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哨兵1号影像浮冰形状特征的北极内尔斯海峡海冰运动信息提取方法
1
作者 杨帆 刘婷婷 雷瑞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82,共14页
内尔斯海峡是北极海冰输出的重要通道之一,从海峡流出的海冰对巴芬湾、拉布拉多海深层水的形成以及北极海冰物质平衡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海峡入口狭窄和海冰密集度较低,现有海冰运动反演算法较难从卫星影像上获取有效的海冰运动信息,从... 内尔斯海峡是北极海冰输出的重要通道之一,从海峡流出的海冰对巴芬湾、拉布拉多海深层水的形成以及北极海冰物质平衡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海峡入口狭窄和海冰密集度较低,现有海冰运动反演算法较难从卫星影像上获取有效的海冰运动信息,从而限制了该区域海冰运动信息的提取。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浮冰形状特征的海冰运动提取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影像分割、浮冰提取和浮冰匹配3个步骤。使用该算法从2019年2月20-27日逐日哨兵1号影像中提取了内尔斯海峡的海冰运动信息,并结合人工制作的验证数据评估了该算法在浮冰提取和匹配过程的精度。结果显示该算法提取的浮冰形状参数平均误差为4.3%~8.48%、浮冰运动矢量的总体正确率为84%、浮冰质心与运动速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71km和6.313cm·s^(–1)。对比SIFT,ORB和AKAZE三种基于特征追踪的海冰运动反演算法,该算法结果中海冰运动覆盖面积增加了27.7%,精度提高约39%。该算法不仅有效地提取了内尔斯海峡海冰运动信息,而且可为其他区域(如海冰边缘区)的海冰运动信息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尔斯海峡 海冰运动 哨兵1号 影像分割 浮冰匹配
下载PDF
南极大视场望远镜光学系统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之旭 陈超 +3 位作者 姜鹏 丛迦南 杨浩 李正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8,共15页
南极特殊环境可为天文台址提供绝佳的天文观测条件且具有极高的空间碎片过境频率等特性,因此,南极大视场望远镜在天文观测、空间碎片管理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南极天文观测科学目标的需求,综合考虑南极天文台址... 南极特殊环境可为天文台址提供绝佳的天文观测条件且具有极高的空间碎片过境频率等特性,因此,南极大视场望远镜在天文观测、空间碎片管理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南极天文观测科学目标的需求,综合考虑南极天文台址视宁度数据要求,针对满足南极使用的大视场望远镜光学系统关键科学问题,首先总结与分析了南极天文台址的特征。其次,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部署的几批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囊括了几类典型的大视场光学系统,本文详细探讨了南极大视场望远镜目前采用的多类典型大视场光学系统的设计理论,并对南极地区现有和规划中的大视场望远镜项目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介绍了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特点。最后,深入探讨了南极大视场望远镜在天文探测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一些关键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天文 大视场望远镜 光学设计 空间碎片监测
下载PDF
东西伯利亚陆架炭屑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3
作者 俞心婷 任健 +4 位作者 边叶萍 李中乔 林龙 金海燕 陈建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炭屑是指示火灾事件的重要指标。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北极地区野火频发,了解炭屑的产生、迁移和埋藏对理解北极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及陆源碳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前人对北极海域的炭屑研究十分匮乏。东西伯利亚陆架是全球最大的陆架区,... 炭屑是指示火灾事件的重要指标。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北极地区野火频发,了解炭屑的产生、迁移和埋藏对理解北极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及陆源碳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前人对北极海域的炭屑研究十分匮乏。东西伯利亚陆架是全球最大的陆架区,接收和封存着巨量的陆源碳,也是海冰融化、沿岸侵蚀、周边野火频发最显著的地区,因此成为研究北极炭屑记录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2016年首次中俄北极联合科学考察取得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东西伯利亚陆架区不同粒度炭屑的空间分布特征、输运方式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东西伯利亚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炭屑总浓度为4.4×10^(4)~4.1×10^(6)粒·g^(–1),平均浓度为9.3×10^(5)粒·g^(–1)。沉积物中炭屑呈现近岸粗、远岸细的总体分布特征。由于受到水动力、大气等长距离搬运,研究区炭屑颗粒以超细粒为主(平均占83%)。河口水动力作用、沿岸侵蚀、大气传输、海冰搬运、水平向和垂向上的海流搬运等多重控制因素,可能共同影响炭屑的跨陆架输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快速变化 东西伯利亚陆架 炭屑 输运过程 陆源输入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N_(m)F_(2)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
4
作者 徐盛 李培豪 +2 位作者 廖小倩 刘瑞源 陈相材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6,共11页
利用南北极极隙区与极光带纬度3个台站对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N_(m)F_(2))长达1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数据,对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16模型在极区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极光带纬度的北极Tromsø站,IRI预测与观测... 利用南北极极隙区与极光带纬度3个台站对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N_(m)F_(2))长达1个太阳活动周的观测数据,对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16模型在极区的适用性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极光带纬度的北极Tromsø站,IRI预测与观测符合最好,大部分季节相对误差在40%以内,在太阳活动高年略好于太阳活动低年。在极隙区纬度的南极中山站和Longyearbyen站,IRI预测精度在太阳活动低年高于太阳活动高年。在中山站和北极Longyearbyen站仅个别月份相对误差在20%以内,大部分月份相对误差超过40%,冬季相对误差接近100%,特别是Longyearbyen站,在太阳活动高年冬季相对误差超过100%。从季节上看,3个台站都是冬季符合最差,夏季符合最好。IRI-2016模型对极区电离层进行预测时,难以如实反映极区等离子体对流和能量粒子沉降等极区特有的物理过程对极区电离层N_(m)F_(2)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国际参考电离层 IRI-2016模型 F2层峰值电子密度(N_(m)F_(2))
下载PDF
基于双层聚类信息的极光亚暴自动检测
5
作者 王平 韩冰 +4 位作者 李洁 胡泽骏 尚军亮 葛道辉 袁玉卓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9,共18页
极光亚暴与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耦合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其发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地分析行星际磁场、地球磁层和地球电离层的相互作用,了解太阳风携带的大量能量在地球空间的输运过程,对地球空间环境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Po... 极光亚暴与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耦合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其发生和发展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地分析行星际磁场、地球磁层和地球电离层的相互作用,了解太阳风携带的大量能量在地球空间的输运过程,对地球空间环境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Polar卫星搭载的紫外极光图像成像仪能够全天候地获取紫外极光图像,在紫外极光图像中可以完整地展示出极区极光的亮度和尺度变化,尤其是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亚暴膨胀相的极光点亮和亮斑膨胀现象。现有的极光亚暴事件检测方法通常需要人工设计特征和相关规则库,耗时耗力。本文利用紫外极光图像提出了基于双层聚类信息的亚暴事件检测方法,实现了紫外极光图像数据中的亚暴事件自动检测。同时,针对极光亚暴事件检测依赖手工设计特征,设计了子空间聚类指导的三维卷积特征自动提取网络;针对极光图像帧间存在成像角度差异,利用地磁纬度和磁地方时信息对极光序列中图像的空间位置进行校正;针对卫星成像位置变化导致的成像噪声,利用极光图像级聚类保留极光亮斑区域和剔除未成像或噪声区域。主观和客观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提升了亚暴事件检测的查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亚暴 双层聚类信息 三维卷积网络 自动检测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底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
6
作者 张浩 崔迎春 +2 位作者 邵和宾 李升贵 宗师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9,共12页
为了解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航次获取的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钴(Co)、镍(Ni)、铜(Cu)、锌(Zn)、铅(Pb)和铬(Cr)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质累... 为了解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利用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航次获取的样品,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钴(Co)、镍(Ni)、铜(Cu)、锌(Zn)、铅(Pb)和铬(Cr)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了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Zn>Cr>Cu>Ni>Pb>Co,分布整体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沉积粒级富集效应。其空间分布特征也具有同源性,表明相似的物源供给与沉积过程。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各调查站区均为低生态风险,重金属元素地质累积指数普遍小于0,总体为清洁状态,其中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7.4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Pb元素外,重金属元素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并与陆源表征元素Ti及沉积物平均粒径呈良好正相关性,与沉积物分选系数呈良好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海底表层沉积物 来源分析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普里兹湾
下载PDF
南极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7
作者 江宁 张召儒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85,共20页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 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4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持续时间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罗斯海冰间湖是南极近海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区域,占南大洋总生产力的28%;阿蒙森海和松岛冰间湖在37个南极冰间湖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最高;默茨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明显。(2)海冰密集度、风速和云量等物理参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其相关关系的季节性和地域特征明显。海冰密集度主要通过改变冰间湖开放水域的面积来影响可到达海表的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通过影响水体的垂直混合强度来改变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垂向输运;云量对冰间湖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可见光强度及紫外线辐射量之间平衡的结果。(3)在部分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同调控南半球高纬度气候的主要模态,如南半球环状模和半年振荡等存在显著相关性。未来工作可结合长期卫星遥感观测、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进一步开展气候模态对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的物理-生态耦合机制、冰间湖生态系统生产力各个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等的深入探究,从而更好地认知极地关键海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间湖 浮游植物生物量 时空特征 环境变量 气候模态
下载PDF
Al-Zn-In-Mg-Ti-Ga-Mn牺牲阳极在极地低温环境中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一晗 张海兵 +4 位作者 辛永磊 黄嵘 段体岗 马力 李祯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9-1219,共11页
基于前期牺牲阳极材料研究成果,对极地低温环境专用Al-Zn-In-Mg-Ti-Ga-Mn牺牲阳极开展模拟服役环境下的电化学性能测试,通过完整周期的“雪龙号”极地航行试验考察极端环境因素对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高倍率扫描电镜等手段观... 基于前期牺牲阳极材料研究成果,对极地低温环境专用Al-Zn-In-Mg-Ti-Ga-Mn牺牲阳极开展模拟服役环境下的电化学性能测试,通过完整周期的“雪龙号”极地航行试验考察极端环境因素对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高倍率扫描电镜等手段观测材料腐蚀产物特征和表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在极端环境因素影响下,阳极材料的活化和溶解行为发生变化,海水环境中较高的溶解氧含量和盐度削弱了低温条件对离子运动的影响,阳极材料自腐蚀程度下降,阴极去极化反应得到遏制,阳极表面活化溶解速率和活性金属沉积速率得到提升,表面钝化膜的更新动态平衡得到有效维持,牺牲阳极在极地海洋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阴极保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环境 铝合金阳极 阴极保护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1993-2022年罗斯海夏季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
9
作者 姚洁 何海伦 +4 位作者 孙群 于乐江 张艺杰 于璐莎 李学琪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大气下垫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是海-冰-气耦合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变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本文研究了1993-2022年南大洋罗斯海夏季月份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1月气候态分布显示,感热和潜热... 大气下垫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是海-冰-气耦合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变量。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本文研究了1993-2022年南大洋罗斯海夏季月份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1月气候态分布显示,感热和潜热通量绝对值在空间上表现为陆架高海盆低。感热和潜热通量异常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表明,前三模态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75%,第一模态空间型主要强调区域一致变化,且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存在约2.9年和4.4年的变化周期。陆架区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感热通量与风速和海-气温差具有较高相关性,潜热通量与风速和海-气比湿差具有较高相关性,这些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研究量化了南大洋罗斯海夏季感热和潜热通量年际变化,初步探讨了感热和潜热通量年际变化影响因素,可为南大洋罗斯海海-冰-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和潜热通量 ERA5 年际变化 罗斯海 南大洋
下载PDF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触发的极向边界点亮事件的观测研究
10
作者 赵变龙 邢赞扬 +7 位作者 张清和 马羽璋 王勇 胡泽骏 张佼佼 王翔宇 陆盛 张端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9,共10页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电子密度比背景高出2倍及以上的高密度不均匀体,极向边界点亮是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亮度显著增强的极光结构。探究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与极向边界点亮现象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是电子密度比背景高出2倍及以上的高密度不均匀体,极向边界点亮是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亮度显著增强的极光结构。探究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与极向边界点亮现象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北极黄河站全天空极光成像仪、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SuperDARN雷达和GPS TEC等多手段观测数据,揭示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运动到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进而触发极向边界点亮的完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块从极盖区运动到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时,极向边界附近的极光强度明显增加,即出现了极向边界点亮现象。(2)极光亚暴发生后,极光卵极向膨胀,极向边界到达EISCAT Svalbard 42 m雷达观测视野。该雷达观测到了高密度、高电子和离子温度的结构,并伴随着电子密度峰值高度下降和离子上行等现象,这与高密度等离子体云块的输运和当地的极光粒子沉降密切相关。(3)从日侧向夜侧输运的等离子体云块到达夜侧极光卵极向边界附近时可能触发极向边界点亮,并且影响等离子体云块和极光粒子沉降接触区域的等离子体特征,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夜侧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 极向边界点亮 极光亚暴 电离层对流 北极
下载PDF
夏季东、黄海群落净生产力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吴智广 秦川 +1 位作者 王磊 张桂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318,共9页
2018年6~7月利用膜进样质谱系统对东、黄海表层海水中的O_(2)/Ar进行走航观测,估算了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NCP),并结合其他水文参数和卫星数据分析NCP的分布特征和调控因素.结果表明:东、黄海整个调查海域Δ(O_(2)/Ar)平均值为(3.3±... 2018年6~7月利用膜进样质谱系统对东、黄海表层海水中的O_(2)/Ar进行走航观测,估算了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NCP),并结合其他水文参数和卫星数据分析NCP的分布特征和调控因素.结果表明:东、黄海整个调查海域Δ(O_(2)/Ar)平均值为(3.3±8.5)%,NCP平均值为(12.9±36.7)mmol C/(m^(2)·d),整体处于净自养状态.东海混合层平均Δ(O_(2)/Ar)为(4.9±9.8)%,NCP为(21.0±38.2)mmol C/(m^(2)·d),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东海陆源输入带来的高营养盐促进浮游植物生长所致.黄海混合层平均Δ(O_(2)/Ar)为(1.6±6.6)%,NCP为(4.8±33.3)mmol C/(m^(2)·d),黄海NCP分布主要受营养盐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呈现北黄海高、南黄海低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光照和营养盐是控制调查海区NCP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Ar 群落净生产力 东海 黄海 生物泵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海洋类专业认识实践创新探索——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12
作者 刘天英 瞿逢重 +2 位作者 吴锋 马忠俊 黄婧 《大学教育》 2024年第16期12-15,29,共5页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要求高校培养能够顺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领军人才。实践育人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中认识实践更是带领学生理解专业、建立专业认同的关键环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基...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要求高校培养能够顺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领军人才。实践育人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其中认识实践更是带领学生理解专业、建立专业认同的关键环节。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提出“大国重器平台+科教融合+思政升华”的认识实践教学新思路,并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规划实施试点项目,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强和专业情怀深的高水平海洋人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实践 情境学习理论 科教融合 思政引领 实践育人
下载PDF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
作者 杨天赐 《中国经贸》 2024年第18期247-248,共2页
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是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途径,直接影响单位的资源配置优化和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财政部积极推行“过紧日子”的财政政策,旨在促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资金的有效配置,盘活国有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现代管理体系的核心构成部分,是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途径,直接影响单位的资源配置优化和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财政部积极推行“过紧日子”的财政政策,旨在促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资金的有效配置,盘活国有资产,并杜绝财政资金浪费的现象。这一政策背景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并强化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已成为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资产管理 财政政策 资源配置优化 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管理 政策背景 现代管理体系 使用绩效
下载PDF
目前我国极地考察破冰船综合保障能力分析与评估
14
作者 夏寅月 陈清满 蒋静俭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315,共12页
历经40多载发展,中国极地考察体系总体趋于成熟,保障能力日益加强。然而极地考察破冰船综合保障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国家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冰区作业时间受限、需适应冰-海-气-生物相互作用等立体科学观测技术等要求,为... 历经40多载发展,中国极地考察体系总体趋于成熟,保障能力日益加强。然而极地考察破冰船综合保障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国家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冰区作业时间受限、需适应冰-海-气-生物相互作用等立体科学观测技术等要求,为考察船的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综合保障能力,以及在执行科考调查和后勤综合保障的运行模式,对比国外主流极地考察船,从支撑保障能力、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存在的差异、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极地考察综合实力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考察 破冰船 “雪龙”号 “雪龙2”号 保障体系
下载PDF
南极宇航员海夏季水文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15
作者 李化 李丙瑞 +2 位作者 郭晓嘉 席颖 陈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4,共14页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CHINARE37-38)在宇航员海获取的海洋综合站位观测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WOA23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该海域主要水文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宇航员海夏季水团包括南极表层水(分为夏季表层水与冬季残留水)...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CHINARE37-38)在宇航员海获取的海洋综合站位观测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WOA23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该海域主要水文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宇航员海夏季水团包括南极表层水(分为夏季表层水与冬季残留水)、绕极深层水、变性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夏季表层水均分布在表层50 m深度以浅,呈现出南冷北暖的趋势。66°S以南的冬季残留水最厚,最深可达200 m左右。绕极深层水向南侵入的趋势明显,CHINARE-38绕极深层水向上涌升的高度较CHINARE-37高出10~20 m。夏季表层水的高温高盐核心位于中心海域无冰区,因为无冰海域的表层海水长时间接收太阳短波辐射而温度较高。近岸海域因冰融水导致局部夏季表层水降温淡化。宇航员海中心海域海面风场维持低气压气旋式环流,次表层水体通过Ekman抽吸上升冷却表层暖水,导致表层与次表层水体混合加强,绕极深层水向南侵入并向上涌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航员海 水团 海冰密集度 净热通量 海面风场 海平面气压
下载PDF
环氧涂层在低温、紫外环境下的失效行为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祁晓玉 王焘 +5 位作者 魏力 范才全 崔中雨 满成 王昕 崔洪芝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8-418,共11页
目的研究环氧富锌涂层(EP-Zinc)、环氧耐磨快干涂层(EP-WR)在紫外和低温2种环境下的失效行为和机理。方法以Q235钢为金属基底,分别用喷枪喷涂涂层在基体表面,将喷涂好的上述2种涂层材料放入干燥箱(60℃)中保持1 d,然后将涂层放在室温条... 目的研究环氧富锌涂层(EP-Zinc)、环氧耐磨快干涂层(EP-WR)在紫外和低温2种环境下的失效行为和机理。方法以Q235钢为金属基底,分别用喷枪喷涂涂层在基体表面,将喷涂好的上述2种涂层材料放入干燥箱(60℃)中保持1 d,然后将涂层放在室温条件下6 d,以确保涂层内部的有机溶剂完全挥发。在紫外线(UV)辐射和低温2种实验环境下,通过电化学阻抗测试、红外光谱测试、表面表征(扫描电镜)、附着力测试等方法研究环氧涂层的失效行为及机理。结果2种涂层在紫外和低温环境下的防护功能均有所下降。在紫外环境下,EP-Zinc和EP-WR涂层的|Z|0.01 Hz分别降至10^(6)Ω·cm^(2)和10^(7)Ω·cm^(2)。在低温环境下,2种涂层的|Z|0.01 Hz均剧烈降至10^(6)Ω·cm^(2)和10^(5)Ω·cm^(2)。在低温环境下,环氧涂层主要因其热膨胀系数与金属基体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涂层与基体的体积变化出现差异,产生应力,从而失效。紫外环境改变了涂层表面的化学结构,导致涂层表面出现孔洞、裂纹等微观缺陷。结论在低温环境下,主要因物理因素的变化导致涂层失效。强紫外线环境破坏了涂层的交联结构,使得涂层的韧性下降、脆性上升,涂层表面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微缺陷,并加速了涂层的失效。相较于低温环境,紫外辐照对基体与涂层界面结合强度的损害更明显,附着力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涂层 极地 低温 紫外 失效
下载PDF
极地冰雪探测冰雷达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17
作者 邢治瑞 稂时楠 +5 位作者 赵博 窦银科 肖鹏 李霖 孙波 崔祥斌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1-606,共16页
冰雷达是用于极地冰雪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为研究极地冰雪的几何特征、内部结构、冰下地形地貌和冰底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20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发现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可以“穿透”南极冰盖,进而在60年代研制出用于极地冰盖... 冰雷达是用于极地冰雪探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为研究极地冰雪的几何特征、内部结构、冰下地形地貌和冰底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观测数据。20世纪50年代,人类首次发现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可以“穿透”南极冰盖,进而在60年代研制出用于极地冰盖冰下探测的冰雷达系统。之后60多年里,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和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的发展,冰雷达技术研究取得快速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不同探测需求的多样化冰雷达系统。本文在简要回顾了早期冰雷达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着重从极地冰盖深部探测、极地冰盖和海冰浅表层探测以及新型极地冰雪探测冰雷达技术3个方面,回顾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主要进展。未来,为适应极地冰盖、海冰及其上覆积雪观测研究的多种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冰雷达系统性能(探测深度、跨轨迹向分辨率、垂向分辨率等),并且研制满足新型平台(无人机、卫星等)搭载需求的小型、低功耗冰雷达系统,以及发展多通道、多频、多极化集同观测模式的综合冰雷达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雷达 极地冰盖 海冰 冰厚
下载PDF
冲绳海槽热液绿泥石沉积物的Mg同位素组成及对海洋Mg循环的指示意义
18
作者 邵和宾 杨守业 +1 位作者 董爱国 胡忠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8-643,共16页
富镁(Mg)次生黏土矿物是海底热液过程中水-岩反应的重要产物,广泛存在于全球的海底热液系统中,从而在海洋Mg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Mg在该类型矿物中的富集程度和Mg的同位素分馏,特别是对产生在弧和弧后盆地中-高温(100~300℃... 富镁(Mg)次生黏土矿物是海底热液过程中水-岩反应的重要产物,广泛存在于全球的海底热液系统中,从而在海洋Mg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Mg在该类型矿物中的富集程度和Mg的同位素分馏,特别是对产生在弧和弧后盆地中-高温(100~300℃)热液系统的次生黏土矿物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331航次在冲绳海槽中部Iheya North Knoll热液区获得的富热液绿泥石沉积物、火山浮岩和陆源碎屑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的Mg含量和Mg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前期矿物学、主微量元素组成和Nd同位素组成的相关研究,系统探讨了绿泥石中Mg的来源和中-高温热液蚀变过程中Mg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表明,矿物学组成的差异决定了Mg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硅酸盐矿物的Mg同位素比值要高于碳酸盐和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比值.Mg同位素在中-高温热液蚀变过程中发生显著分馏,其分馏程度(Δ^(26)Mg)在0.15~0.71‰,并与温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表明,较重的Mg同位素更容易被次生的绿泥石矿物所吸收.结合弧和弧后盆地在全球海洋中的分布范围,推断该构造类型中的热液系统是海洋Mg的重要汇,约占全球河流输入Mg通量的8~14%.虽然热液系统中绝大数的Mg被次生黏土矿物吸收,但仍然有少量的Mg残留在孔隙水和喷出的热液流体中.因为Mg同位素的分馏作用,较轻的Mg同位素留在了流体中,但该部分的通量尚需要更多的案例研究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 绿泥石 冲绳海槽 镁(Mg)同位素 IODP
原文传递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有色雪中的微生物多样性
19
作者 韩玮 袁依杨 +3 位作者 李邰宇 曾胤新 李会荣 罗玮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414,共10页
北极地区的极端环境孕育了许多独特抗逆性的微生物群落。融雪期,雪冰界面的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形成有色雪。为了解这种微型生态系统,本研究对新奥尔松地区有色雪和白雪中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16S rRNA基因测序,并分析雪样中的藻类多样性。... 北极地区的极端环境孕育了许多独特抗逆性的微生物群落。融雪期,雪冰界面的藻类大量繁殖从而形成有色雪。为了解这种微型生态系统,本研究对新奥尔松地区有色雪和白雪中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16S rRNA基因测序,并分析雪样中的藻类多样性。本研究共分离获得272株细菌,分别属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中的32个属、74个种,其中16株分离菌为潜在新种。有色雪中分离到放线菌和拟杆菌,但是白雪中未分离到。在有色雪中,藻类群落以Sanguina nivaloides和Chloromonas nivalis为主,白雪中以Monochrysis sp.和Sanguina nivaloides为主。橘雪中优势的β变形菌纲与拟衣藻存在关联,相互促进生长。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奥尔松地区有色雪中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并为有色雪生境中的藻菌关联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有色雪 可培养细菌 多样性 雪藻
下载PDF
抗冻蛋白多维活性表征鉴定新进展
20
作者 单妍妍 廖丽 +1 位作者 胥义 陈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0-497,共8页
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是一类能够控制冰晶、帮助生物免受低温损害的蛋白,具有多种优良的抗冻活性。本文全面讨论了抗冻蛋白多种抗冻活性(冰面结合活性、热滞活性、重结晶抑制活性、冰晶修饰活性和冰粘附活性),介绍了抗冻活性鉴... 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是一类能够控制冰晶、帮助生物免受低温损害的蛋白,具有多种优良的抗冻活性。本文全面讨论了抗冻蛋白多种抗冻活性(冰面结合活性、热滞活性、重结晶抑制活性、冰晶修饰活性和冰粘附活性),介绍了抗冻活性鉴定方法及其最新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抗冻蛋白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冻蛋白 冰面结合 热滞活性 重结晶抑制 冰晶修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