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河南夏玉米发育期预报模型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树岩 彭记永 刘荣花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6-581,共6页
准确预报作物发育期是开展农业气象条件分析评估和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的基础,利用河南省19个农气站1981-2006年夏玉米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综合温度、降水、日照三要素的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气候适宜度的夏玉... 准确预报作物发育期是开展农业气象条件分析评估和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的基础,利用河南省19个农气站1981-2006年夏玉米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建立综合温度、降水、日照三要素的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气候适宜度的夏玉米发育期预报生理指标及预报模型。利用2007-2010年观测数据对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发育阶段持续日数模型的预报值与观测值吻合度较高,二者相关系数除抽雄-乳熟期稍低呈显著相关外,其它发育阶段均为极显著相关。各发育阶段持续日数预报值与观测值之间绝对误差(ABSE)在1.8~2.9d,标准误差(RMSE)在2.8~3.9d,七叶-拔节期预报精度最高,标准误差(RMSE)为2.8d,乳熟-成熟期稍差,RMSE为3.9d。模型的预报精度基本能满足业务服务的需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度 发育期 预报模型 夏玉米
下载PDF
基于气象关键因子的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树岩 刘伟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3-227,共5页
以河南省13个地市1990—2006年逐旬光温水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7月中旬—9月中旬的夏玉米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将全省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区回代1990—2006年资料对模型预... 以河南省13个地市1990—2006年逐旬光温水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确定了影响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7月中旬—9月中旬的夏玉米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将全省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区回代1990—2006年资料对模型预报准确率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7—20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回代准确率全省为88.4%,不同区域间回代准确率差异明显,北部最高92.9%,中部次之87.4%,南部最低83.4%,分析原因主要受夏玉米产量年际波动的影响;模型预报准确率全省为94.9%,各区域差别不大,基本在9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预报 关键气象因子 夏玉米
下载PDF
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适宜光温指标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树岩 任丽伟 +2 位作者 刘天学 张亿博 张明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9-1158,共10页
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籽粒机收率低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籽粒含水量是决定能否机械粒收的关键指标,但直接测定籽粒含水量工作量繁重,取样误差因素多,破坏性大。利用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 机械粒收技术是现代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籽粒机收率低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籽粒含水量是决定能否机械粒收的关键指标,但直接测定籽粒含水量工作量繁重,取样误差因素多,破坏性大。利用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光温条件的拟合关系,通过建立不同品种达到机收标准所需光温指标来反推籽粒含水量,间接实现对籽粒含水量的动态监测,指导适时机收,可克服上述缺点,为促进夏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发展,指导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24个鹤壁主要种植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采取统一授粉,每隔3 d连续测定籽粒含水量变化。利用播种至收获期积温和乳熟至收获期日照时数与不同时期籽粒含水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各品种拟合方程,以籽粒含水量达到28%为适宜机收的阈值,推算相应的光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除‘新单38’外,籽粒含水量均表现为果穗上部<果穗中部<果穗下部,‘先玉335’、‘登海701’、‘德单5号’和‘新单61’果穗上中下各部分的籽粒含水量差别较大。各品种达到适宜机收标准时所需播种到收获期积温在2 941~3 147℃·d范围内变化,所需乳熟至收获期日照时数为179~235 h。将各品种光温指标分别排序,光照和积温确定的品种位次较一致。经检验各品种达到机收标准的光温指标与收获期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研究建立的光温指标能准确反映各品种籽粒含水量的变化,可用来指导机收。根据各品种光温指标大小,‘新单65’、‘新单68’、‘登海618’、‘新单38’、‘隆平206’、‘登海3号’、‘先玉335’和‘新单80’等品种达到机收标准所需的光温条件较少,更适宜籽粒机收;‘豫禾988’、‘郑单958’、‘登海662’、‘登海518’、‘新单66’、‘登海605’、‘德单5号’和‘益丰29’,成熟后脱水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夏玉米 籽粒机收 籽粒含水量 光温指标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地面高光谱遥感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军玲 彭记永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79-987,共9页
为建立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高光谱遥感预测模型,2017年在荥阳和鹤壁大田区域进行野外试验,利用便携式光谱仪ASD FieldSpec Handheld测量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冠层高光谱数据,使用LAI2200冠层分析系统采集冬小麦冠层LAI。... 为建立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高光谱遥感预测模型,2017年在荥阳和鹤壁大田区域进行野外试验,利用便携式光谱仪ASD FieldSpec Handheld测量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冠层高光谱数据,使用LAI2200冠层分析系统采集冬小麦冠层LAI。通过对高光谱数据进行不同形式的变换以及高光谱特征变量的计算,并与叶面积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拔节-抽穗期,LAI与Dr(红边幅值)、SDr(红边面积)、VI_3(红边面积SDr与蓝边面积SDb的比值指数)、VI_5(红边面积SDr与蓝边面积SDb的归一化指数)、VI_6(红边面积SDr与黄边面积SDy的归一化指数)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均大于0.85;在开花-乳熟期,LAI与Rr(红谷反射率)、VI_1(绿峰反射率Rg与红谷反射率Rr的比值指数)、VI_2(绿峰反射率Rg与红谷反射率Rr的归一化指数)、VI_3、VI_5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均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因此,拔节-抽穗期选择变量Dr、SDr、VI_3、VI_5、VI_6作为估算模型的自变量;开花-乳熟期选择变量Rr、VI_1、VI_2、VI_3、VI_5作为估算模型的自变量。拔节-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单变量估算模型中大部分变量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较大,其中VI_3、VI_5、lg(1/ρ676)、dρ750/dλ750的二次模型决定系数超过0.6,拟合程度较高,同时dρ750/dλ750的RMSE值最小,因此认为以dρ750/dλ750为自变量的二次模型最优。开花-乳熟期单光谱变量建立的叶面积指数估算各类模型中大部分参数的指数模型决定系数较大,其中Rr、VI_3、VI_5的指数模型决定系数超过0.7,拟合程度最高,同时VI_5的RMSE值最小,因此认为以VI_5为自变量的指数模型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高光谱数据 拔节-孕穗期 开花-乳熟期 模型精度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主栽品种发育期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树岩 王靖 +1 位作者 余卫东 陈忠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9-488,共10页
为模拟气候变化对夏玉米发育期影响,本文将河南省划分为4个夏玉米主栽区,分区进行主栽品种遗传参数调试验证,确定各区域品种平均遗传参数。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 2和B 2)下,2 0 2 0 s、2 0 5 0 s和2 0 8 0 s各时段的温度和降水增量加... 为模拟气候变化对夏玉米发育期影响,本文将河南省划分为4个夏玉米主栽区,分区进行主栽品种遗传参数调试验证,确定各区域品种平均遗传参数。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 2和B 2)下,2 0 2 0 s、2 0 5 0 s和2 0 8 0 s各时段的温度和降水增量加上基准值,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发育期的影响。模型调参验证结果表明:各区域品种遗传参数存在一定差异,豫西地区当前种植品种播种-开花所需积温高于其它地区,而豫北和豫东当前种植品种开花-成熟所需积温高于其它地区;各区开花期调参和验证误差R M S E为2-4 d,相对误差N R M S E均小于1 0%;各区域成熟期调参误差R M S E均小于4 d,验证误差R M S E为3-7 d,除豫西区外,各区域调参及验证期间的成熟期相对误差N R M S E均小于1 0%。表明C E R E S-M a i z e模型对河南省各区域夏玉米发育期模拟精度均较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模拟结果表明:A 2和B 2情景下,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平均缩短4.7 d和3.1 d,全生育期平均缩短1 2.9 d和8.6 d。夏玉米生育期缩短日数与各时段增温幅度趋势一致,全省4个区域中豫西区生育期日数缩短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E R E S-M a i Z e模型 气候变化 发育期 夏玉米 模拟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和水分胁迫的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树岩 余卫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1-917,共7页
以河南省30个站点1981—2014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历史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为依据,将河南冬小麦主产区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4年,各区域冬... 以河南省30个站点1981—2014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历史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为依据,将河南冬小麦主产区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河南省冬小麦减产风险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81—2014年,各区域冬小麦减产率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2.8%~5.0%.冬小麦减产率由北向南呈降低趋势,减产率超过20%的事件在豫南地区约10年一遇,豫北的新乡、封丘和濮阳一带约2年一遇;减产率超过50%的事件,在新乡、郑州地区约3年一遇,豫南少遇.豫北及豫中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高值区,豫西卢氏、豫西南南阳、豫南信阳和驻马店南部地区为冬小麦减产风险低值区,其他地区为风险中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作物模型 减产风险 冬小麦
原文传递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CERES-Maize模型参数确定及精度验证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树岩 余卫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02,共9页
本研究将河南夏玉米主产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利用全省18个站近十余年农气观测资料对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其中2003—2005年为模型调参年份,2006—2010年为模型验证年份。根据各生态区的多站点调参验证的平均状态,获得4套模... 本研究将河南夏玉米主产区划分为4个生态区,利用全省18个站近十余年农气观测资料对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调试和验证,其中2003—2005年为模型调参年份,2006—2010年为模型验证年份。根据各生态区的多站点调参验证的平均状态,获得4套模型区域品种参数。由各生态区夏玉米品种遗传参数可知,I区全生育期所需积温最多,其次是Ⅲ区和Ⅳ区;单穗潜在最大籽粒数Ⅰ区最高,Ⅲ区次之,Ⅳ区最低;灌浆速率参数Ⅲ区略小,其他地区较相近。各生态区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20%,模型对各生态区生物量和产量模拟能力较强。但各生态区模拟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生物量调试结果中观测值与模拟值均值较接近,验证结果中实测值较模拟值普遍偏大,尤其是Ⅰ区和Ⅱ区。在产量验证中,Ⅰ区和Ⅱ区模拟值略低于观测值,而Ⅲ区和Ⅳ区模拟值略高于观测值。Ⅰ-Ⅲ区生物量和产量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相关系数r均通过显著检验,模型对于这些地区生物量及产量增减的变化趋势模拟较好。对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模拟及验证结果表明,地上部总生物量动态增长的拟合效果较好。叶面积指数观测值略滞后于模拟值,但总体趋势吻合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S-MAIZE 作物模型 调参验证 夏玉米
下载PDF
抽雄期前后大风倒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树岩 王宇翔 +1 位作者 胡程达 闫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05-2413,共9页
利用2013年8月1日河南省南阳地区夏玉米大风倒伏灾害的调查数据,分析抽雄期前后不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不同品种的抗倒性差异和适播期.调查对象为5个播期的浚单20和3个播期的郑单958,倒伏类型划分为根斜、根倒... 利用2013年8月1日河南省南阳地区夏玉米大风倒伏灾害的调查数据,分析抽雄期前后不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不同品种的抗倒性差异和适播期.调查对象为5个播期的浚单20和3个播期的郑单958,倒伏类型划分为根斜、根倒、茎折和折断4种.研究表明:各品种及播期均于抽雄前-抽雄后15 d倒伏率较高.浚单20各播期的总倒伏率为86.0%-98.5%,郑单958各播期的总倒伏率为60.0%-76.4%,且播种越早的播期总倒伏率越低.浚单20倒伏发生时,播期Ⅱ-Ⅴ的夏玉米生育时期接近抽雄,以根倒类型为主,倒伏率为53.0%-84.3%,已过抽雄期的播期Ⅰ夏玉米以茎折倒伏为主,倒伏率为37.5%.倒伏发生后干物质积累显著降低,各倒伏类型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总体表现为茎折〉根倒〉根斜,播种越晚的总干物质积累越少.倒伏对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表现为叶片和茎杆干物质比例增大,果穗干物质比例减少.根倒和茎折两种倒伏类型使穗长显著变短,穗粗显著变细,穗粒数显著减少,抽雄后发生倒伏也会使百粒重显著降低;而根斜倒伏类型对各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倒伏后产量损失严重,不同倒伏类型中茎折类型减产最多,浚单20和郑单958平均减产率分别为74.2%和68.7%,尤其是茎折发生在抽雄之前难以形成产量;其次是根倒,平均减产率分别为46.3%和46.5%;根斜产量损失最小,平均分别为8.4%和13.2%.大风倒伏灾害后,浚单20产量平均为4959.9 kg·hm-2,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郑单958平均为6026.1 kg·hm-2,随播期变化不明显.总体上,郑单958品种抗倒性好于浚单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雄期 根倒伏 茎倒伏 产量灾损 夏玉米
原文传递
干旱对冬小麦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程达 杨光仙 成林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3-249,共7页
2011-2013年,在大田利用人工防雨棚开展了不同干旱水平下的冬小麦种植试验,设置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80%(CK)、60%(T2)和40%(T1)3个处理水平,对各处理不同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 2011-2013年,在大田利用人工防雨棚开展了不同干旱水平下的冬小麦种植试验,设置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80%(CK)、60%(T2)和40%(T1)3个处理水平,对各处理不同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器官干物质质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因受干旱影响程度、胁迫时间以及发育期进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与CK相比,T2处理(60%)冬小麦在受胁迫初期茎和鞘干物质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扬花期及以后发育期表现为减少趋势;而叶和根干物质质量总体上在整个生育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前期减幅大后期减幅小;不同营养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产量构成要素主要表现为不孕小穗增加、穗粒重减小和千粒重下降。T1处理(40%)冬小麦根、茎、叶和鞘干物质质量均有大幅减少;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均受到明显影响(P<0.05)。干旱条件下(T2和T1处理),冬小麦茎秆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效率较其它营养器官显著提高(P<0.05),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干旱造成冬小麦不同器官干物资分配格局发生改变,可溶糖含量升高;促使茎秆干物质向穗部转移效率增加、对籽粒贡献率提高;导致冬小麦衰老提前和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产物 干旱处理 可溶性糖含量 分配格局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和决策树估算夏玉米种植面积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颖 刘荣花 郑东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348,共5页
以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提取大范围作物种植信息时,为克服混合像元影响,提高提取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和决策树的夏玉米种植面积估算方法。综合FY-3/MERSI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和TM数据的中空间分辨率光谱特征,在对作物... 以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提取大范围作物种植信息时,为克服混合像元影响,提高提取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和决策树的夏玉米种植面积估算方法。综合FY-3/MERSI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和TM数据的中空间分辨率光谱特征,在对作物物候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多时相决策树规则,融合多时相MERSI数据和TM数据,分析多源融合后NDVI时序数据的光谱特征确定阈值,提取夏玉米种植信息,根据农业统计数据验证种植面积提取精度为95.1%,根据野外调查数据验证位置精度为81.0%。研究结果可为大范围的作物种植信息准确提取提供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SI 多时相 阈值 光谱特征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光能利用率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常清 王靖 +2 位作者 余卫东 王娜 谈美秀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6-325,共10页
利用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气象和小麦、玉米观测资料,计算1981-2007年作物生长季辐射和年总辐射量、小麦、玉米生长季和轮作系统的作物产能及光能利用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分析总辐射和作物产能变化对RUE变化的贡... 利用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气象和小麦、玉米观测资料,计算1981-2007年作物生长季辐射和年总辐射量、小麦、玉米生长季和轮作系统的作物产能及光能利用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分析总辐射和作物产能变化对RUE变化的贡献、小麦和玉米产能变化分别对轮作系统产能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轮作系统RUE为0.75%~1.61%,北部的汤阴和西部的卢氏是高值区,西北、东部偏东和南部地区较低。小麦生长季RUE为0.65%~1.63%,北部的汤阴和西部的卢氏最高,东部偏中大部分地区次之,而西北和东部部分地区最低,玉米生长季RUE为0.85%~1.81%,除西部的三门峡RUE在全区最低外,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较高,而西北和东部、南部地区较低。1981-2007年,卢氏、汝州、西平、新乡和驻马店5个站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RUE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在轮作系统RUE变化显著的站点中,除卢氏站点因年总辐射升高对RUE变化呈负贡献外,其余站点的贡献率为4%~31%,系统作物产能变化对RUE变化的贡献率为69%~96%。卢氏和汝州站点小麦产能变化对系统作物产能变化的贡献率(65%和90%)大于玉米(35%和10%),而西平、新乡和驻马店站点小麦产能变化对系统作物产能变化的贡献率(49%、28%和35%)小于玉米(51%、72%和65%)。未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能仍是提高区域RUE的有效方法,且不同地区应着重提高不同作物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季 总辐射 作物产能 贡献率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后期倒伏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忠阳 陈怀亮 +1 位作者 胡程达 郭鹏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1-329,共9页
2014-2015年利用人工模拟方法开展冬小麦倒伏试验。在冬小麦抽穗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后期3个时段均设定与竖直方向成30o(T1)、60o(T2)、90o(T3)3种倒伏程度和自然正常生长(CK)4个处理,观测比较冬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和产量构成要素。... 2014-2015年利用人工模拟方法开展冬小麦倒伏试验。在冬小麦抽穗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后期3个时段均设定与竖直方向成30o(T1)、60o(T2)、90o(T3)3种倒伏程度和自然正常生长(CK)4个处理,观测比较冬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分配格局因倒伏时段和倒伏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与对照CK相比,抽穗期和灌浆初期冬小麦倒伏造成茎和鞘干物质迅速向穗部转移,导致其干物质累积量迅速降低,叶片干物质发生改变略有滞后,同时受到光照不足和转移速率改变的共同作用,各器官干物质量分配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茎、叶和鞘生长速率无明显变化规律;灌浆中后期倒伏造成冬小麦不同器官干物质含量均明显下降,随着生育时期推进其减幅缩小。倒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表现为,抽穗期和灌浆初期倒伏主要造成冬小麦不孕小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进而导致产量下降;灌浆中后期倒伏主要导致冬小麦千粒重减小,而穗粒数无明显变化。各处理冬小麦产量降低表现为灌浆初期最大、抽穗期次之、灌浆中后期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倒伏程度 分配格局 产量要素
下载PDF
冬小麦根冠指标对干旱持续发展的响应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荣花 成林 胡程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02-711,共10页
基于2015/2016年、2016/2017年两个年度冬小麦返青后干旱持续控制试验,研究土壤水分持续减少对冬小麦叶片含水率、根系活力、气孔导度等的影响,以明确冬小麦根冠指标对干旱持续发展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随干旱持... 基于2015/2016年、2016/2017年两个年度冬小麦返青后干旱持续控制试验,研究土壤水分持续减少对冬小麦叶片含水率、根系活力、气孔导度等的影响,以明确冬小麦根冠指标对干旱持续发展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随干旱持续呈非线性递减,拔节后递减更明显,其中叶鞘含水率平均降幅最大,达41.9%。叶片气体交换参数随干旱持续与对照的差异不断增大,其中净光合速率随干旱持续进一步减小,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返青期不同程度升高,拔节后开始不断下降,干旱持续时间越长,影响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因素越明显。持续干旱改变了根系在深层土壤中的分布,60-80cm土层根系体积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根系的生理机能提前衰减,拔节-孕穗期根系活力急剧下降,孕穗后根系活力比对照减少60%以上。整体来看,植株含水率、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根系活力等指标对干旱持续的响应既各具特点又有共性,其中根系活力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敏感系数最高,器官含水率对土壤水分变化响应最迟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持续 含水率 根系活力 敏感系数
下载PDF
河南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分析
14
作者 胡莉婷 杨光仙 +3 位作者 李梦夏 张溪荷 张玉亭 孔维丽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6,114,共10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影响河南香菇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香菇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可为香菇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基于1991—2022年河南省伏牛山区6个香菇主产地区的气象数据,选取30、33...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影响河南香菇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香菇越夏高温气候特征及其与香菇菌棒坏袋率的关系,可为香菇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基于1991—2022年河南省伏牛山区6个香菇主产地区的气象数据,选取30、33、35、40℃等4个高温界限温度,分析河南香菇主产区的高温变化特征,并结合2022年香菇高温灾害资料,研究香菇越夏期(6—8月)不同高温界限温度下气象因子与菌棒坏袋率的关系,明确香菇遭受高温灾害的主要温度界限指标及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1—2021年河南香菇越夏期高温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趋势,西峡地区增温尤为明显;越夏期内,7月份33℃以上的日高温最大时长与菌棒坏袋率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35℃界限温度下的日高温最大时长与菌棒坏袋率的正相关系数最大。未来应重点关注最高温度在33℃以上的天气,当气温在35℃以上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防御香菇高温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高温 气象因子 菌棒坏袋率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农田蒸散和作物系数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程达 方文松 +1 位作者 王红振 段居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04-3010,共7页
农田蒸散是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是农田管理和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2017和2018年两年冬小麦越冬期-成熟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观测了充分灌水... 农田蒸散是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是农田管理和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2017和2018年两年冬小麦越冬期-成熟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观测了充分灌水(T2)和自然降水(T1)两种状况下冬小麦农田的实际蒸散量,进而计算充分灌溉下冬小麦的作物系数和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冬小麦实际作物系数,并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农田蒸散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其中T2处理的蒸散量和波动幅度明显高于T1处理;冬小麦试验观测时期内,T2、T1处理两年总蒸散量均值分别为535.8和256.4 mm,日均蒸散量分别为3.7和1.7 mm;不同发育期日均蒸散量均是孕穗、抽穗期最高,越冬期最低;冬小麦作物系数明显高于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实际作物系数,总体上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T1处理实际作物系数与空气湿度相关性最好,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最差;T2处理作物系数与平均气温、总辐射和风速均有较好相关性,而与空气湿度相关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彭曼公式 蒸散量 作物系数
原文传递
基于作物模型脆弱性判别的河南省夏玉米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丽伟 薛昌颖 +1 位作者 张宇星 张弘 《东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83,共5页
本文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模拟方法引入灾害风险评价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夏玉米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和相关农业生产社会统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构建河南省夏玉米干旱评价指标和综合风险... 本文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模拟方法引入灾害风险评价中,与统计方法相结合,利用河南省地面观测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夏玉米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和相关农业生产社会统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构建河南省夏玉米干旱评价指标和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河南省不同地区夏玉米生长季的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干旱危险性最大的阶段主要是播种-出苗期和乳熟-成熟期,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北部和西部危险性最大,这主要是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影响的。可见,在农业主产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是降低干旱风险、保证农业稳产的最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 风险评估 作物模型 水分亏缺指数
原文传递
RCP情景下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变化及适应措施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树岩 潘学标 王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37,共14页
【目的】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变化,探索保障河南省夏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较为有效的适应措施。【方法】将河南省划分为4个夏玉米主栽区,引入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分别为基准气候条件(RCP rf,1951-2005)和未来(... 【目的】准确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变化,探索保障河南省夏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较为有效的适应措施。【方法】将河南省划分为4个夏玉米主栽区,引入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分别为基准气候条件(RCP rf,1951-2005)和未来(2006-2050)RCP 4.5(中)、RCP 8.5(高)两种浓度路径(RCPs)情景。利用CERES-Maize模型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夏玉米潜在产量和雨养产量的影响。以作物模型和气候情景数据为基础,分别模拟改变种植密度、调整播期和优化灌溉方式3种适应措施的增产效果。【结果】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河南各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较基准条件降低6.1%~18.1%(RCP 4.5)和14.3%~24.6%(RCP 8.5),其中RCP 4.5情景下豫北减产最高(15.9%),RCP 8.5情景下豫东减产最高(21.1%);夏玉米雨养产量较基准条件降低5.1%~28.5%(RCP 4.5)和8.3%~28.9%(RCP 8.5),豫东减产最高,减产率分别为20.1%(RCP 4.5)和24.4%(RCP 8.5);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夏玉米潜在和雨养产量差在0~2814 kg/hm 2(RCP rf),0~1868 kg/hm 2(RCP 4.5)和0~2132 kg/hm 2(RCP 8.5),豫北产量差最高,豫西南降水较充足产量差最低,豫北和豫西产量差较基准条件降低,豫东产量差略增加。通过改变种植密度、调整播期和优化灌溉方式等措施,探讨不同适应措施的应用效果表明,种植密度每增加1万株/hm 2,夏玉米潜在产量增加3.8%~4.0%(豫北和豫东)和5.2%~5.6%(豫西和豫西南);雨养产量增加3.2%~3.7%(豫北和豫东)和5.2%~5.5%(豫西和豫西南)。播期推迟10 d,夏玉米潜在产量各区分别提高1.6%~9.5%(RCP 4.5)和2.7%~8.5%(RCP 8.5),雨养产量各区分别提高3.8%~13.2%(RCP 4.5)和5.4%~13.1%(RCP 8.5)。优化灌溉措施更适用于豫北和豫东,最高可分别增产31.4%,19.4%(RCP 4.5)和34.2%,16.9%(RCP 8.5)。【结论】未来RCP情景夏玉米潜在产量、雨养产量较基准气候条件均降低;增加种植密度、播期推迟10 d可实现增产,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P气候变化情景 夏玉米 产量潜力 CERES-Maize模型 种植密度 优化灌溉
下载PDF
不同浇灌次数对花生光合、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青荣 刘荣花 +3 位作者 秦福生 成林 李彤霄 胡程达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4-19,共6页
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浇灌次数对大田花生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浇灌2次)相比,T1处理(浇灌1次为轻度干旱)净光合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前期非气孔因素、后期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 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浇灌次数对大田花生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浇灌2次)相比,T1处理(浇灌1次为轻度干旱)净光合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前期非气孔因素、后期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T2处理(不浇灌为重度干旱)净光合速率表现为下降-升高-下降的波动变化,前期下降是气孔因素造成的,之后下降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干旱造成花生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产生不同程度下降(饱果率除外),并随干旱程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增大;其中T1处理百粒饱果重提高了5.43%,其余产量构成要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T2处理百粒饱果重无明显差异,其余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明显降低。干旱胁迫影响花生品质,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花生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含油量、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干旱 浇灌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真实性检验尺度扩展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军玲 张弘 邹春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为在空间尺度上实现冬小麦LAI地面观测与遥感观测直接匹配,从1 m×1 m范围的实测LAI出发,通过优化采样方法扩展得到16 m×16 m范围的冬小麦LAI,然后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6 m的高分1号卫星的多光谱数据计算样本点的植被指数,建立其... 为在空间尺度上实现冬小麦LAI地面观测与遥感观测直接匹配,从1 m×1 m范围的实测LAI出发,通过优化采样方法扩展得到16 m×16 m范围的冬小麦LAI,然后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6 m的高分1号卫星的多光谱数据计算样本点的植被指数,建立其与冬小麦LAI的拟合模型,从四种植被指数的拟合模型中挑选表现最好的LAI估测模型,获得16 m×16 m尺度的LAI分布图,并经过重采样聚合为250 m×250 m尺度的LAI格点图,从而实现从地面点测量数据到卫星尺度数据的扩展。检验结果表明,16 m×16 m和250 m×250 m两个研究区域模拟点值和实测点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18%和3.64%,说明这种尺度扩展方法是科学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无人机可见光影像 高分一号 尺度扩展 真实性检验
下载PDF
荚果期淹水胁迫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青荣 邹春辉 +3 位作者 胡程达 成林 李彤霄 秦福生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32-36,共5页
研究花生荚果期涝害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可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田间试验,将夏花生荚果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时段,每个阶段设置0(对照)、3、5、7、9 d人工模拟淹水胁迫,研究了涝害对花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 研究花生荚果期涝害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可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田间试验,将夏花生荚果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3个时段,每个阶段设置0(对照)、3、5、7、9 d人工模拟淹水胁迫,研究了涝害对花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时间越早,胁迫日数越多,产量影响就越大,反之影响小,总体影响趋势排序为前期>中期>后期,9 d>7 d>5 d>3 d;前期的9 d淹水胁迫使荚果产量、百果重、百仁重分别减少21.8%、16.2%和24.6%,中期9 d淹水胁迫分别减少15.7%、8.6%和14.2%;前、中期的地上生物量茎叶干重3、5 d淹水胁迫为正效应,平均增幅8%,7 d开始转为负效应;淹水胁迫可使子仁品质受到影响,影响程度排序为中期>后期>前期,水分、粗蛋白、油酸含量升高,含油量、亚油酸、棕榈酸含量降低,使得品质下降,水分和含油量随淹水日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余品质指标与淹水日数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荚果期 淹水胁迫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