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跨度人行悬索桥结构设计关键技术 被引量:10
1
作者 秦格 刘枫 +1 位作者 马明 张强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5-120,84,共7页
结合现有景区人行悬索桥的研究和建设情况,首先介绍景区人行悬索桥的特点及应用,其次介绍人行悬索桥的结构分类及受力特点,分别从荷载取值、缆索选用、找形分析、人致振动问题、节点设计和桥面板设计六个方面对人行悬索桥设计的关键技... 结合现有景区人行悬索桥的研究和建设情况,首先介绍景区人行悬索桥的特点及应用,其次介绍人行悬索桥的结构分类及受力特点,分别从荷载取值、缆索选用、找形分析、人致振动问题、节点设计和桥面板设计六个方面对人行悬索桥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归纳和建议。结果表明:主缆和抗风缆可按顺序分别找形,避免同时调整两类缆索;现有规范考虑到的自振频率区间未包含实际频率,已不能满足大跨度人行悬索桥设计的需要,应对大跨度人行悬索桥的频率敏感范围进行研究;吊索与主缆及桥面的连接节点是当前设计中常被忽略的薄弱环节,应根据索内力和应力幅进行节点设计和疲劳验算;最后给出了玻璃桥面板设计的5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 人行悬索桥 荷载取值 找形分析 人致振动 玻璃桥面
下载PDF
我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成就——复合桩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金波 柳致富 +2 位作者 邓亚光 戴斌 郭金雪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1年第13期69-75,112,共8页
复合桩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桩型,由混凝土芯桩和外围同心的水泥土环构成,即在混凝土桩外围有一定厚度的水泥土环,二者结合在一起,借助混凝土桩的刚度将荷载传到深部土层,借助水泥土环将侧摩阻力传到桩周围的土体。复合桩具有受力合理... 复合桩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桩型,由混凝土芯桩和外围同心的水泥土环构成,即在混凝土桩外围有一定厚度的水泥土环,二者结合在一起,借助混凝土桩的刚度将荷载传到深部土层,借助水泥土环将侧摩阻力传到桩周围的土体。复合桩具有受力合理、质量稳定、对环境影响小、造价低、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耐久性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 复合桩 芯桩 水泥土环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圩-垛田景观格局下的“水-田-村”布局模式 被引量:4
3
作者 师晓洁 吴迪 郭巍 《风景园林》 2022年第2期53-58,共6页
江苏省兴化地区位于里下河平原腹部的低洼地带,为万水交汇之地,其极具浓郁地域色彩的圩–垛田景观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区域尺度下,从水文环境变迁和人居环境建设两方面,归纳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发展的演变动力;在市域尺度... 江苏省兴化地区位于里下河平原腹部的低洼地带,为万水交汇之地,其极具浓郁地域色彩的圩–垛田景观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区域尺度下,从水文环境变迁和人居环境建设两方面,归纳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发展的演变动力;在市域尺度下,分析兴化地区水利系统、农业开垦及聚落布局的地带特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兴化地区由东至西,自然地势不断降低、水网逐渐稠密、土地肌理愈发破碎,农田形态发育与聚落形态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圩–垛田景观格局下,兴化地区独有的“水–田–村”布局模式。圩–垛田景观的形成是千百年来水与土地不断分解与整合后的结果,圩–垛田景观格局的发展和演变展示了兴化地区传统人居环境营建与自然系统之间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显示了劳动人民治水、农耕和营居的古老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圩–垛田景观 里下河平原 兴化地区 分层解析 “水–田–村”布局模式
下载PDF
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昕宇 边萌萌 +4 位作者 李博佳 何涛 王敏 黄祝连 张磊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8-274,共7页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建筑中应用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建筑中应用较多的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建筑中应用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建筑中应用较多的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近几年建筑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重要突破,最后提出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T/CBMF 91—2020《城市综合管廊结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标准解读
5
作者 孙俊 王子明 +3 位作者 戈兵 王剑锋 刘晓 李兴超 《混凝土世界》 2023年第3期84-89,共6页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协会标准T/CBMF 91—2020《城市综合管廊结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于2020年9月21日发布,2020年12月21日起实施。为便于理解规程条款的具体含义,正确执行规程的具体要求,本文介绍了该规程的编制背景和意义,对总则、术...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协会标准T/CBMF 91—2020《城市综合管廊结构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于2020年9月21日发布,2020年12月21日起实施。为便于理解规程条款的具体含义,正确执行规程的具体要求,本文介绍了该规程的编制背景和意义,对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原材料、混凝土性能、配合比设计、生产与施工、质量检验主要章节条款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以利于标准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综合管廊 技术规程 结构混凝土 T/CBMF 91—2020
下载PDF
宁夏吴忠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屋盖结构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枫 赵鹏飞 +2 位作者 张强 朱礼敏 阳升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3-139,共7页
宁夏吴忠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建筑功能含三大部分:体育场、体育馆和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1万m^2。其中体育场钢结构挑篷为一直径234m的圆形,采用悬挑式钢桁架结构体系,最大悬挑跨度31m;体育馆与会展中心共同组成体育会展馆,其屋面钢... 宁夏吴忠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建筑功能含三大部分:体育场、体育馆和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1万m^2。其中体育场钢结构挑篷为一直径234m的圆形,采用悬挑式钢桁架结构体系,最大悬挑跨度31m;体育馆与会展中心共同组成体育会展馆,其屋面钢结构罩棚按建筑功能分为五大部分,分别采用双向或单向钢桁架结构体系,其中体育馆最大跨度达92m。本文分体育场和体育会展馆两大部分,分别介绍了其屋盖钢结构体系及其受力特点,结构计算分析结果及基础设计情况。本项目屋盖结构受力合理明确,结构性能及各项指标满足要求,结构达到了安全、经济的目标。项目已于2018年投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屋盖 钢结构桁架 体育场挑篷 大悬挑 桩基础 地基处理
原文传递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三维动态传热计算模型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博佳 王敏 +1 位作者 张昕宇 何涛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1-188,共8页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受到环境、运行条件和设计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在分析辐照、温度、风速、入射角度等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部件与环境间导热、对流、热辐射等三维动态传热过程计算模型,开发快速差分求解...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受到环境、运行条件和设计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在分析辐照、温度、风速、入射角度等多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建立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部件与环境间导热、对流、热辐射等三维动态传热过程计算模型,开发快速差分求解算法并形成软件,应用于平板型集热器的瞬时传热过程分析和全年运行性能预测。通过在人工环境实验系统中进行不同环境条件多工况实验,计算集热效率与实测最大偏差为0.023,相对偏差为4.9%,集热器热性能分析速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软件在考虑风速、入射角度、热惰性等因素后,全年单位面积辐照量4 941 MJ/m^(2)条件下,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单位面积集热量比依据瞬时效率曲线计算得到的集热量降低11.0%,可更准确地计算集热器在实际环境和运行条件下的热性能,为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 传热模型 热性能 差分求解 集热量
原文传递
城市热岛效应对我国不同气候区既有居住建筑采暖空调能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朱荣鑫 赵乃妮 +3 位作者 王清勤 孟冲 刘茂林 李国柱 《南方建筑》 2020年第5期16-20,共5页
选取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9个城市典型气象年数据为基准,采用TRNSYS对某实际居住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同一个气候区的居住建筑采暖能耗降低率与热岛强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空调... 选取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9个城市典型气象年数据为基准,采用TRNSYS对某实际居住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同一个气候区的居住建筑采暖能耗降低率与热岛强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空调能耗的增加率与热岛强度的线性关系则不明显。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仅为空调能耗,受热岛效应影响总能耗增长率约为8.55%/0.5℃;夏热冬冷地区,热岛效应带来的空调能耗增加和采暖能耗降低相差不大,总能耗基本保持不变;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以采暖能耗为主,受热岛效应影响总能耗降低率分别约为1.74%/0.5℃和2.97%/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既有居住建筑 采暖空调能耗 气候区
下载PDF
低碳背景下的海绵场地雨水控制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欣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3年第S02期55-61,共7页
建筑与小区的场地是城市雨水径流产生的重要源头,场地的雨水控制通过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运用不耗能、低耗能的被动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利用海绵技术有... 建筑与小区的场地是城市雨水径流产生的重要源头,场地的雨水控制通过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运用不耗能、低耗能的被动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利用海绵技术有效控制场地雨水径流,助力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场地 雨水径流 生态系统 低碳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