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8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旅游微博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新浪旅游微博为例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大均 胡静 +2 位作者 程绍文 陈君子 张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7-724,共8页
运用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则、多元回归等方法,对中国旅游微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揭示旅游微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旅游微博以政府旅游微博为主体,旅游专业网站微博为重要补充,旅游景区、旅游协会微博所占比... 运用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则、多元回归等方法,对中国旅游微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揭示旅游微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旅游微博以政府旅游微博为主体,旅游专业网站微博为重要补充,旅游景区、旅游协会微博所占比重较小。2旅游微博东密西疏的梯度分布格局较为突出,省际分布集中性强,且大多分布在人口规模大、行政级别高的城市。3旅游微博规模分布满足齐夫法则,双分形结构明显,但不同类型旅游微博规模等级结构以及发育程度差异较大。4旅游微博空间分布受人口规模、信息化程度、旅游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类型旅游微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微博 空间格局 新浪旅游微博 中国
下载PDF
突发旅游公共卫生事故合作治理的网络特征研究--以10·8海螺沟食物中毒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邹永广 朱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38,共13页
突发旅游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由于事件的随机性和游客的广泛性导致其救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度加大,因此组织合作成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方式。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突发旅游公共卫生事故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网络结构、救援主体角色演变和合... 突发旅游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由于事件的随机性和游客的广泛性导致其救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度加大,因此组织合作成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方式。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突发旅游公共卫生事故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网络结构、救援主体角色演变和合作治理的网络特征,研究主要发现:(1)应急响应与紧急救援过程中共有19个主体合作参与,其中,事故酒店和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的相对中心度较大;并且旅行社、海螺沟医院、海螺沟卫生部门在此阶段也扮演着较重要的地位;(2)善后处置阶段共有15个主体参与,事故酒店与患者家属成为此阶段的核心主体,媒体扮演的作用进一步上升;(3)合作网络中的"小团体"之间联系较少,核心团体内部联系较密切;(4)在应急响应、紧急救援和善后处理阶段,各个主体在同一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多元化,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变化的。基于上述结论,研究认为在突发旅游公共卫生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政府需要建立协同治理体制、加强信息公开机制;旅游企业应构建紧急救援机制,社区居民应积极参与公共治理,共同完善善后处理机制和构建有序的紧急救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公共卫生事故 旅游安全 合作网络 公共治理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唐明贵 胡静 +2 位作者 肖璐 陈娴 吕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7-183,共7页
以贵州省135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样本,采用历史文献法和空间统计法,对“今贵州省”范围隋唐至清时期的民族村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民族村寨数量和类型持续增加,但不同时期增长幅度波动较大,隋... 以贵州省135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研究样本,采用历史文献法和空间统计法,对“今贵州省”范围隋唐至清时期的民族村寨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民族村寨数量和类型持续增加,但不同时期增长幅度波动较大,隋唐时期奠定其基础格局,到清时期形成其现今空间格局。2)在数量空间演化上,隋唐至明时期民族村寨空间集聚性持续增强,到清时期集聚性显著减弱,但始终呈现出黔东南高高(H-H)和黔北低低(L-L)集聚两极分化格局。3)在类型空间演化上,分类形成空间集聚,空间范围不断扩展,逐步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空间格局。4)从影响因素来看,地形、坡度和水系是影响民族村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性因素,历史政治和社会经济是其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民族文化沿袭和古代交通是其空间形态演化的关键导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历史时期 贵州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恩施州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子钰 谢双玉 +2 位作者 乔花芳 许建波 贾垚焱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8-678,共11页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湖北省恩施州18个乡村旅游村为案例地,识别农户面临的各类潜在返贫风险,构建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湖北省恩施州18个乡村旅游村为案例地,识别农户面临的各类潜在返贫风险,构建返贫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评估农户的总体及不同维度返贫风险,并利用方差分析进一步对比不同类型农户的内部差异。结果表明,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农户面临的潜在返贫风险包括自然、消费、教育、收入和健康5个维度;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指数为16.737,处于较低水平。不同风险的威胁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收入风险相对较高,为4.682,教育和自然风险次之,消费和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分别为2.614和2.230。不同类型农户返贫风险也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非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旅游生计策略农户总体返贫风险更高,而务农主导型农户的自然风险、补贴依赖型农户的健康风险更高。因此,为“后精准扶贫”时期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阻断农户返贫风险,提出设立巩固脱贫成果专项资金,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农户非农就业能力;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树立理性消费理念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生计策略 乡村旅游地 恩施州
原文传递
中国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唐明贵 胡静 +2 位作者 汤慧 沈晓夏 陈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58-266,共9页
森林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载体,开展相关研究对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全国7 586个森林乡村样本数据,采用非均衡指数、Moran’s I、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工具识别森林... 森林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宜居乡村的重要载体,开展相关研究对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全国7 586个森林乡村样本数据,采用非均衡指数、Moran’s I、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工具识别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主要影响因子对森林乡村空间分异的解释力。结果发现:1)中国森林乡村呈现出“东部密中部散西部疏”的空间分异特征,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与胡焕庸线、气温和地形所形成的地理格局具有空间一致性。2)森林乡村呈集聚分布模式,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热点区域范围北至沧州,南抵中山,西至商洛,东抵舟山(118°~126°E,24°~38°N);极化现象突出,形成6个一级核心区和10个二级核心区。3)公路密度、林业产值密度、乡村文化密度、年均气温、城镇化率、平均海拔和地形起伏度是森林乡村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单因子空间分异解释力差异明显,双因子交互解释力强于单因子作用,公路密度、乡村文化密度和林业产值密度是交互解释力增强的关联主导因子。4)自然环境是影响森林乡村空间分异的基础性因素,并呈现出显著的气温和地形指向特征;城镇化率和林业产值密度是重塑其空间格局的主要动力,公路密度和乡村文化密度是其空间形态变化的引导力量,森林乡村空间格局是多因子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还发现,随着公路密度、林业产值密度和城镇化率的增加,森林乡村数量和密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5)将森林乡村划分为都市型、交通型、产业型、文化型和综合型5大类,其中,都市型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型、产业型和文化型森林乡村在不同区域形成集聚分布,单要素优势特征明显,而综合型森林乡村多要素作用相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GIS 森林乡村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类型划分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贵州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 被引量:5
6
作者 唐明贵 胡静 +3 位作者 唐晓飞 徐芳芳 蔡静 覃小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8-167,共10页
以贵州省2024个古村落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空间统计、数理统计和历史文献法,对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县域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整体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特征,18类古村落分类形成“小聚居... 以贵州省2024个古村落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空间统计、数理统计和历史文献法,对古村落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县域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整体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特征,18类古村落分类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空间格局。2)县域单元古村落呈集聚分布模式,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极化现象突出,形成4个一级核心区、6个二级核心区和12个三级核心区。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常住人口、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森林覆盖率、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是古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河网密度、森林覆盖率和公路里程是交互解释力增强的关联主导因子。4)古村落地理格局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和降水是基础性约束因子,人口和经济是空间格局演化的内在动力,交通和城镇发展是空间形态重塑的外在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空间集聚的精神纽带。研究还发现,随着公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至县域行政中心距离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古村落数量和密度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地理格局 分异机理 主成分分析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宗教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影响研究——以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程绍文 李艳 +1 位作者 张晓梅 李照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69-1576,共8页
以武当山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游客问卷与访谈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武当山旅游体验对游客认知、思想、行为意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武当山游客的旅游动机有宗教朝圣、文化体验、娱乐放松及感情交流4类;(2)宗教文化旅... 以武当山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游客问卷与访谈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武当山旅游体验对游客认知、思想、行为意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武当山游客的旅游动机有宗教朝圣、文化体验、娱乐放松及感情交流4类;(2)宗教文化旅游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及对道教文化的认知、态度及践行意愿;(3)宗教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强弱因动机而不同,自强至弱依次为宗教朝圣、文化体验、感情交流及娱乐放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 道教 武当山 游客影响
下载PDF
贵州省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唐明贵 胡静 +2 位作者 吕丽 龚雅莉 覃小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8594-8604,共11页
生态游憩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大众游憩权利普及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场域。基于贵州省1982—2020年908处生态游憩空间样本数据,采用Google Earth批量获取生态游憩空间地理坐标,并使用ArcGIS 10.2对其进行... 生态游憩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大众游憩权利普及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场域。基于贵州省1982—2020年908处生态游憩空间样本数据,采用Google Earth批量获取生态游憩空间地理坐标,并使用ArcGIS 10.2对其进行空间数字化处理,采用热点分析工具识别其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主要驱动因子对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的解释力。研究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生态游憩空间数量持续快速增长,面积全域扩展,数量由1982年的5处增加到2020年的908处,面积由0.05万km^(2)演变为3.7万km^(2)。2)在数量空间演化上,从极化分布转向均衡发展,分布方向始终呈东北—西南走向。3)在密度空间演化上,空间集聚随时序发生明显变化,贵阳市区始终是集聚高地,遵义市区最终成长为热点区。4)在驱动因素方面,自然环境要素对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具有基础约束效应,产业经济因素是其时空演化的内在驱动力,社会政策因素是其时空演化的外在推力。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建成区面积、相关政策和平均海拔是生态游憩空间数量时空演化的控制性驱动因子,而第三产业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其密度时空演化的控制性驱动因子,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格局是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未来,贵州省生态游憩空间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其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生态游憩空间的增量扩展和存量更新,有效破解生态游憩空间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不断提升主导因子的驱动能力,促进城乡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协调耦合发展,逐步实现生态游憩空间的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游憩空间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贵州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动态预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尹建军 胡静 黄宇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12-2325,共14页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 随着城市发展风险治理研究关注度的提升,城市韧性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06~2021年度城市韧性指标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运用熵值法测度城市韧性水平,并刻画城市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借助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寻城市韧性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动态预测城市韧性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水平较低,城市韧性呈现缓慢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地区差异较为显著,离散程度较小,并呈缓慢收敛的趋势;高等级韧性区少,低等级韧性区分布广泛,基本形成“以顶点为高韧性区,边为中、低韧性区的正三角形形态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2)开放强度、产业结构多样化及城市化水平是该区域城市韧性发展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影响程度最大,开放强度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影响稍弱,行政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城市韧性影响不显著,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行政管理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3)未来,研究区城市韧性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城市韧性总体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高韧性值地区将会大幅增加,地区间差异呈现扩大趋势,武汉、长沙、南昌、株洲等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突显,“核心—边缘”城市韧性空间格局将进一步稳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演化 熵值法 灰色预测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大城市特色街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武汉市楚河汉街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亚娟 欧阳辰星 +2 位作者 王娟 王成琪 胡静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3年第1期62-77,共16页
大城市特色街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街区经济模式,研究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变和驱动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市特色街区楚河汉街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其自... 大城市特色街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街区经济模式,研究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变和驱动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武汉市特色街区楚河汉街为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其自2011年开放以来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而揭示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11—2021年楚河汉街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化呈现出快速到平稳的发展特征,商服、交通、旅游和水域用地持续扩张,绿地等用地不断缩减,已形成“四横四纵”的道路布局、“两湖一河”的水域布局以及“四区一轴带”的旅游用地格局;(2)楚河汉街功能格局已由居住功能为主导向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及高级居住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区为核心、公共服务区为外围的空间布局模式。(3)楚河汉街作为典型的景观再造型街区,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是大城市功能结构优化背景下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旅游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等内外因素共同推动下,已成为具有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城市旅游综合体。(4)与传统的保护类历史街区相比,景观再造型街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强度大,吸纳并凸显更多可观可游的城市特色,土地格局演变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较小,两类街区的发展均无法脱离所依托的空间载体(土地)以及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街区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驱动机制 城市旅游综合体 楚河汉街
原文传递
历史城区旅游化:时空过程、功能转换及关联协调——以甘肃省天水市历史城区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小波 胡静 +3 位作者 张志斌 贾垚焱 吕丽 徐欣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71-1379,共9页
借助史料、历史地图及谷歌POI数据,运用空间句法和GIS空间分析探讨天水古城自明清以来空间和功能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关联。研究发现:①明清以来,天水古城的旅游化经历了传统游憩的普及(明清)、衰落(民国)、停滞(1949—1987年)阶段,现代... 借助史料、历史地图及谷歌POI数据,运用空间句法和GIS空间分析探讨天水古城自明清以来空间和功能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关联。研究发现:①明清以来,天水古城的旅游化经历了传统游憩的普及(明清)、衰落(民国)、停滞(1949—1987年)阶段,现代旅游兴起与传统游憩恢复(1988—2000年)及融合创新(2001年至今)阶段。古城传统格局逐渐消失,但是历史轴线的主轴线地位延续,可达性、穿越性最好,协同度最高,“空间结构惯性”规律作用明显。②在不同施动主体的共同作用下,天水古城由安全防御、军事政治、集市商贸等传统功能向工业生产,进而向现代旅游、居住功能转变,游憩休闲功能显著增强。③居民和游客共享公共活动空间,但服务功能相互分离。游客活动空间与功能服务协调性较好,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与服务设施一致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化 历史古城 城市空间结构 功能转换 关联逻辑 天水
下载PDF
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舒 冯娟 谢双玉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3年第1期95-110,共16页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 研究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市9个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探讨了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并对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街区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居民身份认同主要从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旅游发展要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旅游发展意向产生影响;依据身份认同强弱与旅游发展意向正负的交互组合,可将居民分为4种认同-意向类型:积极拥护者、传统坚守者、经济至上者和无为参与者;在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历史文化街区,居民身份认同对其旅游发展意向的影响各异:在参与和巩固阶段街区,传统坚守者突出;在发展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占主导;在巩固阶段街区,积极拥护者和无为参与者兼而有之,且二者冲突尤为激烈。最后,针对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居民的类型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发展与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居民 身份认同 旅游发展意向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武汉市
原文传递
民族旅游地村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及差异——以西江苗寨为例
13
作者 吴通宜 谢双玉 +4 位作者 王宏志 李琳 王胜鹏 阴姣姣 杨丹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虽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村民对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及其差异的研究还不充分。基于旅游发展中的贵州西江苗寨村民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村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因素...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虽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村民对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及其差异的研究还不充分。基于旅游发展中的贵州西江苗寨村民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村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因素,评价其感知水平,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法比较村民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差异,并结合访谈数据解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西江苗寨村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包括传统文化保护、社会关系改进、人居环境改进、社会结构改善、生活水平提升5个积极因素以及社会矛盾和婚姻问题2个消极因素;②西江苗寨村民在对旅游发展带来的人居环境改进感知、社会结构改善感知较高,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感知也较高;③旅游参与度越高(如中青年、旅游公司职员、靠旅游收入人员)或受影响越大(养蒿区、平寨区)的村民对积极影响的感知较高,同时对消极影响的感知也较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地 村民 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西江苗寨
下载PDF
近20年国家科研基金旅游类项目分析及趋势探讨——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例
14
作者 李亚娟 欧阳辰星 +1 位作者 许阳艳 虞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年第5期721-735,共15页
基金支持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科发展迅速与基金支持方向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1999—2020年的旅游类立项项目为数据来源,分析资助项目研究主题的动态... 基金支持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科发展迅速与基金支持方向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1999—2020年的旅游类立项项目为数据来源,分析资助项目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项目领域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聚焦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民族问题、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领域。(2)项目类别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项目和青年科学项目资助数量于2012年之后呈持续平稳态势,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数量趋增,其中,重点项目数量增幅最为明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数量总体表现为“多峰值”态势,青年项目资助量低于一般项目的半数,重点项目于2012年之后资助数量逐渐增多。(3)项目主题上,主要涉及旅游影响、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空间研究和旅游者研究5项内容,其中,旅游影响研究受资助比例最高。建议未来可对双循环格局下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双碳目标下的旅游建设、后疫情时代下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业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旅游可持续等研究方向予以重视和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资助 旅游影响 旅游管理 旅游地理 旅游者 回顾与展望
原文传递
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 被引量:292
15
作者 石培华 吴普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43,共9页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国际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旅游业能源利用及二氧化碳排放是旅游对环境影响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成为近5年来世界旅游研究的新兴热点。旅游产业特点决定了旅游业能源消耗和...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国际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旅游业能源利用及二氧化碳排放是旅游对环境影响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成为近5年来世界旅游研究的新兴热点。旅游产业特点决定了旅游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本文采用"自下而上"法,通过文献研究与数理统计方法,首次系统估算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08年,中国旅游业消耗能源428.30PJ,占中国能源总消耗量的0.51%;排放二氧化碳51.34Mt①,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0.86%。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排放、低碳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应该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能源消耗 CO2排放 估算 中国
原文传递
IPA分析法的修正及其在游客满意度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150
16
作者 陈旭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11期59-66,共8页
传统的重要性绩效(IPA)分析法以受访者自述满意度和重要性评价来衡量各评价要素对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意义。多数学者指出,这种分析方法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重要性评价受满意程度的影响,二是单个评价要素的满意与否不一定能带来整体满意度相... 传统的重要性绩效(IPA)分析法以受访者自述满意度和重要性评价来衡量各评价要素对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意义。多数学者指出,这种分析方法存在两个弊端:一是重要性评价受满意程度的影响,二是单个评价要素的满意与否不一定能带来整体满意度相对称的变化,因此,单个评价要素的重要性也应当有所不同。所以,采用自述重要性的分析方式并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感受,分析方法需要改进。该研究以一山地景区的游客满意度为例,使用对数转化和偏相关系数法从满意度评价计算出引申重要性评价,去除满意度的影响,从而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游客对评价指标重要性感知。该研究对两种IPA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并指出了结果存在差异性的原因,为完善使用IPA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满意度 IPA分析 偏相关系数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133
17
作者 马晓龙 保继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10,99,共7页
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5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的差距较大,而技术效率... 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5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的差距较大,而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差距则较小,高效率城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模效率是影响总效率的直接原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不同城市资源投入水平差异,并最终导致规模效率空间差异和总效率空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文章最后讨论了提高不同地理空间上城市旅游效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23
18
作者 刘英基 韩元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8,共11页
文章在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行动资源与保障机制两个视角构建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框架,并对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及二者交互作用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 文章在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行动资源与保障机制两个视角构建了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逻辑框架,并对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及二者交互作用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效率、结构和环境3个维度构建并测算了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运用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分别是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行动资源、保障机制;(2)代表要素结构变动的资本劳动投入比对中、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的正向作用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而景区禀赋对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显著,对东部地区作用不显著;(3)制度环境对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中、东部地区作用显著,对西部地区的作用尚不显著;(4)制度环境能够调节要素结构变动的作用方向及程度,二者交互形成集成动力对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均产生正向作用。针对上述结论,文章从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要素结构升级、制度创新等视角提出了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结构变动 制度环境 旅游经济发展质量 行动逻辑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大众点评网北京5A景区的游客评论为例 被引量:119
19
作者 何琼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8-173,139,共7页
基于大众点评网北京7家5A景区15 000余条游客评论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本研究发现了影响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35项主要因素,构建了由"出游期望—出游方式—核心吸引物体验—配... 基于大众点评网北京7家5A景区15 000余条游客评论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本研究发现了影响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35项主要因素,构建了由"出游期望—出游方式—核心吸引物体验—配套服务体验—游后评价"5个维度构成的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揭示了核心吸引物体验和配套服务体验是最核心的两项影响因素,并从游客视角探讨了文化遗产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景区 游客满意度 扎根理论 北京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评价 被引量:108
20
作者 马晓龙 保继刚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97,共10页
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城市旅游效率评价是城市进行旅游发展资源投入的依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以下简称DEA),以2005年中国58个主要城市为对象,对这些城市旅游效率的统计特征、分... 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城市旅游效率评价是城市进行旅游发展资源投入的依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以下简称DEA),以2005年中国58个主要城市为对象,对这些城市旅游效率的统计特征、分组特征、阶段特征和分解效率对总效率的贡献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时期大多数城市的旅游处于无效率状态,且总体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0.44;从旅游发展的阶段上看,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更容易进入旅游发展的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规模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和制约程度最强,其次是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从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对上述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旅游效率总体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并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效率评价 城市旅游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