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0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625
1
作者 徐锡伟 闻学泽 +17 位作者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7-629,共33页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三维发震构造模型 青藏高原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被引量:237
2
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2 位作者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 ,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 ;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 ;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应力性状 (方向、强度、结构等 )一致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3
3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1 位作者 郑月军 于湘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129-134,共6页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 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我国中西部地区(21°~36°N,98°~112°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该地区193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发生于1992~1999年的10057次地震的79706条P波震相读数资料和72169条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精确定位,得到了其中的6496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定位结果显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的更加精细的图象;在许多地震带,地震震中具有更加明确的条带状分布的图像,揭示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定位结果得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绝大多数地震(91%)的震源分布在20km深度内,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震层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厚度不超过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部地区 双差地震定位法 震源 地震带 震中 发震层
原文传递
四川芦山7.0级强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 被引量:143
4
作者 徐锡伟 闻学泽 +12 位作者 韩竹军 陈桂华 李传友 郑文俊 张世民 任治坤 许冲 谭锡斌 魏占玉 王明明 任俊杰 何仲 梁明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887-1893,共7页
芦山地震区发育着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双石-大川断裂、盐井-五龙断裂、耿达-陇东断裂等活动断层.地震现场应急科学考察表明,沿这些活动断层及其邻近地段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可见到一些脆性水泥路面挤压破... 芦山地震区发育着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大邑隐伏断裂、双石-大川断裂、盐井-五龙断裂、耿达-陇东断裂等活动断层.地震现场应急科学考察表明,沿这些活动断层及其邻近地段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可见到一些脆性水泥路面挤压破裂现象,说明在双石镇、太平镇、龙门乡、隆兴乡等地存在着NW-SE向局部的地壳缩短,结合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等资料,推测芦山地震属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尚未发生历史地震破裂的地震空段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 地震地表破裂带 盲逆断层型地震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被引量:120
5
作者 乔学军 王琪 杜瑞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5-811,共7页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 利用川滇地区 1998~ 2 0 0 2年间 2 0 0多GPS点位的多期复测结果 ,将川滇地区分为 9个次级活动块体 ,计算了各个活动块体的欧拉旋转矢量和主要活动断裂的运动速度 ,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应变场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速度具有北强南弱、西强东弱、以菱形块体为主顺时针旋转的特征 ;菱形块体外各个块体运动速度大幅衰减 ;与地质结果的差异表明 ,川滇菱形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由北往南逐渐增强 ;青藏高原物质的侧东向挤出在滇中块体南部明显下降 ,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吸收作用并不明显 ;川滇地区以压应变为主 ,四川石棉和云南新平一带出现的应变集中地区也许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壳形变 川滇地区 GPS
下载PDF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25
6
作者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61,共11页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滇应力区的最大主应力σ1方位正好也是北北西向.川滇应力区东边界(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基本上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相吻合;川滇应力区西边界(西边的应力转换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并不完全一致,西边的应力转换带的北段基本沿金沙江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相一致,往南应力转换带并没有继续沿着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红河断裂带,与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形成交会,而是延续北北西走向,应力转换带的南段与营盘山断裂带相重合.认为,在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东侧物质南东向侧移,以及华南块体强烈阻挡的共同作用下,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格局并不完全受已有构造的控制,而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应力转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应力场 应力分区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26
7
作者 胡幸平 俞春泉 +3 位作者 陶开 崔效锋 宁杰远 王艳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1-1718,共8页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这组震源机制解是对哈佛大学已公布的9个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机制解 P波初动 格点尝试法
下载PDF
用钻孔地层剖面记录恢复古地震序列:河北夏垫断裂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116
8
作者 徐锡伟 计凤桔 +3 位作者 于贵华 陈文彬 王峰 江娃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9,共11页
本文介绍了利用钻孔构造地层学和年代学资料鉴定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长期活动习性的一种新的方法和应用实例。通过夏垫断裂上下盘东柳河屯 1,2号钻孔地层剖面年代学的测定和岩性的分析与对比 ,定量地恢复了距今 2 6ka以来断裂上下盘的差... 本文介绍了利用钻孔构造地层学和年代学资料鉴定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长期活动习性的一种新的方法和应用实例。通过夏垫断裂上下盘东柳河屯 1,2号钻孔地层剖面年代学的测定和岩性的分析与对比 ,定量地恢复了距今 2 6ka以来断裂上下盘的差异沉积历史和垂直错动过程 ,建立了鉴别古地震的构造地层学标志。在此基础上 ,将断裂两侧的累积垂直位移量作为定量约束条件从新到老恢复到每一次地表破裂型地震错动前的状态 (扣除后期的同震垂直位移量 ) ,可识别出 11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指出夏垫断裂上的地表破裂型地震复发行为与古气候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气候极度寒冷的末次冰期间亚冰期和鼎盛期 (距今 19 3~ 2 6ka)共发生 6次地表破裂型古地震事件 ,这一时期是夏垫断裂地表破裂型 (古 )地震丛状群集期 ,复发间隔介于 90 0~ 190 0a ,且多数仅 90 0~ 12 0 0a。末次冰期鼎盛期晚期到冰后期 (距今 0~ 19 3ka)的地表破裂型 (古 )地震服从准周期复发模式 ,复发间隔明显地增长 ,包括公元 16 79年三河 -平谷 8级地震在内的最近 5次地表破裂型(古 )地震的复发间隔介于 370 0~ 580 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钻孔 地层剖面 地表破裂 断层 夏垫断裂
下载PDF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被引量:116
9
作者 马保起 苏刚 +1 位作者 侯治华 舒赛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变形。断裂活动具有间歇性特点,晚第四纪以来有过3期活动,其起始时间分别为50,20,10kaBP。依据各级阶地面年龄和变形量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晚第四纪逆冲滑动速率分别为0.5,0.6~0.3,0.2mm/a;据阶地走滑位错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的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均约为1mm/a。现代河床之下发育很厚的河流堆积物表明,龙门山的构造抬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估算 岷江 中段 河流阶地 垂直变形 断裂活动 起始时间 走滑速率 构造抬升 变形量 地面 都江堰 纵剖面 间歇性 堆积物 发育 年龄 逆冲
下载PDF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05
10
作者 林中洋 胡鸿翔 +4 位作者 张文彬 章惠芬 何正勤 林真明 邱陶兴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27-440,共14页
本文描述滇西86-87工程资料处理解释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滇西地区自南向北速度结构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莫霍界面深度从剖面南端的38km加深到北端58km。地壳的平均速度南低北高,在6.17-6.45km/s之间,... 本文描述滇西86-87工程资料处理解释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滇西地区自南向北速度结构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莫霍界面深度从剖面南端的38km加深到北端58km。地壳的平均速度南低北高,在6.17-6.45km/s之间,固结地壳为上、中、下三层结构,P1^0界面是上地壳中的一个弱界面,P2^0和P3^0界面分别是中、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的分界面,个别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地壳 上地幔 速度结构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被引量:117
11
作者 雷建设 赵大鹏 +2 位作者 苏金蓉 张光伟 李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9-345,共7页
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四川固定地震台网和临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量P波到时资料,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汶川主震以北和以南地区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北地区的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很强地壳... 利用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四川固定地震台网和临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大量P波到时资料,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汶川主震以北和以南地区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以北地区的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很强地壳不均匀性,这与该区发生了大量汶川地震的余震相一致.这些结果有意义地改进了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仅为不同块体过渡带的认识.汶川主震震源区下方存在有明显低波速异常体,表明流体可能存在于龙门山断裂带内.这些流体可能直接影响汶川大震的形成.本文的成像结果为下地壳流沿龙门山断裂带上浸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不均匀性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106
12
作者 张广伟 雷建设 +1 位作者 梁姗姗 孙长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018-3027,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8月3日至7日期间鲁甸Ms6.5级主震及647个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1个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3 km,与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呈现出近东西向-北西向的不对称共...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8月3日至7日期间鲁甸Ms6.5级主震及647个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1个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3 km,与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呈现出近东西向-北西向的不对称共轭状分布。近东西向长约17 km,而北西向长约22 km,小震优势分布深度为10 km以上,且由主震处沿共轭断层分别向东南向和近东西向逐渐往10 km深度以上的浅部迁移.小震分布还展示出发震断层高倾角分布,且与昭通-鲁甸断裂分支断裂包谷垴一小河断裂活动相关.由于主震破裂的质心深度可为深入认识本次地震灾害严重提供重要证据,为此我们采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包括主震在内共5个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质心深度仅约5.0 km,与已有破裂过程显示的较大滑移量处于2-8 km之间的深度一致.本次主震错断了互为共轭的两条断裂,这种共轭破裂模式与矩心深度较浅,可能为本次地震致灾严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共轭破裂
下载PDF
用GPS位移资料计算应变方法的讨论 被引量:99
13
作者 石耀霖 朱守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目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GPS资料求应变,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结果会有显著差别。为此,对用GPS位移(或速度)资料计算应变(或应变速率)的方法进行了研讨。分析后认为,应变计算可以归结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测点附近资料直接求微分或微分的加权... 目前使用相同或类似的GPS资料求应变,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结果会有显著差别。为此,对用GPS位移(或速度)资料计算应变(或应变速率)的方法进行了研讨。分析后认为,应变计算可以归结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测点附近资料直接求微分或微分的加权平均值的直接计算法;第二类是用解析曲线拟合观测的位移,然后根据该曲线提供的总的趋势求测点的微分值的位移拟合法,这类方法在拟合中又可以分成整体拟合和分片拟合两种。应变计算应该在球面坐标系下进行,根据研究对象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中国 变形 位移 应变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被引量:87
14
作者 谢富仁 祝景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07-417,共11页
通过区域范围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观测,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西南区41个测区(点)上58个构造应力张量的方向结构特征,并综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通过区域范围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观测,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西南区41个测区(点)上58个构造应力张量的方向结构特征,并综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1)中国西南地区现化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期或中更新世以来是持续稳定的;(2)构造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3)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北到南呈规则转动的趋势,在北部松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构造应力场 中国
下载PDF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 被引量:95
15
作者 邱泽华 石耀霖 欧阳祖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122,共5页
提出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标定问题有相对标定和绝对标定两层涵义;讨论了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相 对标定的归一化新方法:将前人标定应力观测的方法用于应变观测,一方面大大简化了计算公式,另一方面提出轮 流以每个元件为标准计算灵敏... 提出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标定问题有相对标定和绝对标定两层涵义;讨论了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相 对标定的归一化新方法:将前人标定应力观测的方法用于应变观测,一方面大大简化了计算公式,另一方面提出轮 流以每个元件为标准计算灵敏度而后取平均值的方法,在统计上更为合理;并以昌平台RZB 1型钻孔应变观测为 例进行实际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应变观测 标定 灵敏度 归一化 应力 平均值 简化 平台 元件 涵义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91
16
作者 朱守彪 张培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8-427,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文中利用黏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考虑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力场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应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发在现今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文中利用黏弹性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考虑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力场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应力在空间由分散分布逐渐向龙门山及周边地区转移集中.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计算分析,初步认为汶川地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下:青藏高原的物质东流在向东运动过程中由于受到稳定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一部分东流物质在川西地区囤积,造成龙门山隆升;高角度(50°-70°)、犁状的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正应力随着川西高原向东运动而不断增大,导致该断层的闭锁性逐步加强,并且分布在断层附近的变质杂岩为存贮高密度弹性应变能提供物质保障.但另一方面随着青藏高原较柔软的下地壳物质的不断向东运动,囤积的东流物质对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的推挤作用会不断加强,从而导致断裂带上剪应力越来越大;当剪应力超过摩擦强度时,断层解锁产生滑动,发生地震.模拟结果还表明龙门山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较高,断裂带上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3163年,这与其他资料结果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有限元 物质东流 动力学机制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的特征 被引量:77
17
作者 李鸿晶 陆鸣 +1 位作者 温增平 罗韧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9,共6页
汶川地震中公路桥梁遭受重创,大量桥梁破坏甚至垮塌,难以修复.这些桥梁震害体现出山区桥梁震害的典型特征,为山区桥梁抗震设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资料.在汶川地震现场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 汶川地震中公路桥梁遭受重创,大量桥梁破坏甚至垮塌,难以修复.这些桥梁震害体现出山区桥梁震害的典型特征,为山区桥梁抗震设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资料.在汶川地震现场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该地震中桥梁震害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继续深入探讨汶川地震桥梁震害形成机理和结构破坏过程,以及山区桥梁抗震设防对策与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桥梁震害 震害调查
下载PDF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40年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84
18
作者 刘耀炜 陈华静 车用太 《国际地震动态》 2006年第7期3-12,共10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40年观测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和当前国际地震流体观测研究动态,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认识。
关键词 地震 地下流体 观测研究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83
19
作者 刘红帅 郑桐 +1 位作者 齐文浩 兰景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42-1149,共8页
土体剪切波速是土工地震减灾工程应用最广泛的参量之一。依据中国地震安评工作大量的钻孔实测剪切波速数据,定性探讨了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一元二次多项式模型建立了分场地类别... 土体剪切波速是土工地震减灾工程应用最广泛的参量之一。依据中国地震安评工作大量的钻孔实测剪切波速数据,定性探讨了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一元二次多项式模型建立了分场地类别和不分场地类别两种情况下常规土类(不包括淤泥质土)–碎石土、砂土、粉土和黏性土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统计公式,以拟合优度为评价指标建议了常规土类的推荐模型及参数,并与《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经验公式及某一工程场地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淤泥质土之外,其它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体而言,一元二次多项式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所推荐的常规土类(不包括淤泥质土)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统计公式是较可靠的,可供无波速测试场地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土类 剪切波速 埋深 场地类别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的性质与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78
20
作者 安其美 丁立丰 +1 位作者 王海忠 赵仕广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沿龙门山构造带两侧 ,在 9个 10 0~ 5 0 0m深的钻孔中进行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获得了断裂带两侧地表浅部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据这些实测的应力资料 ,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分段研究了断裂带的性质和活动性。结果表明 :试... 沿龙门山构造带两侧 ,在 9个 10 0~ 5 0 0m深的钻孔中进行了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获得了断裂带两侧地表浅部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据这些实测的应力资料 ,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分段研究了断裂带的性质和活动性。结果表明 :试验得到的摩擦强度 ( 0 .6~ 1.0 )似乎适用于浅部断层构造 ,地壳浅部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与断裂的性质及活动性密切相关 ,应力状态与断裂带的逆冲性质相一致 ;在断裂带东段的广元地区 ,中段的平武、汶川和茂县地区 ,实测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值达不到逆断层活动要求的临界状态 ;而西段与鲜水河断裂带、南北向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二郎山地区 ,现今构造应力状态比较复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地应力测量 应力状态 摩擦滑动 水压致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