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8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34
1
作者 杨金虎 江志红 +1 位作者 王鹏祥 陈彦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3,共9页
基于中国1955-2004年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对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北部、湖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区域呈反向变... 基于中国1955-2004年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方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降水阈值,进而对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北部、湖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和新疆西部地区与中国其他区域呈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主要空间异常模态;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的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北、西北东部、华北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东北和华北发生了突变,而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华南及青藏高原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西北西部、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突变;中国各分区年极端降水事件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中国年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从季节来看,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极端降水事件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02
2
作者 肖国举 张强 王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77-1885,共9页
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 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北方旱区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草、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CO2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西风带与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被引量:140
3
作者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38,共7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西风带与季风对我国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作用。分析表明,大气水汽输送在西北地区的3个分区特征非常明显:高原切变线以南,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高...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西风带与季风对我国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作用。分析表明,大气水汽输送在西北地区的3个分区特征非常明显:高原切变线以南,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高原切变线以北,主要是来自西风带的水汽输送;高原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的延长部位是一鞍型区,为西风带与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区。青藏高原东部的西南季风气流有绕行和向北翻越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而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由青藏高原周边向主体的水汽输送,没有明显的翻越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在青藏高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输送为主;在青藏高原南部以低层水汽输送为主。在青藏高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水汽输送为辐散,即输入的水汽又被扩散出去了;在青藏高原主体和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为水汽输送的辐合区。西风带的水汽输送为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来源,西风变化对其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年际变化有直接的作用;南亚夏季风通过西南季风气流水汽输送直接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南部和东部,并且,其变化通过环流结构调整影响西风带的波动,进而影响西风带对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水汽输送 西风带 季风 中国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水资源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17
4
作者 张强 韩永翔 宋连春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90-998,共9页
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的科学背景,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客观分析了引起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透视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讨论了应该如何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同时,还综述了气候变化研究中的... 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的科学背景,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客观分析了引起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透视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讨论了应该如何理解当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同时,还综述了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学术分歧和科学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自然驱动力 人类活动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下载PDF
西北地区大风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4
5
作者 李耀辉 张存杰 高学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利用选取的西北5省(区)以及内蒙古西部(110°E以西)分布均匀的127个气象站1960—2000年41a逐月大风出现日数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大风的空间、时间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大风与沙尘暴的时空关系,揭示了西北地区大风分布的一些新事实... 利用选取的西北5省(区)以及内蒙古西部(110°E以西)分布均匀的127个气象站1960—2000年41a逐月大风出现日数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大风的空间、时间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大风与沙尘暴的时空关系,揭示了西北地区大风分布的一些新事实。西北大风天气可划分为较少区(年均大风日数小于10d)、较多区(年均大风日数10~50d)、多发区(年均大风日数50~100d)和频发区(年均大风日数大于100d)。西北地区大部分区域为大风较多区,占总站数的61 4%,大风频发区分布最小;大风最频繁发生的地方在新疆西北部的阿拉山口,年平均大风日数超过160d,平均不到3d就有一次大风天气,大风日数最少的地方是陕西北部延安,平均每年发生大风天气的日数不到1d。大风日数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很大关系,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以及高山和青藏高原极易出现大风天气。西北地区多数台站近40a来大风呈减少趋势,其中新疆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和陕西东部等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大风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东北部到青海西部地区,其代表站年均大风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后增加了近3倍,达到190d。总体来讲,西北地区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以5月最多,其次是夏季,秋、冬季特别是秋季大风最少;陕西、甘肃中南部夏季大风较多,青海东南部则夏季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天气 沙尘暴 西北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沙源 台站 气象站 夏季 南疆 冬季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10
6
作者 姚玉璧 李耀辉 +3 位作者 王毅荣 张秀云 李耀邦 魏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应用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 应用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均呈下降的趋势;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未来"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幅度为5.9%,而"冷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产力 黄土高原 作物生产 季节 增产幅度 作物生长季 增温 全球气候变化 EOF 平均气温
下载PDF
论特强沙尘暴(黑风)的物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 被引量:95
7
作者 张强 王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5-681,共7页
在总结过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特强沙尘暴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大气强对流对特强沙尘暴(黑风)形成的作用;从物理上系统解释了特强沙尘暴天气的沙尘壁特征;概述了特强沙尘暴的大气沙尘粒子尺度和垂直分布;定性评估... 在总结过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特强沙尘暴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大气强对流对特强沙尘暴(黑风)形成的作用;从物理上系统解释了特强沙尘暴天气的沙尘壁特征;概述了特强沙尘暴的大气沙尘粒子尺度和垂直分布;定性评估了沙尘暴的直接和间接、短期和长期气候效应;最后,还讨论了沙尘暴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强沙尘暴 发生机制 物理特征 沙尘壁 气候效应
下载PDF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91
8
作者 王鹏祥 杨金虎 +3 位作者 张强 何金海 王德民 陆登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及年平均地面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近44年中国西北地区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区基本都表...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及内蒙古西部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及年平均地面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近44年中国西北地区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区基本都表现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增温速率普遍为0.2~0.9℃/10a,大部分地区高于0.22℃/10a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并且在1994年还发生了一次增温突变。西风带气候区年降水量表现为小幅增加趋势,而季风带气候区表现为小幅减少趋势。近44年来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且在1976年左右发生了减少突变。整个西北地区平均地面风速减少、日照时数减少、平均日较差减少、相对湿度增加及平均低云量增加可能是水面蒸发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气候 变化
下载PDF
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9
作者 李照荣 康凤琴 马胜萍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2期83-88,共6页
雷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对西北地区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发现,夏季最强,春秋次之,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地理分布呈三大中心区;与海拔高度、经度、纬度的相关分析及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地形地势是影... 雷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对西北地区气象站点历史雷暴资料的统计发现,夏季最强,春秋次之,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地理分布呈三大中心区;与海拔高度、经度、纬度的相关分析及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地形地势是影响该地区雷暴的主要因子。高原上的雷暴云较其它地区容易产生冰雹,冰雹日数与雷暴日数比值最大为0.36。西北夏季大部分地方的闪电密度小于1个.km-2.a-1,夏季3个月的闪电密度有3个最强中心,新疆西部是最强的闪电密度中心,超过9个.km-2.a-1,7月中心最强,6月次之,8月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均雷暴日 地闪密度 冰雹日数 西北地区
下载PDF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7
10
作者 李耀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622,共7页
简要回顾了2000年以来我国沙尘暴研究动态,概括分析了最近几年沙尘暴研究在地理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形成机理、监测和预警技术,以及沙尘暴危害对环境影响等方面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新成果,以期对以后沙尘暴的更深入研究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沙尘暴 地理分布 形成机理 监测预警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69
11
作者 王润元 杨兴国 +1 位作者 赵鸿 刘宏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61-1166,共6页
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春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上午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迟早不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 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田间春小麦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天气晴朗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上午明显高于下午,且不同生育期峰值出现的迟早不同。蒸腾速率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型,其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晚于净光合速率出现最大值的时间。在生长季节,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且同一个因子对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和强度都有差异,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对蒸腾速率影响最强烈的环境因子,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温度。受环境因子制约最为显著的生理指标是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雨养区 春小麦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气孔导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科学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71
12
作者 姚玉璧 张强 +2 位作者 李耀辉 王莺 王劲松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884-1897,共14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由于干旱灾害所引发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如荒漠化)等,直接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本文介绍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在系统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分析,阐述了对干旱风险评估的科学认识,归纳了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和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评估方法。从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角度,思考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科学发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技术 脆弱性 暴露度
原文传递
初夏敦煌荒漠戈壁大气边界结构特征的一次观测研究 被引量:68
13
作者 张强 卫国安 侯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7-597,共11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在甘肃省敦煌市气象站进行的风、温、湿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典型干旱区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厚度总体而言明显偏高,对流边界最高层厚度... 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在甘肃省敦煌市气象站进行的风、温、湿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北典型干旱区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厚度总体而言明显偏高,对流边界最高层厚度可超过4000m,稳定边界层也在1000m左右的高度;2750m附近为风向转变高度,其下全为偏东风,其上全为偏西风,这个风向转变高度有一定日变化,在观测的9天内每天的日变化规律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边界层风速切变较大,大多数时候有低空东风急流出现,急流最强可达到近20m·s-1,急流高度在500m左右;边界层内比湿廓线有时在大约500m高处出现逆湿,一般以夜间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戈壁 边界层厚度 低空急流 风向转变高度 大气逆湿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5
14
作者 姚玉璧 王润元 +2 位作者 邓振镛 韩树林 邢托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9-385,共7页
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988—2008年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2007—2008年加密观测和1957—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957—2008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 基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1988—2008年马铃薯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2007—2008年加密观测和1957—200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957—2008年,研究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13.359mm.(10a)-1;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均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239℃.(10a)-1;作物生长季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102.(10a)-1.从播种后第96天开始,马铃薯块茎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在播种后第110天,马铃薯块茎的生长速度达最大;从播种后第124天开始,马铃薯块茎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从播种至出苗期的间隔日数为每10年缩短1~2d,花序形成至采收期和全生育期的间隔日数均为每10年延长9~10d.气候变暖导致马铃薯生育前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缩短以及生殖生长阶段和全生育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马铃薯 生育 块茎形成
原文传递
气候暖干化对甘肃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67
15
作者 姚玉璧 邓振镛 +3 位作者 王润元 王毅荣 蒲金涌 张秀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20,共5页
以1981~2000年甘肃全省71站点马铃薯产量和生长期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用EOF、多元回归、积分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省马铃薯产量年际及地域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中和陇南山区产量序列与该... 以1981~2000年甘肃全省71站点马铃薯产量和生长期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用EOF、多元回归、积分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省马铃薯产量年际及地域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陇中和陇南山区产量序列与该空间型的时间系数序列的相关不显著,产量年际变幅小;其余地方产量序列与该空间型相关显著,产量年际变幅大。在降水量变化一定的条件下,马铃薯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温度变化一定的条件下,马铃薯产量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马铃薯产量 气候变化 对策
下载PDF
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61
16
作者 王宝鉴 黄玉霞 +2 位作者 陶健红 李栋梁 王鹏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共7页
对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气候系统影响的西北地区可划分为西风带、高原区与东亚季风等3个气候影响区,水汽沿西北、西方与西南3条路径输送到西北地区;东亚季风区是西北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 对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气候系统影响的西北地区可划分为西风带、高原区与东亚季风等3个气候影响区,水汽沿西北、西方与西南3条路径输送到西北地区;东亚季风区是西北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的最丰富区,西风带区是次之,高原区最少.平均状况下,高原区的边坡、东亚季风区、天山及祁连山等西北地区降水最大和次大中心维持水汽的辐合状态.西风带区在1978年以前净水汽通量呈“亏损”状态,之后维持“盈余”;高原区净水汽通量一直为“亏损”状态;东亚季风区90年代以前净水汽通呈“盈余”状况,其后基本维持平衡,且数值远大于其它区.西风带区降水和大气水汽在变化过程中均有突变发生,时间分别为1990年和1985年,其它两区没有突变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水汽通量 水汽收支 突变时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1961—2009年中国区域干旱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1
17
作者 刘晓云 李栋梁 王劲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3-483,共11页
利用1961—2009年中国589个气象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小波变换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年标准化干旱指数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中国前10个主要干旱异... 利用1961—2009年中国589个气象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小波变换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年标准化干旱指数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中国前10个主要干旱异常区为:河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东北大部、陕西南部-青海东部、滇黔-广西丘陵地区、新疆北部、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辽东及山东-河南东北部。有7个区域呈现干旱化趋势,其中干旱化最明显的区域为滇黔-广西丘陵地区,其次为河套-华北地区。新疆北部、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呈现变湿趋势,其中变湿最显著的区域为新疆北部。选择变干和变湿最典型的区域进行突变分析。滇黔-广西丘陵区突变发生在1980年前后,新疆北部突变点也出现在1980年前后。小波能量谱显示,中国区域干旱化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2~4a左右的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最显著。小波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干旱化主要存在3a左右的显著主周期,其中陕西南部-青海东部还存在显著8a和22a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变化 EOF/R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近30a全国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61
18
作者 朱卫浩 张书余 罗斌 《干旱气象》 2012年第2期220-226,共7页
利用全国736个站点198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时空演变、各影响因子的权重以及夏季6、7、8月的偏热天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近30 a来,我国年均ICHB呈上升趋势,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区的ICHB年际变化与... 利用全国736个站点198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人体舒适度指数(ICHB)时空演变、各影响因子的权重以及夏季6、7、8月的偏热天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近30 a来,我国年均ICHB呈上升趋势,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区的ICHB年际变化与全国的演变趋势总体保持一致;(2)通过对4季ICHB比较,春、秋、冬3个季节的ICHB上升趋势均比夏季明显,冬季最为明显,春季次之;(3)温度(湿度和风速)与ICHB存在着极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其中温度对ICHB的正影响最大,而湿度和风速对ICHB的负影响主要是通过温度的间接作用来体现;(4)近30 a来,我国夏季6月份偏热天数较少,7、8月份平均偏热天数相当,华南地区偏热天数最多,西北地区最为舒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指数 通径系数 时空演变特征 偏热天数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物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5
19
作者 郭海英 赵建萍 +3 位作者 索安宁 杨兴国 黄斌 葛剑平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8-614,共7页
通过对多年来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主要果树苹果、梨发育物候和气候变化的同步观测,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农作物发育物候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分析发现,董志塬近35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 通过对多年来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和主要果树苹果、梨发育物候和气候变化的同步观测,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农作物发育物候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分析发现,董志塬近35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为主(冬小麦越冬期增温线性趋势达0.0672℃a/),和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增温线性趋势达0.0507℃a/,远高于全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增温幅度,也高于陇东黄土高原近35年平均增温幅度(0.0348℃a/),是陇东黄土高原增温中心地带。气候变暖对董志塬冬小麦和果树的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春季发育期普遍提前,冬小麦越冬期显著缩短(缩短的线性趋势达0.674d a/),而冬小麦和果树春季各发育期间隔并未出现缩短的趋势。而且由于当地种植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长日照型品种,发育期提前导致日长缩短,对发育有一定抑制作用,抵消了一部分增温的影响,因此果树春季各发育期提前的线性趋势比冬小麦明显。就果树而言,梨树春季发育期提前的线性趋势又比苹果树明显。结论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农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气候变化特征,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趋利避害,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物候期 陇东黄土高原 生态响应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的大风特征及风压研究 被引量:52
20
作者 白虎志 李栋梁 +1 位作者 董安祥 方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116,共6页
选取青藏高原及周边66个气象站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 1971—2000 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建站以来大风和风向特征, 计算了百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和风压. 分析发现: 青藏高原大风日数主要集中在青藏铁路沿线地区, 年际和... 选取青藏高原及周边66个气象站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 1971—2000 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建站以来大风和风向特征, 计算了百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和风压. 分析发现: 青藏高原大风日数主要集中在青藏铁路沿线地区,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 铁路沿线极端最大风速和历年平均最大风速都出现在铁路中部的托托河, 风向多为偏西风; 铁路沿线50 a、100 a一遇的10 min平均最大风速和风压都出现在安多地区. 以新疆达扳城为参考站, 推算出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列车停驶临界风速. 为确保列车运营安全, 建议在昆仑山口至错那湖间的高山地段风口和列车转弯处建造防风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沿线 大风日数 风压 临界风速 气候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