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龙卷的环境背景和雷达回波结构分析 被引量:92
1
作者 郑媛媛 张备 +3 位作者 王啸华 孙康远 慕瑞琪 夏文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2-952,共11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10次台风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和其中F2~F3级以上龙卷过程的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台风龙卷所处环境基本为弱对流有效位能(200~1000 J·...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10次台风龙卷过程的环境背景和其中F2~F3级以上龙卷过程的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台风龙卷所处环境基本为弱对流有效位能(200~1000 J·kg^(-1))和风随高度强烈顺转的强低空风的垂直切变环境,0~1 km风的垂直切变超过10^(-2)s^(-1),风暴的相对螺旋度很大,台前龙卷环境的粗理查孙数很小,平均在40以下。台风龙卷大多数出现在台风前进方向的东北侧,位于0~1km风切变和相对风暴螺旋度大值区。龙卷主要产生于台风外围螺旋雨带上,台前龙卷往往产生前地面已存在风向切变和风速的辐合,但温度梯度不大。(2)在台风影响环境下导致龙卷的风暴属于微超级单体风暴,有水平尺度2~4 km的中气旋;垂直涡度限制在4 km以下;风暴单体的质心在2 km左右,风暴伸展高度在5~7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龙卷 天气背景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7·20”郑州特大暴雨的多模式对比及高分辨率区域模式预报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史文茹 李昕 +4 位作者 曾明剑 张冰 王宏斌 朱科锋 诸葛小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8-702,共15页
7月20日郑州遭遇特大暴雨,郑州站单日降水量(552.5 mm)和1 h降水量(201.9 mm)皆打破了该站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本文采用地面降水观测、静止卫星观测、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数据对此次过程开展了多模式预报偏差原因分析和江苏省精... 7月20日郑州遭遇特大暴雨,郑州站单日降水量(552.5 mm)和1 h降水量(201.9 mm)皆打破了该站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本文采用地面降水观测、静止卫星观测、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数据对此次过程开展了多模式预报偏差原因分析和江苏省精细化天气分析和预报系统(Precisi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PWAFS)的极端强降水预报能力分析。主要结论:1)此次暴雨过程因副热带高压西伸与台风”烟花”加强使二者之间的东风急流加强,并叠加地形的抬升作用而引起,前者提供了大尺度水汽条件,后者提供了局部动力条件;2)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的降水落区较好,中心略偏北,但强度显著偏低。PWAFS模式预报的降水量级高于全球模式,且具有沿地形分布的特征,但存在降水位置偏西和降水范围更为孤立等问题。3)结合再分析资料和PWAFS预报,对应此次强降水区域,7月20日白天存在中低层切变发展成闭合低压系统的过程,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分析 PWAFS模式 模式预报分析
下载PDF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严文莲 朱承瑛 +2 位作者 朱毓颖 刘端阳 濮梅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2-901,共10页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且部分站点存在多次爆发增强现象;夜间天空打开,长波辐射降温作用加强,是大范围强浓雾形成和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雾前降雨为本次强浓雾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也是日出后部分站点由于水汽蒸发增强而导致雾爆发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另外,雾前和雾期间近地层强逆温的存在为雾的爆发性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而逆温顶附近低空急流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逆温的维持和加强,利于雾的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发展 水汽蒸发 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01~2019年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_(2.5)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潘晨 康志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9-662,共14页
利用区域在线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2001~2019年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_(2.5)浓度分布的影响.在排放源不变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引起的江苏省PM_(2.5)年均浓度的最强正、负异常分别出现在2008和2001年,它们的异常值相对于多年平均值... 利用区域在线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2001~2019年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_(2.5)浓度分布的影响.在排放源不变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引起的江苏省PM_(2.5)年均浓度的最强正、负异常分别出现在2008和2001年,它们的异常值相对于多年平均值分别占比10.5%和-14.3%,表明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年际变化有明显影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边界层高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整体上都与江苏省PM_(2.5)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以上气象因子所构建的线性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描述PM_(2.5)浓度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其拟合值与模拟值相关性为0.73,通过了99%的信度水平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PM_(2.5) 区域在线双向耦合模式(WRF-Chem) 江苏 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江苏地区一次罕见持续性强浓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焦圣明 朱承瑛 +3 位作者 朱毓颖 袁成松 祖繁 孙康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0-212,共13页
2013年11月30日—12月9日,江苏出现持续10d的强浓雾天气。利用秒级探空资料、能见度资料、江苏省高速公路沿线高时空密度的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以及NCEP/NCAR的1°×1°的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对这次... 2013年11月30日—12月9日,江苏出现持续10d的强浓雾天气。利用秒级探空资料、能见度资料、江苏省高速公路沿线高时空密度的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以及NCEP/NCAR的1°×1°的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物理量场,对这次持续性强浓雾的特点和形成、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在大陆高压控制下,江苏长时间处于高压带的均压区内是这次连续性强浓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地面辐射冷却、低空下沉气流以及东南暖湿气流是强浓雾形成的重要原因。(4)双层逆温和深厚的逆温层是出现强浓雾的重要热力条件。(5)弱冷空气入侵,是雾体爆发增强的促发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持续性 爆发性 成因
下载PDF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夜间雾识别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宏斌 张志薇 +3 位作者 刘端阳 袁成松 周林义 钱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49-1764,共16页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通道数据,利用3. 9μm与11. 2μm通道亮温差法(BTD3. 9~11. 2)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ems3. 9)开展了中国地区夜间不同等级雾的识别,确定了各站点和网格点上对不同等级雾两种方法的参数...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通道数据,利用3. 9μm与11. 2μm通道亮温差法(BTD3. 9~11. 2)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ems3. 9)开展了中国地区夜间不同等级雾的识别,确定了各站点和网格点上对不同等级雾两种方法的参数最优阈值;并利用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和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产品对陆地和海上雾的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通道亮温差法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均可以较准确地识别出不同等级的雾,3. 9μm伪比辐射率法准确率略优;随能见度的下降,两种方法识别准确率都明显提升,虚警率明显下降。能见度小于50 m时,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识别雾的击中率HR、虚警率FAR和KSS评分分别为0. 89(0. 90)、0. 15(0. 15)和0. 74(0. 75)。(2)剔除云影响后,4个雾等级下两种方法对雾识别的HR和KSS评分均有明显提升,FAR均有明显下降。能见度小于1 000 m时,剔除云后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的HR由0. 71(0. 74)提高到0. 81(0. 85),FAR由0. 27(0. 28)降低到0. 12(0. 13),KSS评分由0. 44(0. 46)提高到0. 69(0. 72),KSS评分提高0. 23(0. 26)。(3) 3个个例分析表明,基于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以及RGB合成图均可清晰识别出大部分雾区,雾区和非雾区的BTD_(3. 9~11. 2)(ems_(3. 9))差异明显,强浓雾区BTD_(3. 9~11. 2)(ems_(3. 9))约为-5℃(0. 75);基于葵花8卫星海雾的识别结果与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VFM反演产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葵花8号 亮温差 3.9 μm伪比辐射率
下载PDF
基于不同参数化方案的高速公路大雾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政 袁成松 +4 位作者 包云轩 焦圣明 周林义 谢晓金 王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4-953,共10页
为了比较不同微物理方案、边界层方案和陆面方案对大雾过程模拟效果的影响,本文利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江苏省高速公路网2011—2013年发生的21场大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模式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大... 为了比较不同微物理方案、边界层方案和陆面方案对大雾过程模拟效果的影响,本文利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江苏省高速公路网2011—2013年发生的21场大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模式不同参数化方案对大雾过程数值模拟的影响,确定了基于模式输出结果的成雾判别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微物理方案、边界层方案和陆面方案对地面气象要素、高空温度及雾区分布等要素的影响,微物理方案选用WDM6方案,边界层方案选用QNSE方案,陆面方案选用SLAB方案时,雾的数值模拟效果最优;(2)在最优参数化方案设置下,兼顾气象业务部门有限的计算资源和较高的模式垂直分辨率,对21个大雾个例发生的大气背景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后发现:江苏省境内雾的预报指标应为模式最低层(30~40 m高度)液态含水量>0.015 g·kg^(-1),或2 m相对湿度>95%,且10 m风速<3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大雾 数值模拟 参数化方案 成雾预报指标
下载PDF
随机森林回归法在冬季路面温度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可心 包云轩 +2 位作者 朱承瑛 陈粲 袁成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3,共12页
基于宁宿徐高速公路三个交通气象站2015—2018年冬季逐10 min实时观测资料,使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报这三个站的未来1 h冬季路面温度,分析了该模型在冬季路面温度预报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法可以被用来预报高... 基于宁宿徐高速公路三个交通气象站2015—2018年冬季逐10 min实时观测资料,使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报这三个站的未来1 h冬季路面温度,分析了该模型在冬季路面温度预报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回归法可以被用来预报高速公路冬季路面温度,不同类型的交通气象站点的特征输入方案和参数调试标准存在差异;与简单特征相比,引入的复合特征能更好地补充解释交通气象站所处的环境和气象要素,且其对普通路面交通气象站和靠近桥梁、水体的交通气象站的区分度更高,故引入复合特征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可以被用来预报高速公路冬季路面温度,且其在对普通路面交通气象站和靠近水体、桥梁的交通气象站的预报效果较好,而对服务区交通气象站的预报效果略差;袋外误差率的降低并不代表预报精度的提高;引入复合特征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不论在何种天气状况下,均可用于各不同类型交通气象站冬季路面温度的预报,雨雪天时的预报效果最佳,阴天其次,晴天略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路面温度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CART回归树 预报效果评估
下载PDF
江苏地区雨雾天气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博妮 张雪蓉 +2 位作者 孙明 田力 濮梅娟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1期58-66,共9页
利用2010-2016年江苏地区雨雾观测资料,对雨雾天气类型分型、气象要素变化以及成因机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雨雾天气类型主要分为倒槽型、冷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其中倒槽型发生频率最高;低气压、高湿度、低风速、风向由... 利用2010-2016年江苏地区雨雾观测资料,对雨雾天气类型分型、气象要素变化以及成因机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雨雾天气类型主要分为倒槽型、冷锋前部型、高压底部型,其中倒槽型发生频率最高;低气压、高湿度、低风速、风向由偏东风或东南风转为偏北风以及前期较高的气温等是雨雾形成的重要气象条件;雨雾形成时江苏地区925 hPa上正变温转为弱的负变温,说明弱冷空气促使了雨雾的发生;边界层低层的弱冷平流有利于水汽凝结和逆温形成,逆温最强时段对应能见度最低阶段;雨雾过程中边界层低层上升、下沉运动均可存在且垂直速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雾 天气类型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四种定量降水预报客观订正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苏翔 袁慧玲 朱跃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49,共18页
基于2019年全年、不同季节、不同预报时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检验评估了频率匹配、最优TS评分、最优百分位、概率匹配4种定量降水预报客观订正法的综合性能。利用理想模型研究了不同雨带位移偏差和干湿偏差情形... 基于2019年全年、不同季节、不同预报时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检验评估了频率匹配、最优TS评分、最优百分位、概率匹配4种定量降水预报客观订正法的综合性能。利用理想模型研究了不同雨带位移偏差和干湿偏差情形下频率匹配法与最优TS评分的表现,并通过个例订正展示了4种定量降水预报订正法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频率匹配与最优TS评分仅能对确定性预报的降水量级进行调整,最优百分位和概率匹配法通过引入集合预报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预报的降水落区。频率匹配法以频率偏差最优为目标,可以很好地消除模式的干湿偏差,但仅在位移偏差较小且存在较大干湿偏差时提升原始预报的TS评分。最优TS评分法难以改进存在弱湿偏差的中雨预报的TS评分,而最优百分位法利用集合预报信息可以显著提升所有降水等级的TS评分,在较长预报时效下优势尤其明显,但也存在春、夏两季湿偏差较大的问题。概率匹配法由于没有使用历史实况信息,在暴雨订正中干偏差较大。经济价值模型检验评估表明,最优百分位法在暴雨量级的风险决策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匹配法 最优TS 评分 最优百分位 概率匹配 定量降水预报 偏差订正
下载PDF
2015—2017年夏季南京雨滴谱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梅海霞 梁信忠 +3 位作者 曾明剑 李力 祖繁 李玉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利用2015-2017年夏季南京地区的雨滴谱数据,对南京在梅雨开始前、梅雨期及梅雨结束后3个不同时段降水的宏微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梅雨开始前对流活动强度偏弱,但对流降水的雨滴平均质量加权直径、分钟级强降水频率和逐小时累积短时强降... 利用2015-2017年夏季南京地区的雨滴谱数据,对南京在梅雨开始前、梅雨期及梅雨结束后3个不同时段降水的宏微观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梅雨开始前对流活动强度偏弱,但对流降水的雨滴平均质量加权直径、分钟级强降水频率和逐小时累积短时强降水的频率为3个时段中最高;天气尺度强迫提供的有利于降水的持续性条件、弱对流强度下充分的凝结过程及微物理相关过程对云粒子的损耗偏弱,是有利于该时段大雨滴形成和降水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梅雨结束后,高温高湿环境易产生剧烈对流活动,导致对流降水的大尺度雨滴样本比例及分钟级极端降水发生频率位于3个时段的首位。层云降水时,梅雨期降水频率、降水率及雨滴尺度平均值均位于首位,小尺度雨滴样本比例最低;有利天气尺度强迫条件下的充分碰并作用是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时段雨滴谱谱形参数(μ)与斜率(A)之间的二项式关系式的差异与μ的取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降水特征 对流降水 μ-A关系
下载PDF
江苏省秋冬季强浓雾发展的一些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朱承瑛 朱毓颖 +2 位作者 祖繁 严文莲 王宏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08-1219,共12页
运用江苏省72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339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3年12月1-9日、2015年10月23日、12月22日及2016年2月12日出现的四次全省性的以辐射降温为主的强浓雾和特强浓雾过程进行分析,筛选出194个站例,对江苏省秋、冬季强浓... 运用江苏省72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和339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3年12月1-9日、2015年10月23日、12月22日及2016年2月12日出现的四次全省性的以辐射降温为主的强浓雾和特强浓雾过程进行分析,筛选出194个站例,对江苏省秋、冬季强浓雾生消的气候特征、雾爆发增强的微物理特征及雾爆发性增长的触发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雾爆发性增强的本质是雾在很短时间内雾滴增多增大,雾含水量呈几个数量级的增加,从而导致雾区能见度快速下降。(2)夜间辐射降温突然增强、底层弱冷空气入侵、日出后蒸发量加大及湖陆风效应是雾爆发性增长的触发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特征 爆发性 成因
下载PDF
天气雷达风暴跟踪信息拼图技术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鲍发 马中元 +3 位作者 徐芬 夏文梅 郑媛媛 余剑浩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8-848,共11页
基于天气雷达风暴识别跟踪信息STI(Storm Tracking Information)拼图技术设计与应用,对该技术在江西雷电、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江西8部天气雷达的STI产品进行雷达算法解码,建立STI数据库,按... 基于天气雷达风暴识别跟踪信息STI(Storm Tracking Information)拼图技术设计与应用,对该技术在江西雷电、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江西8部天气雷达的STI产品进行雷达算法解码,建立STI数据库,按照雷达拼图时间间隔,从数据库中调入STI数据进行15 min、30 min、45 min和60 min路径显示,形成多部雷达的组合STI产品。组合STI产品弥补了单部雷达的不足,对于判断未来1 h回波的移动方向、移动速度有明显的指示意义。而密集指向区对应于回波未来位置的确定效果更好,考虑到整体移向的修正位置更佳,在多次飑线、冰雹等强天气过程中得到了验证。组合STI产品还有助于识别回波系统,对于多个系统并存的天气过程中有很好的对照价值。密集指向区的出现说明回波系统进入发展旺盛期,密集指向区的消失预示着回波系统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跟踪信息 雷达拼图 密集指向区 个例分析
下载PDF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江苏地区一次平流雾过程的模拟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崔驰潇 包云轩 +3 位作者 袁成松 周林义 焦圣明 宗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4-1362,共19页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在平流雾的预报准确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3月18~19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耦合不同闭合方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在平流雾的预报准确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3月18~19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耦合不同闭合方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他们对此次平流雾的模拟效果,探讨了边界层高度对此次平流雾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不同边界层方案的WRF模式对地面气象要素的模拟结果均呈现气温偏低、湿度和风速偏大的特征。(2)QNSE方案对气温的模拟能力最强;ACM2方案对相对湿度的模拟性能最好;YSU方案对风速的模拟效果最佳。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模拟结果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低空相对湿度上:QNSE方案预报的湿度更大。(3)综合TS(Threat Score)和BS(Bias Score)两个评分指标来看,ACM2方案对雾区分布的模拟效果最好。三个边界层方案对此次平流雾的模拟结果在江苏沿海站点的预报评分较高,在距海较远站点的预报评分表现较差。YSU方案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雾区预报评分较高;QNSE方案对长江沿江区域的雾区预报评分较高;ACM2方案对沿海地区、尤其对沿海北部地区的有较好的预报效果。(4)QNSE方案对此次平流雾的生成时间、出现地点预报比较准确。(5)平流雾的生成与发展阶段模拟雾区覆盖范围与边界层高度关系十分紧密,适当强度的湍流混合作用有助于平流雾在地面的生成与发展;但是过强的湍流混合作用会导致大雾过早的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地区 平流雾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WRF模式 模拟效果评估
下载PDF
一次致雹超级单体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易 徐芬 吴海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2-620,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徐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降雹超级单体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发生在前倾槽背景下,500hPa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其后部冷空气南下,叠置在低层槽前西南暖湿急流之上,...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徐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降雹超级单体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发生在前倾槽背景下,500hPa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其后部冷空气南下,叠置在低层槽前西南暖湿急流之上,促进了大气层结不稳定发展。产生冰雹的对流风暴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结构特征,风暴中伴有旋转强烈的中气旋,持续时间约30min,且最大切变高度都在0℃层高度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中气旋旋转速度中心和切变值中心均位于中高层,风暴中的旋转趋于向上发展,旋转强度在中高层有明显的跃升,且冰雹出现前后,位于风暴内中高层的旋转经历了尺度减小、旋转加剧的变化,风暴中的旋转导致风暴呈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和强回波悬垂结构特征。此外,尽管此次冰雹过程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下文简称VIL)值较小,但可以看到VIL值在冰雹发生前后有明显的跃增现象,这一现象对判断小冰雹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超级单体 雷达回波特征 中气旋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江面雾的特征和预报着眼点 被引量:16
16
作者 田小毅 朱承瑛 +1 位作者 张振东 鲍婧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8-415,共8页
利用2010—2013年长江江苏段沿线布设的36套自动气象站每分钟1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风向和风速等实况监测资料,对江面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江面雾主要发生于6、11和1月;主要形成于19时至次日07时... 利用2010—2013年长江江苏段沿线布设的36套自动气象站每分钟1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风向和风速等实况监测资料,对江面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江面雾主要发生于6、11和1月;主要形成于19时至次日07时,其中02—04时最多,结束于06—12时,持续时间以3~9h为主。成雾时相对湿度基本在85%以上;主要的温度区间为春季5~19℃、夏季18~26℃、秋季7~23℃、冬季0~11℃;春、夏、秋三季风速都在5m·s^(-1)以下,冬季风稍大些,甚至在6m·s^(-1)左右的风速下仍然会生成雾,春季以1~2m·s^(-1)的NNE—E为主;夏季以0.3~1m·s^(-1)的NNE—ESE为主;秋季以0.3~2m·s^(-1)的NNE—NE和E—ESE为主;冬季以1~2m·s^(-1)的NNE—NE和WNW为主。此外,对出雾时首站的能见度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稳定的江面雾形成之前也会形成明显的"象鼻形"先期振荡特征,这一特征给江面雾的预警预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面雾 统计分析 “象鼻形”先期振荡 预报
下载PDF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台风“烟花”(202106)的影响过程 被引量:15
17
作者 唐飞 陈凤娇 +3 位作者 诸葛小勇 吴福浪 宇路 姚彬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03-716,共14页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18日生成,7月30日变性为温带气旋,生命史长达13 d,先后对中国东部14个省市造成影响,其主要特点是移动速度慢、陆上滞留时间长和累积雨量大。基于静止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和全球降水测量卫星的多通道观...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18日生成,7月30日变性为温带气旋,生命史长达13 d,先后对中国东部14个省市造成影响,其主要特点是移动速度慢、陆上滞留时间长和累积雨量大。基于静止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和全球降水测量卫星的多通道观测和产品,对“烟花”的影响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空间尺度较大(最大半径约为350 km),登陆前对流深厚、云系螺旋特征显著,登陆后云系结构遭到破坏、中等对流分布密集但没有组织性;“烟花”在洋面上时液态水和冰态水含量丰富并表现出非对称分布,登陆后液态水和冰态水主要集中在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基于微波成像仪的降水反演结果显示:降水主要分布在台风外围螺旋雨带位置,且在位置和形态上与实况较吻合;虽然雨量估计值与实况存在一定偏差,但对降水预报,特别是常规资料稀少区域的降水预报仍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烟花” 卫星遥感 对流 降水
下载PDF
东北冷涡影响下江淮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吉 郑媛媛 +1 位作者 夏文梅 孙康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利用四维变分同化分析系统模拟和雷达拼图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6日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弱飑线过程。结果表明:较强的地面辐合线是该次过程在较弱稳定条件下被触发的重要原因,也是系统前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东北冷涡影响下中层不断输送干... 利用四维变分同化分析系统模拟和雷达拼图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16日东北冷涡影响下的弱飑线过程。结果表明:较强的地面辐合线是该次过程在较弱稳定条件下被触发的重要原因,也是系统前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东北冷涡影响下中层不断输送干冷空气到江淮地区,飑线内对流部分由降水拖曳导致的下沉气流遇到夹卷进入下沉气流内的环境干空气,使得其中雨滴蒸发造成空气冷却,下沉到地面形成冷池;冷池形成之后,垂直风切变方向不垂直于系统,且切变值较弱,造成水平涡度不平衡,是该飑线发展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此外不稳定条件和湿度条件较差也可能是系统没有发展为强飑线的原因。该次飑线过程的重要特点是较强的地面辐合线;较干的环境条件,意味着凝结潜热释放较少,而系统中的垂直运动更多取决于冷池和垂直风切变之间的水平涡度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东北冷涡 模拟
下载PDF
江西副高边缘雷暴大风雷达拼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夏文梅 马中元 +2 位作者 慕瑞琪 陈鲍发 黄龙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726,共10页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雷电资料和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天气图中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回波图像、回波廓线等分析方法,对2020年7月11日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雷电资料和雷达拼图等资料,采用天气图中分析方法、统计方法、回波图像、回波廓线等分析方法,对2020年7月11日江西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控制或边缘上,江西上空100 hPa是东北风,500 hPa是西南风,高空呈现逆时针环流,T-lnP图上层结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面积较大,对产生强对流天气有利;由于上下两层的风向不同,使得雷暴回波系统的移动与回波系统的云砧伸展方向不一致,从而加剧了对流上升运动,使得雷暴回波系统发展、加强、维持。2)回波产生初期是局地对流单体回波,通过不断新生单体和单体合并等方式,形成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这种合并形成的回波短带发展旺盛时,会产生多站雷暴大风天气。3)南北走向的回波短带是产生雷暴大风的主要回波特征,虽然回波强度只有55 dBZ,但移动速度较快(60~70 km/h),造成地面大风。江西WebGIS雷达拼图上叠加多部雷达风暴跟踪信息STI(Storm Tracking Information),可以明确风暴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根据STI密集区判断,增加了STI的可用性。4)“前伸”或“延伸”回波反映了回波系统上方的高空风走向和积雨云的云砧飘离方向。“延伸”回波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副高边缘雷暴回波系统的强弱程度。为改进副热带高压边缘中尺度雷暴大风的预警预报准确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副热带高压 雷暴大风 雷达拼图回波特征 延伸回波
下载PDF
江苏龙卷时空分布及风暴形态特征 被引量:14
20
作者 徐芬 郑媛媛 孙康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7-528,共12页
基于江苏气候影响评价文件、重要天气报文、江苏民政部门龙卷灾情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根据“增强藤田级别”龙卷级别分类标准,对2006—2018年13年间江苏龙卷的时空分布、等级分布、天气背景特征和风暴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 基于江苏气候影响评价文件、重要天气报文、江苏民政部门龙卷灾情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根据“增强藤田级别”龙卷级别分类标准,对2006—2018年13年间江苏龙卷的时空分布、等级分布、天气背景特征和风暴形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2006—2018年共记录到27个龙卷日发生龙卷41次,年均3.2次,其中EF2级强龙卷事件发生最多,占比为39%,EF4级龙卷只被记录到一次,为“6·23”阜宁强龙卷。21世纪以来,江苏尚未记录到EF5级极端龙卷事件,而EF0和EF1级的弱龙卷因灾情小可能被忽略,其统计数量可能被明显低估;龙卷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中部沿江及淮北西部地区。相较过去江苏中部龙卷高发中心有南移趋势,东部沿海地区高发中心则呈现北抬特征,盐城、徐州、扬州依次为龙卷高发城市,宿迁、连云港、常州、镇江四市近年未有龙卷发生;龙卷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发生,7—8月龙卷发生个数约占全年的90%;发生起始时间为10—20时,约78%的龙卷集中发生于15—20时;约50%的龙卷发生于梅汛期间,27%为台前龙卷,盐城地区为梅汛期龙卷高发区域,扬州—泰州地区为盛夏副热带高压边缘龙卷高发区域,台前龙卷无明显高发区域;江苏地区超过50%的龙卷产生于镶嵌在多单体风暴系统中的超级单体中气旋内,约30%的龙卷产生于准线性对流系统,与美国孤立对流单体形态易产生龙卷的结果不同的是,我国华东地区(以江苏省为主)产生龙卷的孤立对流单体相对频率最低,13年间只有2个龙卷产生于孤立对流单体,相对频率为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时空分布 风暴形态 江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