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被引量:957
1
作者 张培震 邓起东 +5 位作者 张国民 马瑾 甘卫军 闵伟 毛凤英 王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2-20,共9页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12万年)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是不同的,地块间的差异... 中国大陆晚新生代和现代构造变形以地块运动为主要特征,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12万年)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不同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式和速度是不同的,地块间的差异运动在其边界最强烈。强震是在区域构造作用下,应力在变形非连续地段不断积累并达到极限状态后突发失稳破裂的结果,活动地块边界带由于其差异运动强烈而构造变形非连续性最强,最有利于应力高度积累而孕育强震。我国大陆几乎所有8级和80%~90%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表明地块间的差异运动是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直接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强震活动 活动地块 晚新生代 构造变形 地块运动 差异运动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被引量:252
2
作者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30-441,共12页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速度是 37~ 45mm/a ;哈萨克—西伯利亚地盾的运动方向约NE130° ,速度是 3~ 5mm/a。GPS所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文中给出了各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部分活动地块内部结构完整 ,以整体性的运动为主 ;个别活动地块内部发生构造变形 ,地块的整体性不好。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 ,下地壳和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 ,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速度场 全球定位系统 中国大陆 构造运动 GPS速度场 活动地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被引量:209
3
作者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42-450,共9页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方向上的地壳缩短量约是 38mm/a ,而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在 10mm/a以下。大约 90 %的印度与欧亚板块相对运动量被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所吸收和调节。GPS速度矢量由南向北逐渐向东偏转 ,向东的分量也增加 ,形成了以羌塘地块北部 (或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 )和祁连山中部为中心的两个地壳物质向东流动带。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在印度板块推挤下和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发生的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缩短 横向挤出 顺时针旋转 定位系统 构造变形特征 GPS速度场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被引量:190
4
作者 王琪 张培震 +7 位作者 牛之俊 J.T.Freymueller 赖锡安 李延兴 朱文耀 刘经南 R.Bilham K.M.Lar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9-536,共8页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壳运动 活动地块 岩石圈动力学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原文传递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被引量:209
5
作者 王阎昭 王恩宁 +9 位作者 沈正康 王敏 甘卫军 乔学军 孟国杰 李铁明 陶玮 杨永林 程佳 李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2-597,共16页
以GPS数据给出的川滇地区(96°~108°E,21°~35°N)速度场为约束,依据研究区已知断裂分布情况建立连接断层元模型,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错动速率.结果显示,印藏碰撞引起的北北东向推... 以GPS数据给出的川滇地区(96°~108°E,21°~35°N)速度场为约束,依据研究区已知断裂分布情况建立连接断层元模型,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错动速率.结果显示,印藏碰撞引起的北北东向推挤和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造成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遇到来自稳定华南块体的阻挡后,高原东南部物质相对稳定欧亚板块转向南东方向继而向南运动,使得川滇地区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转动,造成川滇地块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活动,而其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其中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小江断裂及其向南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打洛.景洪、湄沾断裂构成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东北边界和东边界,左旋速率分别为0.3~14.7,8.9~17.1,(5.1±2.5),(2.8±2-3),(7.1±2.1),(9.4±1-2),(10.1±2.0),(7.3±2.6)和(4.9±3.0)mm/a.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西南边界似乎不是由单一断裂带构成,而是在较宽范围内形成的一条右旋剪切带.位于红河断裂北东侧的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西南侧的无量山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活动性较强,分别具有(4.2±1.3),(4.3±1.1)和(8.5±1.7)mm/a的右旋走滑活动.但金沙江断裂目前基本不活动,红河断裂的活动性不强.龙门山一带没有发现明显的地壳活动,而其西北方向的活动带(龙日坝断裂)约有(5.1±1.2)mm/a的右旋走滑分量.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一些断裂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其中理塘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4.4±1.3)mm/a,拉张速率(2.7±1.1)mm/a;玉农希断裂及其周边地区右旋剪切形变速率为(2.7±2.3)mm/a,地壳缩短速率(6.7±2.3)mm/a.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活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GPS 连接断层元 断裂活动速率
原文传递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 被引量:185
6
作者 王敏 沈正康 +5 位作者 牛之俊 张祖胜 孙汉荣 甘卫军 王琪 任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21-32,共12页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数据特别是1999年与2001年区域网数据,我们初步得到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高密度台站速度场中区分出9个独立活动块体和2个广泛形变带,求出活动块体刚体运动欧拉极和相邻块体间相互运动速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形变场似可分为3类区域:第1类区包括青藏高原内部区域和天山造山带,形变在全区域内广泛分布;第3类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及南北带以东地区,形变场表现为活动块体,内部稳定,形变局限在狭窄的边界带内;第2类区则处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带,如柴达木、祁连、西宁、川滇菱形南块体等,这类区形变场特征处在第1,3类区之间,虽然还能保持一定的块体完整性,但块体的尺度和强度已不如第3类地区。通过分析各类区域岩石圈结构以及形变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初步推断:中国大陆地壳形变模式主要由地壳结构所控制。中国大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地区地壳介质有相当强度,形变表现为刚性块体的相互运动。而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和天山的隆起并产生巨厚地壳、壳内温度上升,下地壳低速高导层发育,介质呈较强黏塑性,地壳脆性层在下地壳塑性流变场作用下产生各种类型的、多层次的形变,且分布广泛而不局限于少量块体边界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第2类地区地壳结构为第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运动 活动块体模型 板块学 地壳构造 刚体运动 形变场
原文传递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2
7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120
8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菱形块体外各个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 ;与地质结果的差异表明 ,川滇菱形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由北往南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物质的侧东向挤出在滇中块体南部明显下降 ,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吸收作用并不明显 ;川滇地区以压应变为主 ,四川石棉和云南新平一带出现的应变集中地区也许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壳形变 川滇地区 GPS
下载PDF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被引量:115
9
作者 牛之俊 马宗晋 +4 位作者 陈鑫连 张祖胜 王琪 游新兆 孙建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88-93,共6页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CMONOC)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观测技术为主 ,辅之以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 (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 (SLR)等空间技术 ,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它...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CMONOC)是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观测技术为主 ,辅之以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 (VLBI)和人卫激光测距 (SLR)等空间技术 ,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测量构成的大范围、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它是一个综合性、多用途、开放型、数据资源共享、全国统一的观测网络 ,具有连续动态监测功能。网络的科学目标以地震预测预报为主 ,兼顾大地测量等其他需要。该工程 1997年开始建设 ,2 0 0 0年12月全面完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GPS 大地测量 SLR 水准测量 地震预测 全球定位系统 VLBI 重力测量
下载PDF
重力场动态变化与汶川M_s8.0地震孕育过程 被引量:130
10
作者 申重阳 李辉 +3 位作者 孙少安 刘少明 玄松柏 谈洪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47-2557,共11页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和汶川大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信息;汶川大震孕育的显著重力标志为震中西南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出现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剪切破裂的发生;与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场变化总体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发震的过程;8年累积重力变化幅差最大约200×10^(-8)m·s^(-2);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恢复调整,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和汶川大震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松潘—甘孜块体一般呈现负重力变化,可能反映深部壳幔局部上隆、壳内温度较高而膨胀,有利于逆冲或推覆体运动的形成和大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动态变化 汶川地震 孕震过程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 被引量:101
11
作者 王琪 张培震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15-429,共15页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体优于 2~ 3mm/a ,速度场站点的分布和测定精度基本上满足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研究的需求。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定量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大幅度构造变形的图像 ,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地壳运动 大陆构造变形 中国大陆 GPS观测数据 速度场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 被引量:119
12
作者 李延兴 杨国华 +7 位作者 李智 郭良迁 黄珹 朱文耀 符养 王琪 江在森 王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65-81,共17页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向东运动分量,但其南北分量是不一致的。西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北运动分量,东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南运动分量。在90°E以东,从喜马拉雅地块向NE方向,各地块的运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运动速率是不相同的。从总体上看是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西部大约是东部的3~4倍。各地块主压应变方向的空间分布是不相同的。在90°E以西各地块的主应变方向基本上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为NE向,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主应变与剪应变率也是不同的,其中喜马拉雅、天山地块的主压和最大剪应变率最高,其次是拉萨、羌塘、滇西南、祁连与川滇地块。东部各地块的应变率较小。根据应变状态推测,喜马拉雅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5.2±1.5)mm/a,仍然是现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次是天山地块,天山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0.1±0.9)mm/a。这两个地块目前仍处于隆升状态,从面应变看,面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地壳运动 应变状态 运动状态 运动分量 应变方向
原文传递
天山现今地壳快速缩短与南北地块的相对运动 被引量:102
13
作者 王琪 丁国瑜 +2 位作者 乔学军 王晓强 游新兆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4期1543-1547,共5页
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1992~1999年间多次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直接观测到跨天山西段(76°E)约 20mm/a的地壳快速缩短及天山东段(87°E)约4mm/a的汇聚变形,且跨天山带的南北向汇聚... 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1992~1999年间多次全球定位系统(GPS)大地测量,直接观测到跨天山西段(76°E)约 20mm/a的地壳快速缩短及天山东段(87°E)约4mm/a的汇聚变形,且跨天山带的南北向汇聚变形从西到东递减.天山南缘GPS点所代表的现今运动方向基木与天山褶皱带走向正交,塔里木盆地整体上对天山褶皱带形成正向挤压.塔里木盆地内部变形较小或基本不变形,整体上作为刚性块体,以95.7°E,40.3°N(甘肃省安西)为欧拉极,相对于稳定的西伯利亚地块作顺时针旋转,角速率为0.64°/Ma.哈萨克地台及准噶尔盆地间有明显相对运动,在亚洲构造运动格架上,准噶尔盆地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地壳运动 GPS测量 南北地块 相对运动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 被引量:101
14
作者 马宗晋 陈鑫连 +6 位作者 叶叔华 赖锡安 魏子卿 陈俊勇 宁津生 许厚泽 丁国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1118-1120,T002,共4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下的现今运动和变形状况.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受印度次大陆向北推挤所形成的大幅度水平运动及变形方式,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速度场 构造变形 中国大陆 GPS 水平运动 变形方式
原文传递
我国岩溶塌陷研究综述 被引量:100
15
作者 张丽芬 曾夏生 +1 位作者 姚运生 廖武林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126-130,共5页
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岩溶区资源的开发日益增强,由此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也日趋频繁、严重,已成为岩溶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有效减轻其造成的危害势在必行。文章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岩溶塌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概述了岩溶塌陷的三大形成条... 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岩溶区资源的开发日益增强,由此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也日趋频繁、严重,已成为岩溶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有效减轻其造成的危害势在必行。文章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岩溶塌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概述了岩溶塌陷的三大形成条件:一定发育程度的岩溶、上覆盖层、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及中国岩溶塌陷的时空分布规律,分别举例例证了它的几种成因机制,如重力致塌、潜蚀致塌等。由于其突发性及危害性,有必要对岩溶塌陷的预测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做到防灾减灾。基于此,总结了中国岩溶塌陷的监测预报和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新方法和措施等。针对塌陷的形成条件、塌陷现象或其危情的存在状况及其危害性,归纳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成因机制 监测预报 防治 安全评价
下载PDF
GPS监测的中国及其周边现时地壳形变 被引量:90
16
作者 王小亚 朱文耀 +4 位作者 符养 游新兆 王琪 程宗颐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 (APRGP)的GPS监测网自 1 991年以来近 1 0年的GPS资料 ,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 ,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 (APRGP)的GPS监测网自 1 991年以来近 1 0年的GPS资料 ,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 ,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的ITRF97框架下的速度场综合解 .为了研究中国现时地壳运动在欧亚板块内形变的特征 ,基于一个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97VEL ,给出了 3类网共 2 6 0多个站的形变速度场 .结果表明中国地壳运动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以南北地震带为界 ,西强东弱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强烈的冲挤 ,地壳运动由南向北逐渐减慢 ,呈现南北向缩短 ,东西向伸展 ,有明显的块体特征 ;喜马拉雅和天山西部分别提供了约 1 5mm a和 9— 1 3mm a的汇聚速率 ;拉萨块体有 (2 0 .2± 1 .2 )mm a的伸长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的右旋走滑速率和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 2— 3mm a和 4—6mm a,穿过龙门山断裂带的缩短速率小于 7mm a,这些都支持地壳增厚学说 ;沿阿尔金断裂带到喜马拉雅存在一个NNE弥散带 ,它是形变速度有东和西分量的分界线 ,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动力学带。中国东部以走滑为主 ,东北块体是中国最稳定的地区 ,华北块体具有较大走滑性 ,是东部较易变形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监测网 板块运动 地壳形变 中国 全球定位系统 速度场
下载PDF
基于优化随机森林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94
17
作者 刘坚 李树林 陈涛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85-1091,共7页
以三峡库区沙镇溪镇-泄滩乡为研究区,探索基于最短描述长度原则的信息增益法对滑坡连续型因子进行离散的效果,计算皮尔森系数去除高相关因子。利用信息量法预测的极低、低易发区随机抽取非滑坡样本点。通过迭代计算袋外误差估计确定较... 以三峡库区沙镇溪镇-泄滩乡为研究区,探索基于最短描述长度原则的信息增益法对滑坡连续型因子进行离散的效果,计算皮尔森系数去除高相关因子。利用信息量法预测的极低、低易发区随机抽取非滑坡样本点。通过迭代计算袋外误差估计确定较优的随机特征及其数目,将优化后的随机森林对研究区滑坡进行易发性评价,并与逻辑回归等方法进行比较。绘制各算法预测结果的接收灵敏度曲线,其中优化后的随机森林预测结果的曲线下面积较高,达91.8%,表明优化随机森林模型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滑坡 离散化 随机森林 优化 易发性评价
原文传递
GPS研究天山现今变形与断层活动 被引量:87
18
作者 杨少敏 李杰 王琪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2-880,共9页
利用1992~2006年间境内外天山地区近400个测站的GPS观测,获取天山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并借助二维弹性位错模型估算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显示天山地区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如塔拉斯一费尔干纳断裂)的滑移速率仅为1~4mm... 利用1992~2006年间境内外天山地区近400个测站的GPS观测,获取天山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并借助二维弹性位错模型估算了区域内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结果显示天山地区北西走向的走滑断层(如塔拉斯一费尔干纳断裂)的滑移速率仅为1~4mm/a,而近东西走向、低倾角的山前主滑脱断层的滑动速率在西南天山达10~13mm/a,境外北天山为6~12mm/a,东天山为2~5mm/a.GPS速度场显示天山南北向汇聚变形分布不均匀,天山内部缩短变形相对较小,其两侧山盆交接地带的变形占总汇聚变形的80%~90%.研究认为天山压缩变形分布与两侧刚性地块沿主滑脱断层向天山下挤入活动有关,有历史记录的7~8级大震多发生在主滑脱断层闭锁与蠕滑的交接部位.主滑脱断层闭锁使弹性应变集中于山盆过渡带地壳盖层内,通过周期性大震活动释放,天山整体上作为一个楔状弹性地块,整体抬升且向两侧持续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GPS 断层活动 滑动速率 构造变形
原文传递
利用地基GPS探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 被引量:80
19
作者 吴云 乔学军 周义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40,共5页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 利用地基GPS测量获得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亚洲3次大地震震前VTEC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临震前10天之内,孕震区上空的VTEC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异常的增加一般出现在异常减少之前,但距发震时刻较远,该异常可能与太阳或地磁活动增强有关;异常的减少一般临近发震时刻,基本可以归结为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GPS 地震 电离层 垂直电子总含量 TEC 异常现象
下载PDF
中国大陆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 被引量:86
20
作者 李辉 申重阳 +3 位作者 孙少安 王晓权 项爱民 刘少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0,共10页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 根据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网络、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力网流动观测成果,给出中国大陆1998年以来2—3年尺度的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并结合中国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中国大陆动态重力场变化图像基本反映了中国大陆近期地壳物质运动和主要强震活动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重力观测网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地壳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