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期刊的主要特点与关注重点--以最具代表性的7本音乐期刊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汤斯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9-131,共13页
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1)。在此期间,重庆出版的音乐期刊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期刊有7本。本文旨在以这7本音乐期刊为例,对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期刊的主要特点与关注重点进行探析,从而让我们对抗战大后方重庆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1)。在此期间,重庆出版的音乐期刊种类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期刊有7本。本文旨在以这7本音乐期刊为例,对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期刊的主要特点与关注重点进行探析,从而让我们对抗战大后方重庆的音乐状况、脉络及走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重庆 音乐期刊 主要特点 关注重点
原文传递
重庆时期的李抱忱音乐教育思想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汤斯惟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9,共14页
李抱忱先生(1907—197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渝,李抱忱来到战时陪都重庆。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教育组主任、编订组主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教授... 李抱忱先生(1907—197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渝,李抱忱来到战时陪都重庆。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教育组主任、编订组主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教授兼教务主任等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思想 陪都重庆 教务主任 国民政府 音乐教育家 教育委员会 抗日战争 作曲家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中越药材药品贸易探析
3
作者 温长松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民国时期,药材药品是中国与越南都需要进出口的商品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曾大量出口药材给越南,原因之一是霍乱等传染病在越南时有发生,越南因防疫救治等需要进口药材。该时期中国从越南进口的药材药品既有中药也有西药,药... 民国时期,药材药品是中国与越南都需要进出口的商品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曾大量出口药材给越南,原因之一是霍乱等传染病在越南时有发生,越南因防疫救治等需要进口药材。该时期中国从越南进口的药材药品既有中药也有西药,药材种类逐渐增加,药材药品价值较高。30年代开始,中国进出口越南药材的主要口岸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药药材在越南销售已不如战前。中越药材药品贸易受到同时期中越社会医疗卫生状况、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管理方式、国际局势等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越 药材药品 贸易
原文传递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态势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8期85-89,共5页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 抗战大后方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
下载PDF
全民族抗战对乌江流域社会经济影响述论
5
作者 温长松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28-36,共9页
1938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战对于乌江流域社会经济、行政区划、社会矛盾等产生较大的影响。该地区社会结构、社会风气发生了一定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趋势。笔者通过查询"陪都档案"等史料,结合近年来关于乌江流域社会经济的... 1938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战对于乌江流域社会经济、行政区划、社会矛盾等产生较大的影响。该地区社会结构、社会风气发生了一定变化,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趋势。笔者通过查询"陪都档案"等史料,结合近年来关于乌江流域社会经济的研究成果和地方志等地方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抗战 乌江流域 陪都档案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形象在大后方的塑造及国共博弈 被引量:12
6
作者 洪富忠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4年第12期40-51,共12页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展示中共施政理念与实践的最佳样本,在建构中共政治形象中具有典型意义。中共力图通过报刊、图书介绍、赴边区考察等形式向大后方民众宣传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边区塑造为中国政治上最民主最先进的地区,从而构...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展示中共施政理念与实践的最佳样本,在建构中共政治形象中具有典型意义。中共力图通过报刊、图书介绍、赴边区考察等形式向大后方民众宣传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边区塑造为中国政治上最民主最先进的地区,从而构建一个既有先进理论指导,又具备善治能力的先进政党形象。这些措施扩大了陕甘宁边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增进了大后方民众特别是部分知识分子对边区及中共的了解,有力地提升了中共的政治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大后方 形象塑造
原文传递
抗战大后方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与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志英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83,共14页
近代以来,随着重庆的开埠与经济的发展,到抗战爆发前,重庆已逐渐形成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到抗战时期则进而发展成为了大后方的金融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为战时大后方经济金融的发展,抗战的坚持直至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重庆... 近代以来,随着重庆的开埠与经济的发展,到抗战爆发前,重庆已逐渐形成为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到抗战时期则进而发展成为了大后方的金融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为战时大后方经济金融的发展,抗战的坚持直至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重庆金融中心的形成则是得益于战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则使这一特殊环境不复存在,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然便难以为继;但作为战时金融中心的重庆,对整个抗战大后方的影响和作用却是重大而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大后方金融中心 地位 作用
下载PDF
从丝业融资看抗战时期后方蚕丝业的发展--基于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融资活动的考察(1938-1945) 被引量:8
8
作者 赵国壮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3-143,共21页
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形势萎靡及蚕丝销售格局变动的影响,中国蚕丝业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应对丝业危机并进而统制丝业经济,在政府扶植下,后方丝业托拉斯企业公司——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几乎垄断了战时川省整个蚕... 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形势萎靡及蚕丝销售格局变动的影响,中国蚕丝业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应对丝业危机并进而统制丝业经济,在政府扶植下,后方丝业托拉斯企业公司——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几乎垄断了战时川省整个蚕丝改良事业。丝公司自身股本极其有限,其制种、收茧、缫丝、运销等各项业务均依赖于近代金融业的资金融通,且年年借款、季季借款,属于借贷性公司运营。尽管如此,丝公司却在战时年年有盈余,并在后方丝业危机应对、外销生丝生产、蚕丝业改良等方面均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丝公司的融资及经营活动中不难发现,战时后方蚕丝业的发展状况为:经济统制与丝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金融业与丝业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蚕丝行业资本构成极为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 丝业融资 大后方蚕丝业
原文传递
国立礼乐馆述略 被引量:7
9
作者 汤斯惟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102,共13页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整理国乐起见,特向国民政府请求设立国乐馆,后行政院拟请教育部办理。1943年4月,国立礼乐馆在重庆北碚成立,历经改隶到撤销,共五年有余。其间编订《北泉议礼录》等礼制书籍、创办《礼乐》杂志等刊物、制作...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为整理国乐起见,特向国民政府请求设立国乐馆,后行政院拟请教育部办理。1943年4月,国立礼乐馆在重庆北碚成立,历经改隶到撤销,共五年有余。其间编订《北泉议礼录》等礼制书籍、创办《礼乐》杂志等刊物、制作典礼乐、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审查全国音乐书籍及曲目,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北碚 礼乐文化 音乐教育
原文传递
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及应用——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美英 郭亮 黄楠竹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53,共4页
重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符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需求、载体需求和路径需求。当前,重庆市发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遵循"历史与现实、系统性与针对性、方... 重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符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需求、载体需求和路径需求。当前,重庆市发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遵循"历史与现实、系统性与针对性、方式多样化与内容整体化"相结合的几个原则,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建立教育基地和开展理论研究等方式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价值 应用
原文传递
半殖民性与解殖民书写——革命文学、抗战文学的历史重构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武军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学,"半殖民"则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态的准确界定,也是中国学术史上主动呈现出的一个概念。半殖民的国家形态,决定了"现代文学"的"半殖民性质"。"半殖民文学"有... 中国现代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民族国家文学,"半殖民"则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态的准确界定,也是中国学术史上主动呈现出的一个概念。半殖民的国家形态,决定了"现代文学"的"半殖民性质"。"半殖民文学"有着"现代文学"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同时,从文学的半殖民性与解殖民书写出发,我们对革命文学、抗战文学会有不少新的认知和研究上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殖民性 解殖民 革命文学 抗战文学
原文传递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润明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破坏大后方的生产力,扰乱大后方的社会秩序,以达到其征服中国的目的,凭借其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各地进行了长时期、大规模的野蛮轰炸。但长时期以来,有关&qu...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破坏大后方的生产力,扰乱大后方的社会秩序,以达到其征服中国的目的,凭借其强大的陆海空军力量,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各地进行了长时期、大规模的野蛮轰炸。但长时期以来,有关"重庆大轰炸"以及大后方其他各地"轰炸"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史实的陈述,很少有理论上的研究和阐述。为此,笔者以"重庆大轰炸"为例,从"重庆大轰炸"的区域界定、时间界定、统计口径、档案运用等方面,探讨了"重庆大轰炸"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地区进行有关"轰炸"研究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大轰炸” 区域界定 时间界定 统计口径 档案运用
原文传递
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传统 被引量:5
13
作者 熊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3-179,共7页
针对抗战时期人们对抗战诗歌和五四新诗传统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抗战诗歌呈现出来的与五四新诗之间的差异,很多学者认为抗战诗歌是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的背离。其实,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并非背离的关系,在形式、内容和品格等方... 针对抗战时期人们对抗战诗歌和五四新诗传统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以及抗战诗歌呈现出来的与五四新诗之间的差异,很多学者认为抗战诗歌是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的背离。其实,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并非背离的关系,在形式、内容和品格等方面,抗战诗歌与五四新诗之间都具有明显的承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新诗传统 民族形式 革命性
下载PDF
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租界中立原则的破坏与美国的护侨应对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志刚 张秀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216,共13页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租界遭受了民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质性威胁。日本以护侨为名迅速出兵上海,将公共租界作为攻击中国军队的基地,破坏了租界中立的原则。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和美国政府对此无能为力,上海租界开始变得不那...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租界遭受了民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实质性威胁。日本以护侨为名迅速出兵上海,将公共租界作为攻击中国军队的基地,破坏了租界中立的原则。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和美国政府对此无能为力,上海租界开始变得不那么安全。为此,美国不得不一面调停争端,一面增兵护侨,甚至做好了关键时刻撤侨的准备。这与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美国对上海危机的应对之道相差巨大,却给之后的1937年提供了可鉴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侨民 上海租界 亚洲舰队 海军陆战队
原文传递
1940-1941年美国在华撤侨行动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志刚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4-137,共14页
随着美日关系的持续紧张,美国政府于1940年10月发出撤侨通告,敦促远东美侨撤退。其中,在华美侨主要涉及沦陷区的6000余人。为此,美国政府专门派遣总统号班轮来华撤侨。尽管如此,由于此次撤侨行动仅系劝告而非强制命令,再加上美国政府亦... 随着美日关系的持续紧张,美国政府于1940年10月发出撤侨通告,敦促远东美侨撤退。其中,在华美侨主要涉及沦陷区的6000余人。为此,美国政府专门派遣总统号班轮来华撤侨。尽管如此,由于此次撤侨行动仅系劝告而非强制命令,再加上美国政府亦不愿撤离其全部在华美侨,所以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仍有1000名美侨留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领事馆区。相较于抗战初期旨在绥靖日本的撤侨行动,此次撤侨则是美国积极应对日本挑战的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港事件 在华美侨 撤侨 海军陆战队
原文传递
战时英国华北撤军决策与行动(1937-1939)
16
作者 陈志刚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为避免其华北驻军卷入战争而考虑撤军,并将1939年欧战爆发视为撤军的最佳时机。但是,欧战爆发后日本发出的劝告照会打乱了英国的设想。为摆脱困境,英国采取多种策略,试图有所转圜,结果事与愿违。1939年10月13日,英... 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为避免其华北驻军卷入战争而考虑撤军,并将1939年欧战爆发视为撤军的最佳时机。但是,欧战爆发后日本发出的劝告照会打乱了英国的设想。为摆脱困境,英国采取多种策略,试图有所转圜,结果事与愿违。1939年10月13日,英国战时内阁做出撤退华北驻军的决定。此后,英国通过弱化撤军行动与日本劝告照会关系的方式缓解尴尬。此次撤军决策与行动表明,在英美合作有限的前提下,绥靖日本仍是英国无法绕过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英国 《辛丑条约》 华北驻军 撤军
原文传递
途中的阶级文艺——国民革命与郭沫若的革命文学观考辨
17
作者 邹佳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63,共19页
“途中的文艺”是郭沫若调动其国民革命和共产革命经验应对社会历史剧变的产物,牵涉了他对历史主体变动、思想意识转换和文学观念调整等问题的思考。应对剧变过程中,郭沫若将“工农”作为新的革命主体,肯定他们的革命自发性,提出知识分... “途中的文艺”是郭沫若调动其国民革命和共产革命经验应对社会历史剧变的产物,牵涉了他对历史主体变动、思想意识转换和文学观念调整等问题的思考。应对剧变过程中,郭沫若将“工农”作为新的革命主体,肯定他们的革命自发性,提出知识分子“当一个留声机器”的口号,颠倒了两者既定历史位置;他主张知识分子要通过“同情”于无产阶级的“伟大情绪”,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实现主体转换,进而认为革命文学是通往社会主义“途中的文艺”样态,是可以与政治军事实践相提并论的“文艺战”,是知识分子介入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途径。因而,郭沫若理解的革命文学一直处于未完成和不断生成的“途中”状态,是其不断参与革命中国的文化政治实践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途中的文艺”
原文传递
郭沫若的南下与新国家想象 被引量:4
18
作者 邹佳良 张武军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80,共12页
郭沫若南下广州,并非在“瞿秋白的推荐”和“陈公博的邀请”下就能轻松做出的选择,而是文学与革命相互角力、苏俄认同和新国家想象多方作用的结果,由此可窥晓郭沫若对文学与革命关系的复杂心态和革命诉求。郭沫若理解的革命是师法苏俄... 郭沫若南下广州,并非在“瞿秋白的推荐”和“陈公博的邀请”下就能轻松做出的选择,而是文学与革命相互角力、苏俄认同和新国家想象多方作用的结果,由此可窥晓郭沫若对文学与革命关系的复杂心态和革命诉求。郭沫若理解的革命是师法苏俄的革命,指向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新国家。因而,郭沫若在南下前夕对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进行调和处理后,才走向被其当作莫斯科的广州。国家是理解郭沫若南下逻辑的关键因素,对旧国家进行批判与革命,拥抱新国家并为之实干,是左右和理解郭沫若南下甚至是其一生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国民革命 新国家 南下广州
原文传递
从边缘到中心:抗战时期中间党派在统战中的地位演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洪富忠 《求索》 CSSCI 2014年第12期204-209,共6页
中间势力作为抗战时期中共统战的重要对象,其不同组成部分在中共中间势力统战中的地位具有不平衡性。中间党派因其自身的特质和大后方在中共战略中的地位演变逐渐成为中共中间势力统战中最重要的统战对象。这是中共理论创新与其在大后... 中间势力作为抗战时期中共统战的重要对象,其不同组成部分在中共中间势力统战中的地位具有不平衡性。中间党派因其自身的特质和大后方在中共战略中的地位演变逐渐成为中共中间势力统战中最重要的统战对象。这是中共理论创新与其在大后方力量的有限性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共抗战时期民族视野与阶级视野有机融合在统战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间党派 中国共产党 统战
原文传递
危机时刻的文学与革命——郭沫若小说《一只手》的形式与政治
20
作者 邹佳良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4年第2期170-181,共12页
参加国民革命前夕,郭沫若一直处在是继续“文艺生活”,还是“从事于实际的活动”(1)的两难选择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放弃文艺“镀金的套狗圈”(2),投身国民革命的政治军事实践中。然而,这样的状况在八一起义的军事撤退中出现了反转... 参加国民革命前夕,郭沫若一直处在是继续“文艺生活”,还是“从事于实际的活动”(1)的两难选择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放弃文艺“镀金的套狗圈”(2),投身国民革命的政治军事实践中。然而,这样的状况在八一起义的军事撤退中出现了反转。1927年9月30日,叶挺、贺龙率八一起义军从潮汕匆匆撤离,轰轰烈烈的“潮汕七日红”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革命 危机时刻 文学与革命 郭沫若小说 潮汕 两难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