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被引量:190
1
作者 王琪 张培震 +7 位作者 牛之俊 J.T.Freymueller 赖锡安 李延兴 朱文耀 刘经南 R.Bilham K.M.Lar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9-536,共8页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壳运动 活动地块 岩石圈动力学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原文传递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 被引量:185
2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5 位作者 牛之俊 张祖胜 孙汉荣 甘卫军 王琪 任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21-32,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相互运动速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形变场似可分为3类区域:第1类区包括青藏高原内部区域和天山造山带,形变在全区域内广泛分布;第3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南北带以东地区,形变场表现为活动块体,内部稳定,形变局限在狭窄的边界带内;第2类区则处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带,如柴达木、祁连、西宁、川滇菱形南块体等,这类区形变场特征处在第1,3类区之间,虽然还能保持一定的块体完整性,但块体的尺度和强度已不如第3类地区。通过分析各类区域岩石圈结构以及形变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初步推断: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模式主要由地壳结构所控制。中国大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壳介质有相当强度,形变表现为刚性块体的相互运动。而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和天山的隆起并产生巨厚地壳、壳内温度上升,下地壳低速高导层发育,介质呈较强黏塑性,地壳脆性层在下地壳塑性流变场作用下产生各种类型的、多层次的形变,且分布广泛而不局限于少量块体边界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第2类地区地壳结构为第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活动块体模型 板块学 地壳构造 刚体运动 形变场
原文传递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被引量:115
3
作者 牛之俊 马宗晋 +4 位作者 陈鑫连 张祖胜 王琪 游新兆 孙建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88-93,共6页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CMONOC)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观测技术为主 ,辅之以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 (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 (SLR)等空间技术 ,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它...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CMONOC)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观测技术为主 ,辅之以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 (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 (SLR)等空间技术 ,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它是一个综合性、多用途、开放型、数据资源共享、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 ,具有连续动态监测功能。网络的科学目标以地震预测预报为主 ,兼顾大地测量等其他需要。该工程 1997年开始建设 ,2 0 0 0年12月全面完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GPS 大地测量 SLR 水准测量 地震预测 全球定位系统 VLBI 重力测量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 被引量:119
4
作者 李延兴 杨国华 +7 位作者 李智 郭良迁 黄珹 朱文耀 符养 王琪 江在森 王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65-81,共17页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向东运动分量,但其南北分量是不一致的。西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北运动分量,东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南运动分量。在90°E以东,从喜马拉雅地块向NE方向,各地块的运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运动速率是不相同的。从总体上看是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西部大约是东部的3~4倍。各地块主压应变方向的空间分布是不相同的。在90°E以西各地块的主应变方向基本上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为NE向,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主应变与剪应变率也是不同的,其中喜马拉雅、天山地块的主压和最大剪应变率最高,其次是拉萨、羌塘、滇西南、祁连与川滇地块。东部各地块的应变率较小。根据应变状态推测,喜马拉雅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5.2±1.5)mm/a,仍然是现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次是天山地块,天山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0.1±0.9)mm/a。这两个地块目前仍处于隆升状态,从面应变看,面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地壳运动 应变状态 运动状态 运动分量 应变方向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 被引量:109
5
作者 沈正康 王敏 +1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祖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93-100,共8页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应变率场呈均衡的约 2× 10 -8a-1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 ,显示印度板块下插造成的地壳增厚和岩石圈拆离可能形成上地壳与上地幔间形变解耦 ,地壳内部在南北向挤压及重力场作用下产生东向塑性流驱使上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西藏中部羌塘地区主应变率场显示均衡的约 2× 10 -8a-1北北东向挤压和北西西向拉张 ,反映本地区一系列走向北东和北西的共轭剪切断裂的活动 ,可能源于南北向挤压和软流层内东向塑性流的驱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应变率场呈约 2× 10 -8a-1北东向压缩和约 (0 1)× 10 -8a-1北西向拉张 ,表明地壳增厚造成的地壳温度上升可能还不足以造成上下地壳的充分解耦 ,南北向的消减还未能有效地转换成东西向的拉张 ,形变以褶皱和逆冲断裂运动为主。当今青藏高原形变场的形成应是构造运动从南到北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地壳与上地幔介质性质差异造成驱动机制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形变 应变率 GPS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用INSAR作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4
6
作者 路旭 匡绍君 +1 位作者 贾有良 黄立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66-70,共5页
介绍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对于试验区域、原始资料选取的原则、剪裁出的试验区域的影像进行InSAR处理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最后将利用D InSAR得到的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的监测结果进... 介绍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对于试验区域、原始资料选取的原则、剪裁出的试验区域的影像进行InSAR处理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最后将利用D InSAR得到的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并据此得到一些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地面沉降监测 去干扰处理 合成孔径雷达 水准测量 GPS
下载PDF
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模型与中国大陆主要块体的应变状态 被引量:84
7
作者 李延兴 黄珹 +3 位作者 胡新康 帅平 胡小工 张中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5-572,共8页
建立了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应变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块体应变参数唯一性与速度残差中误差最小检验 .根据中国大陆及周围地区的速度场 ,估计了 8个块体的应变参数 ,分析了这些块体的应变状态 .本文估计的各个块体的应变状态与地质学... 建立了板内块体的刚性弹塑性运动应变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块体应变参数唯一性与速度残差中误差最小检验 .根据中国大陆及周围地区的速度场 ,估计了 8个块体的应变参数 ,分析了这些块体的应变状态 .本文估计的各个块体的应变状态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由喜马拉雅块体主压应变方向估计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力的主方向为北东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运动应变模型 模型检验 块体应变状态 中国大陆 印度板块
下载PDF
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被引量:81
8
作者 杨国华 李延兴 +2 位作者 韩月萍 胡新康 巩曰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近400个GPS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给出了现今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水平应变为“西强东弱”,剪应变数值大于正应变数值(绝对值),应变量级一般为10-8/a,局部区域达到10-7/a,但应变分布不均匀;②南北向...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近400个GPS测站的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给出了现今地壳水平应变场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水平应变为“西强东弱”,剪应变数值大于正应变数值(绝对值),应变量级一般为10-8/a,局部区域达到10-7/a,但应变分布不均匀;②南北向应变最突出的部位为中国西南部西段的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及柴达木断块的北缘;③东西向应变西边缘变化最大.此外,由西向东还具有正负交替的变化特征;④REN(东-北向剪切应变)与Rmax(最大剪切应变)数值较大的区域分别是喜马拉雅条带、西北部的36N~42N段、柴达木断块的西部、川滇菱形块体,以及阿拉善、祁连及塔里木断块的交界区;⑤青藏块体周边以面收缩为主,内部则以面膨胀为主.其以北的地区以面收缩为主.西界数值最大,东部数值最小(除燕山构造带外);⑥西部西区主压应变为南北向,主张应变为东西向.西部东缘区主压应变为近东西向,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川滇菱形块体主应变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部地区为东西压南北张,南部地区则恰好相反;⑦中国大陆的应变模式可能是“断块模式”与“连续模式”的组合.此外,小尺度优势应变可能是剪切应变.造成上述结果除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边界耦合有关外,还与深部物质的活动及地壳介质的物性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应变场 应变机制 全球定位系统 地壳 应变模式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基本特征 被引量:63
9
作者 顾国华 申旭辉 +3 位作者 王敏 郑贵明 方颖 李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9,共8页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 介绍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基准网 1 998年和 2 0 0 0年 GPS观测结果所获得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信息 .简要介绍这两次 GPS观测概况 ,以及用 GAMIT/GLOBK软件对所获得 GPS观测数据的处理及精度分析 .基准网与基本网各年观测结果得到的网内点位精度、水平分量精度平均为 2 mm左右 ,高程分量精度平均为 5 mm左右 ,由两期观测得到的水平位移分量的精度平均为 3 mm左右 .得到的 1 998年 9月初至 2 0 0 0年 6月中旬基本网、基准网中的地壳运动 ,包括以位于东部的一组稳定点为基准的各观测站位移、网内各部分的应变及部分地区的旋转量 .根据所获得的我国大陆较为完整而详细的地壳水平运动图象 ,分析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 .在所述观测期间 ,我国东部地区变形较小 ,相对较为稳定 .相对位于东部的稳定点组 ,东北块体向北运动 ,位移量约 1 0 mm;华南块体向东南运动 ,位移量约 9mm.相对东部地区 ,西北部新疆地区以北西向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 2 6 mm;西南西藏地区以向北运动为主 ,位移量约3 2 mm;西藏东部与云南地区形成非常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构造运动 ,旋转中心位于 2 6 .5°N,95 .5°E,旋转量为 0 .0 0 4 5″,旋转位移平均为 1 2 mm左右 .我国中部南北地震带是一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GPS 位移 应变 旋转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整体无净旋转基准及其应用 被引量:64
10
作者 杨国华 江在森 +1 位作者 武艳强 韩月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0,共5页
通常分析中国大陆水平位移(运动)场所采用的参考基准均是相对于欧亚板块的.这个基准对于分析中国大陆的整体运动及其与欧亚板块运动的关系等是合适的,但在研究中国大陆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相对运动时,上述基准就不是很恰当.以'中国... 通常分析中国大陆水平位移(运动)场所采用的参考基准均是相对于欧亚板块的.这个基准对于分析中国大陆的整体运动及其与欧亚板块运动的关系等是合适的,但在研究中国大陆内部及其周边地区的相对运动时,上述基准就不是很恰当.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 000余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1999~2004)为基础,利用数值逼近理论等方法,给出了中国大陆整体水平运动的旋转参数及其一级块体的旋转参数,并用实际应用算例给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大陆 一级地块 无净旋转基准 水平运动
下载PDF
应用GPS技术监测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 被引量:55
11
作者 杨国华 赵承坤 +2 位作者 韩月萍 王秀文 郭跃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5-471,共7页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利用沿山西断裂带所布设 GPS监测网的 4期复测资料 (1 996~ 1 999) ,分析了山西断裂带近期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位于监测区北端附近阳原 -浑源地震 (M=5.6、 39.8°N、 1 1 3.9°E,1 999- 1 1 - 0 1 )的关系 .结果表明 :1 1 996~ 1 997年山西断裂带的水平运动不显著 ;2 1 997~1 998年山西断裂带水平运动的强度增大 ,在震源区、忻州地区和介休东北地区出现了 3处相对较高的应变区 (1× 1 0 - 6) ;监测带的优势运动方向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 ;3 1 998~ 1 999年山西断裂带优势运动方向尽管与其走向相一致 ,但与上一年相比 ,方向大体相反、量值相近 ;41 996~ 1 999年山西断裂带的累积水平运动逐步清晰 ,从趋势上看可分为 3部分 :忻州地区以北地区优势运动方向为北北东 (0 .8cm) ;曲沃以南地区为南南西(1 cm) ;中部地区较杂乱 ,其南半部形变较大些 ,但整体不存在优势运动 .总体来说 ,山西断裂带现主要受来自北北东 -南南西向张应力场的控制 ,但不存在走滑运动 ;1 997~ 1 998年该区可能存在一次较为明显的应力扰动 ,1 999年度基本恢复 ;阳原 -浑源地震是在这一过程之后发生的 ,该次扰动可能是地震发生的触发机制 .从长趋势看 ,今后要注意的是上述 3个运动单元的接合部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山西断裂带 地壳水平运动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 被引量:42
12
作者 黄立人 王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32,共10页
在重新对 1998年和 2 0 0 0年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和基本站的 2期观测资料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 ,得到了ITRF97坐标框架下 ,参考时刻分别为 1998年 9月 5日和 2 0 0 0年 6月 8日 ,分布在全国各主要构造块体上的 79个GPS站的坐标... 在重新对 1998年和 2 0 0 0年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和基本站的 2期观测资料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 ,得到了ITRF97坐标框架下 ,参考时刻分别为 1998年 9月 5日和 2 0 0 0年 6月 8日 ,分布在全国各主要构造块体上的 79个GPS站的坐标和协方差矩阵。分别以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 (马杏垣 ,1989)中的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 (称之为亚板块 )和张培震等 ( 2 0 0 2 )给出的中国主要活动块体为格架 ,用笔者提出的 1种推广了的QUAD方法对中国大陆的 2 0个主要构造块体逐个进行判别检验。那些现今无明显相对运动的相邻块体则被归并起来 ,从而确定了活动块体和它们的边界。采用刚体运动 +块体均匀应变 +局部变形的模型作为描述中国大陆构造块体的现今活动和变形的模型。求出了有明显相对运动块体的欧拉运动矢量和块体的整体均匀变形参数、各块体内部的不均匀局部变形以及活动边界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此基础上 ,除了一般地指出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西强东弱的特征之外 ,还对西部主要活动块体和边界活动强弱给出了定量比较结果 ,从而为强震危险区的判别提供了形变背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块体运动 变形 QUAD方法 活动边界
下载PDF
华北主要构造单元及边界带现今水平形变与运动机制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杨国华 谢觉民 韩月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5-653,共9页
根据华北地区 1 992 ,1 995 ,1 996 ,1 999年高精度GPS观测结果 ,给出了华北地区各主要构造单元间两个时段 (1 992— 1 996年和 1 996— 1 999年 )的相对水平运动 .其结果为 :①相对于鄂尔多斯单元 ,阴山单元的运动为 (0— 2 3 )±... 根据华北地区 1 992 ,1 995 ,1 996 ,1 999年高精度GPS观测结果 ,给出了华北地区各主要构造单元间两个时段 (1 992— 1 996年和 1 996— 1 999年 )的相对水平运动 .其结果为 :①相对于鄂尔多斯单元 ,阴山单元的运动为 (0— 2 3 )± 1 .6mm/a ,方向约 0°—W1 3°N ,属于相对较弱左旋走滑运动 .②相对于鄂尔多斯单元 ,晋冀鲁豫单元的运动为 (4 4± 1 0 )— (2 5± 1 5 )mm/a,方向约为S5 0°— 3 0°E ,属于右旋型拉张运动 ;相对于燕山单元 ,则为 (4 7± 1 4)— (4 3± 1 4)mm/a ,方向约为E3 7°— 9°S ,属拉张型左旋走滑运动 .③相对于晋冀鲁豫单元 ,胶辽鲁苏单元 1 992— 1 996年的运动显示了顺扭的运动特征 ;1 996— 1 999年的运动为 (2 6± 1 5 )mm/a ,保持顺扭趋势 ,方向约为W1 1°S ,总体上属于北张南压的右旋走滑运动 .分析表明 :现今地壳构造活动与现代地壳构造运动性质基本一致 ,但量值有所差别 ;地壳运动存在着数年尺度的较明显的波动性 ,这可能是大陆地壳运动的一个主要特征 ;1 996— 1 999年的运动不同于1 992— 1 996年 ,主要表现为鄂尔多斯单元北移态势增强 ,山西断陷带和燕山构造带两侧拉张性有所减弱 ,可能是张北地震后应力调整与华北地区边界力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构造单元 边界带 水平运动 水形形变 运动机制 GPS监测网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应用地基GPS技术遥感大气柱水汽量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李延兴 徐宝祥 +1 位作者 胡新康 何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9,共9页
从理论上分析了 AN(Aske and Nordius)大气柱总水汽量 (W)计算模型的偏差 ,探空试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作者经过推导 ,建立了新的 W计算模型 ,与探空方法获得的 W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1 998年进行了一次“GPS暴雨观测试验”.试... 从理论上分析了 AN(Aske and Nordius)大气柱总水汽量 (W)计算模型的偏差 ,探空试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作者经过推导 ,建立了新的 W计算模型 ,与探空方法获得的 W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1 998年进行了一次“GPS暴雨观测试验”.试验结果发现 :可降雨量的高值时段与降雨过程高度相关 ;大的降雨过程 ,在降雨前 ,可降雨量一般都有一段递增过程 ,在降雨结束过程中 ,可降雨量一般都有一个递减过程 ,在突发暴雨事件发生前往往发生可降雨量突然大幅度递增现象 ;在大暴雨事件发生前 ,存在一个长时间的十分明显的孕育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遥感 地基GPS 降雨试验 大气术 降雨观测 降水预报 数据处理 降雨量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29
15
作者 黄立人 王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在重新仔细处理了 1 994和 1 996年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监测网两次 GPS测量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较为完善的块体相对运动和块体内变形叠加的变形模型和相应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并定量计算和比较了主要活动... 在重新仔细处理了 1 994和 1 996年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监测网两次 GPS测量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较为完善的块体相对运动和块体内变形叠加的变形模型和相应的分析方法 ,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运动学特征 ,并定量计算和比较了主要活动构造块体边界带的活动性质和强度 ,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构造块体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下载PDF
利用GPS复测结果确定华北不同运动性质单元及活动方式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杨国华 韩月萍 张凤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共10页
利用华北地区 1 992 ,1 995和 1 996年所施测的高精度 GPS结果 ,对华北地区内部同期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单元进行辨别 ,确定了 4个有明显差异运动的活动单元和 1个过渡带 ,它们分别是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燕山单元、晋冀鲁单元、胶辽鲁... 利用华北地区 1 992 ,1 995和 1 996年所施测的高精度 GPS结果 ,对华北地区内部同期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单元进行辨别 ,确定了 4个有明显差异运动的活动单元和 1个过渡带 ,它们分别是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燕山单元、晋冀鲁单元、胶辽鲁单元和燕—冀过渡带 ;并给出了这一时期相邻单元间的相对运动 ,具体为 :1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与燕山单元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压缩运动 (量值为 0 .4± 1 .3 mm/a) ;2晋冀鲁单元背离鄂尔多斯 -阴山单元向东偏南40°的方向运动 ,量值为 4.4± 1 .0 mm/a;3相对于燕—冀差异运动转换带 ,燕山单元向西偏北 38°方向运动 ,量值为 2 .4± 1 .3mm/a,晋冀鲁单元向东偏南 35°方向运动 ,量值为 2 .3±0 .9mm/a;4晋冀鲁单元相对于燕山单元向东偏南 37°方向呈张拉型左旋运动 ,量值为 4.7± 1 .4mm/a;5位于晋冀鲁断块南部郯庐带附近的局部地区有偏离晋冀鲁单元的运动 ,方向为南偏西 1 4°,量值为 1 .5± 1 .1 mm/a;6相对于晋冀鲁单元 ,胶辽鲁单元有顺时针运动的趋势。其与燕山单元为邻的北端表现为张拉型右旋运动 ,南端则表现压性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给出的误差是根据单元内各点位移间的离散性得到的 ,并不是由观测点位移误差计算求得的 .分析结果还表明 :1山西带和燕—冀过渡带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测量 华北地区 水平运动 变形机制 地震活动性 地壳运动
下载PDF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30
17
作者 万永革 王敏 +4 位作者 沈正康 陈杰 张祖胜 王庆良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3-404,共12页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 通过分析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后的GPS资料和 1 979— 2 0 0 2年的水准测量资料 ,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场。利用这些同震位移数据 ,以震后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破裂数据为约束 ,反演了破裂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破裂下界深度为 1 4 .2~ 2 1km(70 %置信区间 ) ,最佳破裂深度 1 7km。虽然在太阳湖段和主破裂带西端的中间区域未观测到地表破裂 ,但反演的结果表明此区域存在 2~ 3m左右的左旋水平走滑 ,与InSAR资料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地表以下的破裂西端止于太阳湖段 ,而东端似乎在地表破裂迹线以东 30km范围内仍存在 1 .5~ 2 .0m的左旋滑动。反演的垂直位移表明断层在东经 93°以西部分大体表现为南盘上升 ,而东经 93°以东部分表现为北盘上升。由大地测量和地表破裂调查得到的地震矩释放为 6 .1× 1 0 2 0 N·m ,与地震波资料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准测量 反演 地震破裂 地震波 昆仑山口西 同震位移
下载PDF
利用GPS地形变资料在大地坐标系中计算应变 被引量:32
18
作者 顾国华 孙汉荣 +1 位作者 孙惠娟 杨春花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3期26-31,共6页
根据正交曲线坐标中应变张量的定义,得到了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应变的方法。由此可直接利用GPS或其他3维大地测量技术得到的位移或其他形变量计算地应变。这一方法克服了利用平面坐标作计算的限制,无投影误差影响。本文给出... 根据正交曲线坐标中应变张量的定义,得到了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应变的方法。由此可直接利用GPS或其他3维大地测量技术得到的位移或其他形变量计算地应变。这一方法克服了利用平面坐标作计算的限制,无投影误差影响。本文给出了用首都圈GPS地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椭球面上的位移求得的应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震预报 水平形变 应变 椭球体 地形变资料
下载PDF
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 被引量:30
19
作者 黄立人 王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9年第2期17-26,共10页
在确定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相对运动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构造块体内的应变变化及参数和确定这些参数的方法。讨论了将相对运动和应变变化综合起来以更充分地描述地壳运动和变形的模型。结合相对运动参数,提出了一种逐渐趋近的... 在确定构造块体在球面上相对运动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构造块体内的应变变化及参数和确定这些参数的方法。讨论了将相对运动和应变变化综合起来以更充分地描述地壳运动和变形的模型。结合相对运动参数,提出了一种逐渐趋近的变形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 相对运动 变形模型 构造块体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及其构造运动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许才军 董立祥 +2 位作者 施闯 李延兴 胡新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 利用GAMIT软件将华北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 1 995、1 996及 1 999年 3期观测数据同全球IGS跟踪站资料进行了统一处理 ,并采用基线向量单天解及其全协方差矩阵和武汉大学PowerAdjVer3 .0软件在ITRF97框架下进行了GPS网整体平差 ,得出了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 ;进一步利用GPS速度场计算华北地区GPS地壳应变率场及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场 .GPS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现以 (3— 1 2mm/a)± 3 .4mm/a速度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向东或东南方向运动 ;唐山—河间—磁县是一个压缩活动边界 ,大同—太原则是一拉张活动边界 ,呈略带右旋的拉张运动 ;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邢台地区是高剪应变率地区 ;张家口—北京—天津—渤海湾地区 ,以及济南地区是高应变能密度变化率地区 ,地壳积累能量高 ,且渤海湾地区处于面膨胀变化率正、负值过渡带 ,那里可能存在与地震危险性有关的应变能积累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壳形变 应变能密度变化率 地震 华北地区 全球定位系统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