年PM11/TSP的值为90%左右,PM2.1/PM11分别为46.52%,69.33%和72.29%,说明气溶胶以小粒子为主,小粒子又以细粒子为主。1991年、2002年和2003年浓度最高的离子为SO4^2-,其次为NH4^+。其中SO4^2-占所测离子浓度的百分数分别为65.39%,57.75%和57.27%,并且主要以(NH4)2SO4,(K)2SO4和(Na)2SO4的形式存在。各离子浓度占所测离子浓度的百分数基本上不随年代变化,具有一定稳定性。2002年和2003年气溶胶中的OC浓度分别为29.91μg/m^3和14.14μg/m^3,均为各自的组分之首。2002年和2003年OC的比值PM2.1/PM11分别为64.63%和77.71%,EC的比值PM2.1/PM11分别为69.89%和87.17%,可见气溶胶中OC和EC主要存在于PM2.1的粒子中。元素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自然源与人为源对气溶胶中的元素都有重要的贡献。主因子分析结果显示PM2.1和PM11元素源基本相同,自然源主要是地壳、土壤尘和海盐,人为源主要是煤飞灰(煤和焦碳)、冶炼工业和道路机动车辆的排放、废物处理、垃圾焚烧及建筑工业粉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底气溶胶 PM2.1 PM11 化学组分
下载PDF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CO_2和CH_4通量观测的质控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顾帅 周凌晞 +2 位作者 刘立新 王木林 温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7-91,共5页
通量观测与大气本底浓度观测采用统一的分析—质控—标校流程和方法对准确评估大气温室气体源汇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对存储样品的气袋进行检测与处理,包括剖析... 通量观测与大气本底浓度观测采用统一的分析—质控—标校流程和方法对准确评估大气温室气体源汇至关重要。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通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在实验室对存储样品的气袋进行检测与处理,包括剖析气袋结构,测试气袋在一定时间内对气样中CO_2及CH_4浓度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对采样、运输流程进行优化,确保样品尽量减少污染;其次,采用与温室气体本底浓度分析—质控—标校相一致的流程和方法,以保证两种观测方法所获取数据的准确可比;最后,将本研究中优化的流程和方法应用于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青海瓦里关自由放牧地和围栏草地开展的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实验,获取了较高质量的CO_2及CH_4通量观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气袋测试 分析标校 质量控制 草地温室气体通量
下载PDF
2006年春季沙尘天气下背景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徐敬 张小玲 +2 位作者 颜鹏 丁国安 徐晓峰 《气象科技》 2008年第6期679-685,共7页
利用2006年3~5月北京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对2006年春季上甸子本底站清洁、污染输送及典型沙尘天气下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底站在春季清洁情况下PM2.5... 利用2006年3~5月北京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资料,对2006年春季上甸子本底站清洁、污染输送及典型沙尘天气下气溶胶的消光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本底站在春季清洁情况下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的日均值水平分别为:10μg/m^3、7Mm^-1和20Mm^-1左右,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71~0.78之间;此次观测到的污染输送过程中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45μg/m^-3、44.5Mm^-1、374.3Mm^-1,单散射反照率分布在0.84~0.94之间;沙尘影响期间,PM2.5质量浓度、吸收和散射系数以及单散射反照率的测量结果分布在248.2~424.1μg/m^3、10.8~44.7Mm^-1、225.4~392.5Mm^-1和0.89~0.96之间。②观测得出,沙尘影响集中的时段细粒子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和气溶胶吸收系数都成倍地上升,其中质量浓度和散射系数上升的幅度要高于吸收系数。③3种天气条件的对比结果显示,受沙尘天气影响PM2.5质量浓度明显上升,且逐时波动幅度大;吸收系数远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但比污染输送过程的测量结果偏低;散射系数同样高于清洁天气下的观测结果,与污染输送情况下的测量结果接近。沙尘天气导致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其对气溶胶粒子散射作用的贡献要大于吸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底站 沙尘 气溶胶 消光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