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Y-3A/MERSI热红外通道在轨辐射定标精度评估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娜 胡秀清 +3 位作者 陈林 张勇 胡菊旸 孙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29-3434,共6页
卫星资料辐射定标精度是其定量应用的关键因素。以METOP-A/IASI的高光谱探测资料为传递基准,利用同时星下点观测的交叉定标方法,对FY-3A/MERSI热红外通道的在轨辐射定标精度进行了客观评估,并给出了亮温系统偏差的订正因子。从观测时间... 卫星资料辐射定标精度是其定量应用的关键因素。以METOP-A/IASI的高光谱探测资料为传递基准,利用同时星下点观测的交叉定标方法,对FY-3A/MERSI热红外通道的在轨辐射定标精度进行了客观评估,并给出了亮温系统偏差的订正因子。从观测时间差异、卫星观测天顶角和方位角差异、以及目标均匀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交叉定标中所用主要匹配近似因子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目标均匀性是匹配误差的主要来源,偏差不确定性小于2%(当亮温偏差约为1K时,不确定性<0.02K),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忽略。一年多的样本统计及偏差分析结果显示,MERSI的观测亮温明显高于IASI,年平均亮温偏差约(3.18±0.34)K,月平均亮温偏差呈现季节波动特征,波动幅度约0.8K。与相近时期敦煌场和青海湖地同步观测评价结果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初步原因分析推断,造成MERSI亮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星上黑体发射率被高估,二是光谱响应函数向大气窗区漂移,后者可能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3号 中分辨率成像仪 红外高光谱 交叉定标 辐射定标精度
下载PDF
利用IGS数据分析全球TEC的周年和半年变化特性 被引量:45
2
作者 余涛 万卫星 +3 位作者 刘立波 唐伟 栾晓莉 杨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43-949,共7页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 利用太阳活动高年(2000年)IGS提供的全球TEC数据,采用傅里叶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白天电离层TEC周年和半年变化的全球特征.结果显示:电离层TEC周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较大、赤道和低纬地区很小.半年变化的幅度在“远极地区”(远离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东北亚和南美地区)比“近极地区”(靠近地球南北地磁极点的北美和澳大利亚)大得多.进一步的统计显示,全球大部分地区TEC在春秋月份出现最大值,北半球近极地区最大值在冬季出现.南半球的南美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同样,采用傅里叶方法分析了中性大气模式MSIS90计算的全球大气原子分子浓度比值([O/N2])的数据,发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中性成分[O/N2]周年变化幅度较大且有明显的冬季异常现象,依据Rishbeth等提出的理论,我们认为大气成分[O/N2]可能对TEC周年变化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并且也是TEC在近极地区出现冬季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TEC半年变化的全球分布特征形成的原因较复杂,我们初步分析可能是由于中性成分[O/N2]、太阳天顶角控制的电离层光化学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TEC 周年变化 半年变化 冬季异常
下载PDF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初生对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3
作者 覃丹宇 方宗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共11页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分析和研究对流初生的国内外若干研究结果和进展给予了简要综述。主要涉及对流的判识、对流的追踪技术、初生对流的多光谱云顶特征、初生对流的判据和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内容。总体而言,利用静...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分析和研究对流初生的国内外若干研究结果和进展给予了简要综述。主要涉及对流的判识、对流的追踪技术、初生对流的多光谱云顶特征、初生对流的判据和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内容。总体而言,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初生对流,以及发展的对流,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通过精心挑选对对流敏感的光谱通道、通道组合和时间演变判据,可以对初生对流进行监测,可比地面雷达更早地预警降雨系统的发展,显示出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潜力。监测对流初生的算法流程大体上分为目标判识、目标追踪和初生对流判识三个部分。国际上主要的一些与对流初生相关的成熟算法各具特色,如RDT(Rapidly Developing Thunderstorms)算法在对流判识中强调了垂直形态的峰值检测,追踪对流时利用了速度外推并检测重叠面积。ForTraCC(Forecasting and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Cloud Clusters)算法关注活跃对流,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对流合并和分裂的情况,具有外推预报功能。GOES-R(The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R-Series Program)算法特点是多光谱的使用,利用多光谱判识技术进行对流云顶检测,是面向下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探测能力的算法。UWCI(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onvective Initiation)构思巧妙,所提出的box-average技术简单易行,适合软件工程化。随着卫星传感器和探测能力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卫星资料将用于联合判识对流。同时,更新的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也将用来解决追踪中的复杂问题,进一步改进初生对流的判识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 对流初生 综述
下载PDF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红外通道遥感监测中国沙尘暴 被引量:40
4
作者 胡秀清 卢乃锰 张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6-275,共10页
气象卫星的红外窗区通道(8~12μm)对于通常大气气溶胶几乎没有响应,但对于较大颗粒且浓度较强的沙尘气溶胶,尤其是沙尘暴有明显的信号反应。空气中的沙尘在红外分裂窗通道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对地表发射到空间的红外信号产生衰减... 气象卫星的红外窗区通道(8~12μm)对于通常大气气溶胶几乎没有响应,但对于较大颗粒且浓度较强的沙尘气溶胶,尤其是沙尘暴有明显的信号反应。空气中的沙尘在红外分裂窗通道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对地表发射到空间的红外信号产生衰减,造成卫星探测到的地气系统亮温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红外差值沙尘指数IDDI;二是沙尘粒子在红外分裂窗两个通道的比辐射率不同,11/μm比12/μm的比辐射率低,从而造成这两个通道的亮温差是负值。基于这两个特征和沙尘多通道光谱聚类法,针对静止气象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了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业务算法开发,输出沙尘暴监测产品和红外差值沙尘指数产品,这一算法不仅用于已经退役的GMS-5卫星,而且应用于正在运行的静止气象卫星FY-2C,它还为沙尘暴的定量或半定量遥感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气象卫星 沙尘暴遥感 红外差值沙尘指数 分裂窗亮温差
下载PDF
典型梅雨暴雨系统的云系及其相互作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覃丹宇 方宗义 江吉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8-586,共9页
利用GOES-9红外云图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7月12日长江中下游一次典型梅雨期间暴雨系统的云系成员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梅雨暴雨系统的云系成员主要有四个,它们是梅雨锋云系、... 利用GOES-9红外云图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7月12日长江中下游一次典型梅雨期间暴雨系统的云系成员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梅雨暴雨系统的云系成员主要有四个,它们是梅雨锋云系、西风带短波槽云系、青藏高原东移扰动云系和季风云涌。这些云系成员都可以影响到梅雨锋云系的形状和强度,对梅雨锋云系的建立或重建都起到重要的作用。(2)梅雨云系成员是相应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副热带高压决定梅雨锋云系的位置,因此也决定了暴雨发生的区域。适当强度的高空槽可以诱生梅雨气旋,产生锋面气旋暴雨。高原东移扰动云系如果受高原槽的引导可以移出高原,同时也诱生西南低涡并移出四川盆地,高空槽和低涡共同作用造成了沿途暴雨。季风云涌在副高东退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北上和梅雨锋云系连在一起。不同的云系成员和梅雨锋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不同的云系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卫星云图 云系成员
下载PDF
基于敦煌场地定标的FY-3MERSI反射太阳波段在轨响应变化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孙凌 郭茂华 +6 位作者 徐娜 张立军 刘京晶 胡秀清 李元 戎志国 赵泽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869-1877,共9页
鉴于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不能实现反射太阳波段的星上绝对辐射定标,提出了基于地表方向模型、矢量辐射传输模型6SV并联合MODTRAN吸收透过率校正的敦煌场替代定标新方法,4年的同步定标结果表明,除了水汽吸收中心波段之外,定标不确定度小于... 鉴于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不能实现反射太阳波段的星上绝对辐射定标,提出了基于地表方向模型、矢量辐射传输模型6SV并联合MODTRAN吸收透过率校正的敦煌场替代定标新方法,4年的同步定标结果表明,除了水汽吸收中心波段之外,定标不确定度小于5%,而多数波段优于3%。以Aqua MODIS为辐射基准的大气顶辐射计算试验表明,正演与卫星观测间的平均偏差在波长<1μm的窗区波段小于3%,波长>1μm的小于5%(除了2.1μm波段);此外,经场地定标的MERSI表观反射率与MODIS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多年的场地定标结果发现:可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定标系数的时间变化,进而实现逐天的定标更新;波长<0.6μm的波段衰变较大,波段8(0.41μm)入轨第一年的衰变率约为14%;在轨初期衰变最大,一年后趋缓,两年后部分波长>0.6μm的波段出现响应增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3号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 反射太阳波段 在轨响应变化 场地替代定标
下载PDF
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30
7
作者 卢乃锰 闵敏 +7 位作者 董立新 郭建平 牛涛 刘洪利 毕研盟 王新 陈林 吴雪宝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从最早的星载激光雷达空间技术实验LITE出发,回顾了已成功发射的多颗星载激光雷达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LITE、CALIPSO等星载激光雷达在大气遥感领域,特别是气候环境变化和数值预报模式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从全球气溶胶垂直结构及... 从最早的星载激光雷达空间技术实验LITE出发,回顾了已成功发射的多颗星载激光雷达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LITE、CALIPSO等星载激光雷达在大气遥感领域,特别是气候环境变化和数值预报模式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从全球气溶胶垂直结构及其辐射强迫、全球云垂直结构和特征、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和气溶胶数据在雾-霾和沙尘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并且深入分析了未来星载激光雷达在大气风场和大气成分探测方面所面临的需求和挑战。在大气风场探测需求方面,结合星载激光雷达探测优势从提高热带地区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非地转条件下中小尺度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和填补卫星高/低空急流监测技术空白等3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在大气成分探测需求方面,与传统被动探测仪器相比较,突出激光雷达在信噪比、CO2垂直结构和夜间探测上的明显优势。最后,指出全球风场和大气成分探测将成为未来星载激光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激光雷达 大气探测 风场测量 气溶胶
原文传递
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从冬小麦冠层光谱提取叶片含水量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圆圆 李贵才 +1 位作者 张立军 范锦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0-1074,共5页
通过人为控制灌溉水平,在冬小麦3个发育期(孕穗、开花、乳熟)测定了冠层光谱和叶片含水量(leaf water content,LWC)。针对每期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和迭代特征去除,建立了基于诊断波段的LW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叶片水分的光谱响应及... 通过人为控制灌溉水平,在冬小麦3个发育期(孕穗、开花、乳熟)测定了冠层光谱和叶片含水量(leaf water content,LWC)。针对每期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和迭代特征去除,建立了基于诊断波段的LW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叶片水分的光谱响应及反演精度受小麦生长状态的影响。在孕穗、开花和乳熟3个发育阶段,回归模型中光谱数据的最佳利用形式分别为对数光谱、导数光谱和反射率光谱;重要光谱区间为SWIR,NIR和SWIR;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为0.750,0.889和0.696。研究结论对今后监测冬小麦旱情和开发作物水分遥感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含水量 高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下载PDF
城市湿地气候调节功能遥感监测评估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一鹏 曹广真 +3 位作者 侯鹏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80,共8页
湿地是地球上最为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调节区域气候特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湿地为研究案例,在分析湿地气候调节作用过程机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和常规气象站点监测资料,利用CASA模型和植被指数... 湿地是地球上最为重要而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调节区域气候特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湿地为研究案例,在分析湿地气候调节作用过程机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和常规气象站点监测资料,利用CASA模型和植被指数累积模型分别定量反演获得北京湿地年地上生物量和年蒸散量,基于价值量方法定量评估了北京城市湿地气候调节能力。结果表明:①北京湿地地上生物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分别约为1.42×108kg和1.03×108kg,价值量分别约为2.83亿元和0.42亿元;②北京湿地蒸散发量约为4.16亿m3,价值量约为1.14亿元。③北京湿地通过固碳释氧和地表蒸散发等过程所形成的气候调节功能总价值约为4.39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气候调节 遥感 监测评估
原文传递
水下悬浮浒苔海面光谱响应的辐射传输模拟 被引量:25
10
作者 赵文静 张杰 +2 位作者 崔廷伟 郝艳玲 孙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56-1660,共5页
浒苔分布的大范围遥感监测是应对浒苔灾害的迫切要求。对于海面漂浮浒苔,已基本实现了有效的光学遥感监测。针对水下悬浮浒苔情形,开展了海面光谱响应的辐射传输模拟研究,分析了海面光谱随浒苔厚度、悬浮深度、水体浑浊度以及环境条件... 浒苔分布的大范围遥感监测是应对浒苔灾害的迫切要求。对于海面漂浮浒苔,已基本实现了有效的光学遥感监测。针对水下悬浮浒苔情形,开展了海面光谱响应的辐射传输模拟研究,分析了海面光谱随浒苔厚度、悬浮深度、水体浑浊度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浒苔悬浮深度、水体浑浊度的增加以及浒苔厚度的减小,海面光谱所包含的浒苔信息减弱,海水颜色(光谱主波长和纯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水气界面粗糙度、云覆盖程度以及太阳天顶角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忽略;可引起海面光谱变化的浒苔最大悬浮深度,在黄海清洁水体中约为30 m,在浑浊水体中约为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光谱 辐射传输 遥感
下载PDF
风云四号卫星闪电探测产品在强对流天气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曹冬杰 陆风 +1 位作者 张晓虎 张志清 《卫星应用》 2018年第11期18-23,共6页
闪电是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指示因子,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FY-4A)搭载的闪电成像仪(LMI)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研制的星载闪电成像仪,采用光学成像方法实现中国地区云闪和地闪的探测,能够对中国地区闪电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为... 闪电是强对流天气的重要指示因子,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FY-4A)搭载的闪电成像仪(LMI)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研制的星载闪电成像仪,采用光学成像方法实现中国地区云闪和地闪的探测,能够对中国地区闪电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为中国地区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成像仪 卫星遥感 强对流天气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造成华南暴雨过程的FY-2卫星观测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杜倩 覃丹宇 张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21-831,共11页
2008年6月11-13日华南发生了一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广西区有6个台站11日20时至12日20时的降水打破6月雨量历史纪录,分别为东兰306 mm、环江218 mm、灵川270 mm、桂林251 mm、柳城177 mm和田林163 mm。采用FY-2卫星云图资料、NCE... 2008年6月11-13日华南发生了一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广西区有6个台站11日20时至12日20时的降水打破6月雨量历史纪录,分别为东兰306 mm、环江218 mm、灵川270 mm、桂林251 mm、柳城177 mm和田林163 mm。采用FY-2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对这次强降水过程的暴雨云团及其影响系统和环境场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红外和水汽图像配合,可以反映西南低涡发展东移过程中低层辐合带云系、高空扰动云系和弱冷空气的不同作用,云图的演变过程可以刻画强降雨发生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气流结构。(2)本次广西特大暴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西南涡东南侧的暖区降水,对流云团分布范围较广,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涡旋状云系结构;第二阶段有弱冷空气南下,在边界层辐合线的组织下,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成线状云带,南移消失。过程中,无论是红外云顶亮温随时间的演变,或者是红外与水汽亮温差的时间演变均可以反映云团的演变过程,并与强降水有较好对应关系。在局地要素满足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下,监测多通道亮温的急剧下降,可作为重要指标提前2~3 h预警强降雨的发生。(3)西南低涡暴雨云团出现在西南涡东南和南侧的南风盛行区域,云团发展伴有低空急流加强,同时,云系发展与500 hPa正涡度平流的贡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暴雨 FY-2卫星云图
下载PDF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2
13
作者 范锦龙 李贵才 张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28-1532,共5页
利用1982—2003年8kmNASA/GIMMS半月合成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数据,分析了阴山北麓地区农牧交错带的NDVI年平均值、年累积值距平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年平均值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的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3年N... 利用1982—2003年8kmNASA/GIMMS半月合成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同期气候数据,分析了阴山北麓地区农牧交错带的NDVI年平均值、年累积值距平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年平均值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的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3年NDVI年平均值呈现逐渐增高趋势,1990年以后的NDVI年平均值明显高于以前;NDVI在空间变化上表现为牧业区<农牧区<农业区,说明农业区NDVI受气候的影响程度较牧业区和农牧区弱;研究区温度对植被指数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降水与植被指数呈正相关,降水的多寡决定了植被的生长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植被指数 温度 降水 土地利用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丽娟 姚子艳 +2 位作者 唐世浩 李侠祥 郝甜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35-1247,共13页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km^2/a,呈不显著增加... 本文基于全球1982-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矢量数据,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面积增加了528.768×10~4km^2,增加速率为7.920×10~4km^2/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全球耕地面积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最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耕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70.854×10~4km^2、107.890×10~4km^2、186.492×10~4km^2,增加速率分别为7.236×10~4km^2/a、2.780×10~4km^2/a、3.758×10~4km^2/a;亚洲、欧洲、非洲耕地面积为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3.769×10~4km^2、4.035×10~4km^2、86.76×10~4km^2,减少速率分别为-5.641×10~4km^2/a、-0.813×10~4km^2/a、-0.595×10~4km^2/a。(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增加的耕地主要由草地、林地转化,分别占53.536%、26.148%。新增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中部、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南美洲东南部、美国的中部及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俄罗斯西部及芬兰北部、蒙古北部等区域。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为全球耕地增加比例最高区域,增加了80%~90%。(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耕地换化为其他用地共计1071.946×10~4km^2,全球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了草地、林地,分别占比为57.482%、36.000%;全球减少耕地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南部、美国中南部、俄罗斯南部及欧洲南部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等国,减少最大的区域为非洲南部,减少了60%。(4)各大洲耕地均表现出向高纬扩张的趋势,全球多数国家表现出新增耕地扩张而原有耕地减少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变化特征 空间格局 全球 20世纪80年代
原文传递
基于敦煌辐射校正场的自动化辐射定标方法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吕佳彦 何明元 +2 位作者 陈林 胡秀清 李新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25,共8页
提出了基于自动化多通道光谱辐射计(ATR)、6SV辐射传输模型、敦煌场地历史高光谱反射率模型、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的自动化辐射定标方法。当天气状况和卫星观测几何参数满足条件时,所提方法可对遥感器进... 提出了基于自动化多通道光谱辐射计(ATR)、6SV辐射传输模型、敦煌场地历史高光谱反射率模型、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的自动化辐射定标方法。当天气状况和卫星观测几何参数满足条件时,所提方法可对遥感器进行连续辐射定标。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在敦煌辐射校正场进行了实验,共获取17天的有效观测数据。以"水"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AQUA/MODIS)为辐射基准,验证了所提方法的精度和定标频次。结果表明平均10~15天能够对卫星遥感器进行一次辐射定标。与AQUA/MODIS各通道观测数据相比,利用所提方法得到的大气顶反射率的相对偏差均小于5%,平均相对偏差小于2%,标准差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遥感 自动化辐射定标 反射率基法 相对偏差
原文传递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全球臭氧总量反演和真实性检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维和 张兴赢 +9 位作者 安兴琴 张艳 黄富祥 王咏梅 王英鉴 张仲谋 吕建工 傅利平 江芳 刘国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726-1733,共8页
利用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发射后一年内获取的观测数据以及地基臭氧观测数据,对全球特别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臭氧总量反演试验,反演结果与国外同类产品... 利用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发射后一年内获取的观测数据以及地基臭氧观测数据,对全球特别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臭氧总量反演试验,反演结果与国外同类产品及地面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探测仪反演的全球臭氧总量分布与国际上发布的同类产品相比,真实地反映了臭氧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征.在全球部分地基观测站所处的位置上对臭氧总量探测仪与OMI产品和地基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探测仪臭氧总量反演结果和国外同类卫星产品相对均方根偏差约为3%,与地基观测结果相比相对均方根偏差约为4.2%,中低纬度地区均方根偏差小于高纬度地区,最大均方根偏差出现在南极臭氧洞之内,大多数情况小于5%,个别站点上超过5%但低于10%,均优于10%的产品设计指标.目前TOU已经完成了在轨测试和试运行进入业务运行阶段,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实时臭氧总量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 大气臭氧总量 风云三号卫星 反演 真实性检验
原文传递
风云三号C星微波湿温探测仪的定标和验证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郭杨 卢乃锰 +2 位作者 漆成莉 谷松岩 许健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1,共12页
风云三号C星(FY-3C)已经于2013年9月23日发射升空,其上装载的微波湿温探测仪(MWHTS)已于9月30日开机正常工作.MWHTS具有对大气温度和湿度垂直分布进行同步探测的能力.MWHTS为跨轨扫描式微波辐射计,在89-191GHz毫米波段内设置了十五... 风云三号C星(FY-3C)已经于2013年9月23日发射升空,其上装载的微波湿温探测仪(MWHTS)已于9月30日开机正常工作.MWHTS具有对大气温度和湿度垂直分布进行同步探测的能力.MWHTS为跨轨扫描式微波辐射计,在89-191GHz毫米波段内设置了十五个探测通道,其中包括118.75GHz氧气吸收线附近的8个大气温度探测通道,183.31GHz水汽吸收线附近的5个大气湿度探测通道,以及89GHz和150GHz两个窗区通道.设置在118.75GHz的一组毫米波探测通道是国际上业务卫星首次使用的大气探测通道,这组通道和183.31GHz通道对大气进行联合探测,将获得更加精细的大气温湿度垂直分布数据,为数值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丰富信息.为保证MWHTS观测资料的定量应用,对仪器性能和定标精度进行了在轨测试.利用MWHTS在轨正常工作后的三个月数据,对仪器在轨定标的基础数据:冷空和黑体计数值,黑体和仪器温度进行监测分析和质量检验,经过质量检验的在轨定标基础数据,结合发射前真空试验得到的非线性订正项在轨定标生成MWHTS观测亮温数据.评估MWHTS在轨辐射定标结果的精度和偏差特性使用了三种方法:1通过场地定标试验获取大气温湿廓线和地面温度等大气参数信息,结合微波逐线正演辐射传输模式MonoRTM(Monochromatic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模拟MWHTS的上行微波辐射亮温,与MWHTS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两个通道特性一致的同类星载被动微波载荷同时观测同一目标,观测亮温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两个载荷的定标系统偏差.选取美国SNPP上搭载的微波探测仪器ATMS作为MWHTS的参考载荷,基于SNO(simultaneous nadir overpass)技术,对两个仪器的观测亮温进行交叉比对,观测亮温时空匹配及均匀性检验的条件为:观测时间差异小于20min,观测像元中心距离小于3km,观测角度在星下点附近差异小于5°,观测像元周围3×3像元内的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C星 微波湿温探测仪 在轨测试 定标精度验证
下载PDF
卫星火情探测灵敏度试验与火情遥感新探测通道选择 被引量:19
18
作者 戎志国 刘诚 +12 位作者 孙涵 马轮基 卢乃锰 刘京晶 张玉香 钟仕全 张艳 张鹏 张甲? 李亚君 张行清 马瑞升 王君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6-871,共6页
2005年10月在广西武呜机场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工火情测量试验。进行的100m^2与200m^2火场同步观测试验表明,在EOS-TERRA、EOS-AQUA和FY-1D等气象卫星遥感图像的人工火场区,中波红外通道均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达到了现行业务火情监测的判... 2005年10月在广西武呜机场进行了一系列的人工火情测量试验。进行的100m^2与200m^2火场同步观测试验表明,在EOS-TERRA、EOS-AQUA和FY-1D等气象卫星遥感图像的人工火场区,中波红外通道均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达到了现行业务火情监测的判识标准,表明气象卫星1km分辨率的中波红外通道完全可以遥感监测到小至200m^2、甚至100m^2完全燃烧的火场。分析BOMEM MR-154 FT高光谱仪测定的火情光谱特征,发现在中波4.34~4.76μm光谱段的辐亮度比火情监测常用通道3.5~4.0μm有更强的响应关系。通过初步的大气辐射传输计算,结果表明此波段似为卫星遥感探测火情更为敏感和有效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情监测 遥感探测 红外通道 辐射传输
下载PDF
“21·7”河南暴雨环境场及云的宏微观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高洋 蔡淼 +2 位作者 曹治强 田林 王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82-695,共14页
利用FY-4A静止气象卫星、FY-3D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深入分析“21·7”河南暴雨环境场及云宏微观特征,首次利用FY-4A观测研究此次事件对流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21·7”河南暴雨是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河南省... 利用FY-4A静止气象卫星、FY-3D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深入分析“21·7”河南暴雨环境场及云宏微观特征,首次利用FY-4A观测研究此次事件对流云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21·7”河南暴雨是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河南省位于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鞍型场内,有利于其上空低涡云系的发展和维持。2021年7月20日两股水汽输送交汇于河南中北部,为郑州极端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20日14:00—16:00(北京时,下同)郑州长时间位于对流云团冷云区边界亮温梯度大值区,该时段对流发展旺盛;12:00—14:00云光学厚度跃增,且在15:00仍维持较大值,表明该时段云中液态粒子大量合并,液态水含量丰富,光学厚度峰值出现时间先于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FY-4A云光学厚度跃增且维持较大值对强降水出现时间及量级有重要的预警意义。对流云粒子有效半径(r_(e))随温度(T)的增长曲线(T-r_(e)关系)表明:20日16:00河南上空的雨胚形成区最为深厚,云中不同高度的r_(e)整体维持在20~25μm,表明云中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地面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FY-4A 宏观结构 云微物理特征
下载PDF
应用AMSU-B微波资料识别强对流云区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方翔 邱红 +2 位作者 曹志强 王新 洪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9,129,共9页
微波遥感可以穿透云顶直接探测对流云内的冰态粒子分布,受冰晶粒子的强烈散射衰减作用,AMSU—B的3个微波水汽吸收波段亮温随冰粒子的增加而降低。由于探测权重高度不同,辐射传输过程中受冰粒子的散射影响也不尽相同,3个水汽通道之间存... 微波遥感可以穿透云顶直接探测对流云内的冰态粒子分布,受冰晶粒子的强烈散射衰减作用,AMSU—B的3个微波水汽吸收波段亮温随冰粒子的增加而降低。由于探测权重高度不同,辐射传输过程中受冰粒子的散射影响也不尽相同,3个水汽通道之间存在亮温差异,这种差异与对流云的强弱密切相关。利用微波向量辐射传输模式(VDISORT)模拟了云雨粒子对微波水汽通道观测的影响.并利用2005年8月12日华北地区的对流天气过程,分析了AMSU—B通道亮温与对流强弱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利用NOAA卫星AM—SU-B水汽通道亮温差定量判识深对流云和冲顶对流云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典型对流降水云团进行判识,结果显示,微波识别的对流云区可以较好地表征强降水的分布,其中的冲顶对流区与可见光云系的上冲云顶结构有着很好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对流 微波 水汽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