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9–2017年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统计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廖菲 李文婷 +2 位作者 张子然 苏冉 齐彦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6-135,共10页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49–2017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由强热带风暴快速...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49–2017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由强热带风暴快速加强为台风、以及由台风快速加强为强台风是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加强发生频率最多的事件;强度快速加强次数以1次居多,一般不会超过2次;但大部分途经南海的热带气旋出现快速加强时都在南海以外的地区,在南海出现快速加强的概率仅为9.8%。(2)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强度的维持时间长短对其强度快速加强有重要影响,一般在该强度的前24 h是快速加强的最佳阶段,当其中心气压下降速度超过-12.0 hPa/(6 h)时容易出现台风级别或以上的强度快速加强,且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容易出现在海温偏高地区。(3)南海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偏转主要出现在西行路径中,其中以5°~30°的偏转为最常见,占到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48.65%,不过,按照定义的路径快速转向标准,路径快速转向的概率仅有15.13%。随着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南海地区发生路径快速转向的频次迅速减少,路径快速转向主要出现在近海岸地区和南海中北部偏东区域。这些结果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对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强度 路径 快速变化 南海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在广州市一次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侯灵 廖菲 +1 位作者 胡金磊 齐彦斌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2期130-137,共8页
为了研究风廓线雷达衍生产品在污染天气预警中应用的可能性,基于风廓线雷达二次产品(边界层高度、等高层水平风场、垂直风切变、大气稳定度变率),对2017年1月36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高度对空气质量... 为了研究风廓线雷达衍生产品在污染天气预警中应用的可能性,基于风廓线雷达二次产品(边界层高度、等高层水平风场、垂直风切变、大气稳定度变率),对2017年1月36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边界层高度对空气质量指数级别影响较大,边界层高度越低,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相对越高,低边界层高度(390-870 m)出现频率较高时,空气质量易变差。选取750 m和2430 m探测结果表征此次污染过程中边界层内、外特征。研究发现,边界层内水平风速、垂直风切变与地面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滞后时间为2 h时最大(约为-0.50),而边界层外两要素与污染物浓度呈正相关(最大为0.45)。边界层内大气稳定度变率与地面污染物浓度呈正相关,边界层外两者相关性随滞后时间变化幅度较大。利用以上风廓线雷达二次产品建立了污染物浓度的统计预报方程。统计检验发现,边界层内水平风速、边界层外水平风速和边界层内大气稳定度变率对地面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贡献较大,边界层高度、边界层内风切变及边界层外稳定度变率对地面污染物浓度影响相对较小。利用本地2018年1月15-22日的污染事件对统计预报方程的验证结果表明,预报方程在本地污染性天气预报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二次产品 污染性天气 预警指标
下载PDF
冷涡背景下积层混合云降水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演变
3
作者 孙钦宏 马洪波 +1 位作者 张景红 谭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2-1023,共12页
利用2021年8月24—25日吉林靖宇微雨雷达反演的垂直探测资料,结合雨滴谱仪、雨量计等地面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一次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微物理特征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雨量计、雨滴谱仪探测地面雨量与微雨雷达反演的15... 利用2021年8月24—25日吉林靖宇微雨雷达反演的垂直探测资料,结合雨滴谱仪、雨量计等地面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一次混合云降水过程的雨滴谱垂直分布及微物理特征参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雨量计、雨滴谱仪探测地面雨量与微雨雷达反演的150 m高度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观测值与反演值存在一定偏差。Gamma函数对地面雨滴谱拟合优度达到0.99,拟合效果优于微雨雷达,对微雨雷达反演的大雨滴数浓度拟合值明显偏小。不同直径(D)雨滴对不同高度微物理参量贡献不同,小雨滴(D≤1.0 mm)对雨强、反射率因子、液态水含量、总数浓度贡献率一般随着高度降低而降低,中雨滴(1.0 mm<D≤3.0 mm)和大雨滴(D>3.0 mm)对参量贡献率基本随着高度降低而升高。不同降水阶段的雨滴蒸发、碰并作用不同,降水前期气温高且湿度低,雨滴下落过程中蒸发作用较强,而降水集中期相对湿度接近饱和,雨滴碰并增长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雨滴谱 微雨雷达 垂直特征 微物理参量
下载PDF
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与探空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旗 王周翔 于翠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7期211-213,共3页
利用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气象要素数据与吉林省长春探空站电子探空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距地高度在0~10 km的58个高度层的温度、相对湿度、水汽的误差情况,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认为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 利用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气象要素数据与吉林省长春探空站电子探空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了距地高度在0~10 km的58个高度层的温度、相对湿度、水汽的误差情况,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认为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的反演廓线与探空数据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一致性较高;在雪(雨)天气下,也能够很好地表现大气水汽变化趋势及量值的时空分布变化;在霾天气影响下,相关度迅速下降,地基微波辐射计的探测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提高。地基微波辐射计的使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探空数据 相关性 对比
下载PDF
人工增雨催化响应试验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景红 孟辉 +2 位作者 于翠红 崔红 孙海燕 《干旱气象》 2020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针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境内一次积层混合云人工催化响应过程,确定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背景区和催化响应区,分析云系人工增雨的可播性及背景区与响应区云的微物理量差别。结果显示:(1)催化响应区中冰粒子数浓度明显高于背景区,其中直径为... 针对2003年7月8日吉林省境内一次积层混合云人工催化响应过程,确定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背景区和催化响应区,分析云系人工增雨的可播性及背景区与响应区云的微物理量差别。结果显示:(1)催化响应区中冰粒子数浓度明显高于背景区,其中直径为37.5~187.5μm的冰粒子数浓度增加最多;(2)催化响应区中直径小于等于18.5μm的小云粒子数浓度低于背景区,而直径为18.5~45.5μm的大云粒子数浓度则相反;(3)催化作业后,过冷水含量减少,雷达回波强度增加,强回波区范围增大,此次人工催化作业催化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可播性 背景区 催化响应区 粒子谱
下载PDF
2021年夏季长白山麓雨滴谱分布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孙钦宏 马洪波 +1 位作者 齐彦斌 王秀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6-347,共12页
利用2021年6—8月吉林靖宇Parsivel2型雨滴谱观测数据,研究长白山麓夏季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雨滴谱特征,并与国内外研究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直径对降水量贡献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贡献较大的直径区间为0.... 利用2021年6—8月吉林靖宇Parsivel2型雨滴谱观测数据,研究长白山麓夏季不同降水类型和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雨滴谱特征,并与国内外研究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直径对降水量贡献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贡献较大的直径区间为0.812~2.375 mm,随着降水强度增大,大雨滴(直径D≥2.75 mm)对降水量贡献也增大;对流降水比层云降水的雨滴谱更宽,雨滴数浓度及平均直径也更大;与国外经典对流降水雨滴谱相比,长白山麓对流降水标准截距参数lgNw及质量等效直径Dm特征更接近海洋型降水,与北京延庆及大兴、安徽滁州、江苏浦口相比,长白山麓夏季降水雨滴具有较小的直径和较大的数浓度;长白山麓夏季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反射率因子Z与降水强度R拟合关系分别为Z=290.64R1.27和Z=193.36R1.65,经典Z-R关系对该地区降水估测存在低估;形状参数μ、斜率参数Λ存在较好的二项式拟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麓 雨滴谱 对流降水 层云降水 Z-R关系
下载PDF
一次长白山夏季雾的宏微观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羽飞 齐彦斌 +1 位作者 李倩 李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2-453,共12页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雾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雾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雾过程的宏微观特... 2021年夏季首次利用激光雾滴谱仪开展长白山主峰雾的观测研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7月31日—8月1日长白山主峰出现的持续时间达19 h、最低能见度小于100 m的雾过程的宏微观特征分析表明:此次雾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环境风速大、能见度低、有短暂消散,且数浓度低、有效直径和液态水含量小等特征。雾滴有效直径平均值为5.7μm,数浓度平均值为246.4 cm^(-3),液态水含量平均值为0.05 g·cm^(-3),其微物理特征与海雾特征接近。雾过程开始为爬坡雾,这是长白山主峰夏季典型的地形云雾,随后由高空云层平流至长白山主峰而接地产生。在强浓雾的形成、发展和减弱阶段,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的变化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在成熟阶段,雾滴数浓度、液态水含量和有效直径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雾滴谱 雾演变特征 微物理结构 高山雾
下载PDF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处置现场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方案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8
作者 孟辉 宋薇 +1 位作者 王婉 王萍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2期136-140,共5页
"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救援处置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开展科学施救,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和救援人员伤亡,对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分析"8·12&qu... "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救援处置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开展科学施救,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和救援人员伤亡,对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分析"8·12"天津港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工作对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的需求,设计人工消减雨试验方案,明确了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服务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工作内容、流程,作业防线布设、时机掌握、催化部位、剂量和方式等技术要点,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情况进行评估,试验期间消减雨作业有效率为37.5%,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人工影响天气保障服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爆炸事故 人工影响天气 消(减)雨 “8·12”天津港
下载PDF
长白山麓夏秋季气态和液态水分布特征
9
作者 孙钦宏 马洪波 +2 位作者 齐彦斌 于冬佳 樊嘉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利用2019—2020年6—10月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MWP967KV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地面雨量计及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夏秋季大气中气态和液态水分布及其在降水前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反演数据与探空... 利用2019—2020年6—10月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MWP967KV型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地面雨量计及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分析了长白山麓夏秋季大气中气态和液态水分布及其在降水前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反演数据与探空雷达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反演值整体偏大。大气可降水量(PWV)和液态水路径(LWP)呈一峰一谷日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夜间而谷值出现在白天,有降水时峰值出现在01:00—03:00,谷值出现在11:00前后。受长白山地形和森林植被影响,PWV和LWP月平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9月。PWV在降水前和降水中分布频率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降水前LWP在0.00~0.42 mm内频率占比最高;降水强度越强,PWV及LWP频率分布越集中,PWV大于45 mm、LWP大于4.20 mm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降水开始前1 h内LWP和PWV均出现跃增,LWP跃增幅度更明显,该特征可作为降水临近预报、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大气可降水量 液态水路径
下载PDF
长白山麓东北冷涡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
10
作者 王秀娟 齐彦斌 +2 位作者 江晓玲 于冬佳 王天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84,共13页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发生前6 h首先出现中高云,水汽、云液态水含量对东北冷涡强降水的发生与维持至关重要。东北冷涡强降水发生前5 h,6 km高度以下水汽出现跃升,1.0 km高度以下水汽密度增加至12~14 g·m^(-3);5~6 km高度温度层结为-5℃至-10℃,云液态水含量为1.0~1.6 g·m^(-3),有助于冰雪晶的形成;在温度层结-6℃至-16℃内存在中高云,云底高度从5.5~7 km陡降至地面,出现干冷空气侵入现象,相对湿度急剧下降,这些特征一直持续至强降水发生;在东北冷涡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发生前6 h,云系为中云,5~6 km高度的云液态水含量为0.4~0.8 g·m^(-3),但并未出现水汽跃升、相对湿度下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微波辐射计 降水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夏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与粒径分布特征的航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牟江山 朱玉姣 +11 位作者 单业 李洪勇 陈天舒 文亮 齐彦斌 胡建华 綦文龙 王新锋 周学华 张庆竹 王文兴 薛丽坤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4-333,共10页
利用飞机航测于2018年夏季在东北吉林省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10 nm^10μm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谱进行在线监测,分析大气颗粒物的垂直分布廓线和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地面颗粒物数浓度为5.8×10^3~9.9×10^4 cm^−3,平... 利用飞机航测于2018年夏季在东北吉林省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对10 nm^10μm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谱进行在线监测,分析大气颗粒物的垂直分布廓线和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地面颗粒物数浓度为5.8×10^3~9.9×10^4 cm^−3,平均值为(2.7±2.2)×10^4 cm^−3;垂直方向上颗粒物数浓度随海拔升高整体呈降低趋势,且垂直廓线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边界层附近存在较明显的分界线,即在边界层下方,大气颗粒物数浓度随高度升高而显著降低,在边界层上方,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变化随高度变化不明显;第二种是随高度的升高,城市上空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降低,且海拔高度与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呈现近似线性负相关的关系。在观测期间,颗粒物的粒径大多集中在爱根模态,其峰值位于25~30 nm,后向气流轨迹显示,气团来源于蒙古及内蒙古地区。在四平城市上空观测到1例新粒子生成事件,其核模态颗粒物数浓度为当日其他地区的4倍,后向气流轨迹显示其气团来源于中国辽宁省且受局地气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垂直廓线 粒径分布 新粒子生成 飞机航测
下载PDF
基于VLF/LF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吉林省闪电特征分析
12
作者 刘洋 江晓玲 +1 位作者 刘嘉欣 贾凡妮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利用2018—2020年吉林省VLF/LF三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吉林省闪电的时空分布和雷电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闪电集中发生在5—9月,峰值在6月;日闪电高发时段在13—19时;总闪、地闪和云闪频数时变化特征趋于一致,均呈双峰型,主峰值... 利用2018—2020年吉林省VLF/LF三维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吉林省闪电的时空分布和雷电流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闪电集中发生在5—9月,峰值在6月;日闪电高发时段在13—19时;总闪、地闪和云闪频数时变化特征趋于一致,均呈双峰型,主峰值出现在16—17时,次峰值出现在23—24时;地闪以负闪为主,云闪中的正、负闪比例相近。吉林省总闪密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辽源北部、四平东部、长春南部至吉林中西部一带,东部延边州的龙井、延吉、图们一带,松原南部至长春西部一带;云闪和地闪高密度区域也基本出现在这三个高值区内;闪电高值区均处于山区及半山区地带。雷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 kA,正闪的平均雷电流强度高于负闪。云闪多发生在2~5 km的高度,高度小于16 km时,平均雷电流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高度大于16 km时,高度越高平均雷电流强度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LF三维闪电定位 闪电频数 云闪高度 雷电流强度
下载PDF
新型暖云催化剂吸湿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景红 孙海燕 +2 位作者 曲金华 赵金涛 苏杭 《干旱气象》 2019年第1期153-158,共6页
针对我国暖云催化剂的实际需求优选出一种硅铝酸盐化合物,并对这种暖云催化剂的吸湿能力、吸湿速度和放热能力进行对比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暖云催化剂在吸湿能力和吸水速度上优于以往使用的水泥、食盐、硅藻土、尿素等材料,平均吸... 针对我国暖云催化剂的实际需求优选出一种硅铝酸盐化合物,并对这种暖云催化剂的吸湿能力、吸湿速度和放热能力进行对比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暖云催化剂在吸湿能力和吸水速度上优于以往使用的水泥、食盐、硅藻土、尿素等材料,平均吸水量达到217. 2 mg·g^(-1),吸湿速度比其他催化剂高出1~2个数量级,吸湿性能优于以往催化剂,并且具有较好的放热能力,有望成为性能良好的暖云催化剂。该暖云催化剂成分接近土壤成分,不含重金属和有机物,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云催化剂 吸水能力 吸水速度 放热能力
下载PDF
催化剂扩散轨迹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旭 徐戈 +2 位作者 王超群 王旗 于翠红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6年第12期115-116,共2页
为了研究催化剂扩散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本文选取了吉林省2014年春季四次飞机增雨作业个例,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风速条件下播撒催化剂Ag I的扩散轨迹,得出了以下结论:催化剂Ag I的扩散轨迹随温度的升高,水平扩散运行的距离减小,作... 为了研究催化剂扩散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本文选取了吉林省2014年春季四次飞机增雨作业个例,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风速条件下播撒催化剂Ag I的扩散轨迹,得出了以下结论:催化剂Ag I的扩散轨迹随温度的升高,水平扩散运行的距离减小,作业后维持时间减短;催化剂Ag I的扩散轨迹随风速的增大,水平扩散运行的距离增大,作业后维持时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扩散轨迹 人工影响天气
下载PDF
吉林省一次飞机增雨过程方案设计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海燕 谷笑楠 +1 位作者 王旗 齐彦斌 《气象科技进展》 2019年第6期104-109,共6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降水、飞机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东移北抬影响吉林省的河套低压系统进行人工增雨方案设计和效果分析,根据作业需求设计了增雨作业实施方案,选取影响区和对比区,分析了作业前后雷达回波的变化、地面降水量变...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降水、飞机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东移北抬影响吉林省的河套低压系统进行人工增雨方案设计和效果分析,根据作业需求设计了增雨作业实施方案,选取影响区和对比区,分析了作业前后雷达回波的变化、地面降水量变化。结果表明:此次河套低压北上天气系统,与高空槽配合,在吉林省境内水汽输送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作业条件。通过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设计了飞行作业方案,实施作业;通过影响区和对比区雷达回波对比,作业后影响区回波具有明显强于对比区回波的特点,且增加了回波维持时间;降水量分析显示,影响区地面降水维持时间也较对比区维持时间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雨 影响区 对比区
下载PDF
基于Ka波段云雷达探测的长白山麓夏秋季降水云宏观特征
16
作者 孙钦宏 樊嘉璐 +1 位作者 于冬佳 刘嘉欣 《气象灾害防御》 2023年第3期30-33,共4页
为进一步了解长白山地区特殊地形下云宏观特征,利用2019—2021年6—10月靖宇Ka波段云雷达探测资料,结合白山多普勒天气雷达、靖宇国家气象观测站分钟级降水观测数据,开展降水云宏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麓夏秋季降水以中低云为主,... 为进一步了解长白山地区特殊地形下云宏观特征,利用2019—2021年6—10月靖宇Ka波段云雷达探测资料,结合白山多普勒天气雷达、靖宇国家气象观测站分钟级降水观测数据,开展降水云宏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麓夏秋季降水以中低云为主,中云降水占比最高,为54.81%,单层云降水占总样本的98.13%;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及云厚度出现频次随高度(厚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7~9 km、3~4 km、2~3 km出现频次最高,云顶高度日变化波动较小,云厚度自中午至夜间整体维持较高水平;夏季云宏观参量平均值高于秋季,层云降水云顶高度及云底高度均小于对流性降水云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麓 云雷达 云顶高度 云厚度 云底高度
下载PDF
吉林省靖宇、白城云凝结核浓度观测分析
17
作者 崔莲 胡建华 +1 位作者 齐彦斌 王旗 《气象灾害防御》 2020年第1期34-37,共4页
利用2018年4-8月吉林省东部靖宇和西部白城云凝结核(CCN)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地CCN浓度、CCN日变化和CCN活化谱等特征。结果表明:两地CCN瞬时数浓度变化范围均较大,平均数浓度比较接近,差异不大,平均数浓度随过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CCN... 利用2018年4-8月吉林省东部靖宇和西部白城云凝结核(CCN)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地CCN浓度、CCN日变化和CCN活化谱等特征。结果表明:两地CCN瞬时数浓度变化范围均较大,平均数浓度比较接近,差异不大,平均数浓度随过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CCN数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靖宇一天中出现两次峰值,白城一天中出现三次峰值;随着过饱和度的增大,CCN活化液滴谱谱宽变宽、液滴峰值浓度升高、液滴峰值直径也增大;CCN活化液滴谱谱型以单峰型为主,当饱和度大于等于0.6%时,观测到少量多峰谱型;对CCN活化谱进行拟合,4-8月两地CCN以大陆型特征为主,当出现较强降水时,表现为海洋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凝结核 浓度 观测分析
下载PDF
天津市冰雹天气形成过程及催化数值模拟分析
18
作者 孟辉 陈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2期224-224,227,共2页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4年6月22日发生在天津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及其催化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个例雹云中,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和霰转化形成,冻滴对冰雹形成的贡献比霰大得多,冰雹...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4年6月22日发生在天津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及其催化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个例雹云中,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和霰转化形成,冻滴对冰雹形成的贡献比霰大得多,冰雹主要通过撞冻过冷雨水、过冷云水以及碰并冻滴进一步长大;在冰雹形成前进行催化作业,可达到增雨减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数值模拟 催化试验 防雹 天津市
下载PDF
佛山地区不同类型雷暴过程大气重力波的频谱动态特征研究
19
作者 王秀娟 雷恒池 +2 位作者 姜忠宝 郑首印 齐彦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0-262,共13页
利用佛山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高精度微压计数据,统计分析佛山地区不同类型雷暴天气的大气重力波频谱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天气与重力波的生成、发展密切相关,长周期(90~270 min)、短周期(1~90 min)重力波在不同类型雷暴天气有明显... 利用佛山地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高精度微压计数据,统计分析佛山地区不同类型雷暴天气的大气重力波频谱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天气与重力波的生成、发展密切相关,长周期(90~270 min)、短周期(1~90 min)重力波在不同类型雷暴天气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雷暴期间,都有大振幅(≥110 Pa)、宽周期范围的长周期重力波,但是强雷暴期间长周期重力波的振幅更大、周期范围更宽,中心振幅大于130 Pa的重力波发生的比率更高;不同类型雷暴激发的短周期重力波具有共同特征,表现为周期10~90 min、中心振幅11~47 Pa,但是大部分强雷暴都会激发10~90 min短周期重力波,发生的比率高于弱雷暴,并且强雷暴更易激发更短周期(1~20 min)重力波,更利于振幅较大(≥50 Pa)的短周期重力波发生。近距离雷暴比远距离雷暴对长、短周期重力波有更积极的影响。部分雷暴发生前约114~168 min,会有长、短周期重力波先兆活动,其中,长周期(90~270 min)重力波平均中心振幅84~106 Pa、短周期(30~90 min)重力波平均中心振幅12~43 Pa;相比远距离雷暴,近距离雷暴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发生比率更高;雷暴强度对重力波先兆活动也有影响,强雷暴过程振幅更大、短周期(20~30 min)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发生率更高。重力波先兆活动这一特征可能对雷暴预警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振幅 微压计 雷暴类型 短周期 长周期
下载PDF
基于微压计观测的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分析
20
作者 王秀娟 冉令坤 +4 位作者 齐彦斌 马淑萍 慕秀香 姜忠宝 毕潇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66-278,共13页
利用高精度微压计数据、卫星、地面观测数据和GDAS数据,对2020年7月29日-30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波激发了此次暴雨,在暴雨发生前2-4 h,出现了周期约128 min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在暴雨期间,重力波周期集中在... 利用高精度微压计数据、卫星、地面观测数据和GDAS数据,对2020年7月29日-30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波激发了此次暴雨,在暴雨发生前2-4 h,出现了周期约128 min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在暴雨期间,重力波周期集中在120-180 min;在强对流发展期间出现了周期为128-256 min的重力波和8-64 min周期更短的重力波.强对流与重力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强对流发展时,地面出现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在冷池前方形成气流辐合区;气流辐合辐散区向前移动,形成重力波传播,最终激发暴雨.重力波先兆活动这一特征对东北冷涡暴雨有一定的指示预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微压计 东北冷涡 暴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