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砌体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
作者 熊立红 阳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为使国内同行了解国际砌体结构抗震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砌体结构的2个专题:无筋砌体结构(URM)和约束砌体结构(CM)。总结了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改造、砌体结... 为使国内同行了解国际砌体结构抗震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介绍了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砌体结构的2个专题:无筋砌体结构(URM)和约束砌体结构(CM)。总结了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改造、砌体结构数值分析方法、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约束砌体结构规范编制及评估方法、约束砌体结构的工程应用等。指出了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及评估方法、砌体结构简化数值分析模型、既有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等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 砌体结构 抗震性能 综述
下载PDF
荷载频率对动模量阻尼比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瑞山 陈龙伟 +1 位作者 袁晓铭 李程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0,共10页
目前荷载频率对动模量阻尼比影响规律尚无较为统一认识,定量结果尚少。采用新型高精度动三轴仪试验,研究不同荷载频率对典型砂土和黏土动模量阻尼比影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对地震动影响角度讨论考虑荷载频率相关动模量阻尼比必要性。... 目前荷载频率对动模量阻尼比影响规律尚无较为统一认识,定量结果尚少。采用新型高精度动三轴仪试验,研究不同荷载频率对典型砂土和黏土动模量阻尼比影响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对地震动影响角度讨论考虑荷载频率相关动模量阻尼比必要性。结果表明:对砂土而言,荷载频率对其动剪切模量影响不大,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大,阻尼比略有减小,但差别基本可以忽略;对黏土而言,荷载频率对其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有重要影响,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动剪切模量增大,阻尼比减小;黏土参考剪应变随荷载频率增大而增大,二者呈递增的指数函数,当f≤1 Hz时,影响十分明显,当1 Hz<f≤3 Hz时,有一定影响,当f>3Hz时,影响不明显;黏土最大阻尼比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递减的指数函数,当f≤10 Hz时,影响较为明显,当f>10 Hz时,影响程度显著减弱;采用两组频率下模量阻尼比曲线计算黏土层地震动,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差别很大,且随着震动增强而显著增大,说明考虑黏土层动模量阻尼比的荷载频率相关性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频率 剪切模量 阻尼比 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医疗建筑震害与启示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玉梅 熊立红 许卫晓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53,共10页
鉴于医疗建筑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科考小组对雅安地区医疗建筑在芦山地震中的震害进行了调查,调查包括不同烈度区、不同结构类型和建筑年代、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对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医疗设备的震害特征,以及其他... 鉴于医疗建筑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科考小组对雅安地区医疗建筑在芦山地震中的震害进行了调查,调查包括不同烈度区、不同结构类型和建筑年代、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对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医疗设备的震害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医疗秩序和使用功能的因素做了阐述和分析,并总结了汶川灾后新建及重建项目的抗震效果。调查表明,雅安地区医疗建筑在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及救灾功能的实现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反映了我国医疗建筑的普遍问题。因此,对医疗建筑的抗震设防,需要作进一步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医疗建筑 设防水准 结构和非结构 使用功能
下载PDF
基于谱比法的我国强震台站场地分类 被引量:26
4
作者 温瑞智 冀昆 +1 位作者 任叶飞 王宏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6-1241,共6页
目前我国强震台网的部分台站场地资料尚不完整,很大程度限制了我国强震数据的广泛应用。为改变这一现状,利用日本KiK-net台站的场地钻孔资料和强震记录,按照规范对其中279个台站进行场地分类,利用谱比法统计我国Ⅰ,Ⅱ,Ⅲ三类场地的标准... 目前我国强震台网的部分台站场地资料尚不完整,很大程度限制了我国强震数据的广泛应用。为改变这一现状,利用日本KiK-net台站的场地钻孔资料和强震记录,按照规范对其中279个台站进行场地分类,利用谱比法统计我国Ⅰ,Ⅱ,Ⅲ三类场地的标准谱比曲线,并通过分析谱比曲线卓越周期、谱比峰值和谱形差异,提出适合我国抗震规范场地类别划分的经验方法。利用四川地区的强震台站钻孔资料进行方法验证,说明地域性差异对本场地分类方法准确率的影响不大。最后,处理了中国大陆2007~2011年的强震记录,按照该方法对113个强震台站进行场地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学 场地分类 谱比法 强震记录
原文传递
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应用进展侧述 被引量:25
5
作者 景铭 戴君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围绕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6WCEE)所发表的关于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成果,本文对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屈曲约束支撑BRB、黏滞阻尼器以及其它相关类型消能减震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有效性评估及其... 围绕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16WCEE)所发表的关于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成果,本文对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屈曲约束支撑BRB、黏滞阻尼器以及其它相关类型消能减震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从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有效性评估及其设计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方法,屈曲约束支撑的连接构件性能、优化及其研发和应用,黏滞阻尼器应用中的构件性能提升方法、空间优化布置方法以及性能评估方法,以及磁流变阻尼器等其它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等4个方面分别作了概括性评述和展望,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能减震技术 阻尼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海底强地震动观测及其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6
作者 胡进军 刁红旗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综述了美国和日本海底强震观测系统,介绍了美国南加州近海海域海底地震观测系统(SEMS)和日本相模湾近海海域的实时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系统(ETMC)的发展历程和海底强震记录数据库,总结了海底地震动特性及其与陆地地震动特性的差异、近海地... 综述了美国和日本海底强震观测系统,介绍了美国南加州近海海域海底地震观测系统(SEMS)和日本相模湾近海海域的实时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系统(ETMC)的发展历程和海底强震记录数据库,总结了海底地震动特性及其与陆地地震动特性的差异、近海地震动衰减关系、海水对地震动的影响和海底强震数据在海洋工程抗震问题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最后对国、内外海底地震动特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强震仪 海底强地震动特性 海底地震观测系统 实时海底地震海啸监测系统
下载PDF
桥梁抗震研究的近期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黄勇 张良 +1 位作者 乐威杰 车泽鑫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6-174,共9页
近期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汇集了世界地震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关桥梁抗震研究方面的论文就有90多篇,主要涉及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基于地震可恢复性的桥梁减震隔震措施、桥墩的抗震性能研究、桥梁的碰撞与... 近期在智利圣地亚哥召开的第16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汇集了世界地震工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有关桥梁抗震研究方面的论文就有90多篇,主要涉及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基于地震可恢复性的桥梁减震隔震措施、桥墩的抗震性能研究、桥梁的碰撞与接触问题、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就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和介绍,并谈了几点体会。很显然,桥梁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也会与整个地震工程界倡导的可恢复性的抗震设计理念同步,在可方便替换"保险丝"构件、摇摆自复位体系、更有效的减震隔震措施等方面有所推进。从大会报告的内容看,减隔震装置和桥墩自复位体系都是当前桥梁抗震研究的热点课题,如果将两者同时用于桥梁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会有更好的抗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桥梁抗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水平成层场地基本周期的估算公式 被引量:22
8
作者 齐文浩 薄景山 刘红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79-784,共6页
针对已有场地基本周期简化公式不适用含软夹层场地的问题,从振动的角度推导出能反映土层结构影响的场地基本周期估算公式。根据自振周期相等的原则,推导出单层土场地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高度系数;以水平成层场地中任一土层厚度与... 针对已有场地基本周期简化公式不适用含软夹层场地的问题,从振动的角度推导出能反映土层结构影响的场地基本周期估算公式。根据自振周期相等的原则,推导出单层土场地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高度系数;以水平成层场地中任一土层厚度与这一系数之积作为体系高度,将场地简化为相应的单自由度体系,定义体系的自振周期为该土层的贡献基本周期,场地中所有土层贡献基本周期的平方和开平方即为场地的基本周期,并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检验结果表明,所推导公式不仅能够合理地反映土层结构对场地基本周期的影响,而且对实际工程场地基本周期的估算结果亦较已有公式的结果更接近地脉动测试结果。公式可用于估算水平成层场地的基本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成层场地 基本周期 单自由度体系 土层结构 等效高度系数
下载PDF
结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中地震动输入不确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任叶飞 尹建华 +1 位作者 温瑞智 冀昆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在结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中地震动输入的选取只是众多环节之一,其不确定性影响往往被忽视。该文基于 PEER 强震动记录数据库,按震级、距离和场地参数(M、R、VS30)进行单变量控制将强震动记录分成 9 组,新定义指数 ISa 用以比较不同分组... 在结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中地震动输入的选取只是众多环节之一,其不确定性影响往往被忽视。该文基于 PEER 强震动记录数据库,按震级、距离和场地参数(M、R、VS30)进行单变量控制将强震动记录分成 9 组,新定义指数 ISa 用以比较不同分组地震动的相对能量差异;对 3 层、8 层以及 15 层三种不同自振周期的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 IDA 方法进行抗倒塌易损性分析,比较不同 M、R、VS30工况地震动输入下的易损性结果,同时与 ATC63推荐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的易损性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 种结构的倒塌性态点 Sa(T1)均随着 M 增大、R增大以及 VS30 变小而减小;三种结构都体现了在大震、远场及软土场地的地震动作用下更加易损倒塌,与 ISa 指数体现的地震动蕴含能量的分布相一致;通过 SI 和 SImax 两个参数在不同工况下的对比,表明中长周期结构受距离的影响更为显著,以及震级对结构抗倒塌影响更敏感;以 ATC63 推荐的强震动记录随意用作地震输入被证实可引起结构抗倒塌易损性曲线较大的不确定性。为降低不确定性影响,建议在进行结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时采用考虑场址危险一致性与结构自振特性的地震动输入选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记录 地震动输入 结构抗倒塌易损性 不确定性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
下载PDF
锚索抗滑桩地震响应的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郑桐 刘红帅 +1 位作者 袁晓铭 齐文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76-2286,共11页
锚索抗滑桩的抗震性能是建立和改进其抗震设计方法的基础。为深入理解其抗震性能,以汉源背后山堆积型滑坡锚索抗滑桩加固工程为参考原型,采用能实现原型仿真的50 g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输入不同峰值的汶川地震清溪台基岩波作为基底激励,... 锚索抗滑桩的抗震性能是建立和改进其抗震设计方法的基础。为深入理解其抗震性能,以汉源背后山堆积型滑坡锚索抗滑桩加固工程为参考原型,采用能实现原型仿真的50 g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输入不同峰值的汶川地震清溪台基岩波作为基底激励,利用布设的不同类型传感器,记录锚索抗滑桩加固堆积型滑坡体的加速度、桩身弯矩、桩土间的动土压力和锚索轴力全过程的时程数据,揭示不同峰值的地震动作用时加固滑坡体加速度、抗滑桩弯矩、桩土间的动土压力和锚索轴力的定量化响应规律,为验证和发展锚索抗滑桩的抗震设计理论、数值模拟方法、厘清抗震加固机制及破坏模式提供翔实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锚索抗滑桩 堆积型滑坡 离心振动台 地震响应
原文传递
基于PS-InSAR技术的廊坊北部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海君 张耀文 +2 位作者 谷洪彪 迟宝明 宋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2-1127,共6页
采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廊坊北部地区的33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取该地区2007~2010年平均形变速率场与季度时序沉降信息,并与沉降影响场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宋庄-燕郊与五百户-大口屯等地区沉降发育较显著,季节性变... 采用PS-InSAR技术对覆盖廊坊北部地区的33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取该地区2007~2010年平均形变速率场与季度时序沉降信息,并与沉降影响场数据进行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宋庄-燕郊与五百户-大口屯等地区沉降发育较显著,季节性变动特征明显;2)山前与杨各庄-马坊地区呈高沉降梯度,平原区较高沉降梯度区多与-16mm/a、0mm/a等值线形态一致,差异性沉降特征显著;3)因第四系厚度、结构显著差异与断裂活动影响,北、东部断层两侧多表现为较高或渐变的形变梯度;4)差异性沉降展布与水源地、水位降深区具较好空间响应,且较严重沉降多为中深层承压水超采与城镇化建设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廊坊北部 差异性沉降 分布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增量损伤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于晓辉 乔雨蒙 +2 位作者 代旷宇 陶静 吕大刚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同时采用真实主余震序列和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开展了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增量损伤分析。挑选75组真实主余震序列,并基于相同的主震记录,分别采用重复法、随机法和衰减法构造不同的人工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 同时采用真实主余震序列和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开展了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增量损伤分析。挑选75组真实主余震序列,并基于相同的主震记录,分别采用重复法、随机法和衰减法构造不同的人工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分别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考虑屈服后刚度的双线型模型和三线型模型,开展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分析。以修正的Park-Ang损伤指数作为结构损伤指标,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结构增量损伤进行研究,并对强度折减系数、恢复力模型及主余震序列人工构造方法对增量损伤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余震造成的结构增量损伤不可忽视。基于重复法和随机法合成的人工主余震序列相比真实主余震序列的余震强度偏大,因此会高估余震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基于衰减法合成的人工主余震序列的余震强度偏小,会低估余震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结构特性对增量损伤的影响很小,体现为不同强度折减系数及不同恢复力模型对结构增量损伤的影响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 增量损伤 单自由度体系 重复法 随机法 衰减法
下载PDF
厚层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吉超 尚庆学 +1 位作者 罗清宇 王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7-165,共9页
普通橡胶支座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往往与结构的竖向周期耦合引起不利的共振效应,为了避免竖向地震对隔震建筑内重要仪器设备的损害,提出利用厚层橡胶支座进行隔震的方法,并对厚层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与... 普通橡胶支座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往往与结构的竖向周期耦合引起不利的共振效应,为了避免竖向地震对隔震建筑内重要仪器设备的损害,提出利用厚层橡胶支座进行隔震的方法,并对厚层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与普通橡胶支座相比,厚层橡胶支座具有基本相同的剪切刚度和较小的竖向刚度,可用于核电、桥梁、地铁站等结构的三维隔震。厚层橡胶支座具有良好的大变形性能、疲劳性能、徐变性能和老化性能。针对厚层橡胶支座的轴压敏感性,提出了一种考虑橡胶层压缩模量、面积、厚度变化的积分修正方法,修正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橡胶支座 竖向隔震 性能检测试验 竖向刚度修正方法
下载PDF
汶川地震和鲁甸地震的脉冲型地震动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曲哲 师骁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0-157,共8页
近年来我国在近断层地震动观测及其对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工作,但我国大陆地区获取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数量仍非常有限。2014年发生在云南省鲁甸县的Mw6.3级地震造成了与其震级不相称的严重伤亡和建筑震害,除建... 近年来我国在近断层地震动观测及其对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工作,但我国大陆地区获取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数量仍非常有限。2014年发生在云南省鲁甸县的Mw6.3级地震造成了与其震级不相称的严重伤亡和建筑震害,除建筑抗震能力和次生灾害等因素之外,破坏力强大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也是重要的致灾因素。该文采用基于小波变换的脉冲识别方法,分析了在鲁甸地震中获取的地震动记录的脉冲特性,并与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汶川地震中的脉冲型地震动相比,鲁甸龙头记录速度脉冲周期较短,但其速度峰值很大,在6级左右的中等地震中非常少见。此外,该记录的能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但由于该台站震中距很小,其成因能否用向前方向性效应解释仍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汶川地震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 小波变换 脉冲识别 向前方向性
原文传递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 被引量:16
15
作者 薄涛 李小军 +2 位作者 陈苏 王玉婷 祁国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6-215,共10页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蕴含着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的利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针对地震应急既有与发展需求,本文采用现有可收集的社交媒体信息,形成可实现的地震灾情获取与烈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新浪微博移动端为数据源,通...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中蕴含着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的利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针对地震应急既有与发展需求,本文采用现有可收集的社交媒体信息,形成可实现的地震灾情获取与烈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新浪微博移动端为数据源,通过分布式爬虫技术有效获取了我国自2016年以来的11次破坏性地震及其灾害信息的相关文本数据,采用矩阵化及结构化处理实现综合考虑震情、民众情感等多因素耦合的数据集;通过机器学习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本研究对于震后的灾情快速获取和烈度快速评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地震烈度 快速评估 机器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九寨沟7.0级地震学校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薄景山 李孝波 +1 位作者 段玉石 苏占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0-128,共9页
四川九寨沟7. 0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在应急救援期间详细调查了灾区27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06栋建筑物的震害情况,收集了部分建筑物的勘察设计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建筑物的震害特征,评价了各栋建筑的破坏等级,分析了... 四川九寨沟7. 0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在应急救援期间详细调查了灾区27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06栋建筑物的震害情况,收集了部分建筑物的勘察设计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建筑物的震害特征,评价了各栋建筑的破坏等级,分析了漳扎镇小学震害严重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学校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的建议。本文结论保证了灾区除漳扎镇小学外其它学校的正常开课,极大地减轻了学校负担,促进了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有关部门继续实施"校安工程"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7.0级地震 应急救援 学校建筑 震害调查 震害分析
下载PDF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建议 被引量:15
17
作者 薄景山 李琪 +3 位作者 齐文浩 王玉婷 赵鑫龙 张毅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95-1305,共11页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影响的研究历史,总结和评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地形地貌、岩土类型、覆盖层厚度、土层结构、地下水、岩土动力性质及物理地质现象等对地震动和震害... 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影响的研究历史,总结和评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地形地貌、岩土类型、覆盖层厚度、土层结构、地下水、岩土动力性质及物理地质现象等对地震动和震害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提炼和概括了目前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和震害影响研究中比较一致的几点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领域当前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地震现场资料调查、局部地形几何尺度、场地分类、覆盖层安全厚度界限、近断层地震动参数分布规律、活断层避让距离,以及强震资料积累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条件 地震动 地震灾害 研究进展 研究建议
下载PDF
地震压埋人员分布评估方法初探 被引量:16
18
作者 余世舟 张令心 杨明儒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效地评估地震压埋人员的分布,是科学、有序应急处置和救援的基础。本文利用5.12汶川8.0级地震的资料,在已有的人员伤亡评估方法基础上,考虑了地震初期灾情信息以及影响地震人员压埋率的主要参数,如行政区域等级、设...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效地评估地震压埋人员的分布,是科学、有序应急处置和救援的基础。本文利用5.12汶川8.0级地震的资料,在已有的人员伤亡评估方法基础上,考虑了地震初期灾情信息以及影响地震人员压埋率的主要参数,如行政区域等级、设防烈度、搜救影响等,对这些影响参数进行系统研究,初步构建了地震初期压埋人员分布的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GIS平台,集成了基于公里网单元的基础数据作为算例,对5.12汶川8.0地震、4.20芦山7.0地震、4.14玉树7.1地震进行了压埋人员分布评估,评估结果与地震实际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对比,表明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为地震应急救援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埋人员 分布 评估 GIS 5.12汶川地震
下载PDF
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柱及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毛晨曦 于樵 +2 位作者 张昊宇 王振营 曲博闻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共12页
装配式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后构件无损伤或损伤很小,可尽快恢复使用功能,大大降低震后经济损失,从而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装配式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节点上的外置阻尼器多选用小型防屈曲支撑,费用较... 装配式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后构件无损伤或损伤很小,可尽快恢复使用功能,大大降低震后经济损失,从而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装配式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节点上的外置阻尼器多选用小型防屈曲支撑,费用较高。本文提出在柱-基础节点及梁柱节点中,用价格低廉且同样具有较好耗能能力的普通角钢替代作为阻尼器,开展了拟静力试验。以往同类型构件试验仅关注试件在单向荷载作用下的性能,本试验同时研究了构件在阻尼器工作的垂直方向上构件的力学性能。文中共进行了两组试验,一组针对自复位柱-基础节点,研究构件加载方向、轴压比、极限位移等因素对构件性能的影响;另一组针对自复位梁-柱节点,研究柱轴压比、极限位移对构件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载到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5时,试件无明显破坏,预应力钢绞线保持在弹性阶段,始终能够提供恢复力;外置角钢产生弹塑性变形耗散能量,试件耗能能力较好。卸载后,残余变形很小,可以在震后方便地更换外置角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自复位 角钢 轴压比 抗震性能
下载PDF
地震可恢复性与非结构系统性态抗震研究略述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宁晓晴 戴君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5-92,共8页
地震可恢复性研究已成为地震工程学和防灾减灾领域的细化深化热点研究方向,与之相关的非结构系统抗震性能决定了工程建筑的功能性水平,是地震可恢复性研究的重要关键环节,已受到广大地震工程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围绕16WCEE会议发表的... 地震可恢复性研究已成为地震工程学和防灾减灾领域的细化深化热点研究方向,与之相关的非结构系统抗震性能决定了工程建筑的功能性水平,是地震可恢复性研究的重要关键环节,已受到广大地震工程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围绕16WCEE会议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地震可恢复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演变、建筑设施及社区地震可恢复性概念与框架的研究进展,对地震可恢复性评价方法、与之相关的各类非结构系统构件性态抗震评估与试验方法、设计方法与抗震装置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对地震可恢复性以及相关联的非结构系统性态抗震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可恢复性 非结构系统 性态抗震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